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 葡萄疫 葡萄疫是毛细血管和细小动脉的过敏性血管炎,可侵犯皮肤或其它器官,因其皮损表现的颜色为紫红,似葡萄之色,故中医称之为葡萄疫。以双下肢紫瘢,血小板计数正常,可伴腹痛、关节痛及肾脏受损为临床特征。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相当于西医的过敏性紫瘢。 一病因病机 本病总由热迫血妄行或气不摄血致血不循经,溢于脉外而瘀阻为斑。 1血热壅盛,迫血妄行,血不循经,溢于脉络,凝滞成斑。 2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脾气虚衰,统摄无权,血不归经,外溢脉外成斑。 二临床表现 病初起可有上呼吸道感染、全身不适等先驱症状。 皮疹对称性好发于双下肢伸侧及臀部,亦可见于双上肢伸侧。 皮损早期为针头至甲盖大小的紫红色瘀点、
2、瘀斑或斑丘疹,紫瘢可融合成大片瘀斑,亦可发生水疱或溃疡。皮疹分批陆续出现,此起彼伏,经约 2-3 周消退,亦可复发。 (见图 79、 80) 仅累及皮肤者称单纯型紫瘢。若发生胃肠道出血、肠套叠、肠穿孔,伴腹痛,呕吐、呕血、便血等症状,称腹型紫瘢;若伴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等症状,称肾型紫瘢;若滑膜受累,伴膝、踝等关节肿胀疼痛称关节型紫瘢。 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自觉瘙痒,也可无明显自觉症状。 病程从数月至数年不定,易复发,除严 重并发症外,一般预后较好。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正常。 2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 3有肾脏受累时,尿常规常可发现红细胞、蛋白及管型。 4病理: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及
3、小血管管壁纤维素样物质沉积,红染,血管周围有嗜中性白细胞为主的浸润,可见核尘及红细胞外渗。 四诊断依据 1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易复发,除严重并发症外,一般预后较好。 2皮损出现前,可有上感及全身症状。 3好发于四肢伸侧及臀部,呈对称性。 4小而分散的紫红色瘀点至大片瘀斑,亦可发生水疱或溃疡。 5可伴腹痛或关节痛。 6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正常;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有肾脏受累时,尿常规可发现红细胞、蛋白及管型。 五鉴别诊断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皮肤、粘膜发生广泛严重的出血,可见瘀点,大片瘀斑、甚至血肿,血疱。常伴口腔、鼻腔、胃肠道、泌尿生殖道出血;严重者颅内出血。实验室检查:血小板减少,出血时
4、间延长,凝血时间正常,血块回缩不良,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骨髓巨核细胞数增多,但血小板生成型巨核细胞减少。 2进行性色素性紫瘢样皮肤病:新发皮疹为胡椒粉样瘀点,陈旧的皮疹为淡棕黄褐色;多见于成年男性,好发部位为小腿及踝 部周围;病程缓慢,进行性发展,亦可自行消退。 六治疗 (一)内治 1辨证论治 血热挟风证 主症:突然发生的瘀点、瘀斑,初起色鲜红,后渐变紫,亦可有血疱;伴身热,口干,咽痛;舌质红或绛红,苔薄黄,脉细数或弦细数。 治法:清热凉血,活血散风。 方药: 犀角地黄汤 加减。 湿热熏蒸证 主症:皮疹发于四肢及臀部,以下肢最重,伴足踝肿胀,常见血疱,疱破糜烂;有关节肿痛或腹部绞痛;可有恶心
