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张掖饮食文化1浅谈张掖饮食文化摘 要 : 中 国 饮 食 文 化 是 一 种 广 视 野 、深 层 次 、多 角 度 、高 品 位 的 悠 久 区 域 文 化 ,是 中 华 各 族 人 民 在100 多 万 年 的 生 产 和 生 活 实 践 中 ,在 食 源 开 发 、食 具 研 制 、食 品 调 理 、营 养 保 健 和 饮 食 审 美 等 方 面 创造 、积 累 并 影 响 周 边 国 家 和 世 界 的 物 质 财 富 及 精 神 财 富 。本 文 就 张 掖 地 区 为 例 ,先 介 绍 了 张 掖 饮 食文 化 的 历 史 和 来 源 ,然 后 分 析 了 张掖饮食的烹饪技术和
2、特色 ,最 后 总 结 了 张掖饮食文化的群体实践。关键词:张掖 饮食 文化我国有句名言:“民以食为天。 ”吃饭问题,始终是社会、也是人生的头等大事。但是,人的饮食如果仅仅为了满足生理的需要,那就跟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了。所以人们在饱餐之余,还讲究吃得好,吃得美,吃得雅,把饮食作为整个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而赋予文化的形式和内涵,这就是所谓饮食文化。 民间的风俗习惯是由民族的历史、生活环境和民族心理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张掖人民在悠久的历史年代中形成了各种富有民族特色的习俗,张掖饮食闻名遐迩,这不仅是因为它的饮食物美价廉,还由于它的饮食习俗背后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饮食习俗,既是构成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个要
3、素,也是考察中国文化传统的一种方法。从中国文化史上说,研究饮食,就是研究在中国文化的传统内,人们吃什么和怎么吃。 1.张掖饮食的烹饪技术和特色 烹饪,也称熟食制作,包括烧、烤、蒸、煮技艺,它能把在自然状态下人们不能食用的原料加工成食品,提高了人们利用生态环境的比率和生存能力。我国在周代已能运用烹饪技术。据周礼记载,当时设有“烹人”之官,负责“水火之齐” ,即专管掌握宫廷熟食制作过程中的火候和水量。周代宫廷的两件大事是祭祀和吃饭,传说可供祭祀的食物有 120 种。要把这么多的宫廷食品都加工得恰到好处,能符合统治者敬天祭地的至高要求,这说明周代上层社会的烹饪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技术水平 1。 张掖人民
4、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也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烹饪技艺。 张掖饮食以面食为主,兼吃大米、黄米、小米。仅以面食而论,即有拉条子、揪片子、炮杖子、鸡肠子、搓鱼子、糍耳子、香头子、小饭、面蛋子、油饼子、烧壳子、喜馍馍、酿皮子、臊面、糊饽、粉皮面筋等十余种。有地方特色者: 搓鱼子:将面粉用盐水和成面团,擀成 0.5 厘米厚的面张子,切成四楞面条,左手浅谈张掖饮食文化2拿面条子,右手在面板上将面条子分段搓成一寸长的,两头尖的面鱼,叫搓鱼子。吃时伴以酱卤或凉拌菠菜、炒菜等,吃起来滑而细腻,耐实。 糍耳子:和面、擀面、切条作法与搓鱼子基本一样,不同的是,将四楞面条切成四方小块,用右手拇指肚(指头肚子)把面块糍成一个
5、耳样的窝。味道不同于搓鱼子。 小饭:将面团擀成一铜钱厚的面片,切成小方块,下入牛肉原汤,调胡椒等佐料,再加入牛肉丁、粉皮、煮熟的红豆等即成。因为原料都比较碎,特别适宜于掉光牙的老年人吃,可以囫囵吞咽,而年轻人吃起来却要让人不停咀嚼,吃过后,感觉下巴很累,有锻炼面部肌肉的效果。 鸡肠子:用加盐的低温水和面,反复用力揉按,待面变软时,切搓成圆条,抹上清油,一层一层码在器皿内。下锅时,用两手掌对搓,循环移动,使面变得浑圆细长。因为和鸡肠子相似,故名。如果煮时揪成一寸长小段,则出锅后即成“炮杖子” ,因形似一般鞭炮而得名。 烧壳子:是一种专用工具烧盒子做成的烧饼。烧饼时把面做成的饼,放进烧盒子里,然后
