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1 页 共 33 页 化学中考冲刺 一 :信息给予题 【中考展望】 信息给予题又称为新情景题,是把教材上没有介绍过的新知识以信息的形式告诉学生。 信息给予题一直是中考化学试题中的重要题型,试题构思巧妙,题材鲜活,命题角度新颖,思维富于灵活性和创造性,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加工、处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课改的深入实施,这种突显时代与生活气息的试题,已成为中考命题的一个热点,在未来的中考中,该类试题将会有增无减,所占分值,将逐年递增。 【方法点拨】 一、信息给予题的题型特点 1一般信息给予题分为“题干”部分和“问 题”部分。 题干部分提供解题所需的信息,其来源往往是后续学习的内容、
2、生产生活实践、新闻媒体报道、科学技术前沿、历史事件记载和社会热点及焦点问题;问题部分主要是围绕题干所给的新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设问。 2信息给予题一般具有“高起点、低落点”的特点,解答时要求学生运用题中所给信息,迁移所学知识,经过综合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3信息给予题从题型看,可分为新知旧景题、新景旧知题及新知新景题。 二、信息给予题的解题方法和策略 1新知旧景类题:此类信息给予题的特点是: 题目提供的知识和方法是学生未学过的、新范围的(即新知识或新信息),而题目所涉及的情景却是学生熟悉的、常见的(即所谓旧景),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是结合提出的问题,筛选有价值的信息,从中概括
3、出新知识、新方法进行类比推理。 2新景旧知类题:此类信息给予题的特点是:题目本身提供了一个新景或新信息,但解决问题所用的知识和方法却是学生已具备的(即所谓“旧知”)。此类题多属于联系科学、技术、新闻、社会和环境的热点题,具有时事性和教育性。解答此类题时,要从题目中获取新信息,联系已学知识,综合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3新知新景类题:此类信息给予题的特点是:题目本身提供新信息,创设新情景,且解答问题所需要的主要知识和方法学生没有学过,而由题目来提供。解答此类信息题的策略是:先对题目进行仔细阅读,在此基础上对题目进行深入的理解,并掌握题中所涉及的新知识和新方法,最后运用新知识和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
4、典型例题】 类型一、新知旧景类题 1.1909 年化学家哈伯在实验室首次合成了氨。 2007 年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哈伯研究所证实了氢气与氮气在固体催化剂表面合成氨的反应过程,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 1)将氢气和氮气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条件下合成氨( NH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 ( 2)用 分别表示 N2、 H2、 NH3。观察下图,写出符合在催化剂表面合成氨反应过程的顺序 _(将下面五张图按反应过程顺序用序 号排列)。 ( 3)表面化学对于化学工业很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过程。 在潮湿的空气里,铁表面吸附了一层薄薄的水膜,同时由于空气中 O2的溶解,水膜呈中性。若空气中 C
5、O2溶解,水膜呈酸性,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第 2 页 共 33 页 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可使尾气中的 CO 和 NO 在催化剂表面发生反应,产生两种空气组成中的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思路点拨】 可以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守恒定律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例如,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两种空气组成的气体,那么应该是氮气和二氧化碳。化学变化的实质为:反应物的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成原子,然后这些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结合微观结构图理解化学变化的过程是本题的一个难点 。 【答案】 ( 1) N2+3H2 催化剂 高温高压 2NH3 ( 2) ( 3) H2O+CO2=H
6、2CO3 2CO+2NO 催化剂 N2+2CO2 【解析】 ( 1) H2和 N2合成 NH3;( 2) 催化剂的作用,先将 H2和 N2分子从无规则变成有规则,然后将 H2和 N2分子变成 H原子和 N 原子,氢原子和氮原子组合成氨气分子,氨气分子离开催化剂表面;( 3) CO2与 H2O 反应生成 H2CO3, CO 和 NO 反应生成 N2和 CO2。 【总结升华】 正确解读题目给出的信息是解决信息类题目的关键,要善于从信息中捕捉最有效的信息用来处理问题。 举一反三: 【变式】 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过氧化钠( Na2O2)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于是他们做了以下探究实
