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62KB ,
资源ID:299271      下载积分:12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29927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周易》——中国悲感文化的哲学渊源.doc)为本站会员(一***)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周易》——中国悲感文化的哲学渊源.doc

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周易 中国悲感文化的哲学渊源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摘 要 周易通篇渗透着吉凶的转化和统一,其悲感内核是有关吉凶的忧患意识 , 而悲感主体主要体现在“君子”、“大 人”、“圣人”的思想言行中。作为占筮记录的周易,涵盖了前人无数经验之谈,其悲感的内涵无不在其中淋漓精致的体现出来。周易乃是中国悲感文化的哲学主源,其哲学悲感所阐述的基本的人格模式,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以及“易象”的表达模式对后世产生了悠远的影响。 关键词 吉凶;忧患;人格;对立统一;易象 ZhouYi Is The Main Philosoph

2、ic Origin Of Chinese Sentimental Culture Abstract: ZhouYi is the main philosophic origin of Chinese sentimental culture. The sentimentality in this book easily aroused strong resonance of the later generations and affected most readers of one generation and after. integrety and the transformasion of

3、 good and bad luck have inbued the total context. The core of the sentimentality of Zhouyi is the awareness of unexpected development, while the subject of the sentimentality is conveyed by the thoughts and actions of gentleman, maralist and saints. The sentimental culture in Zhouyi which stating th

4、e personality mode of being prepared for danger in times of safety, the motional thinking pattern of both antagonism and integrity of yin-yang and the expression pattern of changing phenomenon has profound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Key words: good and bad luck; awareness of unexpected developm

5、ent; personality; antagonism; changing phenomenon 1 悲感文化自古以来就存在于文学中,纵贯其遗留下来的文学作品,从其数量和艺术审美分析,无不昭示着悲感文学的独领风骚。从诗经的“ 变风 ”、“ 变雅 ”,楚辞的“发愤以抒情”,孔子的“诗可以怨”,乐府诗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到“以悲为美”的魏晋乱世文学以及司马迁的 “发愤著书”,嵇康的“发愤著乐”,韩愈的“不平则鸣”,柳宗元的“感慨愤悱”到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 ” 的文学的理论主张,都显示了文学史中悲感文化的兴盛。 冠居“群经”之首的 周 易 ,是我国悲感文化的哲学源头。它兼指“经 ” 、“传

6、”两部分。“经”的部分以“占筮”外衣作为表象,六十四卦由卦形符号系统以及与这些紧密 相连的卦爻辞文字组成,其内涵的哲学思想则是由易传(又称十翼)来解说分析。 周易通篇渗透着吉凶的转化和统一,六十四经、传,无卦不含吉凶也无卦不含忧患的悲感。纵贯全文,它的悲感内核是有关吉凶的忧患意识, 悲感主体主要体现在“君子”、“大人”、“圣人”的思想言行中。 周易全文贯穿了一条心怀忧患以及如何防患的思想,全文无不处处启示着人们要 居安思危、谨慎戒惧、防微杜渐、自强不息,如此才能摆脱困境,化险为夷,趋吉避凶。 这部奇书, 通过神秘的“占筮”外衣,焕发出恍惚迷离、幽明窈绕的象征色彩,蕴含着其独特而又神奇的变化哲学

7、, 成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哲学智慧的主要 “ 活水源头 ” , 它慑人心魂的悲感意蕴极易引起后世的强烈共鸣并对后世的人格模式,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以及“易象”的表达模式产生极其悠远的影响。 一、 悲感的含义与周 易的悲感 “悲”,其本意为哀伤,痛心。说文:“悲,痛也。”广雅 :“悲,伤也。”“悲感”是一种情绪情感。人对情感的追求有两个最高的极端:乐和悲。悲与乐是相对的, 可以说悲感是人们在追求快乐时由于受到挫折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产物。 中国古代悲感文化略论一文明确指出: “ 悲感 指人的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 生 的缺失性体验所带来的否定性情绪情感,即喜、怒、哀、乐、爱、恶、欲中的负极心理 怒

