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场白:大家好,我准备的内容是清式营造则例的墙壁部分。墙壁在中国古建筑中所占的位置并不是最重要的,它属于瓦石作的三大部分之一,但不比另外两个部分,台基和屋顶,它们既是古代单体建筑的必有部分,又是承载古建精神内涵和艺术高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建筑营造法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墙倒屋不塌” ,即是说屋子是柱子支住的,而墙并不载重,仅是一种隔断物,用于区别室内外空间,类似于现代建筑的幕墙,或者依据使用功能而划分室内空间,例如屋内前后金柱间与山墙平行的隔断墙。topic1、中国古代单体建筑中各部分的墙壁都有不同的名称,而这些名称多是依柱子的地位而定。檐墙:前后檐下檐柱与檐柱之间的是檐墙山墙:两山下的是山
2、墙廊墙:廊下檐柱至金柱间的是廊墙扇面墙:有时在极大的建筑物中,左右后金柱间会有与檐墙平行的扇面墙隔断墙:或是在前后金柱间有与山墙平行的隔断墙槛墙:有窗的地方,由地面到窗槛下的矮墙叫做槛墙扇面墙、隔断墙、槛墙都在柱之里外(将柱子包含在墙里面) ,每面按柱径四分之一加厚,所以墙厚总共是一柱径半Topic2、除了依柱子地位不同而有不同名称的墙壁以外,每一块完整的墙壁又有很多个组成部分,下面我们以山墙为例来看看在一块墙壁中,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山墙的形式有很多种:依出檐形式的种类不同而区别。1、硬山山墙各部分专有名称:硬山的山墙由台基上皮直达山尖顶上墀头:(墀的本义是古代殿堂上经过涂饰的地面,后引申为台
3、阶上面的空地,也指台阶。 )若出檐则前后山墙要出到台基边上,这部分在檐柱以外的山墙叫做墀头。角柱石:墀头的裙肩部分有竖立的角柱石(裙肩:墙的上段多比下段薄一点,下段比上段厚出来的部分叫裙肩,其高为檐柱高的三分之一。在结构上,这有利于墙体的稳定。 )押砖板:角柱上有平卧的押砖板,押砖板一直自墀头延长通进深,到与后面的押砖板连接。腰线石:中间这一段所有的押砖板连成的这一条线叫做腰线石。而押砖板和腰线石就是裙肩和山墙上身的界限上身:上身只是腰线石以上到檐檩上望板顶上为止山尖:再往上直到与屋脊同高的三角部分称为山尖收分:裙肩比上身厚约多五分,上身与山尖则每高一尺收分一分。小台:墀头伸出柱外的尺寸,按下
4、檐出再退入柱径五分之四,谓之小台。挑檐石:墀头上部则在于檐枋下皮平处,安装挑檐石,使其上皮与檐枋下皮平。自挑檐石以上,便层层砌出,至与出檐齐。荷叶墩:挑檐石上为荷叶墩,枭混:再上为枭混盘头:枭混上又叠出砖二层,成盘头戗檐砖:盘头之上为戗檐砖,用方砖立置,使砖面向前微斜向下,砖面可以雕饰各种花纹。拔檐:盘头二层沿山尖斜上,为拔檐博风:戗檐砖部分之扇面向山尖上斜上者为博风,其上皮与瓦平。2、悬山山墙:前后无墀头:因为檐在山墙的顶部而非和山墙并列,山尖或如硬山山墙一直垒到顶,五花山墙:或者依着柁梁和瓜柱砌,而成为阶级型,每级顶上有墙肩,与各梁的下皮平,叫做五花山墙3、歇山或者庑殿有时做廊有时没有,就
5、会有山墙,结构做法和前后檐墙完全一样Topic3、墙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柱子的保护(因为柱子是主要的结构部件,所以必须要保护好它,以延长建筑的寿命)墙对柱子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做法上柱门:依柱子而垒砌的墙壁,外面将柱子完全包在墙内,里面虽然将墙面露在柱面之外,但墙比柱厚出不多,通常是 14 柱径,所以每到有柱子的地方,墙的里皮必须留出八字形的柱门,(图版 16)露出柱子表面之一部。裙肩:墙的上段多比下段薄一点,下段比上段厚出来的部分叫裙肩,其高为檐柱高的三分之一。在结构上,这有利于墙体的稳定。墙肩(俗称签尖):檐墙的上皮多与檐枋下皮相接,因此相接处因墙比坊厚,所以将墙上顶部向上斜收做成坡型,叫做墙肩(俗称签尖) ,高收墙厚之半。结束语: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墙壁在立面上是台基和屋顶之间最自然的过渡,连接着单体建筑最重要的两个部分,而它自己却没有过分的抢眼,使得古代单体建筑在外观上主次有别,轻重有序,浑然天成,自然而无矫饰。我记得 she 的 ella 曾经说过,她知道自己在他们的三人团队里面不是最重要的那一个,但是她也知道她一定是整个团队中不可或缺的那一个。我想墙壁之于中国古代单体建筑也是如此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