7、验。 实验 1:向包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脱脂棉上滴水,脱脂 棉燃烧起来。请你对脱脂棉燃烧的原因进行分析: 。 实验 2:向盛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试管中加入水,充分反应后,取试管中的少量溶液放入另一小试管中,加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过了一会儿,红色又褪去了。 【提出问题】溶液为什么先变红,过了一会,红色又褪去了呢? 【猜想】甲同学认为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猜想不正确,理由是 。 【查阅资料】滴加酚酞呈现红色的溶液遇到 H2O2 时, H2O2 可以破坏酚酞的结构,使酚酞在碱性溶液中不能再显红色;酚酞在稀碱性溶液中稳定显红色,而在浓氢氧化钠等溶液中显红色后又
8、褪色。 【猜想】通过查阅资料后,该兴趣小组对溶液的红色褪去的主要原因进行了猜想。 猜想 A: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可能生成了 H2O2;猜想 B:生成的氢氧化钠溶液可能太浓。 【实验探究】请你将下列实验方案填写完整。 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取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放入试管中, _ _ 猜想 A 正确 B 取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溶液放人试管中,先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再滴加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一会红色又消失 猜想 B 错误 【得出结论】根据实验分析,过氧化钠与水反应除了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外,还存在另一反应,则另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 实验 1:反应中产生氧气和放出热量,使脱脂棉达
9、到燃烧的条件 实验 2:【猜想】氢氧化钠溶液 与二氧化碳反应后生成的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为红色 【实验探究】 第 3 页 共 33 页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后,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 产生气泡,木条复燃 猜想 A正确 【得出结论】 Na2O2+2H2O=2NaOH+H2O2 【解析】 过氧化钠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热并产生氧气,使脱脂棉达到了燃烧的条件,脱脂棉燃烧起来。因溶液中含有生成的 NaOH, NaOH 和空气中 CO2反应生成的 Na2CO3或 NaOH 和 CO2反应生成的 NaHCO3溶液也显碱性,故甲同学的猜想不正确。若过氧化钠与水 反应生成
10、H2O2,在检验时需加 MnO2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若产生气泡并使木条复燃则猜想 A 正确,这样 Na2O2与 H2O反应就可能生成 NaOH 和 H2O2。可先加适量水对过浓的 NaOH溶液稀释,然后再滴加酚酞指示剂,若溶液先变红,一会红色又消失,则猜想 B错误。 类型二、新景旧知类题 2.纳米球异质二聚体是纳米自动化产业中的一种新模型。不溶于水的二氧化硅晶体可以制成微小的纳米球。在铂的催化作用下,双氧水分解,同时使一个二氧化硅纳米球与一个铂纳米球相结合,构成了一个纳米球异质二聚体(如图所示),这就是一个纳米级发动机。它可望用于河流和溪水的污染控制以及人体内部器官和细胞的运行。 根据
11、以上信息判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硅纳米球中含有的硅、氧原子个数比为 1 2 B纳米球异质二聚 体,其微粒大小在纳米级范围内 C双氧水分解时,二氧化硅是催化剂 D因为二氧化硅晶体能与水反应而溶解,所以该纳米级发动机可以用于水污染的控制 【思路点拨】 二氧化硅纳米球成分依然是二氧化硅,其分子结构并无变化;制成纳米球异质二聚体的过程在题干中提供的信息较全,利用这些信息可解答此题 【答案】 CD 【解析】 纳米球发动机: 1二氧化硅的化学式为 SiO2,二氧化硅纳米球中,硅、氧原子个数比为 1 2,故 A 对。 2纳米球异质二聚体是由一个二氧化硅纳米球与一个铂纳米球结合而成的 ,所以
