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2 ,大小:1.94MB ,
资源ID:299306      下载积分:12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29930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历代观音造像述略.doc)为本站会员(文初)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历代观音造像述略.doc

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历代观音造像述略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2 【 摘要 】: 观音本是印度佛教的舶来品。他被认为大慈大悲、法力无边能救人于一切苦难。观音信仰传入中国后 , 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 其形象也发生了 巨大变化 , 这一变化在唐代最为明显。 首先,无论是男相还是无性相的观音,都已显示出女性的特征;其次,观音形象朝世俗化方向发展,与人更为接近了。本文通过对历朝观音造像演变经过的阐述,探讨了各个时代观音的不同造像和形成造像演变的社会原因。 【 关键词 】:观音造像;历代;形式;演变 The general des

2、cription of successive dynasties in Guanyin Stautues Abstract: This is Indian buddhist guanyin exotica. He is considered merciful, power is endless delivers in all his troubles. Guanyin beliefs into China, and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ts image also changed, this change in the tang dyn

3、asty is most obvious. First of all, whether male phase or asexual phase, the goddess of mercy has shown female features; Secondly, the view sound toward secular direction, image with people more close.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sculptures evolution into this goddess,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ages a

4、nd the formation of avalokitesvara sculptures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social reason sculptures. Key words: Guanyin statues;successive dynasties;shape;evolution 3 观音造像有着丰富的物质遗存和文献记载。观音造像不仅存在于石窟中,而且还大量存在于我国各地普遍的存在的。历史上深入与人们现实生活的庙宇之中;文献记载中,这方面的内容更是俯拾即是。所以,就数 量、规模而言,观音造像在我国否较重占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但是作为宗教中的人物,人们难见其

5、面,观音到底长什么样子,谁都不知道,自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人心中各有自己的观音形象,但是这样分散的宗教信仰是维持不久的,必须要有一个固定意义的形象,于是便开始有了造像,一种将人的信仰化作有形之物的雕塑绘画艺术。所以,观音造像具有明确而充分的本体研究意义。观音造像即观音信仰传播的载体,同一历史时期的观音造像从样貌服饰等等的方面来说多是大同小异的,但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较又有所不同,有的是受本土化的影响,也有的是 佛教其他分支的影响,如西藏密宗。总而言之,不同时期的观音造像反映不同的观音形象。 目前学术界达成一致共识,西汉末年,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佛教艺术也随之而来。自此观音的造像开始

6、在中国兴盛,不过这一时期观音还只是如来身边的胁侍,大多是一佛两菩萨的造像,鲜有见观音的独立造像。正是由于古代艺术家与很多名不见经传的民间艺人发挥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对观音的造像由模仿到创新,塑造出琳琅满目的观音的形象,才有今天如此丰富的观音造像。比如鱼篮观音,送子观音,千手观音水月观音,最出名的要数西游记中那位手持杨柳净瓶的杨柳观音。 这些形象既打上了各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印记,又集中了中国民间的信仰智慧,反映了民间的思想感情与审美要求。观音的形象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按照佛教的经典,诸如创立形象福报经、观佛三昧海经、大乘百福庄严相经等在尺寸度量上做了详细的规定。如菩萨身量应一百零八分

7、,其发际、颈喉、漆骨、足趺、服饰、手印都有严格的规定,但那是万事万物总在变化发展,墨守陈规最终只会跟不上时代步伐而被淘汰。我国的艺术家敢于突破了这种教条式的规定,他们大胆发挥想象力,将个人的创作个性通过不一样的观音造像表达出来,不仅为佛 教艺术平添了春色,而且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颗颗明珠。 中国古代的观音造像艺术蔚为大观,不仅在整个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中居于首位,而且在整个中国古代所有造像艺术中也居首位。历代艺术家和不知名的民间艺人究竟塑造了多少形式各异形象不同的观音像,难以数记。从时间看,早在西汉末年就有了观音造像,以后各代更是逐渐增多,直到今日,依然繁荣兴旺。从形式看,石雕、木雕、石刻、木刻

