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众艺术:消费图景中后现代无深度流行神话摘要:本文通过对全球文化失序背景下后现代消费图景中西方艺术的剖析,揭示西方社会以商业化为特征的大众流行艺术形式的内蕴机制,并对我国当代艺术结构的持续性进行深层思考,并以此引起人们对我国当代社会中艺术发展走向的关注。 关键词:后现代;消费主义;无深度文化;大众艺术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6)07-0154-02 以享乐为宗旨的消费主义为社会价值观的发展,是一种畸态的、 “不可持续”的逆势发展,表面看来,它虽然暂时创造了富庶的物质并又及时享受着,由此而来却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了物质丰裕下的精
2、神贫困与人性匮乏。 一、后现代消费文化思想浸润下传统精神的缺失 西方以消费文化为基础的后现代主义话语,以强调否定性、非中心化、破碎性、反正统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及多元化的后现代思想特征。大卫?格里芬指出后现代主义的“所谓的超越现代性,就是要摆脱机械的、科学的、二元的、家长式的、欧洲中心论的、人类中心论的、穷2兵黩武式的和还原的世界” 。后现代主义实质上是一种反本质主义、他们持反中心的论调,意味着对主体中心性的消解和所谓二元对立中的本质维度。由于后现代主义文化强调价值多样的不确性与真理的不断阐释性之思想观,使其在思想与价值观上衍变为一种逆话语理论,迥异于现代的思维逻辑性,并和当代以“无中心”为
3、主旨的社会文化的价值伦理观融汇一体。而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的后现代社会学正是将后现代对群体社会结构的论述作为对西方社会消费文化的群化理论进行阐释。J哈桑以五种特质概括了后现代主义特征,即不确定性(多元性)、叛逆性、随机性、分化、模糊与破裂,破碎性、反正统性、非我性和内在性。其本质也就是解构、非中心化、消解、扩散、非神秘化、突变、延异等特性。 由西方消费文化导致产生的人类中心主义为主的个人主义,使社会中的人之间的关系冷漠与无情,并因“获得成功和发财致富,就要求人们具有肆无忌惮、冷酷无情和不断攻击的特征” ,使整个西方现代社会中人的本质的全面异化。 当代西方以个人为中心的消费文化既造成了精神危机,日益
4、导致人类生存危机。以体现享乐而不是生存为目的的消费主义文化不断地膨胀人的欲求,在他看来,工业社会毁灭的根据就在于追求奢靡的生活方式所导致的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蜕化。享乐式的生活方式最集中地表现在消费主义文化上。18 世纪后半期开始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到 19 世纪扩展至西欧、美国及日本,产业革命使生产者从属于消费者,消费者从属于市场出售的产品,市场出售的产品从属于为产品创造消费者而不是为消费者创造产品的循环进程,这种消费观念和意识通过产业革命所形成的3工业社会,特别是 20 世纪以来,已渗透到社会价值之中,并已成为其有机组成内容。因此, “工业社会的价值观念间:消费更多的物资是好事的美学意识和最大
5、限度地满足人的物质欲望的伦理观念的总和” 。这种以消费形式获取享乐的新的生活方式,产生于美国。二战后开始富裕的美国,通过各种措施培植、助长消费主义文化。工业社会就是要促使人把生产和消费更多的物资视为“合理的行为”而大加赞扬,把相反的行为看作“不合理的、落后的行为”而加以责备。由美国始生的消费主义文化启示着其他工业化国家,并已成为人们追随的生活方式,一个“消费者社会”在世界范围内已形成。在这里,那些消费大量的物质财富的人会受到社会广泛的尊敬和羡慕,人们普遍崇拜那些购买和消费大批物质财富的富翁。由此,渊源于资本主义形成的以消费主义文化为特征的精神,认为多消费物资是好事这样一种美学思想和认为设法为此
6、而做出努力是正确的这样一种伦理观念就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精神。 消费主义文化并没有带来个人幸福,相反却掩盖着精神空虚。由当代工业化社会的这种精神暂时维系着资本主义表面繁华的消费景象,同时也导致了工业社会不可逆转的精神衰落。在消费主义盛行期间,以工业化国家尤其是以美国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典范式导引着人们把占有物质、消费物质看作是个人幸福的标准,但富有和幸福之间关系的经验研究所显示的相关性比所想象的远远要弱。在人们把消费变成一种对豪华、名牌、美观的疯狂追求的同时,掩盖的是他们内在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心无着落。 4随着现代社会背景下技术文明的进步,人类被机械驾驭的生活节奏已毫无诗意可言,他们只崇尚现代科学技术的