12、纳米球异质二聚体的大小应在纳米级范围内,故 B 对。 3在铂的催化作用下,双氧水分解,所以铂为该反应的催化剂,二氧化硅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 C错。 4不溶于水的二氧化硅晶体可以制成微小的纳米球,所以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故 D错。 【总结升华】 本题提供的信息杂、乱、多,一定要从中选出与各个选项相关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 此题是对一种新型纳米球的考查,结合日常所学知识并利用题干中提供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3.随着我国航天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探测火星已成为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远景目标,但要把人类送上火星,还有许多航天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如:如何提供在往返路程中宇航员呼吸所需要的氧气和消除呼吸
13、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已知一个成年人平均每年要呼吸空气 6570000 L 左右,而目前的飞船飞往火星来回一 趟需两年的时间,如果在飞船发射时携带全部所需的氧气,则质量很大,将大大提高发射的成本和难度。 ( 1)若飞船上有三名宇航员,请计算来回火星一趟,理论上需要氧气 _kg。(氧气的密度是第 4 页 共 33 页 1.43 g L,答案取整数) ( 2)有人提出在飞船上供氧的两个方案: 通过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电流来电解水; 通过下列化学反应产生氧气: 2Na2O2+2CO2=2Na2CO3+O2 请你从减轻飞船发射重量和消除呼吸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角度来评价这两个方案最主要
14、的优缺点 (各写一点)。 ( 3)也有科学家提出研究使宇航员人工冬眠的技术或加快飞船速度,缩短航行时间来减少氧气的携带量。你是否有较好的方案,请举一例: 。你提出该方案的简要理由是 。 【思路点拨】 ( 1)根据题目给出信息进行计算,注意是 3个人往返,一次 2 年,且要把空气换 算成氧气。 ( 2)从飞船质量和反应产物是否污染或影响环境等方面回答。 ( 3)根据自然界中碳、氧循环途径系统,即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回答。 【答案】 ( 1) 11838(按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为 21计算) ( 2)方案优点是产生同质量氧气,飞船发射质量轻;缺点是不能同时消除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方案优点是
15、产生氧气的同时,消除二氧化碳;缺点是产生等质量氧气时,飞船发射质量重 ( 3)在飞船内种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 二氧化碳循环使用,既减轻了飞船的发射质量,又能消除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解析】 题 目提示要从两方面去考虑问题。从 CO2 的循环处理来看,方案要优于方案,但通过计算可知,产生同质量的 O2,方案消耗原料质量大,发射成本高,从这点看,方案要优于方案。我们最熟悉的 CO2与 O2之间的循环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了,它与人的呼吸作用过程恰好相反,且成本低,简单易行。 【总结升华】 解题时 请注意这条信息:“如果在飞船发射时携带全部所需的氧气,则质量很大,将大大提高发射的成本和难度”。通过计算
16、可知,产生同质量的 O2,方案消耗原料质量大,发射成本较高。 4.镁铝合金广泛用于火箭、导弹和飞机制造业等。某兴趣小组为探究镁铝合金的组成,取 16 g 镁铝合金样品,把 60 g 氢氧化钠溶液平均分成三份依次加入样品中(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Al+2NaOH+2H2O=2NaAlO2+3H2,镁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充分反应 后,过滤出固体,将其洗涤、干燥、称量,得实验数据如下: 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剩余固体的质量 g 10.6 5.2 4.0 从以上数据可知,该合金中,镁元素与铝元素的质量比为 _,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_。 【思路
17、点拨】 本题将表格数据信息的提取和运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相融合,突出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从表格数据中确定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物质的质量。 【答案】 1 3 40 【解析】 相关数据分析如下: 所加氢氧化钠 溶液的次数 0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 g 0 20 20 20 剩余固体的质量 g 16 10.6 5.2 4.0 每次反应的铝的质量 g 0 5.4 5.4 1.2 从以上分析可知:第一次和第二次加入 20 g 氢氧化钠溶液后参加反应的铝的质量均为 5.4 g,而第三次加入 20 g 氢氧化钠溶液后参加反应的铝的质量只有 1.2 g。说明第三次加入
