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74KB ,
资源ID:3035831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03583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其影响.doc)为本站会员(11****ws)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其影响.doc

1、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其影响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一班 1108030119 张开航 二十一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回首二十世纪,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但是,传统模式下的生产力的提高在驱动经济增长和为企业带来的利润的同时,却使我们的地球家园变得千疮百孔,不堪重负。 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及生产。其中大气的污染问题甚是严峻 。 大气中的有害气 体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种: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氨气、 甲醛、硫化氢、 氰化氢、硫化氢。 一氧化碳: 标准状况下一氧化碳 纯品为无色、无臭、无 刺激性 的气体。相对分子质量 为 28.01,密度

2、1.250g/l,冰 点 为 -207 ,沸点 -190 。在水中的 溶解度 甚低,极难溶于水。空气混合 爆炸极限 为 12.5% 74%。一氧化碳 5是大气中分布最广和数量最多的污染物,也是燃烧过程中生成的重要 污染 物之一。大气中的 CO 主要来源是内燃机 排气 ,其次是锅炉中化石燃料的燃烧。凡含碳的物质燃烧不完全时,都可产生 CO 气体。在工业生产中接触 CO 的作业不下 70 余种,如冶金工中炼焦、炼铁、锻冶、铸造和热处理的生产;化学工业中合成氨、 丙酮 、光气 、甲醇的生产;矿井放炮、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碳素石墨电极制造;内燃机试车;以及生产金属羰化物如 羰基镍 Ni(CO)、 羰基铁

3、 Fe(CO)等过程,或生产使用含 CO 的可燃气体(如水煤气含 CO 达 40%,高炉与 发生炉煤气 中含 30%,煤气含 5% 15%),都可能接触 CO。 炸药 或火药爆炸后的气体含 CO 约 30% 60%。使用柴油、汽油的内燃机废气 中也含 CO约 1% 8%。由于世界各国交通运输事业、工矿企业不断发展,煤和石油等 燃料 的 消耗量 持续增长,一氧化碳的排放量也随之增多。据 1970年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一氧化碳总排放量达 3.71 亿吨。其中汽车废气的排出量占 2.37 亿吨,约占 64%,成为 城市大气日益严重的污染来源。采暖和茶炊炉灶的使用,不仅污染室内空气,也加重了城市的 大气

4、污染 。一些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 森林火灾 、矿坑爆炸和地震等灾害事件,也会造成 局部地区 一氧化碳浓度的增高。吸烟也会造成一氧化碳污染危害。随空气进入人体的一氧化碳,经肺泡进入血循环后,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 (Hb)、肌肉中的肌红蛋白和含二价铁的 细胞呼吸 酶等形成可逆性结合。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 200 300 倍,因此,一氧化碳侵入机体,便会很快与血红蛋白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 (COHb),从而阻碍氧与血红蛋白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HbO)。但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速度只是氧合血红蛋白的 1/3600,因而延长了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时间和加剧了一氧化碳的毒作用。一氧

5、化碳中毒的轻重,呈现出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吸入的一氧化碳浓度越高,碳氧血红蛋白的饱和度(碳氧血红蛋白占总血红蛋白的百分比)也越高,达到饱和时间就越短。从图可以看出,吸入浓度为 0.01%的一氧化碳,过 8小时后,碳氧血红蛋白的饱和度约为 10%,无明显中毒症状;但当吸入浓度为 0.5%的一氧化碳,只要 20 30 分钟,碳氧血红蛋白饱和度就可达 到 70%左右。中毒者就会出现脉弱,呼吸变慢,最后衰竭致死。这种急性的一氧化碳中毒,常发生在车间事故和冬季家庭取暖不慎时。长时间接触低浓度的一氧化碳是否会造成慢性中毒,目前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在血液中形成的碳氧血红蛋白可以逐渐解离,只要脱离接触,一氧化