8、、壁画,各呈异彩,造就了无数艺术珍品。这种琳琅满目、异彩纷呈、数量巨大的观音造像,也是观音菩萨最受民众崇敬最深入人心的有力证明。 最早的观音造像 根据 邢莉女士在观音信仰一书中的介绍, “最早的观音造像见于四川彭山崖墓,其陶座全高 20.4 厘米,下部雕刻着双龙衔壁,其上浮雕一佛像结跏趺坐,左右侍二人。通常认为“一佛二菩萨”,即中为释迦,两侧为大势至和观音菩萨” 1。(见图 1)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观音的造像增多,由此可见那时的观音信仰开始流传盛行 当时哀鸿遍野 、 苦难深重的动乱社会促使人民急需有一种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 渴望得到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这是观音信仰开始盛行的社会原因, 观世音又译

9、作 “ 观自在 ”“ 观世自在 ”, 含有观机往救、自在无阂的意思。据佛教法华经 普门品 说 , 受苦受难图 1 最早的观音造像 4 的众生只要诵念 “ 观世音 ” 的名号 ,“ 菩萨即时观其音声 ”, 前往拯救解脱 2。 观世音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个传说意译而来 , 这就让观音走进了民众的精神世界中。 乱世之中,百姓都希望有一个能解救自己的救世主,观音无疑充当了这一角色,这为以后太平盛世的观音信仰打下了群众基础。 北魏 东晋,佛教造像大兴,山阴灵宝寺制作了阿弥弥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像。敦煌石窟四十余壁法华经品的壁画中,表现以观世音为主角的 “ 门品 ”就占了半数以上。大致在东晋以前,观音 作为

10、阿弥陀佛的胁侍菩萨,大体上均为“猛男丈夫”的外来梵相。北魏初期, 观音造像一般采用印度模式,其面相为男相,面有长须,头部秃顶下披发,光背,高大,比例舒展而挺拔有力,长度一般较长,火焰发饰,莲座为莲肉高突形成台面,莲瓣饱满有力,每瓣如两个椭圆球状突起构成尖部翘起,四足台座,服饰尚未完全摆脱犍陀罗影响,服饰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衣服从左肩斜披而下,右胸和右肩裸露在外的“偏袒右肩式,”另一种是“通肩式,”随着身体的起伏形成若干平行弧线,领口处的披巾自胸前披向肩后,其造型规范。云冈石窟的观音造像既承袭了汉代雕塑传统技巧,同时又有明显的印度犍陀罗的艺术影响, 带有健陀罗刚硬的风格 。犍陀 罗艺术,是古代希

11、腊艺术与印度艺术结合的产物,其内容主要是佛教,故有“希腊式佛教艺术”之称。 佛像脸部呈椭圆形,眼睛深凹,高鼻梁,头发作波浪形,有发髻。位于新疆库车,拜城一带克孜尔干千佛洞、库木吐拉千佛洞、森木塞姆干佛洞中的观音造型线条圆润,劲建,挺秀中见柔和,谨严中有韵律,壁画用勾线、平涂、晕染等方法,使菩萨像去掉了自然主义的描绘,富有旋律的装饰美。云冈昙曜五窟的佛象也是如此,这也就验证了我前面所说的,同一时期的观音造像有其共同点。北魏中期,仇寄奴在皇兴五年(公元 471)建造了一座观音菩萨立像,目前收藏于 大英博物馆。这尊观音衣服纹理紧密平行,莲花瓣头光,背光上的火焰纹,以及台座的样式与装饰花纹,均和他所造

12、的立佛相同,只是此观音像的背光顶部略尖。这尊观音立像右手持一茎未敷莲花,左手握天衣,头上戴着宝冠,束冠扎带在两侧上扬飞舞,对称安排。下身穿着裳,裳摆略向外扬,双腿间裳缘翻动成波,富有动感。颈有项圈,璎珞于腹前交叉,形成 X 形。这尊观音头额方广,脸型稍长,但双颊饱满,颈项粗短,身躯短硕健壮,上半身和下半身的比例近乎于一比一。(见图二)虽然大多为男身 ,但其中也隐隐开始有些出现“秀骨清相”的女性化倾向。我国著名学者 胡应麟 认为 女像观音的造像始于南北朝 ,最好的证明就是 北魏时期河南洛阳市龙门石窟的 “ 杨枝观音 ” 像,为中国古代女像观音的代表作。 西魏 北魏至西魏,观音的形象发生了变化,面