6、用麦草或架火煨烧,烧熟后取出,即是“烧壳子” 。烧得表面金黄不焦者为佳。因烧盒子的上下都加火,故很快即可烧熟,农村往往三五家联合搭手烧,一烧就是一天,一吃就是十天半月,可节省不少劳动时间。 大馍馍:制作方法与蒸馒头相同,只是多加炝面,炝得比蒸馒头的面要硬得多,入笼时,将面团做成比一般蒸馍大的馒头,把用面或香仁瓜子做的桃、花、叶、鸟之类的饰物按在上面,涂以食用颜色,蒸熟出笼便成,是长辈亲属死后的供品。其特点主要是大,比普通馍馍大两三倍。 油糕:色泽金黄,松软酥脆,香甜可口,以上等清油、细白面粉,精糖为原料,先将面粉用开水烫止半熟,用冷水反复搅和,再揉成鸡蛋大的面团,包糖、芝麻、桂花做的馅子,入油
7、锅炸成,是农民最喜爱的小吃。2.张掖饮食的文化观念张掖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当中,由于思想上彼此的交流、融合、渗透,形成了一些共同的饮食观念,它主要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民本思想:饮食,是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组成部分;足食,是让国民吃饱,是传统社会稳定秩序的一项国策。在这种背景下,历代都把粮食和吃饭当做基本的社会问题。 “民以食为天” 。张掖人民自然也把饮食当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熟人见了面,最浅谈张掖饮食文化3普遍的一句问候语是“你吃了吗?”究其根源,这主要是因为旧时生产力不高,加上其它社会因素,人民的生活非常艰辛,常常吃不饱肚子。张掖虽然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上没有遭遇多少大的自然灾害,甚
8、至一度被人们誉为“塞上江南” ,是历朝历代的商品粮基地,但吃饱饭仍然是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思想。 “人生一世,吃穿二事。 ”除去其中的道德因素,这句话应该说也是人们(当然包括张掖人民)民本思想观念的一个反映。 2 、节约粮食: 我们讲美食,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掌握“适度”的分寸。 勤俭节约,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之一。节约的重要内容,是节粮。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是一首通俗的劝善歌,就是劝人们不要浪费粮食。张掖人民,尤其是老一辈的人,对浪费粮食的做法深恶痛绝。他们甚至诅咒不珍惜粮食的人要“受到报应” ,他们也用这一说法教育自己的后代。张掖人勤俭
9、节约的表现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精打细收:早些年,许多人家麦子熟了不上场,而是堆在庭院里每日挥着木棒捶,这样可以减少麦子在场上的损失;麦子收割完毕,必须再到地里细致地把遗漏的麦穗捡拾一遍,真可谓做到了“颗粒归仓” 。 在饭桌上,剩饭是绝对不能倒的,必须在下顿饭时热了吃掉;掉在桌上的饭粒、面条捡拾起来自不必说,就是现如今,许多老年人还保留着饭后舔碗的习惯。 当然,古人说的节约,是从爱惜劳力的角度讲的, “粒粒皆辛苦” ,指的是劳力的辛苦。而今人说的节约,更多地却是强调爱惜自然资源和全球环境,这是古今思想的差别。3 、人格教育: 在世界许多民族的文化中,家庭教育是从餐桌上开始的。中国人利用饮食的机
