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心理治疗概论 第一节 什么是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 是在良好的治疗 关系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师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过程,以消除或缓解来访者的症状或障碍,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心理咨询 是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通过语言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其适应和发展的过程。 1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之间的相似之处 (1)二者所遵循的理论和方法是一致的。 (2)二者所遵循的原则是一致的。 (3)二者的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常常是相似的。 (4)二者都注重建立帮助者 与求助者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认为这是帮助求助者改变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5)二者追求的目 标是一致的
2、。 2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之间的区别 (1)工作对象各有侧重。心理咨询主要面对的是正常人、正在恢复或已复原的患者,来咨询的人常常被称为来访者或来询者。 心理治疗则主要是针对有心理障碍的人进行工作的,被帮助对象可以称为患者或病人,但在本书中统一称为 来 访者。 (2)工作内容有 所差别。心理咨询着重处理的是正常人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日常生活中 的人际关系问题、职业选择方面的问题、教育过程 中 的问题、婚姻家庭中的问题等。 心 理治疗的适应范围则主要为某些神经症、某些变态、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心身疾病、康复中的精神病人等。 (3)专业人员的称谓和接受的训练不同 。提供心理咨询的助人者往往被称为咨询师
3、或咨询心理学家,接受咨询心理学、学校心理学或职业心理学的专业训练; 心理治疗提供者往往被称为治疗师或心理医生,接受精神医学或临床心理学的训练。 (4)干预重点和干预策略有所差异。心理咨询重视支持性、发展性,强调对来访者潜能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助人自助,耗时相对较短。 心理治疗则重视行为的矫正、训练,重视人格的重建,耗时相对较长,从几周到几个 月,甚至几年。 (5)组织构建有所不同。心理咨询多在学校、社区等非医疗机构中开展。心理治疗则多在医院里进行。 第二节 心理治疗的原则、内容和形 式 一、 心理治疗的原 则 (一 )保密原则 ,保密是心理治疗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 其基本含义包括:除可能有自伤、
4、自杀或危害他人与社会的情况外,治疗师必须严格地为来访者的谈话内容保守秘密,在未得到来访者允许的情况下,不得将来访者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和主要问题等泄露给任何人或机关,拒绝任何关于来访者情况的调查,尊重来访者的利益和隐私,以避免对号入座等。保密原则是治疗师必须始终 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它是心理治疗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二 )主体原则 ,在心理治疗中,来访者既是治疗的对象,又是治疗活动的主体。 (三 )转介 原则 转介原则是指当治疗师认为某个来访者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或时间不够,使自己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时,将这个来访者转介给其他的专业人士或机构。转介体现了治疗师对来访者利益和治疗本质的深刻认识。 (
5、四 )时间 限定原则 时间限定的原则是指心理治疗必须遵守一定的时间限制。一般来讲,一次治疗的时间最好控制在 1 个小时内。 治疗过程中控制时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推动治疗过程的顺利开展, 对来访者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第一, 限制时间可以使来访者对何时结束谈话有心理准备,提高治疗效率。 第二,限制时间是促进来访者成长的需要。 第三,限制时间充分反映了治疗师对治疗过程的监控和调节,是治疗师治疗技能的体现。 (五 )态度中立原则 态度中立原则指治疗师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保持中立的立场,不将自己的私人情感掺杂到治疗中,不过度卷人到治疗中,并始终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 要做到心理治疗中保持中立的态度