8、 、 哀 、 恶 及其衍生感情或相关感情凄、怨、悲、忧、苦等等 。” 不同的个体,其悲感情绪的表达也不同,有的尽情发泄悲 愤之情,有的极力压抑感伤郁闷,各自成就了不同的文学情怀。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从其遗留下的大量作品中,悲的现象和情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根据其内容和艺术效果,不难看出悲感文学之盛。 周易一书包括易经和易传。易经由玄妙的卦形符号系统以及组成这些卦爻辞的卦辞文字共同构成了六十四卦。“周易本是周人占筮记录的系统化 ,古人依据其中的卦象和卦爻辞推断人事的吉凶 ,是一部卜筮算命的书。” 2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系辞上传)乃是其

9、占筮之 书的要义,故其通篇渗透着凶吉二分和吉凶转换的原则。“卦爻辞对吉凶下的断语分九等,从元吉到凶的顺序依次是: 1、元吉; 2、大吉; 3、吉; 4、无咎; 5、悔; 6、吝; 7、厉; 8、咎; 9、凶介乎吉凶之间的是“无咎”。咎是过错,无咎是没有过错,平平常常,没有咎害。是没有灾病,没有罪过,没有咎害。” 3系辞上传曰:“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吉凶者,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吉凶是指人处事有得有失,“吉”成功,“凶”失败;悔吝乃是 指人处事有微小过失的情况下,采取措施后产生的忧念、哀愁、惋惜之情。 易经六十

10、四卦的卦爻辞中,危辞 居多, 吝 、厉、 悔、吝、凶等具有负面的占2 断之辞占了绝大多 数。 据统计,“全文占断之辞中 明确标志凶字的就有 58处。” 4如师卦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凶”指军队无纪律约束的凶险;鼎卦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凶”指对于自身能力不足但强行胜任行为的凶险。特别是“阴”被“阳”剥落的剥卦中“初六” 、“ 六二” 、“ 六四”都出现了“凶”字,该卦描绘了万物凋零的萧瑟颓废景象,其“凶”更 是迫近灾祸,阴盛阳衰达到极致。不仅如此,在“经”文中 “悔”字出现了 33 处,“吝 ”字出现了 20 处,“无咎”出现了 93处。 在八经卦里,坎卦的悲感意蕴最

11、强。坎卦卦名 “习坎”,卦画是一阳居于两阴之间。序卦:“物不可以终过,受之以坎。坎者,陷也。”此卦为一险卦。习彖曰:“习坎,重险也。”“习”是重叠的意思,由上下两个坎卦重叠而成。“坎卦”是重险之卦。“入于坎窞,凶”(坎初六),陷入重重艰险,难以自拔,凶险达到极致。 六十四卦里,除八个经卦外,屯卦、蒙卦、需卦、讼卦、师卦、比卦、蹇卦、解 卦、困卦、井卦、涣卦、节卦、既济卦、未济卦等 14 个别卦里均有坎卦。故彖辞有屯卦“动乎险中”、蒙卦“山下有险”、需卦“险在前也”、讼卦“险而健”、师卦“行险而顺”、蹇卦“险在前也”、解卦“动而免乎险”、困卦“险而说”、节卦“说以行险”等占断之语。而在诸多别卦中

12、,屯卦的悲感意蕴最强。说文谓:“屯,难也。像草木之初生,屯然而难。”屯卦,其卦下震上坎,卦义是屯难,说明事物“初生”之际,正是阴阳始交之时,此时必多艰难。 “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 5钱基博在周易为忧患之学里认为:“古人以 忧患锻炼人生,不以忧患摧毁人生;中间尽有讲究,所以忧患有忧患之学。讲到中国忧患之学有两种:一种易学,一种佛学。易学是中国从古有的,佛经是后世从外国来的。易学是觑定一切现实,从忧患中谋生存;佛经是超出一切现实,从忧患中求解脱。”6周易的悲感主要是对忧患意识的阐发。 周易作者以反问的方式写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系辞下传)作者是怀着