10、会培养志向、观察人品,甚至把饮食观与人才观联系起来,这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例如:在汉语中,把享受先人的荫庇叫“食德” 4。把玩物丧志叫“饭坑酒囊” 5。把庸碌无能叫饭囊酒瓮” 6。把不劳而获、饱食终日叫做“脑满肠肥” 7等。人要成才,就不能贪吃,必要时,还应经受饥饿的锻炼,叫“饿其体肤 8”,以期在品格修养上达到超越常人的境界。儒家历来主张回避各种享乐的诱惑,提倡通过节衣缩食,树立克已利他的人生观,这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有深刻的影响。 “食不语,席不正不坐。 ”9这是孔子饮食观之一,他不承认饮食是人生的唯一目的,认为精神上的追求,有时候比饮食更重要,更富浅谈张掖饮食文化4有意义。 张掖人利用饮食的
11、机会进行人格教育方面,也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习俗。 首先,普遍而又常见的是“忆苦思甜”教育。这主要是长辈教育晚辈的惯常话题。在进餐过程当中,每每可听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一类的谆谆教悔。老人们不厌其烦地重复着饥荒年时挨饿的感受,叙述着遭灾后的种种惨状。这其中既包含着让后辈认识到劳动的艰辛,要注意节约粮食的目的,也充满了长辈对后辈的一种希望,希望他们养成勤劳吃苦的精神,懂得幸福生活是靠艰苦的汗水换来的。 其次,当饭食单调了,不合孩子的口味,孩子不喜欢吃了的时候,长辈又会借这个机会来给他们“上课” ,说要想经常吃好的,就要从小立志,培养自己的意志,好好学习,将来变得有
12、出息,有本事,那时吃香的喝辣的就都由着自己了。于是,孩子带着庄重的神色和对未来的憧憬,在浓浓的说教气氛中吃完了一餐又一餐。在一些特殊的饮食场合,诸如红白席上的座位排序也有着特别的讲究,老人或辈份大者一定要坐上席,而上席的确定又有圆桌席和方桌席的区分:方桌席一般是一进门迎面的座位为上席,向两边依次排列;而圆桌席则以“胡萝卜丝”这道菜的摆放处为上席。这样的讲究,其实体现了人们尊老敬老的一种习俗,一直传到现在。 4 、食疗观: 西菜注重营养,中菜注重滋味;外国人把烹饪当作科学,中国人把烹饪当作艺术。这也许是中西方烹饪文化的最大的不同点。但也不能认为,我们中国人完全不重视饮食保健。许多事实证明,自有烹
13、饪以来,我们一直是把饮食与养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只是烹饪艺术化的光彩分外明亮,而把这一部分经验掩盖住了而已。 元代有个忽思慧,他写了一本饮膳正要 ,里面就写到了饮食卫生,中国人很早就懂得了饮食与养生的道理。中医认为,人要以五谷养气,食肉多,则食气为肉气所胜,会破坏内脏的平衡,导致疾病的产生。我国古代食谱大都强调要节制饮食,以君对臣的燕礼为例:设在堂上东边柱子西侧两尊方壶,饮酒时用音乐助兴,宾主敬酒与回敬酒许多回合,但被宴请的臣子回去时,必须退下台阶下拜,当奏乐的人为他敲钟送行时,还要把带来的肉脯赐给敲钟的人,以此表示自己饮酒是适量的。这就是节制 10。古人把对宴饮的节制当成一种礼节,是把它视
14、为一种严肃的社会规范的。在饮食健康上,中国人讲究选择食物和食法。比如食粥,就曾被认为是简易方便的保健疗法。南宋陆游还专门作过食粥诗,诗曰:“世人个个学长年,不知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浅谈张掖饮食文化5食粥致神仙。 ”孔思邈在千金方中也提到了食粥疗法。总之,食疗的思想,是强调在进食和人体之间保持平衡,在生理和文化之间寻求平衡。什么事情都不要过分。这种思想,实在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写照。 张掖人爱喝“圆圆茶”:碗中放入桂圆、干荔枝各数颗,几块柿饼、冰糖,再放几颗红枣,辅以茶叶,沏上滚烫的开水,等泡上几分钟后开饮,其香怡人,其味微甜爽口,具有生津止渴以及活血的功效。有条件的人家还将茶盛在“盖碗
15、”中,称“盖碗茶” ,逢年过节,在外的儿女回家探亲,都要给老人买上一包桂圆荔枝,是老人极喜爱的礼品。 张掖一般人家有人感冒了,身上发冷,手足发烧是一般不去找大夫的,除了没钱的因素外,他们有一个绝佳的办法,就是给病人“熬拌面汤”:用凉水将面粉搅拌成索,然后用刀剁碎,等水开了,一手往锅中洒面,一手用筷子或勺子不停搅拌,以防结块。然后放入盐、生姜等调料,至辣舌为止,最后再放入用滚油浇过的葱末。病人连开水都不想喝,可是却能喝这样的“拌面汤”三大碗。之后蒙头盖被睡一觉,出一身大汗通体轻快,感冒就基本好了。 张掖人在炎炎夏日还爱吃一种“清粉”:将粉面子用冷水化开,然后在烧开水的锅中一边注入粉面糊,一边用勺
