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413KB ,
资源ID:2994934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299493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生物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doc)为本站会员(ng****60)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生物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doc

1、 1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 2 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一、学习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二、学习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三、学习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四、学习过程第一课时: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学生活动阅读 P65,回答 1、什么是数学模型?2、数学模型建构包括哪些步骤?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 根据 ,用适当的 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 或 数学形式知识点二: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一)种群增

2、长的“J”型曲线学生活动阅读 P66 第三段到最后,然后填空:1、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 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 为横坐标, 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 ”型。2、“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数学 公式)条件:在 充裕、 适宜、没有 等条件下。参数意义: 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 为时间, 表示 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表示该种 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学生活动阅读 P67 并完成填空:1、 什么是“S”型曲线:2、 “S”型曲线产生原因:环境条件如空间、食物、天敌等制约。3、 什么是环境容纳量?拓展 1、 “S”型曲线中,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

3、群增长率如何?什么时候种群增长率最大?拓展 2、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有哪些?拓展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有什么实践意义?2应用 1、右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 K 值提高Bbc 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b 到 c 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D比较曲线 Y 与曲线 X 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 应用 2、我国海关对入境地进口货物都进行严格检疫,严禁境外有害生物(包括虫卵和微生物)进入境内,若有害生物一旦进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结果是( )某些有害生物的种

4、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其天敌数量较多 境内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很快被淘汰A B C D应用3、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在培养第5天之后大草履虫的数量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将此数值定为K值。关于K值的描述,正确的是( )A高斯实验得到的K值仅适用大草履虫在该培养条件下B高斯实验得到的K值也适用大草履虫在其它培养条件C不同的物种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K值相同或近似D相同的物种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K值有可能不同提示:K值是指在特定的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其中的空间是特定的、不受破坏的,每个种群在特定的空间K 值是不变的。知识点三: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

5、在 中。不利条件下,会 甚至 。应用 4、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某野兔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年份(年) 1920 1925 1930 1935 1940 1945 1950数量(百只) 130 200 398 990 1350 1290 1190该种群变化率最大的时期为( )A1925 年1930 年 B1930 年1935 年C1940 年1945 年 D1945 年1950 年课后练习 1:1. 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被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 S 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K/2 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C种群数量最大

6、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2.在下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3. 下图是一个鼠群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图。试分析在曲线中哪段表示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率的限制因素 ( ) A.EF 段; B.DE 段; C.BD 段; D.CB 段34右图为鱼塘中鱼的数量增长曲线,为了使鱼塘的总产量达到最大值,应做到适时捕捞。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超过 t4 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 kB超过 t3 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 3k/4C超过 t2 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 k/2D超过 t1 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 k/45右图为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问题

7、。(1)A 曲线呈“J”型,表示种群在 环境中的增长。(2)B 曲线呈“S”型,表示种群在 环境中的增长,阴影部分表示 。用达尔文进化理论解释,这是 的结果。(3)若“S”曲线表示某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增长曲线,那么,K 点以后,曲线出现平区的原因是 。(4)根据种群变动的曲线,解释为什么投药灭鼠在短期内能控制鼠害,但很快又会鼠灾泛滥的原因 。对此,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第二课时: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实验目的: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会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2)实验原理:在含糖的液体培

8、养基(培养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细菌在一定体积培养液中的增长如下图:(3)方法步骤:提出的问题: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如何?不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如何?假设:根据上述问题,大胆提出合理的假设。设计实验试管编号 A B C培养液mL 10 10无菌水mL 10酵母液mL 01 01 01温度条件 28 5 284酵母菌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4)注意事项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

9、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数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每天计数酵母菌量的时间要固定。 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应用 5: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中,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计数,统计发现血球计数板的小方格(2 mm2 mm)内酵母菌数量的平均值为 13 个。假设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 0.1 mm,那么 10mL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个数约为( )A5.210 4 B3.2510 5 C5.210 3 D.3.25104应用 6、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 4 个试

10、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管号 I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起始酵母菌数(10 3个) 10 5 5 10A4 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 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 K 值C试管内种群的 K 值与试管不同 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始下降课后练习 2:1. 科学家到某地进行生态考察,发现该地区鸟类数量急剧减少。为了查明原因,科学家采取的完整科学研究方法是( )A通过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得出结论B进行实地考察分析可能原因初步判断得出结论C观察,提出问题分析,提出假设设计,完成实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D