18、的 20 g 氢氧化钠溶液过第 5 页 共 33 页 量,铝已完全反应,剩余的固体是不参加反应的镁,其质量为 4.0 g,则 16 g 镁铝合金中铝的质量为 16 g 4.0 g=12.0g;故镁铝合金中镁元素与铝元素的质量比为 4.0 g 12.0 g=1 3。计算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时,要以氢氧化钠全部参加反应为计算依据,如第一次和第二次。 设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x。 2Al + 2NaOH+2H2O=2NaAlO2+3H2 54 80 16 g 10.6 g 20 g x 54 16 g 10.6 g80 20 gx 解得 : x=40 举一反三: 【 变式】 小芳同
19、学从超市购买了一瓶维生素 c 泡腾片。下面是维生素 C 泡腾片标签上的部分内容: 小芳同学根据使用说明将维生素 C 泡腾片放人一杯水中,发现维生素 C 泡腾片逐渐溶解,产生大量气泡,片刻后变成一杯鲜甜橙味饮品。小芳同学感到很好奇,产生的气泡是什么呢? 请参与小芳同学的探究: 我和猜想 我的实验方案 气泡的成分是 _ 理由是 _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我的结论 根据维生素 C 泡腾片贮藏条件,请说明保存时要低温和防潮的原因是: _; _。 【答案】 我和猜想 我的实验方案 气泡的成分是 CO2 理由是 碳酸氢钠与酸性物质在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我的结论 将维生素 C泡腾片放入水中
20、,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 气体是 CO2 维生素 C 泡腾片对热不稳定 维生素 C 泡腾片遇水发生反应而变质 【解析】 维生素 C 泡腾片: 1标签上的信息:标签上的“碳酸氢钠”这一比较熟悉的碳酸盐以及“酒石酸固体”中的“酸”字。 2实验中的信息:维生素 C 泡腾片放入水中逐渐溶解,产 生大量气泡,说明此时产生了气体;将思维定格于碳酸盐与酸反应可能产生二氧化碳这一基础知识,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 类型三、新景新知类题 5.无焰食品加热器常用于野外加热食物,它的成分是镁粉、铁粉、氯化钠。使用时加入水,镁和水反应产 生热量。 下面是在 18、标准大气压的环境中对该产品的实验研究,
21、请结合以下实验方案回答有关问题(不维生素 C 泡腾片 功能:补充人体维生素 C,增强机体抵抗力 主要成分:维生素 C 辅料成分:碳酸氢钠、氯化钠、酒石酸固体、蔗糖、糖精钠、阿朴胡萝卜醛、橘味香精、橙味香精、维生素 B 贮藏:低温、避光、防潮 第 6 页 共 33 页 考虑氯化钠对水沸点的影响)。 实验 1:将一定质量的镁条、铁粉和氯化钠加入盛有 100 mL 水的隔热容器中,连续搅拌,每 50 s记录一次温度,得左图中曲线 a; 将相同质量的镁条剪成 100 份代替中镁条重复以上实验,得左图中曲线 b; 用相同质量的镁粉代替中镁条重复以上实验,得左图中曲线 c。 ( 1)从能量变化角度看,该变
22、化是由 _能转化为 _能。 ( 2)观察左图,从中可以发现影响镁和水反应速率的因素是 。 实验 2:将 2.40 g 镁粉和质量为 28.00 g 的铁粉混合,加入盛有 100 mL 水的隔热容器中,不断搅拌。氯化钠用量不同时,温度变化情况如右图所示。 ( 3)实验 2 中,当 NaCl 质量大于 7.30 g 时,实验不再做的原因是 _(填序号)。 A加入更多的 NaCl 不再增加反应速率 B加入更多的 NaCl 会降低反应速率 C已达到水的沸 点,温度不会再有变化 D需加入更多的铁粉来提高水的温度 ( 4)某同学设计了下面四种无焰食品加热器物料配方,请根据本次实验研究的结论,判断其中最合理
23、的是 _(填序号)。 A 2.40 g 镁粉、 7.30 g NaCl 和 28.00 g 铁粉 B 2.40 g 镁条、 7.30 g NaCl 和 28.00 g 铁粉 C 2.40 g 镁粉、 8.76 g NaCl 和 28.00 g 铁粉 D 2.40 g 镁条、 8.76 g NaCl 和 28.00 g 铁粉 其理由是 。 【思路点拨】 根据所给信息和图象正确加以分析和整合;通过图一可知:镁的反应表面积越大反应速度越快,故温度变化较大;通过图 2 可知:加入氯化钠的质量与升高的最大温度成正比。镁粉比镁条能更快产生热量,在镁和铁质量相等的情况下, 7.30g NaCl 能使液体达到
24、沸腾。 【解析】 实验 1 中说明镁的颗粒越小,镁与水反应越剧烈;实验 2当 NaCl 为 7.30 g时,温度已达 100,水的 温度不再升高。 【答案】 ( 1)化学 热 ( 2)镁的表面积(镁的颗粒大小或镁的状态等合理答案均可) ( 3) C ( 4) A 镁粉比镁条能更快产生热量,配方 A 中 NaCl 的质量足以使水达到沸点,配方 C中多余的 NaCl 造成原料浪费 【总结升华】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示和信息的处理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从所给的图象中分析出与答题有关的信息。 举一反三: 第 7 页 共 33 页 【变式】氯仿( CHCl3)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剂,若保
