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姜嘉锵:歌声背后学问多音乐人生 孩童时,表哥总是喜欢拿戏曲界的口头禅“光腔沓板、漏口风”来戏谑我。而我却把姑爹教的千家诗第一首“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吟唱得有板有调。既不漏口风,也没乱节奏,而且还有点摇头晃脑自得其乐的样子,博得了大人们的赞许。没想到,长大成人以后,居然干起了与“腔” 、 “板” 、 “口风”打交道的歌唱事业,后来还爱上了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 走出电梯,顺着歌声,便找到了姜嘉锵家。本以为他是在给学生上课,没想到竟然是自己在练唱。 “我每天都会唱上个把钟头,这样一天都精神抖擞。 ” 歌不离口 姜嘉锵 1935 年出生于浙江瑞安,从小就受
2、到地方民间音乐的耳濡目染。儿时的童谣、儿歌,以及与小伙伴们最喜欢玩的“撞歌” ,都为姜嘉锵埋下音乐的种子。 “在我们家乡,经常有沿街乞讨的人,他们总是边走边唱,看到什么就即兴编到歌里,我在放学路上就一直跟着他们,边看2边学,常常害得全家人等我吃饭。 ” 1951 年,初中毕业的姜嘉锵被保送到温州工业学校学化工,开始与化学符号、试剂打交道。1954 年,他被分配到大连化学厂基建科,成为了一名助理工程师。虽然每天都忙着各种大大小小的项目,但是姜嘉锵歌不离口。 “正是因为太喜欢唱歌了,以至于其他的兴趣都一般。 ”从学校里的文艺部长到工厂里的文艺骨干,姜嘉锵一直积极参加各类业余文艺活动,在当地也小有名
3、气。1956 年,中央歌舞团在东北招生,姜嘉锵跃跃欲试,他三番五次地去找领导,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化工企业,厂里领导也不愿意放走一个技术干部。 “我当时就是想去试试,考上与考不上的后果都没考虑。 ”直到截止报名的最后一天,姜嘉锵才得到厂领导的批准。经过了初试、复试,姜嘉锵竟然考上了中央歌舞团的民歌合唱队。就这样,姜嘉锵开始将自己钟爱的唱歌作为了职业。 “到了团里之后,我们就经常背着铺盖卷,深入到民间去跟老艺人学唱歌。白天跟他们一起劳作,晚上学唱歌,边学还要把曲子记下来。 ” 博采众长 回想起岁月往事,姜嘉锵显得很兴奋,仿佛回到了田间地头,更是情不自禁地唱起来从 1956 年从事演唱工作后,姜嘉锵
4、就开始演唱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从刚开始的苏武牧羊 大江东去到后来的枫桥夜泊 关雎 水调歌头 ,至今录制的已有一百多首。说到对古诗词歌曲的学习和演唱,姜嘉锵立刻打开了话匣子。 3“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向琴学大师查阜西学唱琴歌苏武思君 。六十年代初向昆曲专家傅雪漪学唱九宫大成中的大江东去 。七十年代后期开始,我常随岳父金宗鼎(京剧教授)去拜访国学大师启功(他们是表兄弟) 。聆听启功吟诵古诗词,讲解汉语音韵知识。为唱好宋词歌曲,我还拜访过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作曲家黎英海、刘文金等还专门为我谱写古诗词歌曲。 ”姜嘉锵为了唱好一首古诗词歌曲,常常要做很多案头工作。 “分析写作背景,分析词句的含义,设计声音
5、形象,移情于景、情景交融,自己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之中,达到诗我合一的境界。这个过程是很有意思的,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从而充实自己,以后再唱其它曲目,底蕴也会随之厚重。 ” 严字为首 姜嘉锵最喜欢与年轻人同台演出,他常常一个人站在后台,仔细听年轻人唱歌,然后把自己的意见告诉对方。吴碧霞每次演出见到姜嘉锵,都直呼“我今天又要有收获了” 。 “看着他们这群年轻人天资聪慧,有时候缺少的只是一个提醒和建议,我就忍不住要告诉他们。现在许多年轻人太急功近利,有的甚至走歪了,让人觉得很可惜” ,姜嘉锵感慨地说。由于夫人金家勤跟自己是同行,理所当然,夫人就成为姜嘉锵的第一个听众。 “我这个听众可不得了,眼光高、要求严,挑剔得很。她总是不留情面地给我挑刺儿,所以军功章里有她一半都不止。 ” 姜嘉锵给学生上课,经常 45 分钟的课,一个半小时也下不了课。4“教学是个良心活,一定要有示范性,这样学生才能真切体会,才会有收获。 ”姜嘉锵坦言,上课比演出要累多了。姜嘉锵喜欢书法,但却少有时间钻研其中。每天除了练唱、琢磨歌曲外,姜嘉锵还坚持看大量的学术性文章。 “我毕竟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所以,至今仍不敢有丝毫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