6、,治疗师应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治疗师在面对来访者时,要采取通情、尊重和真诚的态度。 第二,治疗师要处理和调节 好个人的情绪和态度,摆正自己在治疗中的位置和角色。 第三,治疗师在治疗中应注意避免主观臆断,或对与来访者有关的人做出简单的评价和判断。 第四,治疗师应尽量避免与来访者有超出工作以外的个人接触。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应保持比较单纯的“咨访关系”,工作场所原则上也应限定在心理诊疗室内。 (六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二、心理治疗的内容 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 版 (CCMI)_3)的分类标准,心理治疗对象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
7、致精神障碍和行为障碍。 2精 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3心境障碍 (情感性心理障碍 )。 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6 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7 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8 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 9 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三 、 心理治疗的形式 (一 )根据治疗的不同深度分为支持性心理治疗、教育性心理治疗、重建性心理治疗 1 支持性心理治疗 治疗的目 的在于帮助来访者渡过当前难关,而不探讨深层的心理冲突 ,因而不要求对人格结构的改变进行多 少工作。它具有支持和加强来访者防御机能的特点
8、。 2 教育性心理治疗 它以自知力重建教育为目的。治疗目的在于了解来访者的自我和有关的人事联系,也触及来访者的紧张及焦虑根源,但引发的自制力不够深刻,也不触及来访者无意识的矛盾冲突。心理治疗专家帮助来访者仔细检查他的人格的消擞方面,并鼓励他在新的行为上进行尝试。 3 重建性心理治疗 (分析性心理治疗 ) 重建性心理治疗既包括经典精神分析,也包括广义的分析生活史 的治疗。治疗的目的在于从来访者的 无意识冲突中唤回其自知力,并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他的人格结构。因而 这是一种深层的心 理治疗。 (二 )根据治行对象的数量和性质分为个体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家庭系统治疗 l 个体心理治疗 个体心理治疗的
9、理论和方法起源于精神分析方法。 2 团体心理治疗 团体心理治疗是把具有类似性质或共同问题的来访者结合在起, 在团体环境中 进行的一种心理治疗。 3 家庭系统治疗 治疗的对象为家庭,通过改变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模式 或结构等来改变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问题。 第三节 心理治疗的职业化及治疗师的职业素养 一、心理治疗的职业化趋势及行业规范的建立 心理治疗职业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 专业队伍正在扩大,但仍然 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目前,从事心理治疗与咨询的专职人员日趋增多。2专职人员的水平有待提高。 3专业化培训模式有待改进。 4专业人员管理模式仍需探讨。 5心理治疗与咨询的服务及收费标准有待建立和完善。
10、 二、心建治疗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一 )专业知识要求 1学历要求。 2理论学习。基本理论。 有关职业道德、职业守则以及与之相关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 心理诊断技能、心理测验技能和心理治疗技能曲相关知识。 3实践操作。 (二 )基本技能要求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运行以下技能: 1初级阶段 形成印象、 理解来访者,善于运用观察、谈话、分析方法。2能及时自我平衡。 3有灵活性,随时转变治疗方式,克服来访者的阻抗和掩饰。 4能把握谈话方向和内容。 三、对心理治疗师的个性特质要求 下面是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者培养计划巾心对治疗师人格特性的要求: 1 优秀的智力和判断力。 2独特性、变通的才
11、能。 3新鲜感和好奇心。 4 不是将个人作为操作的材料,关心人、尊重人。 5 能洞察自己的人格特征,有幽默感。 6 有较强的对心理活动复杂性的感受能力。 7 宽容,不妄自尊大。 8 与他人确立温和的、信 赖的关系的能力。 9勤奋具有规律从事工作的习惯,具备忍受压力的能力。 10 责任感。 11 与他人的协调性。 12 人格圆满,克己心安定感。 13 有辨别伦理价值的能力。 14 有教养。 15 对心理学,特别是对心理临床方面有浓厚的兴趣。 四、心理治疗的职业道德 (一 )制定心理治疗伦理道德标准的重要意义 1保障治疗专业的自由和完整性。 2帮助治疗师在遇到冲突时找到处理的方法和准则。 3对治疗