16、子搅动,待熟后倒入盆、盘中,放置在阴凉的地方冷却。然后切成条块状,浇上醋和蒜泥和成的卤子即成,吃起来冰凉可口,沁人心田,既可解饿,又可败火,是老幼皆宜的清暑佳品。3.张掖饮食文化的群体实践 饮食文化,从本质上说,不是指这个人与那个人在餐饮上应该做出哪种选择,它指的是隐藏在人们心里的东西,如共同的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的基础,指的是人们在这方面连续重复的群体实践。张掖的群体饮食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仪式饮食:许多传统的信仰仪式都有这么一套程序,既供奉食品,又唱诵经词,这类饮食又称信仰饮食,由来已久。传说明代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发明了用馒头祭祀的方法,唐宋明清的笔记杂纂也都记录过这类故事 11
17、。据周礼和仪礼记载,食品祭祀,在先秦就有了。当时的王公贵族称这种仪式饮食为“馈食礼” 。 周礼春官大宗伯注:“馈食者,著有黍稷,互相备也。 ”秦汉典籍还记载了仪式饮食的多功能性,除了祭祀,还用于军事、政治、外交和人生仪礼。人生仪礼饮食一项,包括红白喜事和寿诞庆礼,民间延续至今。 张掖的仪式饮食,主要是人生仪礼饮食一项,包括红白喜事和寿诞庆礼。比较独特浅谈张掖饮食文化6的是“留头礼” ,这是张掖老百姓比较重视的一个人生仪礼。当男孩子长到十二岁时举行这个仪式。除了摆酒设席招待亲朋好友外,还要给孩子披红挂彩,有的还请来和尚或道士念“留头经” 。仪式开始,首先杀一只羊“献牲” ,然后由孩子的舅父给孩子
18、剃去一咎头发,接下来再由事先找好的一个和孩子同属相的长者给孩子剃头,由头的周围开始,最后在头顶留一点,名曰“留头” 。之后众宾客入席,划拳行令。这一仪式,有些百姓又称为“赎身” ,认为孩子经过了一轮属相,度过了人生中的“危险期” ,从此开始少年生活,可以长命百岁了。 节日饮食:春节的饺子,十五的元宵,中伙的月饼,腊月的八宝粥,它们在张掖人的传统生活中,都是只有过节时才品尝的特殊食品。节日有狂欢性,过节吃这些食品,能体现群体之间的分享、庆祝、纳吉,驱邪、竞赛、交换和沟通行为,凝聚着多种平民精神,平常是做不到的。节日饮食有各种讲究,分行为的和观念的两种。行为上的讲究,是强调全家围在一起吃节日食品,
19、民间还伴有相应的祭祀仪式,有的是敬神,有的是祭祖,这些行为源远流长。从观念上说,节日饮食的讲究更多,如除夕的年夜饭,从准备材料到吃,一道道手续,大都含有象征意义:如包饺子,要把皮和馅都剩一点,称“留余头” ;做菜要有“鸡”和“鱼” ,表示吉庆有余;烧菜要有芹菜,表示一年勤快;上菜要上十二种,表示对来年十二个月的祝福等。 张掖的节日饮食中地方特色较浓的应该说要算“节气饮食”了,所谓“节气饮食”就是在一些节气日的时候,要吃一些特别的食品,来表达、寄托某种意味,主要有: 正月二十:这一天虽不是节气,但却与“雨水”这个节气挨得很近。这一天张掖人家家户户都要摊煎饼,说是要“补窟窿” 。这里面又有两种说法
20、:一种说法是认为从现在开始,雨水渐渐多了起来,人们希望这一年能风调雨顺,雨不要下得太多太滥。这种说法的起源可能与张掖过去的多雨气候有一定关系;还有一种说法是认为新的一年开始了,把过去借钱欠债开下的“窟窿”补住,就会有一个好年成了。这可能与过去张掖人民生活窘困有一定的关系。 惊蛰:这一天,张掖人要做一种叫“面蛋子”的食品:把面粉掺水和成糊,不清不稠,里面调上葱末,然后搭上油锅,等油开了,用双筷挑上一团面糊放进油里炸,熟后成鸡蛋状,故名。据说这是为了“忌口” ,让人们不要再贪吃。这可能因为此时正是青黄不接时期,过去由于粮食少,故而有此习俗。 春分:这一天,农村人家都要烙大干粮,又叫“锅盔” ,说是
