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82KB ,
资源ID:299274      下载积分:12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2992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左传》与《春秋》关系考证.doc)为本站会员(文初)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左传》与《春秋》关系考证.doc

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左传与春秋关系考证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目 录 一、历代关于左传解经的争论 . 2 (一)、汉代关于左传解经的观点 .2 (二)汉以后关于左传性质的讨论 .2 (三)清代“左传伪书 说”的兴盛 .2 二、春秋三传考较 . 3 (一)左传与公羊、榖梁解经方式比对 .3 (二)公羊、榖梁在解经过程中的纰漏 .3 (三)左传尊崇春秋的历史依据 .4 三、 “有经无传”和“有传无经” . 4 (一)“有传无经”实例分析 .4 (二)“有经无传”实例分析 .4 (三)经传不齐的思考 .5 四、左传解经探析 .

2、5 (一)以“凡例”解经 .5 (二)借“君子曰”解经 .6 (三)借他人之言解经 .6 (四)左传解经 的其他表现 .7 五、结论 . 8 1 摘 要 本文通过比较左传与公羊传、榖梁传在对阐释春秋经的异同,分析左传的内容以及其“解经之语”,以逐步佐证左传作为“春秋三传”的正统地位,就左传是否为解释春秋经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关键词 左传;春秋经; 是否解经 The research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uoZhuan and ChunQiu Abstract: By comparis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

3、rences between the ZuoZhuan GongYang and GuLiang, analysis the content of ZuoZhuan and its jiejingzhiyu.This paper want to get the evidence about the orthodoxy position of the chunqiusanzhuan to ZuoZhuan. And put forward my views and ideas about the problem which ZuoZhuan explain the ChunQiu or not.

4、 Key words: ZuoZhuan ChunQiuJing explain it or not 2 一、历代关于左传解经的争论 左传是“ 春秋三传”之一,按理,所谓“传”就是阐释经意的意思,即我们常说“依经作传”。但是关于左传的性质,自刘歆争立其经学博士地位以来,历代都有争论,尤其在汉代争论尤为激烈。 (一)汉代关于左传解经的观点 西汉宣帝之后,公羊和榖梁都被朝廷立为官学,设博士,而左传没有获此殊荣。西汉末年以刘歆为代表的一些经学家极力主张将左传也列为博士。此观点一出,当即在朝廷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形成了经学史上著名的“今古文之争”。哀帝时,刘歆与当时朝廷所设的五经博士就左传是否应该设博士

5、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刘歆 在移让太常博士书中提到,当时的博士都“谓左氏为不传春秋。” 大司空师丹“奏歆改乱旧章,非废先帝所立”,左将军公孙禄斥其“颠倒五经,变乱家法。”面对强烈的反对声,刘歆自身也遭到了谪贬“惧诛,求出补吏,为河内太守。” 直到西汉后期王莽把持朝政以后,左传才由于特殊的政治背景而被立为官学。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即位,取消了古文博士。但是,到了建武年间,由于尚书令韩歆关于左传应该立为博士的提议,左传是否解经的问题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成为了当时经学家们争论的焦点。据后汉书记载,当时亦存在很多 反对的声音,如博士范升就持相反的意见:“左氏不主孔子,而出于丘明。师徒相传,又无

6、其人,且非先帝所存,无因得立。” 又公羊派学者李育也对左传的解经性质提出了异议,“虽乐文采,然谓不得圣人深意,以为前世陈元、范升之徒更相非折,而多引图谶,不据理体,于是作难左氏义四十一事。” 虽然如此,左传还是在陈元等人的极力争取下被立为官学,但是由于继承者寥寥无几,到左传博士李封死后,左传的官学地位也就渐渐淡化。但是经过这几次的争论,相信古文经的人越来越多,东汉时的很多学者如桓谭、王充、班固等就十分赞同 左传是解经之作的观点。如桓谭在新论正经中说:“左氏传于经,犹衣之表里,相待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 (二)汉以后关于左传性质的讨论 汉代以后,关于左传是否解经的争论仍