6、碳的毒作用即可逐渐消除,因而不存在一氧化碳的慢性中毒 ;另一种认为接触低浓度的一氧化碳能引起慢性中毒近 5年来,许多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都证明,长期接触低浓度一氧化碳对健康是有影响的,主要表现在 :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S.M.艾尔斯等人发现,当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的 饱和度为 8%时,静脉 血氧 张力降低,从而引起心肌摄取氧量减少和促使某些细胞内氧化酶系统停止活动。 P.阿斯特 鲁普 等还证明,一氧化碳能促使大血管中类脂质沉积量增加。当血中碳氧血红蛋白达 15%时,能促使大血管内膜对胆固醇的摄入量增加并促进胆固醇沉积 ,使原有的动脉硬化症加重,从而影响心肌,使心电图出现异常。 对神经系统的

7、影响。脑是人体内耗氧最多的器官,也是对缺氧最敏感的器官。动物实验表明,脑组织对一氧化碳的吸收能力明显高于心、肺、肝、肾等。一氧化碳进入人体后,大脑皮层和苍白球受害最为严重。缺氧还会引起 细胞呼吸 内窒息,发生软化和坏死,出现视野缩小,听力丧失等;轻者也会出现头痛、头晕、记忆力降低等神经衰弱症候群,并兼有心前区 紧迫感和针刺样疼痛。 造成低氧血症。出现红细胞、血红蛋白等代偿性增加,其症状与缺氧引起的病理变化相似。 对后代的影响。通过对吸烟和非吸烟孕妇的观察,吸烟孕妇的胎儿,有出生时体重小和智力发育迟缓的趋向。 二氧化氮: 二氧化氮是一种棕红色、高度活性的气态物质。二氧化氮除自然来源外,主要来自于

8、燃料的燃烧、城市汽车尾气。此外,工业生产过程也可产生一些二氧化氮。据估计,全世界 人为污染 每 年排出的 氮氧化物 大约为 5300 万吨 。另外闪电也可以产生 NO2,在闪电时由于空气中电场极强,空气中的一些物质的分子被撕裂而导电,雷电电流通过时产生大量的热,使已经呈游离状态的空气成分 N2、 O2 结合。 N2+O2=放电或高温 =2NO, NO 进一步与空气中 O2 反应,生成NO2 2NO+O2=2NO2, NO2与云结合成 HNO3, 3NO2+H2O=2HNO3+NO,与雨水一起落下, 进入土壤中,溶解一些岩石中的矿物质成为硝酸盐,变成天然氮 肥。 健康危害:氮氧化物主要损害呼吸道

9、。吸入气体初期仅有轻微的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咽部不适、干咳 等。常经数小时至十几小时或更长时间潜伏期后发生迟发性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出现 胸闷 、呼吸窘迫、 咳嗽 、咯泡沫痰、 紫绀 等。可并发气胸及纵隔气肿。肺水肿消退后两周左右可出现迟发性阻塞性细支气管炎。慢性作用: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及慢性呼吸道炎症。个别病例出现肺纤维化 。可引起牙齿酸蚀症。可能使人 昏厥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 水体 、土壤 和 大气 可造成污染。燃爆危险:该品助燃,有毒,具刺激性。 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是最常见的 硫氧化物 。无色气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大多的二氧化硫都是因为对含硫 矿石的冶炼、

10、对 化石燃料 的燃烧、或含硫酸、 磷肥 等生产的工业废气和机动车辆的排气农村的产生是由于农民家的烧煤球或煤饼及 蜂窝煤 等等燃料是排放的废气有关研究表明目前 90%二氧化硫排放是来自染煤的废气易被湿润的粘膜表面吸收生成亚硫酸、硫酸。对眼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大量吸入可引起肺水肿、喉水肿、声带痉挛而致窒息。 SO2 被人体吸入呼吸道后,因易溶于水,故大部分被阻滞在上呼吸道。在湿润的粘膜上生成具有腐蚀性的亚硫酸,一部分进而氧化为硫酸,使刺激作用增强,如果人体每天吸入浓度为 100 ppm 的 SO2,8 h 后支气管和肺部将出现明显的刺激症状,使肺组织受到伤害。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不但产生