12、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方向和指导。 4确保公众不会因个别不良治疗师的做法而对心理治疗失去信心。 5 可以为来 访者提供保护自己的法律依据。 (二 )理治疗师应遵守的伦理道德标准 1 保证自己具备合格、过硬的治疗技能和专业素养。 2 治疗师要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特征和专业素养,并不断培养自己的伦理判断能力。 3 不在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领域工作。 4 尊重来访者的自主权。 5 公正地对待所有的来访者。 6 保证治疗过程中 来访者免受伤害。 7 诚实地向来访者作出承诺。 8 避免与来访者建立双重或多重关系。 ( 所谓的双重或多重关系是指治疗师与来访者间保持着两种或多种身份角色,这种关系为心理治疗伦理道德标准
13、所禁止。 第 二章精神分析治疗 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发展史 一、 精神分析的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时期 (1895 1905 年 ):在此时期弗洛伊德发展了新的模型来解释临床现象,故而放弃了催眠治疗,此新模型称之为拓扑模型,把心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梦的解析”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开始形成体系。 第二个时期 (1905 1923 年 ): 1 905 年弗洛伊德发表了性欲三论探讨了儿童性心理的发展与精神变态机制的联系。他首次提出事能驱力的概念,将本能视为人类的基本心理动力。 第三个时期 (1923 1939 年 ): 1923 年弗洛伊德发 表自我与本我 一书,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
14、”的结构模型。在超越快乐原则中提出了“生本能”和“死本能”的概念。生本能代表着人类潜伏在生命自身中的一种进取性、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本能力量;而死本能则代表着潜伏在生命自身中的破坏性、攻击性、自毁性的驱动力。 二、 弗洛伊德之后的发展 l. 阿德勒认为 ,所有人都有一种自卑感,人们为了克服缺陷以达到优越,需要努力奋斗来不断地超越自卑。人们对付困境的方法和策略,在不断加以总结和归纳后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一套特殊的行为方式,即“生 活 风格”。阿德勒还认为儿童在家庭中 的出生次序及所处地位对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个体心理学。 2 荣格则对弗洛伊德“力比多”的观点作了修正 ,他认为“力比
15、多”是一 种普遍的生命力,表现于生长和繁殖,也表现为其他活动。 荣格 在分析个体的人格时把个体结构看做是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的统一体。集体潜意识是荣格最具特点的理论,其主要内容是“原型”,即遗传的先天倾向。他认为人们的科学和艺术创造 活 动都是原型在起作用。荣格的精神分析被称为“分析心理学”。 3 自我心理学强调了自我的重要功能 ,其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 *弗洛伊德以及海 因茨 *哈特曼和罗伯特 *怀特。强调社会、文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所以他们的学说又被称作精神分析的文化学派。 4 玛格丽特 *玛勒的客体关系心理学和约翰 *鲍尔比的亲附学说都重视人际关系以及人际交往对心理结构形
16、成带来的影响,亲附学说相对更注重母婴之间的关系。海因茨 *科胡特又提出了白体心理学,较少强调人的生物本能,而更注重人的认知和人际关系。它把人的心理结构看做一个整体,把人的心理活动的总和称作白体。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一、意识结构 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话动分成为三个层次: 意识 前意识、 潜意识 (Unconscious),这个模型也被称为拓扑模型。 (一 )意识 意识是个体心理活动的有限外显部分,是 与直接感知有 关 的心理活动部分。意识实际上只是心理能量活动浮于表面的部分。 (二 )前意识 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部分,它是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是可以招回到意识中的那部分经验和记忆。 (