13、忧患的情绪情感来创作的,直接点明了周易全篇的情感基调 忧患 ,故周易乃是 “明于忧患与故”的作品。 作为占筮 记录的易经,最初就是由于古人迷信而产生的。 其六十四卦的卦爻辞中没有出现任何“忧患”字眼,但是卦爻辞中包含着深沉的忧患意识。 就其占筮性质而言,其占筮本身就怀有强烈的忧患之情。在占筮过程中古人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去卜卦事物的吉凶,而这个过程以及结果更是加剧了忧患的程度。 就其卦爻辞而言,“按照每一卦六爻的顺序看 , 一般说三爻多凶、四爻多惧 ,而且初爻卑下始生之地 , 上爻处亢盛强极之位 , 浸满了忧患意识。” 7故周易悲感内核即有关吉凶的忧患意识。 二、周易悲感类型 系辞下传曰:“易之

14、兴 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 ?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 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周易卦爻辞颇多忧患之辞,与它在“衰世”、“中古”的殷周之际制作而成有关,关于忧患的卦爻辞居多可以使人不忘危亡之事,如果其卦爻辞平易,那么就会抱着侥幸的心理,导致的结果将会使自己失去警惕,招来倾覆的祸患。系辞下传直接揭示了周易的大道关键在于“ 惧以终始 ”,以戒惧恐惧之心去处理现实的危机,采取正确的行动,避免犯错。周易是以占筮为表,其实质是阐述内在的哲学涵义,目的就是要人们 对自己的处境和言行进行吉凶、祸3 福、安危、存亡等分析,并以自省和改过来改善自己的处境,从而化

15、险为夷,趋吉避凶,故“六十四卦悉为修德防患之事”。 8 周易全文,其卦爻辞中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强烈的忧患之情。尤其是有关行旅、战事、王事之占断之辞,其忧患之思更多。故有旅卦专讲行旅,师卦专讲军旅、征战,反复地告诫人们必须对军律、组织、行猎习武等事物的高度重视,反之则凶多吉少,特别是君臣之事,更是难料吉兆。 观其全文,周易往往以“君子”、“大人”、“圣人” 作为其 悲感主体 ,对它的 思想言行进行分析,阐述防患之 事,达到道德的启示,用于警戒自我以及人格修养的形成。 据统计,周易中不计重复的部分,出现“君子 ” 、“大人 ” 、“圣人”的辞句有 154 处:卦爻辞中,出现“大人” 有 12 处,

16、“ 君子”有 20 处;文言、象传、大象传中,出现 “君子” 66 处,“大人”有 2 处,“圣人” 8 处出现;系辞传、说卦传中,出现“圣人”28 处,“君子” 18 处 。 9 周易中的“君子”指道德修养高的人,乃是忧患意识的践行者:“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乾九三)“乾乾”自强不息;“惕”警惕;“厉”危险。指出君子 “终日乾乾 ” ,无论顺境还是面对逆境都保持着警惕慎行的忧患的悲感意识,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谦象)“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否象)“君子以恐惧修省。”(震象)“君子以反身修德。”(蹇象)同时君子必须以谦虚为本,节俭为上,怀着恐惧

17、慎行的心理反省自我过失,加强修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和决策水平。 周易中“大人”形象是与天地至理相合之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乾文言)其思想、行为与天地四时鬼 神象合拍,“大人”与天相比拟,比“君子”道德修养更好,其忧患的悲感思想更甚。 周易中“圣人”就是明辨吉凶的人:“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乾文言)“圣人”不失其“正”仍能深知进取、引退、生存、灭亡的道理。 周易六十四卦经、传,无卦不含吉凶双方的转换与统一,也无卦不含趋吉避凶的启示。“安而不忘危 ,存而不