11、初步分析,提出假设进行实验观察与验证 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2.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A改变培养液的 pH 值不影响 K 值(环境容纳量)大小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3.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需利用计数板对微生物细胞进行直接计数。计数板是一个特制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玻片,样品就滴在计数室内。计数室由 2516=400个小室组成,容纳液体总体积为 0.1mm3。某同学操作时将 1mL 酵母菌样品加 99mL 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

12、吸取少许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进行观察计数。(1)在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加入计数板进行计数,记录数据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冰箱中;第七天再取样计数,记录数5O 时间种群数量Kab据,统计分析绘成曲线。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 3 处错误: (2)在实验前应该对计数板、吸管等器具进行_处理。(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采取的措施是 。(4)如果观察到上图所示 a、b、c、d、e 5 个大格共 80 个小室内共有酵母菌 48 个,则上述1mL 酵母菌样品中约有酵母菌 个;要获得较为准确的数值,减少误差,

13、你认为该怎么做? 。第三课时:第三节:群落的结构一、学习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二、学习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三、学习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四、学习过程知识点一、群落研究的问题学生活动阅读 P71 到 P72。1、 群落的概念: 2、 群落研究的问题:群落中种群组成、优势种群;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演替;各种群位置;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知识点二:群落的物种组成1、物种组成是区别 的重要特征。2、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3、丰富度: 。在生态学上,用丰富来

14、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知识点三: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概念 举例 图形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老鹰捕食老鼠 乙图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和空间等。 在细菌的培养基上生长着青霉 丙图 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生)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人体内的蛔虫 丁图 两种生物共同生物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甲图应用 7、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 的数量变化如图 ,下列判断正确的( )Aa 种群与 b 种群为捕食关系,a 种群依赖于 b 种群Ba 种群与 b 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 为 S 型增长,其增长受本

15、身密度制约 Db 为 J 型增长,始终受到 a 种群的制约6应用 8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林。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 )A. 初生演替 B. 生物入侵 C. 生物进化 D. 种间竟争应用 9:下列实例中属于种内斗争的是 ( )A培养液中生活着两种草履虫 B人工密植的乔木树林长得细高,利于夺光C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 D鲈鱼的成鱼以鲤鱼的幼鱼为食知识点四: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物种分布,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的分层与食物和栖息条件有关。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物种分布,应用 1

16、0: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 9 个大肠杆菌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 5 米种植 知识点五: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常用 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2、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3、观察土壤中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时最好用 。4、采集小动物时,土壤与花盆壁之间留一定的空隙,其作用是 。应用 11、 研究土壤小动物时,错误的做法是( )A取样用的塑料袋上标明地点和时间 B用趋光法或者趋热法收集小动物C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蚯蚓的种群密度 D不知名的动物标记为“待鉴定

17、 XX“应用 12、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下图 A、B、C、D4 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课后练习 3:1.右面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竞争、捕食、共生 B共生、捕食、竞争C竞争、共生、捕食 D. 捕食、共生、竞争2.下列能表示蛇和鼠相互关系的曲线是 ( )3当一条鲤鱼被钓鱼人诱骗上钩后,能迅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遗留在钓钩中,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鲤鱼的这种习性是一种 ( ) A种内斗争 B种内互助 C种间斗争 D种间互助4试回答下列有关群落的问题:7(1)研究生物群落要以研究

18、_为基础,在研究池塘群落时,主要研究该群落内种群数量(即群落的 _) 、 _、 _等方面的内容。(2)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和 _。(3)研究表明森林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植物的分层与 _有关。而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样的 _,导致群落中的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5.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请回答:(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 ,身体 ,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2)先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 ,理由是 。若要采集大

19、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 ,理由是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他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 ,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 。若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 nKJ,则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 KJ。第四课时:第四节:群落的演替知识点一、群落演替的过程和主要类型学生活动阅读教材 P78 到 P81 并完成问题。1、 演替的概念: 2、演替的类型及过程初生演替:在一个 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 ,但被 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 、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 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 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

20、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 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 或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 、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知识点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 和 进行。应用 13、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由上而下的顺序是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地被层A B C D应用 14、 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应用 15. 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