5、、纳呆、溲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活血。 方药:茵陈蒿汤、凉血五根汤加减。 脾不统血证 主症:病程日久,反复发作,皮疹紫暗,面色萎黄;伴体倦无力;舌淡或有齿痕,苔白,脉细弱或沉缓。 治法:健脾益气,养血止血。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2中成药 复方青黛胶囊,每次 4 粒,每日 3 次。适用于血热挟风证; 二妙丸,每次 6g,每日 2 次。适用于湿热熏蒸证; 补中益气丸,每次 1 丸,每日 2 次。适用于脾不统血证。 (二)外治法 甘草油外涂皮损处。 (三)其他治疗 针灸疗法: 血热挟风证:取穴血海、三阴交、太冲、委中; 湿热熏蒸证:取穴中脘、天枢、血海、三阴交; 脾不
6、统血证:取穴血海、三阴交、脾俞、足三里。 七、预防与护理: 1.病情急性期时要卧床和少活动。 2.寻找并去除过敏因素,防治上感、扁桃体炎、龋齿等,避免摄入可疑致敏食物及药物。 八西医治要 西医认为过敏性紫瘢的发病原因复杂,可因上呼吸道感染、药物、食物、病毒感染及寒冷等因素诱发。发生机理是由于抗原抗体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或 IgE 中介而损伤血管,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产生皮肤及全身的一系列症状。治疗上以降低血管通透性为原则:全身治疗 单纯皮肤型紫瘢应用钙剂、维生素 C、抗组胺药。有感染病灶如扁桃体炎,予抗生素治疗。合并腹型、肾型者选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合并关节型者适当应用非甾体类
7、消炎药;局部治疗 皮疹局部外用炉甘石洗剂以安抚止痒。 第三节 瓜藤缠 瓜藤缠是由真皮脉管炎和脂膜炎所引起的炎症性结节性皮肤病,因数枚结节,如藤系瓜果绕腿胫而生,故中医称之为瓜藤缠。以好发于小腿伸侧的散在性皮下结节和红色斑块,压痛为临床特征。春秋季节好发,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相当于西 医的结节性红斑。 一病因病机 瓜藤缠的发病总由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气血瘀阻,经络不通所致。 1血分蕴热,兼感毒邪,壅滞肌肤,而致气血运行不畅。 2素有蕴湿,郁而化热,湿热下注,凝滞血脉,经络阻隔。 3脾虚湿盛,阳气不足,腠理不固,风寒湿邪侵入,流注经络。 二临床表现 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好发于小腿伸侧。 病情初起可有上感
8、和发热、轻微的肌痛、关节痛等全身不适症状。 皮损为鲜红色、对称性、疼痛性结节,蚕豆至核桃大小,数个至数十个。 一般经过数周皮损颜色由鲜红变暗变淡,逐渐自行消退无破溃。 自觉局部疼痛。 三实验室检查 1病理:间隔性脂膜炎,脂肪小叶间隔细胞浸润,早期以嗜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为主,以后逐渐出现以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为主的肉芽肿性炎症,后期以纤维母细胞及胶原纤维增生为主。小血管管壁有炎症浸润及内膜增生。 2可有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抗链“ O”升高。 四诊断依据 1春秋季,中青年女性好发; 2好发于小腿胫前; 3结节红斑性损害,无溃破; 4局部自觉疼痛、压痛; 5间隔性脂膜炎的典型病理表现。 五鉴别诊