17、三 )潜意识 潜意识是被压抑到意识下面的、无法从记忆中招回的部分,他们通常是被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法律所禁止的内容,包括个人原始的冲动和与本能有关的欲望等。 潜意识心理历程在正常以及变态心理机能中均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和意义,它决定个体行为的 真正原因和动机,也决定了神经症或者其他精神障碍患者的症状。正是这些东西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 二 、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用本我 (Id)、自我 (ego)、超我 (super ego)三个层次的结构来 连人的精神世界。 ( 一 )本我 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部分,它由先天的本能和欲望所组成,是潜意识、无理
18、性的。本我奉行的是快乐原则,快乐原则是指人们都具有获取快乐和避免痛苦的心理倾向。弗洛伊德认为人在初始阶段,其获得快乐的倾向是极端迫切且直截了当。婴儿的人格结构就完全是由 本我组成的。本我与外部世界不能直接接触,它唯一的出路是通过自我, (二 )自我 自我是人格结构的表层,部分位于意识中,部分位于潜意识中。 自我是在现实环境的反复教训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它是现实化 了的本我,是理性的、识时务的它不会盲目地追求满足,而是在现实原则指导下,力争既回避痛苦,又获得满足。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着现实和审慎,它奉行的是现实原则。自我要调节外界和本我,一面使本我适应外界的要求一面用肌肉的活动使世界满足本
19、我的愿望。 防御机制 是自我的一种防御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本我之间,本我与现实之间经 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节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本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防御机制包括以下四类: (1)神经症性心理防御机制 : 包括压抑、理智化、情感隔阂、反向形成等。 压抑: 指主动地将痛苦的记忆、感情和冲动排斥到意识之外。 理智化 :指在体验和谈论冲突的话题时,就事论事不带有相应的感情色彩。 情感隔阂: 与理智化有关联,是对与特殊思想相联系的感情的压抑。 反向形成: 以
20、夸大一种情绪倾向的方式来压制与其相对应的另一种情绪倾向。 (2)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包括退行等。 退行: 指退回到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以避免体验随后的发展而带来的冲突。 (3)自恋型防御机制,包括否认、妄想性投射等。 否认: 与压抑相似,否认阻挡了来访者对痛苦的观念或感情的注意,暂时使他们与意识分隔开来。 妄想性投射: 指来访者把自己的冲动、感情,以及别的心理内容归咎到别人身上,在治疗中会归结到治疗师身上。 (4)成熟心理防御机制 , 包括升华、幽默等。 升华:一种成熟的防御机制,是儿童期原始冲突健康的进化到 r 成熟的、没有冲突的水平。 (三 )超我 超我又称为理想自我,它是通过家庭、学校和
21、社会教育获得和发展出来的一部分,是人格结构中道德和准则的代表,其作用是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监督自我的行为,遵从道德原则。我们的超我很大程度上依赖父母的影响。 (四 )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在人格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本我在发生上先于自我,人生之初,只有本我,没有自我,自我是后天逐渐从本我中派生出来的,它没有自己的能量,靠本我来提供能量,为本我的本能满足服务。本我是自我的真正主人。在正常情况下,人格结构的三个部分处于相 对平衡的状态,但当本我的冲动和欲求强烈,超我叉给予严厉批判和压力时,使自我难以承受,需不断地启用各种不成熟的、神经症性的、甚至是精神病性的心理防御机制时,个体就会出
22、现神经症或精神病性的症状。 三、性心理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 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 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 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 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欲期、肛门期、 性蕾期 、 潜伏期、生殖期,这是以在不同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性欲区域命名的。 (一 )口欲期 : (0 1 岁 ) 弗洛伊德将婴儿期称为口欲期,是因为对婴儿来说,口腔及口周围黏膜是其满足快乐及交流的最重要的身体部位。这时婴儿通过口腔的辣觉来感受世界和看待世