13、相从原来的丰润改为清瘦,长颈削肩,身材修长,其实这也是观音女性化的开始。衣服也有所改变,不像原先的那种斜披式,取而代之的图 2 北魏仇寄奴 的观音造像 5 是帔帛交于腹前穿环不打结,大裙向外敞开。观音形象呈秀骨相式。具体表现为如下一些特点:梳高发髻,头戴三瓣花冠,面容圆润、秀丽娴雅,怡然含笑;细颈溜肩,肩头装饰有圆形镜饰及两条短带。身穿交领大袖裳,腰束短带,披巾在胸前交叉穿环;神 情温和,举止高雅。甘肃庆阳北石窟寺观音清俊秀丽,其服饰以宽大的披巾遮肩,不露肌肤。魏晋十六国时期的菩萨像威严挺拔,自孝文帝、宣武帝以后清俊秀丽。这一特色与其时代有关。龙门石窟古旧洞有一幅由比丘尼引导的贵族妇女的礼佛图

14、,前导的披袈裟的比丘尼之后,跟随长裙曳地的贵族妇女鱼贯徐行,画面笼罩着浓郁的宗教色彩。画面的妇女身材修长, 轻盈苗条,充满夸张的色彩。观音造像的风格与之趋于一致。南朝刘宋著名的佛画家陆探微是以“骨秀清像”为风的。历代名画记卷 6 引张怀罐的话说 :陆公参灵酌妙,动与神会,笔迹劲利,如锥刀焉,秀骨清像 ,似觉生动,令人懔懔,若对神明。 3甘 肃庆阳 151 窟内南壁两对菩萨紧紧相依,亭亭玉立,使人感到不是遥远佛国的菩萨而是近在咫尺的世间真人,这都体现了观音的本土化、世俗化的趋势,以该朝代的女性形象为主体塑造观音形象,这样也拉近了与信众之间的距离,没有那么高高在上,也少了份神秘感。不过 在魏晋南北

15、朝时期 , 观音并没有以单独的形象出现 , 只是胁侍的身份。 隋朝 隋朝虽然国祚很短,仅37 年,是个短命王朝,但在宗教的发展上却长足的进步,由于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且观音信仰已开始逐渐从正统的佛教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崇拜体系。右手持杨柳枝,左手握净瓶的杨柳枝观音在這一時期盛行。观音造型已变化明显,男身女相的造像图式遂流行开来。 敦煌 276 窟南壁说法图中的观音画像,便是典型的隋代样式。脸型略长而丰润,嘴边长着几道胡须,有着弯弯的眉和小小的眼,神情娴静怡和。瘦削的肩膀和紧束的腰围,下半身胯部位置稍稍向右送,左脚微微抬起,整个身体重心向后移,呈曲形造型,以突出女性形体婀娜多姿的媚态,

16、女性的精神气质和生理特征已占突出位置。(见图 3)可见,隋朝的观音造像体现图 3南壁说法图观音像 6 了承前启后的特征,既有北朝时观音造像的拙朴,又具备了唐代观音的婀娜。 隋 代的观音 造像丰富多彩,形态各异 。有的呈 现男性形象 。敦煌莫高窟 276 窟的观音就是 如此。其身材较 为粗壮, 留有八字须,面方耳阔, 上 着僧迦支。下着大裙, 胸 前挂长缨络,右手执柳 枝 ,左手持净 瓶。有的则呈现女相,如 甘肃庆阳石窟的观音,低平 的发髻 , 头 上 戴宝冠或 束花蔓 ,上身坦露 , 下 身 着长裙 , 披巾交叉于腹际,并穿 壁 ,体态匀竹 、 健美。陕西博物馆所藏的 观音 菩萨的石雕 也属

17、这 类型。另 有一 种造像高耸发髻, 也是 上身袒露 , 下 身着裙 披巾从双 肩搭下,或 者用一手 举起 , 身躯优美 。 国外收藏的 观音 菩萨 像 男女特征并不明显,其面庞圆润,大 大的耳朵一直 垂 挂到 肩 部 ,阔鼻方口 。 隋代的观音造像虽 不 统 一, 但就总体来说 ,北魏 造像那 种 秀骨清相,萧洒飘逸的风度消失厂,代之而起的 是拙朴 粗体,方面厚重 的形象。隋朝造像在保留了北齐、北周余韵的同时,如佛像衣着依然为北朝晚期样式,也有新的发展,体现出明显的过渡期特色。 唐朝 到唐代,观世音像为女像基本定型,而且,还定型为贵族妇女相。头 上 戴凤凰宝冠, 留着 垂肩 的长发,丰润的圆