9、断 1硬红斑:起病缓慢,结节位于小腿屈侧,数目较少,可相互融合成斑块,常可破 溃,病理示皮下组织的小叶性脂膜炎。 2变应性血管炎:多发于下肢。皮疹形态多样,主要为出血性斑丘疹,瘙痒、疼痛,亦可见到红斑、丘疹、风团、紫癜、血疱、小结节及溃疡等表现,痊愈后可留有色素沉或浅表瘢痕。重症有内脏受累。病理为真皮全层及皮下组织毛细血管和小血管管壁纤维素样物质沉积,嗜中性白细胞浸润为主,可见核尘及红细胞外渗。 六治疗 (一)内治 1辨证论治 血热壅滞证 主症:起病急,结节表面鲜红,灼热疼痛;伴头痛、咽痛、心烦、微热及关节疼痛,口干渴;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质红 或红绛,苔白腻,脉弦滑或数。 治法:凉血解毒,
10、散结止痛。 方药:凉血五根汤加减。 湿热阻络证 主症:起病较急,结节表面较红,自觉胀痛;伴口渴不欲饮,身重体倦,足踝肿胀,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方药:三妙丸加减。 脾虚湿盛证 主症:结节反复发作,消退缓慢;伴关节疼痛,遇寒加重;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沉迟或缓。 治法:健脾燥湿,疏风散寒。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2中成药 牛黄解毒丸,每次 1 丸,每日 2 次。 适用于血热壅滞证。 内消连翘丸,每次 6g,每日 2 次。适用湿热阻络证。 参苓白术丸,每次 6g,每日 2 次。适用于脾虚湿盛证。 (二)外治法 血热壅滞证:外敷化毒散膏,芙蓉膏。 湿热阻络
11、证:外敷芩柏膏。 脾虚湿盛证:外敷紫色消肿膏。 (三)其他治疗 针灸疗法:主穴: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配穴:病变在小腿加阳陵泉;延及膝上加伏兔、血海;足背加解溪、太溪、昆仑;病变在臂加曲池。方法:施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 30 分钟, 2 日 1 次。 七、预防与护理: 1.积极寻找病因并予治疗,注意休息,防止劳累,调摄饮食,避免复发。 2.急性发作期,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以减轻局部肿痛。 八西医治要 西医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明了。一般认为结节性红斑的发病可由病毒、真菌或细菌如链球菌、结核杆菌等感染及药物(如溴剂、碘剂、避孕药等)引起。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结节病、溃疡性结肠炎和白塞病,恶
12、性肿瘤,白血病等疾病亦可合并。治疗以积极寻找致病因素,并进行必要的消炎止痛治疗为原则:全身治疗 选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益于减轻疼痛和 病情缓解。有明显感染者,可用磺胺或抗生素治疗。疼痛剧烈、结节多、红肿明显者,可同时加用糖皮质激素;局部治疗 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 10%鱼石脂软膏,10%樟脑软膏等。 第二节 面游风 面游风是 皮脂溢出部位的红斑、丘疹、干性或油性鳞屑性亚急性或慢性皮炎。以皮肤鲜红色或黄红色斑片,表面覆有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为临床特征。本病好发于成年人及婴幼儿,常分布于皮脂腺较多的部位。相当于西医的脂溢性皮炎。 一、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 本病
13、的病因有 : 1、 肠胃湿热:多因过食肥肉油腻、辛辣酒燥之品,以 致肠胃运化失常,生湿生热,湿热蕴结肌肤而成,表现以油性皮损为主。 2、 风热血燥:因风热之邪外袭,郁久则血燥,血虚则生风,风燥热邪蕴阻肌肤,肌肤失去濡养,以致皮肤粗糙、干燥,表现以干性皮损为主。 二、临床表现 好发于 头皮、颜面、胸前、背、腋部、会阴等部位,也可泛发全身。 皮损表现 为程度轻重不同的黄红色斑片,上覆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头皮损害可分为鳞屑型和结痂型。鳞屑型常呈小片糠秕状脱屑,较干燥,头皮可有轻度红斑,或有散在针头大小红色毛囊丘疹。结痂型多见于肥胖者,头皮厚积片状油腻性黄色或棕色结痂,痂下炎症明显,间有 不同程度的糜烂