21、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8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综合训练题:1.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 t0t 2 时间内,种群数量呈 “J”型增长B若在 t2 时种群的数量为 N,则在 t1 时种群的数量为N/2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 t2 时D在 t1t 2 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2假设某种细菌的起始数量为 M,理想状态下,每 20min 繁殖一代,T 小时后该种群数量为( )AM2 3T BM2 T C2M T D2M 20

22、3.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 10 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 200 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 )A.100 只 B.200 只 C.300 只 D.400 只4.草本植物在土壤阶段出现的阶段是( )A.地衣阶段以后 B.灌木阶段以后 C.苔藓阶段以后 D.森林阶段以后5.有一种紫腹巨蚊,当它处于幼虫状态时,专以毒蚊幼虫为食;当它发育成成虫后,专吸食竹类植物的叶汁花浆为主。紫腹巨蚊与毒蚊幼虫、竹类植物的关系是( )A.竞争、捕食 B.捕食、竞争 C.都是捕食 D.捕食、寄生6图是 1845 年至 1935 年的 90 年间,北美加拿大森林中

23、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用字母_表示,其数量最多的年份曾达到_只。(2)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生物因素主要是_。(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所起到的作用具体是_。(4)在所研究的 1890 1935 期间,该生态系统中雪兔的 K 值为_左右。从图中任意一种群数量增长率t0 t1 t2 t3时间9时段看出,当雪兔种群达到 K 值后,猞猁种群的 K 值变化是 _(答早于或晚于)雪兔的 K 值出现(注: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 。答案:第一课时 应用 1 B 应用 2、C 应用 3、A 应用 4、B 解析:种群变化率是单位时间内种

24、群数量变化的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在 1930 年一 1935 年内种群变化率是(990-398)/(1935-1930)=1184,1925年1930 年为 14,1940 年1945 年与 1945 年1950 年 均为负值。课后练习 1:1.B 2. B 3、A 4 C5 (1)无环境阻力下的增长(2)有环境阻力下的增长; 由于环境阻力,导致种群个体数实际增长与理论值的差异;生存斗争(3)由于食物短缺等因素的限制,种群在达到环境负荷量以后在一段时间内不再增加。(4)原因:老鼠种群的抗药性增强;毒杀一部分个体,剩余的个体数目在环境负荷量以下,会以指数式增长,很快会恢复到原来数量。措施:原则上

25、是降低环境负载能力,无污染,具可行性。如严密封储粮食;清除生活垃圾;生物防治,保护老鼠天敌等。(其他方法,符合以上原则即可 )第二课时:应用 5:B 应用 6、B课后练习 2: 1 C 2. D3. (1)应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再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 应将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温度下培养 应连续七天,每天观察、取样计数并记录数据(2)灭菌 (3) 适当稀释 (4)2.410 8 多次记数,求平均值(答全才可得分)第三课时:应用 7、C 解析 根据题意,种群 a 随着时间的延续,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达到 K 值时趋于平衡,呈现出“S”型增长曲线。之所以不能无限增长,主要是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加,种

26、内斗争加剧而致。种群 b 在前期不断增长,尚未达到 K 值就锐减,既不是“S”型、也不是“J ”型增长曲线。从曲线图分析推出二者不是竞争关系,因为开始时二者的数量同步增长了一段时间,排除竞争可能性;也不是捕食关系,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呈波动的关系,且不同步,相差一个时间段。从图中看不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C。应用 8D 应用 9:B 应用 10:B 应用 11、C 应用 12、A课后练习 3:1. B2. D3B4答案(1)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种群 (2)丰富度 各种群之间的关系、群落演潜情况、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范围和边界等 (3)水平结构 (4)

27、对光的利用(光照强度)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5. 答案:(1)较强 微小(2)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3)竞争 捕食 5n解析:(1)土壤中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2)跳虫多栖息于潮湿隐蔽的场所,属于好氧型, 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3)跳虫与甲螨都以酵母菌为食,所以为竞争. 线虫以酵母菌为食,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关系,最高传递效率为 20, 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 nKJ, 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 n/20=5n KJ10第四课时 应用 13、A 应用 14、A 应用 15. D综合训练题:1. B 2A 3. D 4. C 5. C6 (1)A 140 千或 140 000(2 分)(2)可食的植物增加 猞猁争剧减少(2 分)(3)猞猁捕食一定数量的雪兔(1 分) ,使森林植被不致被过度破坏(1 分) ,从而维持了系统的稳定(4)60 千只 晚于(第一空 2 分,第二空 1 分,共 3 分)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