18、忘亡 ,治而不忘乱”(系辞下传) “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乾初六。 它就是贯穿了一条人必须时刻 怀有忧患之情以及如何防患的思想,全文无不处处警醒人们 , 在顺境时要 居安思危、防微杜渐、谨慎行事;在逆境时要时时刻刻谨慎戒惧、自强不息,如此才能摆脱困境,化险为夷,趋吉避凶。 周易不是一个人一个时期创作的作品,而是由多人多世的集成之作。 古代 巫史在给人占筮的时候会把他们的一些经验记载在某些卦爻辞上,而这些卦爻辞不断积累,然后不断有人编订整理才成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六十四卦。 “经”部全文不到五千字数,却是周易的核心内容, 而易传则是用言简意赅的文辞,逐卦逐辞地解说易经的 卦爻辞内在涵盖

19、的哲学寓意 。 现代易学 家朱伯崑表示:“易传中有两套语言:一是关于占筮的语言,一是哲学语言。有些词句只是解释筮法,有些辞句是作者用自己的哲学观点,有些辞句二者兼而有之。” 10 纵观周易六十四卦爻辞、传,不难发现周易所蕴含的忧患的悲感。 首先,六十四卦中很多的悲感意蕴是直接由卦名阐明,如: 比卦:“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比”,卦名;“比”之一字, 说文:“比,密也。” 汉典:“ 和,亲。”“比”是亲比的意思。“比卦”讲述亲密团结,是吉利的卦。说明4 亲比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假如错失亲比的时机,就会走到穷途末路 ,导致凶险的后果。 否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否卦象征闭

20、塞 。 卦闭的 社会 , 人 们之间的来往是不通畅的,天下没有便利之处, 君子 必须坚守 正道 , 这时强大者离去,弱小者到来。 无妄卦:“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无妄”, 卦名。 “无妄卦”讲述遭遇灾祸之时的事情。该卦象征不妄为:至为亨通。当“无妄”之时,背离正道的人必有祸患,不利于前行。 既济卦:“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既济”,卦名。正义:“济者,渡河之名;既者,皆尽之称。万事皆济,故以既 济为名。”“既济卦 ” 象征 成功:此时功德完满 。只要坚持正道,即使柔小者也能获得亨通,即使出发的时候是吉祥的,一旦有所不慎,最终仍然将导致危乱。 未济卦:“未济,亨

21、。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该卦与“即济卦”恰好相反,象征事业未成,但是勉力仍然可以获得亨通。 上述卦爻辞通过卦名直接讲述了卦所蕴含的道理以及背离卦所可能导致的凶险后果。 其次,六十四卦中很多的悲感意蕴是基于以往经验事实来表述的,如: 小过初六:“飞鸟以凶。”鸟儿飞行,要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在它本身还很柔弱不强壮的时候,就一心想 向上高飞,这种逆时而动的行为,违背了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可以想象飞鸟的这种行为导致的后果将多么凶险。 大过九三:“栋桡,凶。” “ 栋挠 ”,汉典曰:“ 屋梁脆弱曲折。高亨注 造屋者用本末弱之木材为屋栋,乃大事上之错误,其屋将坏矣。 ”房屋在建造过程中用弯曲

22、、容易折断等质地差的木材,很容易大厦将倾,可想而知这种行为将要导致的凶险情局面。 解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一个带着大量的贵重物品独自坐着大马车,招摇过市,他的行为必然会引来盗寇们的窥视,招致他们前来抢夺,这种咎由自取的行为导致的后果让人 感到十分的吝惜。 颐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舍弃、无视自己所能拥有灵龟般的美质,观看我垂腮进食, 羡嫉人家的财物, 这种行为是凶险的。 归妹:“归妹,征凶,无攸利。”“归妹”,卦名;“归妹者,女之归也。妹,少女之称 归妹,女之嫁归也。” 11 “归妹”就是嫁出的少女。在古代,男女双方的婚姻遵守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年轻的少女出嫁时,如果