14、、渗出。 (见图 85) 自觉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病程慢性,时轻时重,易反复发生。严重者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脱屑显著,称为脂溢性红皮病。 三、实验室检查 无特殊。 四、诊断依据 1 好发于成年人及婴幼儿。 2常分布于皮脂腺较多的部位。 3 损害为鲜红色或黄红色斑片,表面有油腻性鳞屑或结痂,境界清楚,有融合倾向。严重者,可呈大片弥漫性损害,炎症明显,可有渗液、糜烂、结痂等湿疹样改变。 4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头皮损害可引起头发细软、稀疏脱落;面部皮损常与痤疮、酒渣鼻并发。 五、鉴别诊断 1头部白 疕 损害为红色斑块,表面呈银白色云母状鳞屑,无油腻性,边界清楚,头发呈束状,无脱发,其他部位有相同皮损
15、。 2 头癣 白癣很少见于成年人,黑点癣颇似鳞屑型脂溢性皮炎,但有断发点。黄癣颇似结痂型脂溢性皮炎,但有特征性黄癣和鼠臭味,且有疤痕形成。病发真菌检查有助诊断。 3风热疮 好发于颈、躯干及四肢近端,常先有母斑,皮损呈椭圆形,鳞屑细薄不油腻,皮疹长轴与肋骨及皮纹走向一致。 一、 治疗 (一)内治 1辨证施治 肠胃湿热证 主症: 头面红斑,油 腻性 鳞屑 ,可有 点状糜烂渗液 、 结痂 , 大便干,尿黄 ;舌红 , 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通腑 。 方药: 清热除湿饮加减。 血热风燥证 主症: 皮损色红,皮肤干燥,糠秕状鳞屑,自觉瘙痒,抓破出血 ; 舌质红,苔薄黄或薄白,脉弦滑。 治
16、法: 凉血、清热、祛风。 方药: 凉血清风散加减。 2中成药 三黄丸 4. 5g,每日 3 次。 清解片 5 片,每日 3 次。 (二)外治法 1 皮损脱屑、干燥者 ,用 可用润肌膏外涂,或用青黛散调麻油外涂 。 2 皮损湿润、渗液者 ,用 三黄洗剂外洗后,再扑三石散或青黛粉。 3亦可用 透骨草、苍耳子、石菖蒲、木贼草、白花蛇舌草、王不留行、生山楂、苦参、威灵仙、明矾,煎水外洗或湿敷。 (三)其他治疗 铜绿、胆矾、轻粉及石膏各适量,研为细末,湿则干搽,干则用猪胆汁调搽。 鲜山楂及鲜侧柏 叶各适量,捣烂后取汁,外涂患处。 七、预防与护理 宜食用清淡之品,如多吃水果蔬菜,避免多脂多糖饮食,忌饮酒及
17、辛辣刺激性食物。 充足的睡眠,良好的排便习惯,纠正便秘。 避免各种化学性、机械性刺激。忌用刺激强的肥皂洗涤,洗头不宜太勤;不宜搔抓和用力篦头。 八西医治要 西医 认为 本病可能与性激素平衡失调,雌激素增高,致使皮脂腺分泌增多,在此基础上发生皮肤炎症改变。也有认为本病与卵圆形糠秕孢子菌、棒状杆菌等分解皮脂产生较多游离脂肪酸,刺激皮肤产生炎症有关。此外,精神紧张可促使皮脂增加和出 汗增多,使病情加重。 治疗以消炎、抗菌、止痒为原则:全身治疗 口服维生素 B 族制剂,如维生素 B6、核黄素、复合维生素 B 等 ; 抗生素、维胺酯胶囊及 糖 皮质 激素 ,适用于严重病例,如脂溢性红皮病 ;局部治疗 减
18、少脂溢、溶解皮脂、抗菌、抗真菌及止痒。 2酮康唑洗液或二硫化硒洗液,洗头每周 2 次 ; 外搽 10磺胺醋酸钠溶液、水氯酊;面部尚可外用硫磺粉刺洗剂;重者可在外用制剂中加入抗生素和 糖 皮质激素。 第三节 粉刺 粉刺又称肺风粉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皮肤出现散在性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损害,且常伴皮脂 溢出为临床特征。多发生于青春期男女,但也可见于青春期以后或成人发病者。相当于西医的痤疮。 一、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 本病总由内热炽盛,外受风邪所致。 肺经感受风邪,或内热炽盛,致肺热熏蒸,蕴阻肌肤而发;过食辛辣、油腻之品,生湿生热,结于肠腑,不能下达反蒸于上,阻于肌肤