7、在延续。晋代杜预通过为左传作注的方式,详细的讲解左传是如何传春秋的。在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序中他提到:“左丘明受经于仲尼,以为经者不刊之书也。故传或先经以始事,或后经以终义,或依经以辨理,或错经以合异,随义而发。” 同时他还从左传中总结出“春 秋义例”共计“五十凡”。至此,左传为春秋作传的观点遂成正统。但是杜预的这一观点在当时就遭到了同时代学者的否定,晋代王接便认为:“左氏辞义赡富,自是一家书,不主为经发。” 唐宋以后更是有许多学者对杜预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唐代刘知几认为:“观左传之释经也,言见经文而事详传内,或传无而经有,或传缺而传存。” 南宋大儒朱熹也认为左传并非解经之书:“左氏史学,事详而理差

8、;公、榖经学,理精而事谬。” 南宋末年的黄震亦不同意杜预:“左氏虽依经作传,实则自为一书 ,甚至全年不及经文一字者有之,焉在其为释经哉?” (三)清代“左传伪书说”的兴盛 清代以后,很多学者也不同意杜预的观点,力辩左传是解经之作的观点。其中刘逢禄是其中的代表。他撰左氏春秋考证,认为:“左氏以良史之材,博闻多识,本来尝求附于春秋之义。后人增设条例,推衍事迹,强以为传春秋,冀以夺公羊博士之师3 法,名为尊之,实则诬之,左氏不任其咎也。余欲以春秋还以春秋,左氏还之左氏。” 同时他也开了“左传伪书说”的先河,后来的康有为等人从其说而将左传斥为 伪书,认为左传是刘歆杜撰的,其真实性尚待考证,更不用说它是

9、解经之作了。 综观各家所论,对于左传的定性问题确实林林总总,令人不得其解,但是这种争论并没有动摇左传作为春秋三传之一的正统地位。当然,从左传的内容以及拿左传与公羊、榖梁比较来看,左传的解经性质确实不如公羊、榖梁那样突出,那是并不能否认左传作为解经之作的地位。 二、春秋三传考较 比对公羊、榖梁,左传阐释经意的特征确实不是那么明显,甚至确实容易使人产生左传不解经的误解。 (一)左传与 公羊、榖梁解经方式比对 公羊和榖梁是完全依经立传,他们对于春秋义理的阐释往往是一字一句进行解说,文字是紧紧依附于春秋经而生成的。如隐公元年,春秋经文言:“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公羊对此经的阐释相当具体“及者何?

10、与也,会及暨皆与也。曷为或言会或言及,或言暨?会犹最也;及犹汲汲也;暨犹暨暨也。及我欲之,暨不得已也。仪父者何?邾娄之君也。何以名?字也。曷为称字?褒之也。曷为褒之?为其与公盟也。与公盟者众矣,曷为独褒乎此?因其可褒而褒之。此其为可褒奈何?渐进也。眛者何?地期也。 ”11榖梁对此句的阐释没有公羊具体,但是也是一字一句进行解释“及者何?内为志焉尔。仪,字也。父,犹傅也,男子之美称也。其不言邾子何也?邾之上古微,未爵命于周也。不日,其盟渝也。眛,地名也。” 12其中逐字逐句对经文进行阐释的特点彰显得非常清晰。而再看左传,“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书爵。曰仪父,贵之也。公摄位而

11、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 13 再看一例,仍是隐公元年,春秋曰:“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 14对于这段经文,左传将它扩充为一个非常完整而动人的故事,但公羊与榖 梁仍旧停留在阐释经意的层面上,公羊言:“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其地何?当国也。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在内也。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15榖梁说:“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

12、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16 通过以上两例的比较,左传与公羊、榖梁在对春秋经义阐释上的区别显而易见。公羊、榖梁力求跟随春秋经文的步调,对经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和阐释,而左传解经并不拘泥于此,它比较偏重于对春秋所载历史事件的材料进行补充,或者为理解春秋的经文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正因为有这样的解经宗旨,导致左传慢慢独立于春秋之外,甚至被后代学者诟病为“非解经之作”。 (二)公羊、 榖梁在解经过程中的纰漏 进一步分析,公羊和榖梁的传文大部分是无法

13、独立存在的,即如果把公羊和榖梁中春秋的经文部分抽去,公羊和榖梁也就变成了一堆令人无法理解的文4 字。例如,公羊传庄公二十三年言:“其言朝公何?公在外也。” 17榖梁传庄公二十三年曰:“微国之君未爵命者。其不言来,于外也。朝于庙,正也,于外,非正也。” 18这两段话如果不联系春秋庄公二十三年经文所说的:“萧叔朝公。” 19我们根本无法理解它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更不用说要了解它背后所隐藏的微言大义了。类似的现象在 左传中也有出现,但是出现的频率非常低。如左传桓公五年:“仍叔之子来聘,弱也。” 20这句话如果不与春秋经文:“天王使仍叔之子来聘。” 21结合起来,也是很难弄明白传文所言究竟是什么。 (