23、界。 ( 二 ) 肛门期 : (2 4 岁 ) 从 2 4 岁孩子的发育状况来看,这个时期的孩子就出现了最早期的逆反”。 (三) 性蕾期 : (4 6 岁 ) 俄狄浦斯情结期,又称性蕾期或性器期。弗洛伊德以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王来命名这个时期,是因为经过口欲期和肛门期之后,性驱力的敏感区转到了性器 。为了与青春期的性冲动相区别,我们称之为性蕾期。这个年龄的孩子可能会表现出对双亲中的异性 (儿子对母亲,女儿对父亲 )有更多的亲近感,而对双亲中的同性可能会出现排斥 感。对双亲中异性者的乱伦幻想和对双亲中同性者的嫉妒和谋杀冲动被称 为俄狄浦斯情结。通常的解决办法就是儿童的“认同作用”。即男孩子与父亲
24、认同,女孩子与母亲认同,并且各自依照父亲或母亲的样子行事。儿童对同性父母的嫉妒、谋杀冲动导致儿童惧怕来自父母的报复,如男孩惧怕阴茎的丧失,这称为阉割焦虑。 (四 )潜伏期 : 此期儿童主要进行社会化,兴趣进一步扩展。学习、 受教育成 为此期的主要活动。开始真正进入所谓“同性阶段”。并且通过“认同作用”开始慢慢学习自己的性别角色。 (五 )生殖期 : 弗洛伊德认为成年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 3 个发展阶段已 经 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 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的创 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第三节 精神分析的常用技术与方珐 一、
25、自由联想 (一 )自由联想的概念 治疗师鼓励来访者尽量自由地、无拘无 束 地讲,不要在乎说得是否正确或者是否合乎逻辑。坚持要来访者说 出 所想的任何事情 不要有任何隐瞒,特别是那些他不想说、或者不好意思说的东西,说出来尤其有意义。这种说的方式,称为自由联想。 (二 )自由联想的具体做法 让来访者在一个比较安静的、光线适当的房间内,躺在沙发床上随意进行联想。治疗师则坐在来访者身后,倾听他的讲话。事前要让来访者打消一切顾虑,想到什么就讲什么,治疗师保证对淡话内容保密。鼓励来访者按照原始的想法讲出来,不要怕难为情或怕人们感到荒谬奇怪而有意加以修改。因为越是荒唐或不好意思讲出来的东西,则可能最有意义并
26、对治疗方面价值最大。在进行自由联想时要以来访者为主,治疗师不要随意 打断他的话当然在必要时,治疗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一般来说治疗师往往鼓励来访者回忆从童年起所遭遇到的一切经历或精神创伤与挫折,从中发现那些与病情有关的心理因素。自由联想的最终目的是发掘来访者压抑在潜意识内的致病情结或矛盾冲突,并把他们带到意识领域,使来访者对此有所领悟,并重新建立现实性的心理。 二、释梦 (一 )梦的材料与来源 1 梦的材料包括: (1)梦总是以最近几天印象较深的事为内容; (2)梦选择材料的原则完全迥异于觉醒状态的原则, 而专门找一些不重要的、次要的被轻视的小事; (3)梦完全受儿时最初印象所 左右 ?而往往
27、把那段日子的细节,那些在觉醒时绝对记不起来的小事重翻旧账 地搬出来 ? 2梦的来源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一种最近发生而且在精神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直接表现于梦中; (2)几个最近发生而且具有意义的事实,于梦中凝合成一个整体 ; (3)一个或数个最近而有意义的事件,在梦中以一个同时发生的无足轻重的印象来表现; (4)一个对梦者很有意义的经验 (经过回忆及一连串的思潮 )经常以另一最近发生但无甚关系的印象作为梦的内容。 (二) 梦的分 类 梦可分为显梦和梦的隐意。 显梦是指梦可感知的部分,隐意是指显梦背后 的潜意识冲突和愿望。 使梦的隐意变成显梦的潜意识心理过程 , 称为梦的工作。 (三)
28、 梦的工作 弗 洛 伊 德为,梦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四个作用:浓缩、置换、象征作用和校正 1 浓缩作用 : 指在梦形成时,隐梦元索转变为显梦时经过大量的删略,大量梦的隐意中只有极少数的意念能以一种“观念元素”表现于梦中。梦的隐意非常细致具体,显梦则是概括而精炼。 2 置换作用 : 指在梦形成的层次中,各单元之间发生 的 “心理强度的置换”。梦的置换作用是达成愿望改装的主要方法之一。 3 象征作用 : 是指用形象 生动的视觉图像表示抽象深奥的思维。显梦内容主要 是用视觉形象表示来,而隐梦往往是抽象思维,弗洛伊德将显梦比作象形文字。象征作用也是梦的工作的最显著特征。 4 再度校正作用 : 也叫梦的润饰
29、作用,这是最能被人察觉和理解的。因为梦的浓缩、置换和象征作用使得隐梦变得面目全非。经过再度校正,把各种材料 (即梦的工作的直接产物 )重新组合成新的连贯的整体,这是梦的工作的最后一道程序,它把隐梦最后密封起来让人们去破译。 (四 )释梦与梦的工作 弗洛伊德认为,释梦与梦的工作是两种相反的内容。 三、阻抗分析 (一 )阻抗的定义 阻抗意味着对抗,阻抗是对分析进展、治疗师和分析性方法 及过程起反作用的反向力量,即阻碍来访者的自由联想,妨碍来访者试图回忆和达到对顿悟的理解领会,针对来访者的合理化自我及想改变的愿望起反作用的力量。 (二 )阻抗的分类 阻抗可分为自我协调性阻抗和自我不协调性阻抗。 (三
30、 )阻抗的临床表现 阻抗可表现为: 1 来访者沉默; 2 来访者总在谈论琐事; 3 谈话中会回避特定的主题; 4 谈话形式一成不变; 5 迟到、失约、忘记付费 、 6 梦的缺失; 7 厌烦情绪; 8 付诸行动等。 付诸行动作为一种阻抗,是一个重复性地用行动代替语言、记忆和情感的行为。 (四 )对阻抗的分析和处理 对 阻抗的分析首先应该识别出阻抗,接着就应展示阻抗,认识、展示和澄清阻抗的目的最终是解释阻抗。 四、移情分析 (一 )移情的概念 移情就是来访者潜意识地指向某个治疗师的各种非现实的角色和身份,这种情形发生在精神分析治疗的退行过程中,来访者对那些角色和身份的回应,通常起源于他们早年的经历
