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小麦条锈病。症状:发病初期在植株上形成褪绿黄斑,以后长出粉堆,即夏孢子堆,后期又形成黑色冬孢子堆。夏孢子堆小型鲜黄色,排列成行,与叶脉平行,主要发生在叶上,也为害叶鞘、茎杆和穗部。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35 月份温暖多雨,多雾和结霜天气有利于条锈病发生流行。夏孢子随气流在高空作远距离传播。防治技术:(1)农业防治。注意品种搭配和轮换种植,避免长期单一种植某一品种;避免群体过大,特别要防止偏多偏晚施氮肥,增施磷钾肥。(2)药剂防治。选用种子重量0.2%的 1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 20%乳油拌种,大田病叶率达 5%时,选用 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亩 75100 克或 20%乳油 5
2、075 克兑水 4050 公斤喷雾防治。2、小麦白粉病症状:主要为害叶片,病情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杆和穗部。从幼苗至成株期皆可发生。病斑部位初期长出丝状白色霉点,以后表面覆盖的霉层逐渐加厚,似绒毛状,颜色由白色逐渐变为灰色,为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散生黑色小点,即病菌的有性进代,闭囊壳。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春季雨量较多的年份,特别是 4 月份雨量较多的年份,病害即会流行。如果又碰上小麦生长后期雨量偏多分布均匀,温度又偏低,将延长白粉病的流行期,加重病情。群体过大,氮肥施用过多的麦田,特别容易发病。冬季以分生孢子和潜育菌丝体形态在寄主组织越冬,第二年春天当温湿度条件适宜时,菌丝体再产生
3、分生孢子传播为害。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根据品种和地力,播种时合理安排播量,推迟播期,控制群体不宜过大,增施磷钾肥,促使小麦生长健壮。(2)药剂防治。对常年秋季发病重的地区和麦田,采用粉锈宁拌种,拌种剂量同防条锈病。结合防倒伏,春季第一叶定长以前兑水均匀喷施 15%多效唑可湿性粉每亩 40 克,防止倒伏又可兼治白粉病,减轻病害早春流行速度和强度。小麦孕穗抽穗期,当病叶率达到 8%15%时,用粉锈宁喷雾防治,剂量同防条锈病。3、麦蚜。为害状:叶片受害,出现黄色斑点,吸食穗部汁液,造成千粒重下降,籽粒营养品质变劣。为害严重时,常排泄蜜露到麦叶上,导致霉菌寄生,使叶片发黑,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受害
4、麦叶提早枯死,减少养分向穗部输送。麦蚜还传播黄矮病。发生条件和传播途径:麦蚜对温湿度有不同的要求;二叉蚜适应 820和干燥的条件,麦长管蚜的适温 1625之间。降雨特别是降大雨对麦长管蚜发生不利。日雨量达中雨持续 23 天,对麦蚜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尤其是抽穗期碰上中雨,因正值有翅成蚜的迁入,对翅蚜在麦穗上生活、繁殖都不利,蚜害偏轻。干旱时有点小雨对麦长管蚜的繁殖无不利影响,雨后蚜量突增而形成灾害。主要随气流作远距离传播。防治技术:药剂防治是当前治蚜的主要措施。穗期蚜株率达 50%左右,百株蚜量达到500 头左右时,应立即组织防治。可选择使用的药剂和施用方法有:40%氧化乐果 5075克每亩
5、、2.5%顺反氯氰菊酯 25 克每亩、5%蚜虱净 40 克每亩、28%抗蚜量 3040 克每亩、2.5%蚜虱净 40 克每亩、28%抗蚜量 3040 克每亩、2.5%蚜虱灭 2530 克每亩、21%绿杀40 克每亩或 20%灭扫利 50 克每亩,结合叶面肥喷施喷施宝、磷酸二氢钾、植物动力 2003等的使用,兑水 4050 公斤喷雾防治。4、麦红蜘蛛为害状:以成、若虫刺吸麦苗汁液,被害麦叶出现黄白色小点,受害叶以后变为黄色,严重时植株矮小叶片枯黄,植株生长不良,不能正常抽穗,甚至干枯而死。发生条件和传播途径:麦长腿蜘蛛性喜温暖干燥,温度 1520,相对湿度 50%以下最适合其发生,干旱向阳麦田发