11、SO2 气体,还会产生大量的粉尘。 SO2 和粉尘的联合作用,对产业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重大的损害。因为SO2 随 飘尘 气溶胶微粒进入人体肺部深层,毒性将增加 3 4 倍,导致肺泡壁纤维增生。如果增生范围波及广泛,形成肺纤维 性变 ,发展下去可使肺纤维断裂形成肺气肿。 SO2 还可被人体吸收进入血液,对全身产生毒性作用,它能破坏酶的活力,影响人体新陈代谢,对肝脏造成一定的损害。对动物的慢性毒性试验显示,SO2 有全身性 毒性作用 ,出现免疫反应受抑制的现象。故长期接触者可能会有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增加或感冒后不易痊愈,除由于 SO2 的直接刺激作用外,尚可能与免疫反应受抑制有关。曾经对长期接触二

12、氧化硫人员发现慢性鼻炎的患病率较高,主要表现为鼻粘膜肥厚或萎缩,鼻甲肥大,或嗅觉迟钝等;其次患牙齿酸蚀症;脑通气功能明显改变,时间肺活量及最大通气量的均值降低;肝功能检查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SO2 还具有促癌性。动物试验结果表明 10mg/ m3 的SO2 可以加强苯并( a) 芘致癌作用,这种联合作用的结果,使癌症发病率高于单致癌因子的发病率 。 对大气可造成严重污染。容易被空气中的粉尘催化氧化,进而形成硫酸型酸雨 , 对植物的危害尤为严重。 氨气: 无机化合物,常温下为气体,无色有刺激性 恶臭 的气味,易溶于水 。室内空气中的氨气主要来自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外加剂,特别是在冬季施工

13、过程中,在混凝土墙体中加入尿素和氨水为主要原料的混凝土防冻剂,这些含有大量 氨类 物质的外加剂在墙体中随着温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还原成氨气从墙体中缓慢释放出来,造成室内空气中氨的浓度大量增加。氨的刺激性是可靠的有害浓度报警信号。但由于嗅觉疲劳,长期接触后对低浓度的氨会难以察觉。吸入是接触的主要途径,吸入氨气后的中毒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轻度吸入氨中毒表现有 鼻炎 、 咽炎 、喉痛、发音嘶哑。氨进入 气管 、 支气管 会引起咳嗽、咯痰、痰内有血。严重时可咯血及 肺水肿 ,呼吸困难、咯白色或血性泡沫痰,双肺布满大、中水泡音。患者有咽灼痛、咳嗽、咳痰或咯血、胸闷和胸骨后疼痛等。急性吸入氨中毒的发

14、生多由意外事故如管道破裂、阀门爆裂等造成。急性氨中毒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粘膜刺激和灼伤。其症状根据氨的浓度、吸入时间以及个人感受性等而轻重不同。急性轻度中毒:咽干、 咽痛 、声音嘶哑、咳嗽、咳痰,胸闷及轻度头痛, 头晕 、乏力,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周围炎。急性中度中毒:上述症状加重,呼吸困难,有时痰中带血丝,轻度发绀,眼结膜充血明显,喉水肿,肺部有干湿性哕音。急性重度中毒:剧咳,咯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气急、心悸、呼吸困难,喉水肿进一步加重,明显发绀,或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较重的气胸和纵隔气肿等。严重吸入中毒:可出现喉头水肿、声门狭窄以及呼吸道粘膜脱落,可造成气管阻塞,引起窒息。吸入高浓度的氨可直接

15、影响肺毛细血管通透性而引起肺水肿 ,可诱发惊厥、抽搐、嗜睡、昏迷等意识障碍。个别病人吸入极浓的氨气可发生呼吸心跳停止。低浓度的氨对眼和潮湿的皮肤能迅速产生刺激作用。潮湿的皮肤或眼睛接触高浓度的氨气能引起严重的化学烧伤。急性轻度中毒:流泪、畏光、视物模糊、眼结膜充血。皮肤接触可引起严重疼痛和烧伤,并能发生咖啡样着色。被 腐蚀 部位呈胶状并发软,可发生深度组织破坏。高浓度蒸气对眼睛有强刺激性,可引起疼痛和烧伤,导致明显 的炎症并可能发生水肿、 上皮组织 破坏、 角膜 混浊和 虹膜 发炎。轻度病例一般会缓解,严重病例可能会长期持续,并发生持续性 水肿、疤痕、永久性混浊、眼睛膨出、白内障、眼睑和眼球粘

