1、干扰 ABO 血型正确判定的因素生理性因素:1. 年龄 老年人(ABO 抗原或 ABO 抗体减弱) ,6 个月前的婴儿(ABO抗原或 ABO 抗体不成熟) ,可能导致 ABO 血型误定。2. ABO 亚型 包括 A(B)型、B(A)型,ABO 抗原减弱导致细胞定型(正定型)受干扰,或血清中出现不规则抗体干扰血清定型(反定型) 。3. 冷凝集素 有些健康人血清中含有冷凝集素,且在4才有活性,不干扰 ABO 血型检定,如果冷凝集素效价升高,或在室温以上反应,致敏自身红细胞可能干扰 ABO 正定型,存在于血清可能干扰 ABO 反定型。4. “先天性”无 ABO 抗体 近年有“先天性”无 ABO 抗体
2、的个案报告,原因有待研究。5. 双精子受精 红细胞呈嵌合体。6. 个体特异性 个别人血清中 ABO 可溶性血型物质过高,ABO 正定型红细胞凝集减弱。实验技术原因:1. 标本混淆 如采错被检者,红细胞和血清非同一人,记录结果与标本编号不对应。2. 静脉输液处采样 ABO 抗体被输液稀释,干扰 ABO 反定型。3. 采样不规范 用凝血块洗下红细胞检定血型,其中混有凝集程度不一的红细胞;用血浆做 ABO 反定型,操作过程中纤维蛋白析出凝集试剂红细胞。4. 试剂质量问题或漏加试剂 定型试剂过期失效,未达标准,被污染。操作中未遵循“先加血清后加细胞”的原则,大批量样本试验时漏加试剂血清或试剂红细胞。5
3、. 实验操作 不规范 被检红细胞未洗涤,非特异性粘附血浆蛋白,或被检红细胞悬液过浓或过稀。6. 结果观察不仔细或误判 溶血误判为阴性,尤其是细胞扣减小被忽略,弱凝集或混合凝集(mf)漏检。临床治疗的影响1. 大量输液 患者 ABO 抗体被稀释,干扰 ABO 反定型。2. 静脉输入高分子药物 静脉输入高分子药物,如甘露醇、右旋糖苷和羟乙基淀粉等,可导致红细胞成钱串状,干扰结果判定。3. 近期输过异性红细胞、异型血浆 近期输过异型血的样本正定型可能呈mf,近期输异型血浆可能干扰 ABO 反定型。4. 单采血浆或血浆置换治疗 如果患者血浆被稀释,干扰 ABO 反定型。5.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ABO
4、 或 RhD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一度呈嵌合体。疾病影响1. 白血病或某些其它造血系统恶性疾患 白血病或造血系统恶性疾患可能引起 ABO 或 Rh(D)血型抗原表达变化,一般是“变弱不变强” 。2. 肝脏疾病、结核病等 多种影响机体代谢的疾病,导致血浆白蛋白球蛋白的比例(AG)倒置,干扰 ABO 反定型。3.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等 红细胞呈钱串状会干扰血型检定,多发型骨髓瘤患者血浆中 M 蛋白也干扰 ABO 反定型。4. 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 、淋巴瘤、胶原疾病(如红斑狼疮 SLE)等患者的自身抗体干扰血型检定。5. 不规则抗体 输血、妊娠等产生的 IgM 不规则抗体可能干扰反定型。6. 感染 G-菌感染可导致类 B、全凝集或多凝集;某些病毒感染可导致高冷凝集素综合征,有时干扰反定型或正定型。7. 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或高丙种球蛋白血症 各种原因导致的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或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可干扰 ABO 反定型。8. 急性大量失血 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多,并出现有核红细胞,年轻红细胞血型抗原强度可能比成熟红细胞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