14、三)左传尊崇春秋的历史依据 即便如此,我们只能说左传的解经方式与公羊、榖梁不同,而不能否认它的经传地位。毕竟在左传的写作过程中,它最初也是依据春秋的,在它的文字中还是可以提炼出很多与公羊、榖梁用法相同的解经之语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言:“汉志载春秋古经十二篇,经十一卷。注 曰:公羊、谷梁二家。则左氏经文,不着于录。然杜预集解序,称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则左传又自有经。考汉志之文既曰古经十二篇矣,不应复云经十一卷。观公、谷二传皆十一卷,与经十一卷相配,知十一卷为二传之经,故有是注。则所谓古经十二篇,即左传之经,故谓之古, 今以左传经文与二传校勘,皆左氏义长,知手录之本确于口授

15、之本也。” 2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这一段话充分说明,在左传成熟的过程中,它对于 春秋是尊重的,但是由于其成书过程比公羊、榖梁来得复杂,导致最后慢慢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局面。 三、 “有经无传”和“有传无经” 正是由于左传中存在着“有经无传”和“有传无经”这样的现象,所以它被很多学者误认为并非解经之作。他们认为,如果是解释春秋的传,那么,春秋有记载的,左传一定也要出现;反之,春秋没有记载的,左传就不能出现。而左传的文字恰恰与这些学者的观点相悖,出现了大量“有经无传”或者“有传无经”的现象。分析左传是否传经,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有 传无经”实例分析 左传“隐公元年”之前出现的一段

16、文字是“有传无经”的典型:“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23这段文字出现在“郑伯克段于鄢”这个故事的前面,从春秋中根本无法寻找出处,但是却为后来的故事说明了背景。 (二)“有经无传”实例分析 对于“有经无传”的现象,可以看这样一个例子:春秋经桓公八年有六条记载,但是前面五条都是没有传文的,只对最后一条“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的经文做了“祭公 来,遂逆王后于纪,礼也”的传文。而对于这一年,左传其它的三条传文都是“无经之传”;春秋经庄公二十二年共计有经文六条,其中无传之经有四条之多,传文

17、除对第三条“陈人杀其公子御寇”的故事进行了扩充以及对“夏五月”这一条无事而记的经文作了处理之外,其它的传文皆与经文无关。对于这一问题,赵翼认为:“一年之内,经自经而传自传,若各不相涉者。盖亦因经所书之事,别无简册可考以知其详,故别摭他事以补此一年之传文也。” 24 然而笔者以为,虽然左传存在大量“有经无传”和“有传无经”的现象,但是这并不能作为否定其解经性 质的依据。 5 (三)经传不齐的思考 首先,“有经无传”不仅仅存在于左传之中,公羊和榖梁中也有存在,特别是在榖梁传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经而同传”的现象,即出现了大量重复的传文。试想如果把这些重复的语句全部抽去,榖梁将会出现多少“有经无传”的现

18、象。举例来说,春秋隐公二年:“夏五月,莒人入向。” 25对于其中的“入”字,榖梁解释说:“入者,内弗受也。” 26而同年下一句经文“无侅帅师入极” 27,榖梁的解释依旧还是:“入者,内弗受也。”而该句前前后后一共出现了八次,除了“隐公二年”的两次之外,“ 庄公三年”、“僖公二十八年”、“宣公十一年”、“昭公二十一年”、“定公十一年”和“哀公六年”都出现了,而这八次春秋经的经文前后是完全不同的,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榖梁的作者或许希望借用这样的方式避免“有经无传”的尴尬,却不能掩饰它的本质。再举一例,对于春秋经隐公七年的“齐侯使其弟年来聘” 28一句,榖梁的解释为:“诸侯之尊,弟兄不得以属通。其弟云