18、脸,长而弯的秀眉,挺直的端庄的小鼻,小而好看的朱唇,上身横披天衣饰,袒胸露臂,挂璎珞, 颈部 戴 有 项饰,下身 穿着 锦绣 的 罗裙,神情妩媚,仪态华贵大方 ,见图 4。 唐代, 观音造像 逐渐 由石窟艺术 向 绘画、石刻、泥塑、木雕、金铸等多种 艺术 形式 发展 。石雕观音,多见于石窟中。著名的有山东益都县驼石石窟的观世音石雕像、山西大同市西郊观音堂内的观世音石雕像、龙门石窟万佛洞的观音像、广西桂林市西山的观音峰摩崖观世音石雕像、四川广无县皇泽寺石窟阿弥陀佛左侧观音像。石刻观音造像, 最早的要数 河南辉县的百泉碑廊所刻观音像。观音菩萨立于 无量寿佛 旁,双手合十,作诵 经 状,轻纱透体,衣

19、纹采用阳线刻。这里需要着重说明唐代的佛像雕刻在衣着外型表现形式中有一种形式称之为“薄衣贴体”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轻纱透体”, 即佛衣被刻画的轻薄能显示出肉体感,犹如湿水贴体一样。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改变,主要是由于唐朝玄奘西天取经,带回大量优美的佛教图像,这些图像的特点就是薄衣贴体。 浙江普陀山杨枝观音碑,高 3、 34米,宽 1、 33 米。中刻观世音菩萨立像, 该 像 是 以唐代阎立本所绘观音像为蓝本。观音 头戴珠冠 ,身着 锦袍, 挂 璎珞 ,带 飘披,右手执杨枝,左手持净瓶,袒胸跣足,端庄妙丽。 (见图4)还有其他一些作品 , 如 杭州云栖寺的紫竹观音、桂林西山的千手观音,也都是名作。 唐朝

20、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强盛并且统治时间最长的朝代之一。其鼎盛时期的疆域西至中亚的 里海与咸海;北越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东起库页岛,朝鲜半岛;南到越南。唐朝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强大的国力为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于是, 佛教中国化的初步完成 , 这即是代表佛教造像以及观音形象的中国化正式形成。 唐代,伴随着佛教的兴盛和绘画雕塑艺术的发展,观音的造像出现图 4杨枝观音碑 7 全新的局面,其造型丰富多彩,美不胜收。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将雕塑和绘画结合起来,莫高窟的彩绘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其藏经洞 217 窟的观音面庞丰满圆润,体态丰腴健美,头梳高

21、髻,佩带佛冠,手臂、手 腕、胸前,腿腕都有装饰,以其全身的轮廓来说,欹斜的姿态,纤眉下微微下垂的眼帘里的凝视的眸子表达了菩萨的神韵。而那含蓄端庄的表情,俨然是一位文静、善良的少妇。龙门石窟的唐代观音造像和她显示出相同的风格。其位于万佛洞的观音像龛观音脸庞丰盈,体态健美,其左臂自然下垂,手拈净瓶,右臂向上曲于胸前,持佛尘搭于右肩之后,这里与之前的杨柳观音不同,她是右臂持佛尘,而不是杨柳,这可能是与唐朝尼姑多用佛尘有关。立像最成功的地方是除了身材比例适度,略斜的身躯与略偏的头颅构成外轮廓优美的弧线也是制胜关键。四川广元县皇泽寺石窟无量 寿佛旁边的左胁侍观音像,其造型与之大同小异。 观音造像 逐渐开