6、生较重。麦圆蜘蛛生活适温为 815,适宜湿度为 80%以上,低洼潮湿、生长茂密麦田发生较重。均以卵或成虫在土缝中越冬,成为来年初侵染源。防治技术:(1)农业防治。冬春浇水时,先振动小麦植株,使蜘蛛落入土面后再浇水,可将其淹灭。(2)药剂防治。播种时用 75%甲拌磷乳油,按种子重量 0.4%拌种,堆闷 12小时后播种;春季当每 1/3 米麦垄有虫 150 头左右时,开展药剂防治。可选择使用的药剂和稀释倍数为:20%灭扫利 2000 倍液、25%辛灭利 1500 倍液、25%杀螨光 2000 倍液、34%克螨灵 25003000 倍液、10%虫达螨灵 25003000 倍液、20%扫螨净 300
7、倍液或 40%氧化乐果 10001500 倍液,叶面喷雾防治。主要病害症状及防治纹枯病1、症状 各生长阶段都可受害,出现烂芽,死苗,花秆烂茎,枯孕穗和白穗等多种症状。幼苗受害后,多在叶鞘出现中部灰色、边缘褐色的病斑。后向植株内发展至茎秆,植株基部茎节腐烂,严重者死亡。拔节后植株基部叶鞘出现椭圆形病斑。后发展成中部灰色,边缘褐色的云纹状斑。田间湿度大时,病斑扩大相连形成典型的花秆症状。后期形成枯孕穗或抽白穗。2、发病规律 该病流行的重要时期是冬小麦返青至抽穗阶段。2 月下旬至 3 月下旬小麦返青起身期,气温回升,病情发展加快。3 月下旬小麦拔节后,温度较高,病害侵入并随拔节向上扩展,严重度显著增
8、加,至孕穗末期结束。在春季雨多时,湿度大温度略偏高的天气有利于病害流行。偏施氮肥,植株密度大及田间杂草的郁闭度较高的田块发病较重。3、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合理施肥:大力推广配方施肥和小麦专用肥,重病田要增施钾肥以增强抗病能力。提高播种质量:在选用耐(抗)病品种的前提下,推广机播及半精量播种。(2)化学防治 药剂处理种子。选用三唑酮 0.01%0.03%、速保利 0.025%、烯唑醇 0.03%0.05%等药 (任选一种)进行拌种(湿拌),可压低麦田发病基数,减轻田间病害发生程度。田间喷药防治。如果应用杀菌剂拌种,轻病年不需要防治。中等以上发病年份应当及时组织防治。每亩用 5%井冈霉素 15
9、0200 毫升或 500 万单位可湿性粉剂2530 克或三唑酮每亩 10 克和 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 50 克(任选一种)每亩用水 3033公斤将药量稀释后,均匀喷雾,以保证防治效果。白粉病1.症状 小麦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被病菌侵染。病菌主要侵染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叶鞘、茎秆和穗部。病斑圆形或椭圆形,病部表面覆有一层白粉状霉层。发病严重时整个植株从上(可及穗部)到下均被灰白色的霉层所覆盖。2、发病规律 随着春季温度的升高,病情发展加快。2 月下旬至 3 月上旬可以在田间查到中心病株。4 月下旬是白粉病发展速度最快的阶段,也是我省病害流行盛期。5 月上旬以后温度迅速升高到 22以上,病情
10、发展受到抑制,5 月中旬以后,病害停止发展。目前我省种植的小麦品种大多数均为感病品种,因此,发病程度主要受当年气候条件影响,只要气候条件适宜,当年病害就可能造成较为严重程度的流行。3、防治方法农业防治 栽培措施:配方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另外,应及时铲除田间自生麦,以减少苗期的菌源。药剂防治 药剂拌种:用三唑酮 0.01%0.03%或烯唑醇 0.03%0.05%湿拌麦种,可减轻苗期的侵染,推迟春季发病期。大田喷药防治:一般年份应掌握在 4 月中下旬,上三叶的病叶率达 10%时开始施药。具体可每亩选用三唑酮 10 克或者粉霉灵胶悬剂 100 克,兑水 33 公斤均