19、者,以其来接于我,举其贵者也。” 29而其中“诸侯之尊,弟兄不得以属通”一句有重复出现了五次。同时我们也可以在榖梁中找到确实的“有经无传”的情况,如春秋 经隐公七年中的:“秋,公伐邾。” 30一条便是无传之经。 其次,前文谈到左传与公羊、榖梁解经的方式不同,是以史解经。左传的作者要么对春秋所载历史事件的材料进行补充,要么为理解春秋的经文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既然如此,它所叙述的内容势必会超出春秋经所记载的范围,不然也就无法达到作者想要的效果。众所周知,孔子的“春秋笔法”力求简练,但这一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语义的含糊不清,是很多句子百思不得其解。而通过左传的解释,我们很容易把这些令人摸不着头脑的

20、句子疏通,这是左传在解经方面的 特殊性,也是左传传承春秋经的贡献。再以前文所举的隐公元年之前的一段文字为例:“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这段文字是无经之传,但是联系后文我们可以发现,假如没有这段文字,那么左传隐公元年“不书即位,摄也” 31一句的意思就没办法读通了。再有一例,左传隐公三年有一段无经之传:“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 ,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

21、恶。” 32单看此段,似乎前后都不着边际,但是如果结合后文来看,我们还是可以为它找到归宿的。我们能够理解春秋经桓公五年“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 33一句,正是因为左传在这之前交代了周郑交恶的背景,才能使得这句话不显得那么突兀。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以左传大量存在“有传无经”和“有经无传”现象来诟病左传不是解经之作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是缺乏充足的依据的。毕竟,左传存在的现象,公羊和榖梁也同样存在。而相较于公羊 和榖梁,左传的解经方式对于我们理解春秋经有更加显着的作用。 四、左传解经探析 左传解经从根本上来讲是以史解经,但是仔细分析,也能从中看到与公羊、榖梁解经方式相类似的方法在其中的体现,

22、即我们常说的解经之语,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以“凡例”解经 春秋纪事有自己的特点,后人往往称之为“春秋笔法”,其往往在简短的字句中包含6 了褒贬。如我们最熟悉的“郑伯克段于鄢”,一个“克”字,将郑伯和段之间的是非关系体现了出来。特别是在描写战争的时候,春秋往往根据战争的性质,选用伐、袭 、入、灭、取、战等不同却很准确的概念。左传根据春秋的这一特点,概括出一些“凡例”,后经杜预的概括,被称为“五十凡”,这可以说是左传解经的第一个特点。如春秋经隐公九年言:“三月癸酉,大雨,震电。”左传隐公九年解释曰:“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平地尺为大雪。” 34春秋经庄公十一年:“夏五月,戊寅,公败宋师

23、于鄑。”左传庄公三年:“凡师,敌未陈曰败某师,皆陈曰战,大崩曰败绩,得携曰克,覆而败之曰取某师,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 35春秋经庄公二十九年:“夏,郑人侵许。”左传庄公 二十九年:“凡师有锺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36春秋经僖公九年:“。夏,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丘。”左传僖公九年:“凡在丧,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37春秋经宣公七年:“夏,公会齐侯伐莱。”左传宣公七年:“夏,公会齐侯伐莱,不与谋也。凡师出,与谋曰及,不与某曰会。” 38春秋经宣公十六年:“夏,成周宣榭火。”左传宣公十六年:“夏,成周宣榭火,人火之也。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39通过这

24、些例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左传对于春秋经的理解是精到的 ,它通过这样的“凡例”的方式,把春秋经隐藏在背后的褒贬之意体现了出来。当然这样的“凡例”很多时候也过于绝对,这对我们理解春秋很多时候也会产生不必要的迂回,从而也使得“五十凡”遭到了古今很多学者的批判。 (二)借“君子曰”解经 左传解经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往往在文中用“君子曰”、“君子谓”或者说“君子是以知”等语句来加以评论。如:春秋经桓公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对于此,左传桓公二年的评价是:“君子以督为有无君之心而后动于恶,故先书弑其君。” 40对于这样的注解 ,杨伯峻先生也认为该句是“解经之语”,在杨先生的

25、注文中明明白白地写着“此解经语。”春秋经僖公元年:“十有二月丁巳,夫人氏之丧至自齐。”左传僖公元年:“夫人氏之丧至自齐。君子以齐人杀哀姜也为已甚矣,女子,従人者也。”对于此句,杨伯峻先生注释到:“古人谓女子有三从之义,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若然,哀姜既嫁于鲁,在夫家有罪,则非父母家所宜讨。” 41杨先生这句话虽然没有上文那样直接指出“此解经语”,但是字里行间已经暗含对左传所言的认同,是对左传阐释春秋经微言大义的支持基础上的补充。再如 ,春秋经宣公十三年:“夏,楚子伐宋。”左传宣公十三年:”夏,楚子伐宋,以其救萧也。君子曰:清丘之盟,唯宋可以免焉。”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对此句作了注释,言:“