21、要打发“土地爷”出门,为当年的农业丰收尽职尽责。这其实表达了张掖人民祈望风调雨顺,有个好年成的美好浅谈张掖饮食文化7心愿。 这些“节气饮食”都反映了张掖浓厚的农业区域特色。 待客饮食:好客,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美德。中国人表白友谊的一种热情洋溢的方式是请客吃饭。张掖人民世世代代忠厚朴实,在待客饮食上的诚心是令人慨叹的。当客人上门,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他乡路人,不管你吃了还是没吃,肚子饱饿,总要端上力所能及做的饭菜,不厌其烦地让客人非吃上一碗两碗不可,客人不吃就觉得自己没有把客人招待周到,现在的张掖生活条件好了,给客人劝酒也显出了他们特有的热情淳朴,他们认为“客人不倒(指喝醉) ,主人没有招待好。
22、”于是,海量的主人自不必说,就是那些不胜酒力的主人,客人来了,也非要请上几个能喝酒的熟人来帮自己招呼客人。 馈赠饮食:以食馈赠,亦为一俗,从先秦起源,到现在还有。在我国逢会友宴客,华诞祝寿,节日喜庆等场合,人们少不了赠送食品表达心意。张掖人的馈赠饮食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况红白喜事中上菜后,主人家还要在每个人面前放一个空碗,客人们一边吃,一边将每道菜夹一两筷放入空碗中,席毕打包回家,叫“席夹子” ,显示主人家的席丰厚。现在已经有所变化,成了部分客人主动夹了。 还有在过春节和八月十五等时间。客人要走时,主人家一定要给客人装一些自己做的面食,诸如:炸油饼,烙饼、蒸馍等,客人不拿主人就会觉得自己心意没尽到
23、,心里感到不舒服。 张掖人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出了月子的孩子抱到亲朋家返回时,主人家一定要给孩子怀里揣个饼子,馍馍之类的食物,说是孩子从此后就不再挨饿了。表达了人们对孩子衷心的祝福。 在我国,饮食文化处在不断变化状态中。中国有数千年的烹饪艺术史。早在商汤时期,就摸索出一套烹饪规律,懂得怎样精选原料,怎样掌握火候,怎样调味;此后,经过历代名厨的丰富和提高,制作越来越精细,技术越来越全面,口味越来越多样,终于自成体系,自立风格,走出一条繁华如锦般的烹饪道路。张掖饮食文化自然也不例外。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搞大食堂,一度取消了饮食文化的发展空间,60 年代以后,复合家庭居多,一家老少三代共同进餐,老
24、年长辈最能恪守饮食传统,并对晚辈的饮食形成制约。80 年代以后,核心家庭增多,两代共餐的现象比较普遍,年轻一代,对选择饮食,更倾向于方便快捷,平时吃自助餐的多了。但逢年过节,人们还是要向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回归。另外,中国历来把烹饪列入文化艺术范畴。对于饮食,不仅仅满足于果腹充浅谈张掖饮食文化8饥,更要求色、香、味、形、器、环境、礼仪、风俗等等全方位的审美,同时还要求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紧密结合,构成一个具有东方特色的氛围和风韵,因此吃中国菜是一种高品味的文化艺术享受。随着时代的发展,张掖饮食文化也必然会向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参考文献1王宁.训诂学原理 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第 288 页2甘州区地方志办公室.甘州区年鉴M.20033甘肃省张掖市志编修委员会.张掖市志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4易讼. 春秋5王充.论衡 别通.东汉6颜之推.颜氏家训 戒兵.隋7纳兰性德. 纳兰词.四.念奴娇宿汉儿屯.清8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战国9陈诏.美食寻趣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10王宁.训诂学原理 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11高承.事物纪原 .宋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