22、始有 世俗化 的倾向, 主要表现在观音的姿势,神态 以及 装饰上。魏晋时期观音的造像 多 为站像,而坐像较少,唐宋时期,虽有大量的站像保留,但也出现了不少坐像的观音 , 例如自在观音就是坐像 。 唐代有一 尊 观世音的石雕像颇有特色,其眉目清秀,双唇紧闭,右手搭于左臂,左手搭于右膝,单腿踩在莲花台上,形态萧洒自然,真可谓 师 名副其实的自在观音。 单从人物的姿势看,站像表示严肃庄重,而坐像则 表示世俗随意,大量的坐像观音的出现是观音世俗化重要标志之一。无论站像观音还是坐像观音都出现了 微微倾斜的姿势。佛陀的超俗高远往往是通过严肃的正面表现出来的,观音造像的 略微倾斜的 姿势表现得更人间化了。就

23、表现角度来说,在我们观察这一漫长时代的观世音的造型的时候,感到与佛陀的神圣庄严略有不同,佛的形象都是正面的,充分显示了其威严庄重,而菩萨的形象有正面,也有半侧面,还有侧面的。原因何在 ?菩萨的使命是普渡众生,因此要下视百姓。从审美观点看来,这种侧面或者半侧面的形象使五官富于变化,具有优美的形态和立体感,并创造了一条富有节奏感的轮廓线,深刻地表现了观音菩萨的心地丰采 。我个人的观音以为,以前多为乱世,观音菩萨 要四处奔走拯救苍生于水火之中,故多为站姿,而在唐朝,百姓安居乐业,统治者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局面,观音菩萨也乐得清闲,坐卧笑看天下苍生。与之相反,云南剑川石窟有一尊愁面观音

24、,观音素衣素服,好像一个面带愁容的老妇人,其目光抑郁,眉宇紧皱,这与观世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身份相吻合。 剑川石中寺区第七窟还有一甘露观音,又叫剖腹观音。甘露观音容貌端庄秀美,明亮的眼睛似发出善良的光芒,她的身上少有佛界的严峻而给人以妩媚动人的感觉。最明显的特征是她的胸口被挖损了 长方形小洞,据说她撕裂胸膛 掏出自己的心,表明其普救众人的诚心,(见图 5)这是大理艺匠的独特创造非常具民族特色。 说完石雕像,我们再来说说木雕像,山两平遥双林寺内有 渡海观音像,题材为十六罗图 5 甘露观音 8 汉送观音渡海,海水用浅浮雕塑成,观音与十六罗汉用高浮雕处理。背景为大海。观音单腿坐在莲花上,神

25、态安详,面庞俊美,构思新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 1987 年在陕西省千阳县发现唐代鎏金观音铜像。其头戴地宝冠,冠两旁的宝缯顺肩而下,颈部佩带悬铃的璎珞,璎珞从左肩拖至右膝,披巾绕臂,裙头在腰间作结 4。云南南诏时期也铸有铜观音。据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稿王 昶金石萃编跋云 :崇圣寺在大理府城西北莲花峰下 5。云南通志称:“寺有观音像高二丈四尺唐蒙氏时,董善明铸。又称唐天宝间,崇圣寺僧募造大士像,未就,夜骤雨,旦起视之,沟浍皆流铜屑,即用鼓铸立像,高二十四尺,如吴道子所画,细腰跣足,像成,白光弥覆夜云。” 6大理观音形象为“细腰跣足”,为名画家吴道子所画。除石雕、木雕、铜制、铁制的观音外,唐代的

26、佛像盛极一时,据近人中国绘画史统计,当时绘有佛画的寺院达 183 座,知名画家 70 余人。著名画家吴道子一生曾在 25 个寺院做壁画 300余幅。如湖北当阳的玉泉寺、西安的卧龙寺 所刻得观音画像都是吴道子的手笔。自魏晋南北朝到唐代,观音的形象进一步朝世俗化的方向发展,她不像北魏时期的秀骨清相,也脱离了隋代的拙重质朴,变得丰满而不厚重,妩媚而不轻佻,其形象端庄美丽,潇洒飘逸。实际上,脱掉菩萨的装束,他们都是一个个眉毛修长下巴丰满有肉的美丽少女。唐朝女性以胖为美,健康、丰腴的的姿态成为当时人们欣赏的一种女性之美,观音造像也呈现出了其时代的审美情趣。此时的观音造像,体态丰腴健美,头束高髻,璎珞满身