26、宋讨陈之贰。今宋见伐,晋、卫不顾盟以恤宋,而经同贬宋大夫。传嫌华椒之罪,累不及其国,故曰唯宋可以免。” 42他虽然是对左传的解释,但是同时也是对左传解经的有力支持,通过杜预的解释,我们对于左传在这句话上的解释可以理解的更加清晰。 (三)借他人之言解经 左传中还大量引用他人的话来评论作者所载的史实,以达到解经的目的,这是它解经 的第三个特点。左传在引用他人的话时是有所选择的,其中主要是孔子的话和诗经,根据刘黎明先生的统计,左传中借助孔子的话来评论历史事件一共有三十处。孔子的这些话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如左传宣公二年:“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

27、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7 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43在这个故事中, 孔子的话评价了董狐、赵盾两个历史人物,而春秋经宣公二年:“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从这两段话的比较中就可以发现问题了,按照春秋的记载,赵盾弑君是确信无疑的,而春秋又是孔子编订的,既然如此他怎么又可能说出“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这样的话。即便孔子认为赵盾是“为法受恶”,那么在春秋中也不该用“弑”。所以左传中很多所谓的“孔子曰”其实是靠不住的,但是左传的作者有

28、意识的用这样的方式使左传接近权威,无疑能够说明左传是尊重春秋的,同时也可以说明它确 实也是在解释春秋。 (四)左传解经的其他表现 左传解经,还往往通过“不书”的形式,这是左传解经的第四个特点。对于这一形式,刘黎明先生认为这是可以归纳到“有经无传”现象中的一个问题,但是同时他又认为“这些有传无经的文字,当时左传的编纂者将春秋与鲁春秋对比阅读的结果,而这种不书的体例,源于对孔子修春秋的确信,也从另一个侧面对春秋进行了阐释。” 44刘先生的说法不无道理,在左传中确实存在很多“有传无经”的“不书”评论,如左传隐公元年:“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 书,非公命也。八月,纪人伐夷。夷不告,故不书。有蜚。不为

29、灾,亦不书。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公弗临,故不书。卫侯来会葬,不见公,亦不书。及邾人、郑人盟于翼。不书,非公命也。新作南门。不书,亦非公命也。” 45这些传文都是“无经之传”。对此我们可以看到,仅仅“隐公元年”就出现了这许多“不书”的体例,足可见在整本左传中,“有传无经”的“不书”体例却是大量存在。但是仔细分析我们也可以得出另外一种“不书”体例,即“有经之传”的“不书”体例。如春秋经隐公元年曰:“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公 子益师卒。”左传隐公元年言:“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书爵。众父卒。公不与小敛,故不书日。” 46这里的“不书”体例与上文所举不同,有经有传,只是在经

30、文中未出现某些比较特殊的字词,而左传通过“不书”的方式将经文中隐去的字词呈现出来,并加以说明。再举两例,春秋经僖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诸侯城缘陵。”左传僖公十四年:“十四年春,诸侯城缘陵而迁杞焉。不书其人,有阙也。” 47春秋经僖公十五年:“夏五月,日有食之。”左传僖公十五年:“夏五月,日有食之。不书朔与日 ,官失之也。” 48对于“有传无经”的“不书”体例是否可以作为左传是解经之作的证据我们暂且不论,但是第二种情况的“不书”可以说明左传是解经之作是确定无疑的。 而左传解经的第五个特点,便是在其叙事的文字后面加以“礼也”、“非礼也”来评定褒贬。如:春秋经隐公五年:“五年春,公矢鱼于棠。”左传

31、隐公五年:“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49春秋经桓公二年:“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大庙。”左传桓公二年:“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大庙。非礼也。” 50对于这种方式 ,刘黎明先生认为 .左传对此有很多评论并无道理,他以“隐公八年”中一处为例,言“春秋经隐公八年:秋,七月庚午,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左传评论说:齐人卒平宋、卫于郑。秋,会于温,盟于瓦屋,以释东门之役,礼也。今人杨伯峻亦从此说。诸侯之盟,纯属史实,与礼与非礼无关;如果一定要与礼联系起来,这种诸侯之间的私下结盟恐怕是非礼的。” 51刘先生的观点无不道理,但是在左传是否解经这个问题上,探讨左传评论的是