19、而成; 青年人阳热偏盛 ,复外感风热毒邪,蕴结于肌肤所致 ;脾虚生痰,郁而化热,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成瘀,痰瘀互结,凝滞肌肤所致。 二、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 15 30 岁的青年男女 。 损害主要发生于面部,尤其是前额、双颊部、颏部,其次是胸部、背部及肩部 。 初起为粉刺,可分白头粉刺与黑头粉刺两种 , 黑头粉刺为明显扩大毛孔中的小黑点,略高于皮面,较易挤出黄白色脂栓。白头粉刺为皮肤色或暗红色小丘疹,无黑头,不易挤出脂栓。粉刺在发生过程中可演变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脓肿及囊肿,最后形成瘢痕等。往往数种同时存在,并以其中一二种较为显著 ,常伴有 皮脂溢出 。临床上常根据皮损的主要表现分为丘
20、疹性痤疮、脓疱性痤疮、囊肿性痤疮或结节性痤疮等。 (见图 86、图 87) 病情 时轻时重,常持续数年或到中年时期逐渐缓解而痊愈,留下萎缩性疤痕或疙瘩性损害。 三、实验室检查 组织病理: 粉刺含 有角化细胞、皮脂和某些微生物,阻塞在毛囊口内。丘疹是毛囊周围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浸润,同时可见一小部分毛囊壁开始碎裂。脓疱是毛囊壁破裂后在毛囊内形成的,内含较多的中性白细胞。结节发生于毛囊破裂部位,是由皮脂、游离脂肪酸、细菌和角化细胞自毛囊进入真皮而成。毛囊周围的浸润可发展成囊肿,其中有很多中性白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和少数异物巨细胞浸润。在痊愈过程中,炎症浸润被纤维化所取代而形成疤痕。 四、诊断依据
21、 1 患者多为青年男女 。 2 损害主要发生于面部 、 胸部、背部 、 肩部等皮脂腺较多的部位。 3以 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损害为主要表现,且常伴皮脂溢出。 4无自觉症状,或有不同程度痒痛。 五、鉴别诊断 1 酒渣鼻 多于中年时期发病,好发于颜面中部,损害为弥漫性红斑、丘疹、脓疱及毛细血管扩张。 2 职业性痤疮 常发于与焦油、机油、石油、石蜡等经常接触的工作人员,可引起痤疮样疹,损害较密集,可伴毛囊角化;除面部外尚可见于手背、前臂、肘部等接触矿油部位。 3 颜面扩散性粟粒狼疮 损害为棕黄色或暗红色半球状或略扁平的丘疹,对称分布于眼睑、鼻唇沟及额部,在下眼睑往往融合成堤状,病程慢
22、性。 六、治 疗 (一)内治 1辨证施治 肺经风热 证 主症: 丘疹色红,或有痒痛 ;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宣肺清热。 方药: 枇杷清肺饮加减。 湿热蕴结 证 主症: 皮 损 红肿疼痛,或有脓疱,口臭,便秘,尿黄 ;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湿通腑。 方药: 三黄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血瘀痰凝证 主症: 皮 损以 结 节、 囊肿 为主 , 可伴有粉刺、丘疹、脓疱、窦道、疤痕等多形损害; 舌 黯红或紫暗, 苔薄 黄 ,脉滑。 治法:活血 化 瘀,化痰散结 。 方药: 桃 红四物汤合 二陈汤加减。 2中成药 丹参酮胶囊 2 粒, 每日 3 次。 暗疮丸 2 片,每日 3 次