7、力量,接受现代科技带给我们源源不断的新生活质量和新的商品,同时也导致丧失了人类天性中那种对艺术直觉的天生秉赋,而在功利上无穷尽地追逐。将人类社会文艺复兴以来培养起来的具有纯正口味的艺术审美趣味已荡然无存。人们处于消费的时代,一边享受着现代科技给予的恩惠,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中追求快餐式的文化,一切都要“即时性”的,人们不肯也没有时间去慢慢品味正统的艺术。现代文明是以机械理性思想让人们丧失了原本美好的一切,后现代和无秩序的混乱的所谓叛逆性又无法将人们重拾对古希腊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创造的信心,同样也无法造就出具有纯正口味的大众审美趣味。 二、艺术成为承纳消费文化的镜像映射 那位曾被称为“波普之父”的汉
8、密尔顿道出了以突出消费文化为标竿的波普艺术的真谛:“艺术是通俗的、短暂的、低成本的、可丢弃的、批量生产的、诙谐的、噱头的、刺激的、年轻的、大企业式的等等” 。它也是“工业化社会的一种伴生形态,是技术先进的社会强加给落后的、社会的一种视觉语言” ,这是以技术为衡量标准的包括对技术认同与否的各种观念与趋附心态的显现,他们以标榜跟随现代工业技术进步为目的给自己贴上了“大众流行”的标签。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西方国家一度以迎合大众口味、以“媚俗”为审美趣味的艺术为波普艺术的一种变体5形式,为流行艺术的范畴,是一种消费时代的大众文化,它的视觉形式更易于为大众所接受,它符合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突出大量的生
9、产、复制与消费,正如沃霍尔通过复制大量大众耳熟能详的政治人物成为了美国文化的象征一样。 后现代诗人、画家罗青在谈到对艺术研究的方法论时以台湾为例来阐述后现代状况:“后现代文化是后工业社会的反映,其知识发展的方式获得新的突破,社会的价值观及生活形态朝向更多元化推进,资讯的交流重组与复制再生,便成了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生活及生产方式。强大的复制能力,促使社会走向一种以不断生产消费为主的运作模式之中,所谓的消费社会,便应运而生。 ” 回顾中国的先锋艺术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先有谷文达、吕胜中、傅中望、徐冰至黄永?P 的籍传统代码张扬了他们内心的“后东方”灵魂,到了 90 年代的王广义、刘峥、宋冬、隋
10、建国、艾未未、邱志杰、展望、黄岩等,以及旅居海外的陈箴、蔡国强、阿仙等,运用了“解构”的意念展开了更新一代“视觉分解” ,同时从更广阔的思维层面上“追讨”对自我的波普化进行诠释,这时艺术的非理性化解构向美术的结构化进行不断“追问”与清算,达到对“传统”理解的新的层面。特别是 1989 年现代艺术展王广义的毛泽东画像以及 1991 年“中国当代艺术文献资料展”和 1992 年广州的“90 年代双年展”拉开了中国波普艺术作为中国“政治图像”的序幕,试图以操作的方式来表达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社会转型的诸多问题,表达了比西方具有更强烈的人为因素与自觉性而趋向大众精神的意愿,国内新形式的艺术也许想从“后现代
11、”话语中谋求6“一线生机” ,忽略深层的审美机制导致其结果就是在大削弱了观众原有的思维惯性, “看与被看”的主客体关系倒置造就出极力迎合“时尚”的审美趣味,这种多元化发展格局的“假相” ,必然诱使大众以为“后现代”即是如此,缺乏对西方文化发展背景的了解,应深知后现代其实应是在人被压抑下导致对工具理性畸态的否定与叛逆。 检讨后现代社会以消费文化为始基的“无深度”特征,表现为话语表达的直接性,具有强烈的感受性,起负荷的感觉、无方向性、符号和意象之间的混乱及胶着状态的融合,各种符码的混合与无链式、悬浮状态的能指等,使艺术在这种“对现实的审美幻觉”中与现实的位置颠倒了。追求大众趣味公共视觉图像、殖民文
12、化、边缘性及身份体认,以及女权主义运动模糊的边缘性也许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概念与非概念的话语中,艺术传统表征已丧失了它原有的欣赏定势,只注重以消费文化为基础的快餐式“雅俗共赏” 。后现代主义除了采用复制拼贴以及多元混杂的特征外,另一个特色即是将庸俗的世俗文化(我们应称为“当代市井文化”)和严肃的精英文化融合在一块,二者间的杂糅又时时造成矛盾的反效果。 毋庸置疑,作为反映现代物质生活的文化形态之一的艺术,必然负载着人类社会所带有的种种弊端,由此一来,可以说,西方社会基于工业时代经济特征而产生的消费文化,在艺术的框架上投射出商品化的审美价值取向,击破了固有的传统美学模式,这股潮流在有着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大地上肆虐为患的时候,我们也将难以回避许多非西方国家所面临的“本土化”如何应对“西方化”的棘手问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