25、存不当受光照易被氧化,而产生剧毒光气( COCl2),化学方程式为: 2CHCl3+O2 光照 2HCl+2COCl2。为防止中毒事故,使用前必须检验它是否被氧化,检验所选的试剂是 _,实验现象和结论是 。 【答案】 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 若出现白色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说明氯仿已被氧化,否则没有被氧化 【解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 2CHCl3+O2 光照 2HCl+2COCl2,可知氯仿若被氧化变质,那么溶液中就一定有 Cl 。检验方法是 取少量氯仿,加人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 ,观察是否生成不溶于水的 AgCl 白色沉淀。 中考冲刺 二 :化学图表题 【中考展望 】 化学图表题是近几年常考的一类化
26、学试题,它常以图象、图片、表格、标签、模型等形式为载体,反映一组或多组内容相关或相似的数据或信息,并借助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图表题形式灵活,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通过读图识图,考查学生提炼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及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等。 化学图表题在考查化学知识的同时,也渗透考查数学、语文、生物、物理等知识,是近几年中考中的一个热点,随着 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化学图表题越来越受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在总分中所占的比例也呈现提高的趋势。 【方法点拨 】 一、化学图表题的题型特点 1从题型结构来看,图表题主要由“题干”“图表”和“问题”三部分组成。从试题内容看,该类试题常反映一组或多组内
27、容的数据或信息,题干和图表相互补充,题干是图表的解释说明,图表是题干的直观表现。 2从答题要求来看,解答图表题时重在理解图表的含义,通过阅读、筛选、提取图表中的有用信息或数据,然后将所学知识与图表信息结合起来,即可进行解答或计算。 3 从题型来看,主要有填空题、简答题、归纳题和计算题等。 二、化学图表题的解题方法和策略 1标签型:这类题型通常是以生活中一些常见物质的标签如药品、食品或工业产品的标签或说明书为命题素材,解题的关键是从标签上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然后进行有关的计算或求解。 2图象型:解答图象题时,首先应正确分析图象的变化趋势。分析图象时要做到“五看”:看坐标、看比例、看起点、看终
28、点、看特征。把图象表示的意义与化学知识结合起来,找出图与化学反应的量的关系,列出方程式或关系式。或依据图象走势分析作答。 3表格型:此类题的特 点是部分已知条件是以表格形式给出的,而且往往是表格中给出多组数据,所以从多组数据中筛选出对解题最有帮助的数据是解题的关键。 4图片、统计图或其它图表型:这类试题往往以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侧重考查对图表信息的分析与读取及对图表反映问题的思考与评价,涉及的计算量较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积累自由发挥。 第 8 页 共 33 页 【典型例题】 类型一、 标签型 1.如图是某省生产的某种加钙食盐包装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请仔细阅读后回答问题: ( 1)包
29、装标签上的钙含量是指 _(填“单质钙”、“碳酸钙”或“钙元素”)。 ( 2)为了检验此盐中是否含有碳酸钙,在家庭厨房里可选用的物质是 _。 ( 3)为了测定此盐中的钙元素含量,取 10 g 这种盐溶于水,加入足量盐酸,生成 0.011 mg 二氧化碳。请 计算此加钙食盐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 【思路点拨】 ( 1)根据包装标签信息 ,钙元素由碳酸钙提供,碳酸钙是化合物,化合物是由元素组成的,故包装标签上钙含量是指钙元素; ( 2)因为碳酸钙中含有碳酸根离子, 与酸反应有气体生成,故检 验此盐中是否含有碳酸钙,在家庭厨房里可选用的物质应是酸性物质 ; ( 3)根据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生成
30、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即可计算出参与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即 10g这种盐中碳酸钙的质量);然后再计算出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 【答案 与解析 】 ( 1) 钙元素 ( 2)食醋 ( 3) 设 10 g 加钙食盐中 CaCO3的质量为 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0.011 mg 10044 0.011x 解得 x=0.025 mg 钙元素的质量 : 0.025 mg 40100 =0.01 mg 此加钙食盐中钙元素含量: 0.01 m g 100 % 0.001 %10 100 0 m g 【总结升华 】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化学式和元素的质量分数