23、少女自己主动找男方,那么这种行为将可能导致她以后婚姻的不幸。少女的这种违背当时礼法规则的行为,可以预见后果导致的凶险。 兑六三:“来兑,凶。 ”豫初六:“鸣豫。凶”;节九二:“不出门庭,凶”;同人六二:“同人于宗,吝”。 这些卦象无不用事实陈述了人的不当的行为导致的凶险。以谄媚逢迎的方式来求得的喜悦;沉迷于欢乐自鸣得意;不出家门,只生活在个人自己的小世界里,被不断进步的社会时代所抛弃;只与自己有特殊关系的人交往,行为偏私狭隘。这些自我的行为,不合乎社会所规定的正道,将导致不同程度的凶险后果。 上述所表述的具有悲感意蕴的事实,无不揭示了众多不当的行为所导致的凶险后果。这直接显示出了周易中的悲感意

24、蕴。如果这些本可以避免事实最后仍 然发生,那是多么令人哀伤的一件事件。 再次,六十四卦中很多的悲感意蕴是由事件所蕴含的道理来精确地阐明,如: 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无论逆境还是面对顺境都都保持着警5 惕慎行的忧患的悲感意识,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 家人九三:“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从治家严厉以及过于宽容两方面来阐明治家之道,由于无法达到宽与严结合的完美境界,那就退而就其次,权衡宽与过的利弊,那么宁可过严,也不能过宽。 井卦:“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以“井”联想到有德君子,君子自身必须严于律己、辨明道义,而上位者要挖掘人才

25、,并正确合理的利用他们的才能。 大有初九:“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 不要 相互伤害对方 , 也不要得 意忘形,就不会在困难中戒惧 。 涣上九:“涣其血去逖出,无咎。”对于 伤害, 要 远远地避开,不再接近它, 这样就不会惹祸上身。 师象:“师出以律,失律凶也。”对于师初六(兵众出发要用法律、号令来约束),进一步说明,说明了丧失纪律有凶险的。 坤象:“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对于坤六四(就像扎紧口袋一样闭嘴巴,没有凶咎也没有赞 誉避)进行了进一步说明,所谓祸从口出,只有谨慎小心的说话,慎言才能避免祸患。 需象:“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对于需九三(灾祸尚在身外,处于泥泽之中

26、,会招致强寇前来)进行了进一步说明,说明这种情况要敬谨审慎才能避免危败的。 上述所从事理中阐明的悲感哲理,使人更好的避免可能面临面临的凶险。 三、周易的哲学悲感意蕴对后世的影响 “中国哲学启蒙与夏商的奴隶社会,形成于先秦的春秋战国时期,而中国哲学的来源则是周易。” 1 2周易是我国哲学的源头。无论是孔子提出的“ 仁”、“ 恕”、“礼”、“义”、“智”、“信”等思维标准,庄子提出的“道”“无为”“逍遥”等生活准则,还是“天人合一”、“天道”、“人道”、“天干地支”、“五行”等都是从周易的哲学思想中衍变而来。周易的悲感意蕴对历来“ 修身、治国、 齐家、 平天下 ”为己任的中国文人知识分子以及英雄好

27、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到他们立身处世与理想的不懈追求 ,也影响了他们的精神状态与情感表达模式。它的悲感意蕴影响在于血脉的传承与精神的渗透 ,它不会像政治与经济直接明显 ,但与它们相比只会更加地持久长远。故周易的哲学的悲感对后世的 影响及其深远。 1、周易悲感奠定的人格模式对后世的影响 周易中的“君子”、“大人”、“圣人”的思想言行奠定了一种基本的人格模式 以谦虚为本,节俭为上,时刻怀有居安思危、谨言慎行。这种人格的心理模式影响了中国后世无数人的立身处事以及思想。 孟子 告子下云: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 , 必先苦其心志 , 劳其筋骨 , 饿其体肤 , 空乏其身 , 行拂乱其所为