27、,身姿妩媚却又不失端庄,气质高贵典雅,充满了阴柔之美,与人更为接近,造像酷似真人,其装束服饰也 具有唐代妇女的风采。甚至有些寺院里的菩萨形象就干脆以贵族家庭的妇女甚至女伎为模特儿,唐代段成式的寺塔记中有这样的描述:“造像梵相,宋齐间皆唇厚鼻隆目长颐丰,挺然丈夫相。自唐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妓女之貌,故今人夸宫娃如菩萨也。” 7 宋朝 到了宋代,观音造像较之前更加新颖丰富。敦煌宋代观音的壁画与唐代相比也不落下风。敦煌莫高窟 76 窟有十一面观音像,头上戴着五花宝冠,戴耳环、项圈、臂钏、钏带小环,全身装饰非常华丽。观音有六臂,每臂都有一眼,两臂上举;两臂持法器,两臂持莲花。其细眉长眼,明眸凝视,樱唇点

28、点,使人感 到无限温柔。四川大足石窟建于唐末至元,两宋为其鼎盛期,宋代在唐代的基础上加以改善,有了自己的风格。宋代观音造像具有重细节的特点,仔细研究宋代的观音像,会发现他们身上的服饰可谓精雕细琢,繁复无比,每一部分都可以成为独立的艺术品,由于保存完好,至今仍有极高欣赏价值,这与雕刻工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如北山 136 窟的日月观音,观音背后有一轮光环,后两臂好像一手托着太阳,一手托着月亮,其含蓄中见亲切,娴静中见温柔。 125 窟有一尊数珠观音双手自然图 6 日月观音 9 相抚,上身微微向后侧转,脚踩莲花,装饰华丽,眉间嘴角露出喜悦,神情妩 媚,所以又称妩媚观音。(见图 6)宝顶大佛弯之观

29、音殿有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像,其手如巨大的孔雀开屏,布满整个崖面,其手上露手,手下藏手,参参差差,错错落落,鬼斧神工,颇为壮观。自唐以来就有的自在观音像在宋代就为数更多,她高梳发髻,长发披肩,五官尽显妩媚,相貌温合,其右腿翘起,右臂搭于膝上,其闲散自适、悠然潇洒的姿态极具魅力。宋代观音像中,最具特色的是水月观音像,此类造像表现的是观音休憩态,一腿屈盘,一腿下垂,造型极为优美。宝冠雕饰华丽繁复,冠带自然从双肩下垂, 帔 帛曲折反复,大裙褶皱极为生动,富有人间情趣。宋代的观 音造像在唐的基础上发展,其造像完全跳出了程式化的局囿,或坐或立,姿态自然,婉转多变。其体态以丰满圆浑为美,眼睛安详,流露出无限清

30、纯的气韵。在宋代,雕塑家们对人体解剖也有相当的了解。以前那种直柱式的躯体和僵硬的四肢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有生命的正常体形。在颈椎、腰椎等关节处,都表现出符合解剖学的自然弯曲。头部也不是生硬地像木头样连接在肩上,而是给人以肌肤血肉之感。在塑像的衣纹上,雕塑家也处理得很到家。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纹路,同时也反映了体形的合理结构和汉民族的服饰特点。比如观音像头戴的观音兜就是宋代观音造像的一 个重要特征,这是一种旧时妇女用的风帽,帽子后沿披至颈后肩际。日月观音、玉印观音、水月观音等观音像,虽然名称不通,但造像的特征基本上是相同的。富有民族的共性而缺少个性,明显淡化了女性的生理特征,胸腹平整,姿势端正,温

31、文尔雅,充分体现了民族性格内向的特点。宋代是集儒学大成的时代,统治者极力倡导新儒学 理学,在宋代,儒学汲取佛道而战胜佛学,在此前提下,宋代造像不及北魏潇洒而显得沉着,不及唐代富丽而显得素朴,由此形成了自己的时代风貌。 元朝 元代观音造像除石雕、木雕之外,还增加了玉雕、铜铁铸像、泥塑像、夹紵像和瓷 像等。泥塑观音像的出现大大降低了观音造像的制造成本,使观音造像由庙堂搬到了寻常百姓家,是观音信仰更容易传播和普及。 北京就曾出土瓷雕观音。此观音眉如晓月,额有红点。体态轻盈、安详、圆润、微妙,虽有装饰,但不如唐代那么华丽。(见图 7)元代西藏密宗在内地流行,其坐姿多于站姿。 西藏穷结青娃达孜山摩崖内侧