31、公式以及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包装标签上的钙含量是指钙元素,而不是碳酸钙或单质钙。检验此盐中是否含有碳酸钙,可加入食醋,看是否有气泡产生。 类型 二、图象型 2.图中 四个图像反映的变化趋势,分别对应四种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第 9 页 共 33 页 A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 B向氯化铁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C用相等质量的双氧水来制取氧气 D氢氧化钠溶液加足量的水稀释 【思路点拨】 A、图象表示,随着硝酸钾的不断增加,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断增大; B、图象表示,刚开始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不产生沉淀,待加入一定量氢氧化钠
32、后,会出现沉淀,且沉淀随氢氧化钠加入而增加,至一定量后 沉淀的质量不再改变; C、图象表示,在有催化剂催化时过氧化氢分解放出氧气速度大于无催化剂的分解;还表示出无催化剂催化时完全反应产生氧气质量大于有催化剂催化的反应; D、图象表示,随着水的不断加入溶液的 pH 不断减小,且会由碱性变成酸性 。 【答案】 B 【解析 】 图像 A 表示随着 KNO3晶体的不断加入,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这与事实不符,故 A 错;图像 B 表示刚加入 NaOH 溶液时,发生酸碱中和反应,未产生沉淀,中和完毕后,继续加入 NaOH,沉淀逐渐增多,发生的反应为 FeCl3+3NaOH=Fe(OH)3 +3NaCl
33、, 直到 FeCl3完全反应,沉淀质量不再增加,故 B正确;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与产生气体的量无关故 C 错;加水稀释 NaOH 溶液时, pH 会逐渐减小,并趋于中性,但 pH不可能小于 7,故 D 错。 【总结升华 】 在处理图象类问题时,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是进行判断的要点。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分析图像正确的变化趋势。分析图像时要做到“五看”:看坐标、看比例、看起点、看终点、看特征,把图像表示的意义与化学知识结合起来,建立清晰的解题思路。 举一反三: 【变式】将少量 铁粉加入到过量稀硫酸溶液 里,反应的过程中溶液里相关变化 图象正确的是( ) 【答案】 B 【解析 】 铁粉与稀
34、硫酸反应方程式为 Fe+H2SO4=FeSO4+H2,氢气逐渐增 多至反应完全不再增加, B 正确;溶液的 pH 由原来的小于 7,逐渐增大, A 错误;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小至反应完全后变为 O, C 错误;根据 反应 方程式知, 原来的硫酸溶液 逐渐 变为 H2SO4和 FeSO4的混合溶液 ,溶液的导电性没有明显的变化 , D 错误 .。 类型 三、表格型 3.同学们从山上采集到一种石灰石,他们取 80 g 该样品进行煅烧实验(所含杂质在煅烧过程中不发生变化),测得反应后固体的质量( m)与反应时间( t)的关系如下表。 反应时间 t s t0 t1 t2 t3 t4 t5 t6 反应后固体
35、的质量 m g 80 75 70 66 62 58 58 第 10 页 共 33 页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当石灰石完全反应后,生成 CO2的质量为 _g。 ( 2)求该石灰石中 CaC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 3)请在坐标图中,画出煅烧时生成气 体的质量( m)随时间( t)变化的曲线。 【思路点拨】 ( 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到 t5时石灰石已完全反应,共产生气体的质量为 80 g 58 g=22 g; ( 2)由 22 g CO2根据化学方程式可求出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从而求出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 3)根据反应过程中数据的变化,从 t0 t5 时产生的气体的质量越 来越
36、多,从 t5开始气体的质量不再变化。 【答案 与解析 】 ( 1) 22 ( 2)解:设样品中含 CaCO3的质量为 x。 CaCO3 高温 CaO+CO2 100 44 x 22 g 100 4422gx 100 22 g 50 g44x 石灰石中 CaCO3的质量分数 =(50 g 80 g) 100 =62.5 ( 3)如图 【总结升华 】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固体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由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碳酸钙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就可以计算出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 要想画出煅烧时生成气体的质量( m)随时间( t)变化的曲线,必须找到二者的对应关系 。 4.某学生在课外兴趣活动中用一定量 +2 价金属 R 和稀硫酸反应来制取氢气,所做 5 次实验记录如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