31、。 移情有三个显著特点: (1)在当前情景中显现过去; (2)显现熟悉而亲切的人; (3)拒绝接纳新的信息。 (二 )移情的常见表现形式 1 不合时宜性。 2 强烈感情。 3 矛盾情绪。 4 反复无常。 5 顽固不化。 (三 )移情的临床分类 移 情可分为正性移情和负性移情。 所谓正性移情是指来访者向治疗师投射爱、依赖等正性感受,来访者希望治疗师能给予他 (她 )要求的满足,并拒绝接受移情的理解。 负性移情则是指来访者敌意、侵犯、轻视等态度的表现。 (四 )分析移情的技术 1 镜像作用 治疗师恒定的中立态度,如同镜子一样,忠实地反映出来访者的喜怒哀乐。 2中立的态度 包括治疗师与来访者保持一定
32、的陌生感,对于精神分析这种长时间心理治疗方式,这一点大为重要。 3节制原则 弗洛伊德曾指出分析治疗应尽可能地节制。 五、心理治疗的设置 心理治疗的设置就是心理治 疗师对心理治疗的实际操作过程的具体安排,是心理治疗师为心理治疗的实施精心设计的、事先安排好了的,要求治疗师与来访者均要遵守基本的规则,也是有效治疗、保护来访者与治疗师的重要技术。治疗设置具体内容包括:治疗室、治疗时间、治疗收费、对治疗师的要求等。 第三章行为治疗 第一节 行为治疗概论 一、行为治疗理论渊源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又称为应答性条件反射论。 2斯金纳和桑代克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阐明“奖励性”或“惩罚
33、性”操作条件对行为的塑造。 3 华 生及班杜拉的学习理论,前者认为任 何行为都是可以习得或弃掉的,后者强调社会性学习对行为的影响。 4詹尼特的再教育理论认为病态行为可通过教育改变和改造。 总而言之,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是应答性条件反射论、操作性条件反射论、认知行为矫正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例如南非裔学者沃尔普,他在 1958 年出版交互抑制的心理治疗一书,将交互抑制原理应用于行为治疗。英国学者艾森克,其创立了抗条件反射法和厌恶条件反射法并于 l963 年创办行为研究和治疗杂志。 二、行为治疗的发展 1913 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成为行为主义诞生的 标志。 美国心理学家斯
34、金纳首次提出“行为治疗”的术语,精神病学家沃尔 普 把行为治疗技术系统应用到治疗病人的临床实践以后,极大地推动了行为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生物反馈治疗技术的出现,使行为治疗作为心理治疗领域中一个独立的体系与卓有 成 效的治疗方法,得以广泛地推广和运用起来。行为治疗在整个心理治疗领域中被誉为第二势力。 第二节 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 它主要来自于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 : 即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 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和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 经典条件反射 :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强调条件化刺激和反 应的联系及其后继反应规律,解释行为的建立、改变和消退。狗对无条件刺激物 (食物 )的反应 能力通
35、过无条件刺激物与中性刺激物 (声音 )的结合,使狗对中性刺激物 (声音 )也产生相同于无条件刺激物 (食物 )的反应,也就是说形成了条件反射。 消退: 要想让一个新的条件反射持久存在就得持续地把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结合起来否则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削弱直至最终消失。这种条件性的刺激 -反应之间的联系渐渐消失的现象叫做消退。 泛化: 某种特定刺激的条件反射形成后,另外一些类似的刺激,也会发出同样的条件反射,新刺激越近似于原刺激,条件反射 被诱发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一现象称为泛化。 二、 操作条件反射 1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论卫称为操作行为理论。 2 强化是指行为被紧随其出现的直接结果加强的过程。包括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 3 正性强化是指增 加正面的奖励、报酬、赞扬或感谢等作为行为矫正的一种手段又称为正 强化。 4 负 性强化是指以减少 (负性 )反面的惩罚、剥夺、批评等作为行为矫正的一种手段, 又 称为负强化。 5 “惩罚”是 指在某种行为发生后, 给予一定的具有减弱某种行为倾向的刺激。如批评、罚款、剥夺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