11、匀喷雾。赤霉病1、症状 赤霉病在田间自幼苗至抽穗期均可侵染,小麦扬花后受侵染的植株陆续表现穗腐。田间潮湿时,受侵染部位长出一层粉红色霉层。当病菌侵害穗轴或穗颈时,被害处以上的部分枯死,田间可表现整穗或半穗枯死等症状。2、发病规律 赤霉病的流行强度及年度间变化,主要取决于菌源量,气候条件及寄主生育期三者的结合。在我省 5 月份左右,如果连续三天以上的阴雨日多,当年赤霉病则可能流行。3、防治方法 在小麦扬花率 10%左右时,每亩用高浓度多菌灵(75%)可湿性粉剂 100克兑水 60 公斤,手动喷雾或兑水 20 公斤机动喷雾;或者 36%粉霉灵胶悬浮剂 100 克;或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 50 克
12、 (任选一种)兑水 33 公斤稀释喷雾。第一次用药后 7 天内,如遇连续高温多湿天气,必须再防治一次,以彻底控制病害危害。叶枯病1、症状 引起我省主要麦区的叶枯病以小麦霉叶枯病为主。该病能造成苗枯和穗腐,但以在叶片和叶鞘(鞘枯)较为普遍,尤其抽穗注浆期,病叶率急剧上升。在叶片上,病斑初呈水渍状,后扩大成圆形大斑,发生在叶缘的多为半圆形。由于浸润性向四周扩展,常形成数层不明显的轮纹。2、发病规律 该病的周年发病过程可分三个阶段,即秋苗发病和越冬阶段,拔节至抽穗期(叶鞘病位上移阶段)和抽穗到成熟(上部叶片发病)阶段,后者是主要危害期,病势发展迅速,具有暴发性,常在短期内引起上部叶片和叶鞘发病并危害
13、穗部,一般在 5 月初田间开始出现个别叶发病,5 月中旬达发病高峰。小麦品种间存在抗病性差异,一般说来矮秆品种发病较为严重。多年连作菌源增多,播期不适或覆土过深,田间郁闭等条件下适宜病害发生。春季降雨情况是造成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春季雨量较正常偏多,阴雨天数和露日数多,空气湿度大,病害就会发生较重。3、防治方法农业防治 选用耐病品种。大力推广机播。配方施肥,适当早追肥,小麦生长后期切忌盲目追施氮素肥料。药剂防治 若基部发病较多,且 4 月下旬和 5 月上中旬雨量偏多时,应做好药剂防治准备。在上部功能叶发病率 1%以上时即需施药防治。防治重点是良种繁殖基地的种子田,以防止病种对外传播。选用药剂与
14、赤霉病相同。一般年份可以与防治后期病害一并进行。锈病(条锈、叶锈、秆锈)1、症状 三种锈病的发病初期出现褪绿色的斑点,以后长出黄色或红褐色的病斑类似铁锈色,三种锈病的典型特征可以形象地表述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2、发病规律 锈病是一种能够随气流远距离传播的病害。病菌(夏孢子)随风吹到附近或远处的麦株上,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即可发芽侵染小麦。秆锈病菌主要在西北、华北等麦区越冬,在高寒麦区越夏。3、防治方法种植抗病品种:目前我省种植的均为抗锈性较好的品种,要注意条锈变异情况,推广使用好抗锈病的小麦品种。药剂防治。在小麦生长中后期,上部病叶率达 10%以上时开始喷药防治。每亩用
15、 20%三唑酮乳油 50 毫升,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5070 克,兑水 30 公斤喷雾。也可结合防治叶枯病时兼治锈病。主要害虫及防治吸浆虫1、发生规律 麦红吸浆虫越冬幼虫在小麦返青后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于 3 月中下旬,活动幼虫量占可总虫量的 80%以上。如果此时遇少雨天气,土壤水分 10%以下,活动幼虫仍转为休眠状态,土壤含水量 20%以上时,才有利蛹的大量羽化。常年在 4 月中旬幼虫开始化蛹。4 月下旬到 5 月初是麦红吸浆虫成虫的盛发期。成虫产卵于小麦护颖内,小麦间和小穗柄处。幼虫随即从外颖缝隙中侵入颖壳内吸食浆液。小麦抽穗灌浆期与成虫发生期不吻合时,不利于成虫产卵及幼虫孵化侵入。2