28、。 ”老天如果要降下重大的责任在一个人身上,就一定先要磨练他的意志和能力,以忧患的行为方式借以提高他的竞争能力。 孟子总结周易的这种居安思危的忧患的 人格模式,提出 “生于忧患 , 而死于安乐”(同上)的先声 :因忧患得以生存发展,因沉迷安逸享乐而使人 萎靡 死亡。 6 纵观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 无数 英雄豪杰 无不以 谦虚为本,节俭为上,时刻怀有居安思危、谨言慎行的 悲感人格作为他们的 精神支柱 ,才创下了无数的丰功伟绩。“ 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从一个亡国的国君,卑微地生活在吴国,终将吴国一举歼灭,以报前耻;流氓出生的刘邦,在秦末的乱世称雄四方,谁能想到区区小吏会一改过去贪图享乐的本

29、性,治下严厉,甚至“深得民心”,最终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成就西汉的帝王霸业;明末起义领袖闯王 李自成却恰恰相反,在艰苦奋战了漫长的 17 年才攻入北京城,却在崇祯王帝自缢后,自以为天下已定,大功告成,于是偏安一隅,贪图享乐,当清兵入关,明朝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却已无力抵抗,逃离不了失败的命运;帝王的安逸生活,使得周幽王、商纣王、 南唐 国君李煜 无不在肆意的纵情生活中被灭国。就如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 2、周易悲感奠定的思维模式对后世的影响 系辞上传云:“ 一阴一阳之谓道”,揭示了宇宙的根本规律就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运动变化。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的矛盾:天与地、日与月、刚与柔

30、、男与女天地万物处于动态,不是静止的,其运动使双方互为消长、统一。于是阴与阳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排斥,相互转化,相互统一, 这也揭示了吉凶的相互转化和统一。就如 朱熹语录里说: “ 吉凶是两头,悔吝在中间。悔自凶而趋吉,吝自吉而趋凶。 ” 13阴与阳揭示了 周易的思维模式 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 清人 姚鼐 说:“ 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 ”( 复 鲁絮非书 ) 。 “ 阳刚 ” 是豪放, “ 阴柔 ” 是婉约 , 两大 对立 风格相 互交融相互调剂,揭示中国文学强调的 阴阳的和谐统一、相互补充 , 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都体现阳刚与阴柔的有机结合。 爱

31、国名将 岳飞满江红 中,其慷慨激昂的悲壮基调与诗句 “ 潇潇雨歇抬望眼 ” 、 “ 八千里路云和月 ” 等 体现 阴柔之美的词句 交相辉映;婉约女词人 李清照 的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 ”( 夏日绝句 )代表 阳刚之美的 词句与其柔美风格的对立;唐代大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全诗从题目到诗中各句都体现了阴阳的和谐统一 。 3、周易悲感奠定的 表达模式对后世的影响 系辞下传:“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语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晋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直接点出周易八卦乃是“观物取象”,它的卦象具有象征意

32、义,是对具体存在的客观事物形象的摹拟。六十四卦无卦不含吉凶, 周易 的 “ 易象 ” 大多由吉凶两端组成,而且以实物形象表达出来,例如 “ 九三: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 ” 。其用众多卦象来阐述所蕴含的哲理,就如吴承仕先生云:“名物为象数所依,象数为义理而设。” 14 “兴 象说”最早由唐人 殷潘 在河岳英灵集中首次提出, 强调 的是诗的 托物言志和喻情 ,从注重外在实物描写衍生到内在精神的探讨。在文集中他评陶翰诗“既多兴象 ,复备风骨”;评孟浩然诗“无论兴象 , 兼复故实”。故自古以来“兴象说”即已存在并运用诗词中。 追溯其主源,“兴象”实际就是指来源于诗经中的“比兴”之“兴”:即