32、否准确似乎关系不大。不过从中也可以看出,刘先生确实也是认同左传通过“礼也”、“非礼 也”这样的评论以达到解经的目的的观点的。通过比对公8 羊和榖梁,我们可以发现在公羊和榖梁中也可以找到这样的解经语词。如:春秋经桓公二年:“戊申,纳于大庙。”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以书?讥。何讥尔?遂乱受赂纳于大庙,非礼也。” 52春秋经宣公八年:“冬,十月己丑,葬我小君顷熊。”榖梁传宣公八年:“葬既有日,不为雨止,礼也。” 53这充分表明,公羊和榖梁在解释春秋经的时候也常常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达到编者的目的,那么左传此举与之也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当然,通过叙事之后加以“礼 也”、“非礼也”这样简单的词作为评论来解释春秋

33、确实是不够严谨的,但是对于“以史解经”的左传来说倒也是无可厚非的。 左传解经有自己特殊的方式,以上五个特点正是这种特殊性的体现。它不像公羊、榖梁那样字字句句详细考释,并且通过大段大段的设问来达到解经的目的,而是将春秋的“微言”阐发成一个个比较完整的故事,使读者能够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明白“大义”。 五、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左传解经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虽然它在解经方式上与公羊、榖梁这两部公认的解经之作存在很多差别,但是方式的 不同并不能作为指正其不解经的理由,换个角度,“以史解经”的方式恰恰是左传的一大创举;而“有经无传”和“有传无经”现象的存在同样不能作为否定其解经地位的理由,毕竟同样的现

34、象在公羊和榖梁中也是存在的;更重要的是左传中存在着大量的“解经之语”,这是左传作为“解经之作”最主要的也是最能说明问题的证据。当然承认左传的经学地位并不是以此来否定左传的史学地位,大量史实的记载同样应该让左传能够在史学界获得足够的重视。 注释: 1(汉)班固 .汉书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年 8 月 .第 408 页 . 2(刘宋)范晔 .后汉书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年 8 月 .第 364 页 . 3(刘宋)范晔 .后汉书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年 8 月 .第 759 页 . 4(晋)杜预 .春秋左传正义 .十三经注疏 . 5(唐)房玄龄 .晋书 .北京 .

35、中华书局 .1974 年 6 月 .第 1435 页 . 6(唐)刘知几 .史通 .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 685 册第 10 页 . 7 (宋)黎靖徳 .朱子语类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年 . 8(宋)黄震 .黄氏日钞 .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 707 册第 868 页 . 9(清)刘逢禄 .左氏春秋考证 .续修四库全书 .第 125 册 10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 .北京 .中华书局 .第一册第 7 页 . 11(汉)何休 .春秋公羊传解诂 .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 145 册第 21 23 页 . 12(清)钟文杰 .春秋谷梁经传补注 .北京 .中华书局 .上册第 8 页 . 13杨伯

36、峻 .春秋左传注 .北京 .中华书局 .第一册第 9 页 . 14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 .北京 .中华书局 .第一册第 7 页 . 15(汉)何休 .春秋公羊传解诂 .文渊 阁四库全书 .第 145 册第 23 24 页 . 16(清)钟文杰 .春秋谷梁经传补注 .北京 .中华书局 .上册第 10-11 页 . 17(汉)何休 .春秋公羊传解诂 .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 145 册第 154 页 . 18(清)钟文杰 .春秋谷梁经传补注 .北京 .中华书局 .上册第 199-200 页 . 19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 .北京 .中华书局 .第一册第 225 页 . 20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 .北京 .中华书局 .第一册第 106 页 . 21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 .北京 .中华书局 .第一册第 102 页 . 22(清)永 瑢 等 .四库全书总目 .北京 .中华书局 .第 210 页 . 23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 .北京 .中华书局 .第一册第 2-4 页 . 24(清)赵翼 .陔余丛考 .商务印书馆 25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 .北京 .中华书局 .第一册第 20 页 . 26(清)钟文杰 .春秋谷梁经传补注 .北京 .中华书局 .上册第 19 页 .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