32、有四臂观音像,其头上戴着五花宝冠,有桃形头光和扇形背光,两手合什,举于胸前,捧一桃形物另外两平分别上举左手持莲花,趺坐 于仰莲和覆莲之上。(见图 8)宋元之际,云南大理国描工张胜温曾绘观音像,大理古代文化史 记:罗膺中 张胜温梵画瞽论 云:大理国胜温画佛长卷,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藏,卷中第五十八开,有梵僧观世音。李为衡君记云:“全面膝坐树下,男身有须,侍者二,一执镜,一有龙头杖,前跪二人,树上黄鸟二,”第八十六开有建国观世音,李为衡记云:“坐佛一,前跪一,左右侍者四,马象各一,案此为白国因由所记初入大理示现之观音也 8。 图 7土 瓷雕观音 图 8四臂观音像 10 据记载,张胜温画卷全长约十丈百

33、三十四开,六百二十八人貌。画卷多次出现观音,如普门品观音、除报怨观世音、除水难观世音、除众难观世音、除蛇难观世音、除兽难观世音、除火难观世音南无寻声救苦观世 音南元泉精观音等。多样的形象统一在同一主题下,形成了优美的律动。其色调淡雅,和谐往往在一个基调里以对比色,既活跃了画面的氛围,又不失匀称调和的基调。它显示了祖国云南边陲的人民在塑造观音优美形象上的高度成就。画卷作于 899 年,复制于 1173 年至 1176 年之间。 现存于加利福尼亚圣地亚哥“精艺博物馆 ” 所藏后埋国段政兴时期 (公元 117 年至 1172 年 ),所藏的铜铸观音像也很有特点观音身材欣长纤细,宽肩细腰,脸阔鼻大,耳

34、廓垂用。着薄裙,腰肢有围巾缩绕,在前面打了一个装饰结,发冠高耸,饰有阿弥陀佛像,观音像背 面刻上铭文,意即段氏家族向观音祈求福禄 9。(见图 9)它新颖的造型、超然洒落的姿态是佛教艺术中的又一颗珠玑。 明清 至明清两代,观音的形象朝着程式化、世俗化、民族化的方向发展。所谓程式化,是指自隋唐以至宋元,中国百姓创造的自在观音,数珠观音、日月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形象较为稳定。如承德避暑山庄大乘阁的千手干眼观世音菩萨像,高 22 28 米,腰围 15 米,整个雕像共用木材 120 方,重约 110 吨,这座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双手合十站立在高 1 22 米的汉白玉石的须弥座的莲花之上,宽额,端鼻,双眉阔大、

35、神彩奕奕。(见图 10)开封相国寺八角楼也有乾隆年间的干手干眼观音菩萨的木雕像,其构图与敦煌莫高窟的干乎于眼观音像的构思相似。 10乾隆年间,大学士布查布译出造像量度经,乾隆与三世章嘉国师又合作编订了三百佛像集,乾隆时造像就严格按照这些佛像度量的规定和既定的图像模式进行塑造,由此导致乾隆时期的观音造像普遍走向程式化。造型规范,铸胎厚重、艺术风格完全一样。另一方面观音造像进一步向世俗化发展。滴水观音、送子观音等的观音造像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观音普陀显像等造像大量出现,其观音形象为一女尼,衣着简朴而没有缨络等装饰,头披布巾而去掉 了佛冠,俨然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中年妇女,沉静、安详、文秀成为主要的审美风范,我个人认为这一类造像与我们普陀的南海观音应该是同属一类的。这种形象承袭了元代风格。再一方面观音形象具有民族特色。藏族早在 7 世纪就吸收了印度佛教,其信仰的佛教为喇嘛教 (即藏传佛教 ),明清以后,蒙古族接受了喇嘛教,蒙、藏地区寺院遍及,佛教壁画绚丽多彩。其观音的画像新奇纤巧,别具一格。藏传佛教中的度母 (亦称佛母 )传说为观音救苦救难的本尊。以颜色区分,分为二十一相,以白度母,绿度母最为常见。白度母的形图 9铜铸观音像 图 10 千手干眼观世音菩萨像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