16、、防治方法 中蛹期防治采取毒土法防治,每亩用 40%甲基异柳磷乳油 200 毫升加水35 公斤稀释碎土 20 公斤制成毒土拌,在露水干后顺利施于田间。也可用 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每亩 1.5 公斤配制成毒土撒施。成虫期防治应于成虫盛发期施药,可选用辛硫磷、敌敌畏及菊酯类农药,按照常规剂量喷雾防治。也可结合防治小麦蚜虫进行防治。蚜虫小麦苗期以麦二叉蚜为主,穗期以长管蚜、黍缢管蚜为主。1、发生规律 麦二叉蚜在小麦苗期为害,抽秆后数量即减少,灌浆期即外迁,多数年份不造成严重的直接危害,但能传播黄矮病。2、防治方法 拌种,用 40%甲基异柳磷 50 毫升加水 1 公斤稀释,喷拌 50 公斤麦种,以减轻
17、苗期蚜虫危害及防止小麦黄矮病发生。生长期防治 。防治指标为苗蚜 500800头;穗蚜 500 头以上。利用天敌防治。在天敌单位与蚜量的比值超过 200 以上方可施药防治,低于 150 头可暂时不防治,以发挥天敌的控蚜作用。药剂防治。每亩用吡虫啉(大功臣、一遍净、蚜虱净、扑虱蚜等)0.5-1 克兑水 50 公斤进行喷雾(药剂要两次稀释)。不得在穗期使用有机磷等高毒农药防治穗蚜。红蜘蛛1、发生规律 麦圆蜘蛛较耐寒,冬前即有发现。春季 2 月下旬至 3 月上旬开始活动,3 月下旬至 4 月上旬进入为害期。一天中多在上午 9 时前和下午 4 时后活动,最适温度为8-15,最适湿度为 80%以上,地势低
18、洼,春季阴凉,以及沙壤土发生数量较多。2、防治方法农业防治 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轮作倒茬,及时清除田间地头杂草;麦收后深耕灭茬,消灭越夏卵,压低秋苗虫口基数适时灌溉,恶化红蜘蛛发生条件。药剂防治 对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用 40%氧化乐果 2000 倍液喷雾 (每亩用 40%氧乐果乳油 5075 毫升)。或者用速螨酮、牵牛星、扫螨净等农药按规定用量稀释喷雾,可有效防治红蜘蛛。地下害虫麦田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蝼蛄、金针虫三类。主要防治方法如下:1、农业防治 通过改善耕作制度和环境条件,压低地下害虫危害程度。如水旱轮作,精耕细耙,适时注水,不施未腐熟的有机肥料等措施,对防治地下害虫有一定作用。2、物理
19、(诱杀)防治 利用地下害虫成虫阶段的趋光性诱杀成虫,减少当年危害和发生密度。3、化学防治药剂拌种:小麦种子按甲基异柳磷有效成分 0.04%0.08%拌种,对蝼蛄、蛴螬、金针虫均有良好防效。也可选用门硫磷 (有效成分 0.05%0.1%)拌种,对蛴螬的防治效果也很好。土壤处理:用 2%甲基异柳磷粉剂每亩 23 公斤拌土撒施,对蛴螬、金针虫效果明显,并可兼治小麦吸浆虫。毒饵诱杀:在蝼蛄较多的田块,可用敌百虫等农药与豆饼配制成毒饵诱杀。粘虫1、发生规律 粘虫越冬成虫在 3 月下旬至 4 月中旬盛发,5 月上旬终见。成虫喜在枯草把或基部枯黄叶上产卵。孵化盛期多在 4 月中旬末或 4 月下旬中,4 月下
20、旬以后,温度迅速上升,幼虫发育加快,一般年份在 5 月初为三龄幼虫盛期,56 龄暴食叶片,严重时将上部叶片吃光。5 月下旬幼虫老熟入土化蛹。2、防治方法草把诱杀 成虫发生盛期将谷草扎成草把,插于田间,每亩麦田 20 把,47 天必须更换一次,将更换下来的草把集中焚烧。化学防治 在幼虫三龄期开展防治,防治指标为每平方米 20 头。可用 50%辛硫酸乳油每亩 5066 毫升或者 90%晶体敌百虫 66 克兑水 50 公斤左右稀释喷雾。也可结合防治穗期其他害虫一并兼治。在主要防治粘虫时,每亩用除虫脲 1 号 12 克或者除虫脲 3 号纯药510 克,兑水 3350 公斤稀释,防治效果优于有机磷农药,且有利于保护粘虫天敌。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