23、。 牛黄解毒片 5 片,每日 3 次。 (二)外治法 1 皮损红肿明显者,可外敷金黄膏或玉露膏等。 2 颠倒散用凉茶水调涂患部,或用硫磺洗剂、肤炎灵、克痤隐酮乳霜等外搽; (三)其他治疗 1 取硫磺、浙贝母、煅石膏、枯矾、冰片各适量,共研细末,稀蜜水调搽; 2 取白花蛇舌草、生枇杷叶、山楂、当归、生栀子、白芷、桑白皮、黄柏、黄连、生甘草,煎水内服; 3中药面膜石膏倒膜术,先用克痤霜外涂面部,并沿皮纹方向按摩面部各穴位后,再做石膏倒膜。 七、预 防与护理 应少吃富含脂肪、糖类食物和刺激性饮食,常用温热水洗涤患处,可用器械压出黑头粉刺。 避免长期服用碘化物、溴化物及 糖 皮质激素等药物 。 大部分
24、患者到 30 岁以后自痊愈。严重患者痊愈后遗留瘢痕。妇女使用化妆品过多或使用劣质化妆品可加重或延缓其自然回归过程。 八西医治要 西医认为 本病的发生与 雄激素及其代谢产物增多,使皮脂 分泌 增 加; 痤疮丙酸杆菌增多 ; 毛囊漏斗部导管角化,皮脂排出受阻 有关; 遗传也可能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治疗以为 纠正毛囊内的异常角化 ; 降低皮脂腺活性 ; 减少毛囊内的菌群,特别是痤疮丙酸菌 ; 抗炎 及预防继发感染 为原则:全身治疗 炎症明显者可 口服抗生素 ; 囊肿及聚合性痤疮的较重者 可口服 维 A 酸制剂如 13顺维 A酸口服 ; 女性严重患者 可用 性激素类药物 ;局部治疗 结节性、囊肿性
25、损害 可用 去炎松混悬液 0.050.1ml/(10mg/ml),利多卡因等量, 皮损内 注射 ; 结节性或囊肿性痤疮 可用 紫外线(红斑量)或液氮冷冻(喷雾法) ; 久不愈合的脓肿和窦道可考虑整形手术。 第四节 酒糟鼻 酒 糟 鼻是一种主要发生于颜面中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面部中央出现弥漫性潮红、伴发丘疹、脓疱、水肿及毛细血管扩张为特征。本病好 发于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相当于西医的 酒渣鼻。 一、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 主要由于肺胃积热上蒸,或因嗜酒,或喜食肥甘厚味,助升胃火,肺胃积热,熏蒸颜面,故 生红斑、丘疹、脓疱 ,再因风寒外束,气血瘀滞,故 成鼻赘。 二、临床表现 好发于面部中央
26、,尤其是鼻部及其两侧和前额中部,多对称分布。常伴有皮脂溢出,面部出油多,鼻尖部毛囊口扩张等症。 皮损按病情发展可分为三期:红斑期,损害初为暂时性的阵发性红斑,以后可持续不退,伴有浅表的毛细血管扩张;(见图 88)丘疹脓疱期,在红斑基础上出现针头至黄豆大小丘疹和脓疱,毛细血 管扩张加重;鼻赘期,鼻部组织肥大,形成大小不等、高低不平的暗红色柔软的结节,毛细血管扩张更为显著。 皮损常在春季及情绪紧张和疲劳时加重,一般无自觉症状。 三、实验室检查 无特异性。 四、诊断依据 1 好发于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2好发于面部中央,尤其是鼻部及其两侧和前额中部,多对称分布。 3皮损按病情发展可分为三期:红斑期
27、;丘疹脓疱期;鼻赘期。 4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有时可有痒痛。 五、鉴别诊断 1肺风粉刺 常见于青春期,皮损除侵犯面部外,胸背部也常受侵犯,有典型的黑头粉刺,鼻部常不受 侵犯。 2面游风 分布部位较广泛,不只局限于面部,有油腻状鳞屑,不发生毛细血管扩张,常有不同程度瘙痒。 六、治疗 (一)内治 1辨证施治 肺胃热盛 证 主症: 鼻 部、双颊、前额 皮肤起轻度红斑且有淡红色丘疹或伴有少数脓疱,自觉瘙痒 ; 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法:宣 肺 清胃 。 方药: 枇杷清肺饮加减 。 气滞血瘀 证 主症: 鼻尖部结缔组织和皮脂腺增殖,毛囊口扩大或见囊肿、丘疹、脓疱,皮损暗红 ; 舌质暗红, 苔簿黄, 脉弦。 治法: 活血通窍。 方药: 通窍活血汤加减。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