33、兴而作。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自古文章。起于无作,兴于自然。”(王昌龄诗格): 卫风 氓 : “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 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 肯顾。 ” 7 用“桑叶”、“硕鼠”的意象起兴并阐述下面的情与志。 卫风 氓 直接描写了肥泽的桑叶在它还没有落下来的时候, 绿萋萋 茂盛的景象; 硕鼠则是写人民的痛骂,即 肥大的田鼠啊 ,休想再吃我种的黄黍 , 多年来辛劳地将你喂养得又肥又大 ,而你却不顾我的死活 。当然这些都不是作者想要真正要表达的意思,作者用意象抒情、言志,以女子之口写出男女的不平等以及用“硕鼠”喻示贪官, 表达对残暴贪婪的

34、统治者的愤恨,对美好未来和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 “ 如果说兴只是引起创作主体情韵的源泉 , 那么兴象的落脚点应该在于象。”15“象”之一词,最早见于 周易 系辞传:“ 圣人设卦 观象 , 系辞 焉而明吉凶。” “圣人有易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又写道“子曰 : 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 ,其不可见乎 ? 子曰 :圣人立象以尽意 , 设卦以尽情伪。”周易用“象”表达,可以表达语言所不能尽述的深意,揭示事物内在的情态。 从周易的“易象”到诗经的“兴”,再到唐人殷 潘 具体提出“兴象说”,其表达模式无不影响着古今文学的表达手法:从具体的实物到事物蕴含的内在的精神表

35、达。 直至今天,对周易悲感的探索仍然是文人学 者们谈论以及研究的话题。 无不涉及到当下个人生存,关系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与发展。 总之,周易蕴含着的居安思危、防微杜渐、戒言慎行的哲学内涵不断地启示人们从忧患中谋生存,不管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自强不息。同时它所蕴含着的基本的 人格模式,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以及“易象”的表达模 式,与历代文人志士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影响了他们基本的行为处事以及文学的创作,是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注释: 瞿明刚 .中国古代悲感文化略论 .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6).(2) 2朱伯崑 .易学基础教程 .北京 :九州出版 ,2002.21 3

36、马恒君 . 周易:全文注释本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20 4李丕显 .周易忧患情结试探 .东岳论丛 ,1994.(3) 5景戌华 .忧患意识与中国文化传统 .学习与探索 ,1990.(5) 6钱基博在 .周易为忧患之学 .国师学刊 ,1939(3).(2) 7范晓丽、庞海清 .论周易忧患意识的审美旨趣与现实情怀 .湖北教育学报 ,2007(9).(9) 8孔颖达 周易正义 .金陵书局十三经读本 9黄黎星圣哲垂范 .道德智慧的启示 周易“君子”“大人”“圣人”析 .东南学术 ,1998.(5) 10朱伯崑 .易学哲学史上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52 11李光地纂、刘大钧整理

37、 . 周易折中 .四川:巴蜀书社, 2008.3.210 12文吉昌、傅丽娜 论周易思想的哲学性构建 学术探讨 ,2010.( 5) 13廖明春 .周易经传十五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168 14黄寿棋、张善文 .周易译注 .上海 :古籍出版 社 ,2004.25 15杨瑞芳 .论“兴象”与情韵的圆融 .语文学刊 ,2009.(9) 参考文献 1黄寿棋 张善文 .周易译注 .上海 .古籍出版社 .2004 8 2余敦康 .周易现代解读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6 3李光地纂 刘大钧整理 .周易折中 .四川 .巴蜀出版社 .2008.3 4刘大钧 .周易概论增补版 .四川 .巴蜀出版社 .2008.2 5袁行霈 罗宗强主编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 6郑万耕 赵建功 .周易与现代文化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8 7廖明春 .周易经传十五讲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8冯契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上海 .东方出版社 .2009 9马恒君 .周易正宗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7 10刘大钧 李光地 .周易折中 .四川 .巴蜀书社 .2008.3 11高亨 .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4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