16、连及失明等并发症。多次或持续接触氨会导致 结膜炎 。 甲醛: 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 气体 。易溶于 水 、 醇 和 醚 。甲醛在常温下是气 态,通 常以水溶液形式出现。装饰装修和家具中大量使用各种人造板 (胶合板、细木工、中密度 纤维板 、刨花板等 ) 是室内空气中甲醛的主要来源之一。而这些人造板大都是使用甲醛基系列 胶粘剂 。特别是 脲醛树脂 胶粘剂 胶接的人造板。这样的人造板会逐渐向外释放制造时吸附和保留的大量 游离甲醛。固化了的胶层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降解裂化释放内墙涂料和其他涂料中的甲醛。有些内墙涂料和其他涂料中含有甲醛,它会在涂饰时释放出来,也会残留在 涂层 中慢慢释放出来。 .除

17、了人造板的其他一些装饰材料,如墙布、地毯等也会释放甲醛。这些材料在制作时也是使用了 胶粘剂 ,特别是使用了 脲醛树脂 胶粘剂。因此,也有可观的甲醛释放量。低浓度 接触甲醛会引起头痛、头晕 、 乏力、感觉障碍、免疫力降低,并可出现瞌睡、记忆力减 退或神经衰 弱 、 精神抑郁; 慢性中毒 对呼吸系统的危害也是巨大的,长期接触甲醛可引发呼吸功能障碍和肝中毒性病变,表现为 肝细胞 损伤、肝辐射能异常等。 2010 来发现 ,甲 醛能 引起哺乳动物细胞核的基因突变 、 染色体损伤、八断裂。甲醛与其他多环芳烃有联合作用,如与苯并芘的联 合作用会使 毒性 增强。研究动物发现, 大鼠暴露于每立方米 15g 甲

18、醛的环境中 11 个月,可致 鼻癌 。美囯囯家癌症研究所 2009 年 5 月 12 日公布的一项最新 研 究成果显示,频繁 接触甲醛的化工厂工人死于血癌、 淋巴癌 等癌症的几率比接触甲醛机会较少的工人高很多。 研究 人员调查了 2.5 万名生产甲醛和甲醛树脂的化工厂工人,结果发现,工人中接触甲醛机会最多者比机会最少 者 的死 亡率高 37%。研究人员分析,长期接触甲醛增大了患上霍奇金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性白血 病等特殊癌症 的几率。 氰化氢: 标准状态下为液体,剧毒且致命,无色而苦 ,并有杏仁气味 。 其主要应用于电镀业(镀铜、镀金、镀银)、采矿业(提取金银)、船舱、仓库的烟熏灭鼠,制

19、造各种树脂单体如丙烯酸树酯、甲基丙烯酸树酯等行业,此外也可在制备氰化物的生产过程中接触到本物质 。 :主要由呼吸道进入,其毒性主要由其在体内释放的氰根而引起的。氰根离子在体内能很快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离子结合,抑制该酶活性,使组织不能利用氧 。 毒作用表现 :氰化物对人体的危害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影响两方面。氰化物所致的急性中毒分为轻、中、重三级。轻度中毒表现为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有苦杏仁味,口唇及咽部麻木,继而 可出现恶心、呕吐、震颤等;中度中毒表现为叹息样呼吸,皮肤、粘膜常呈鲜红色,其他症状加重;重度中毒表现为意识丧失,出现强直性和阵发性抽搐,直至角弓反张,血压下降,尿、便失禁,常伴

20、发脑水肿和 呼吸衰竭 。氢氰酸对人体的慢性影响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如头晕、头痛、乏力、胸部压迫感、肌肉疼痛、腹痛等,并可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皮肤长期接触后,可引起皮疹,表现为斑疹、丘疹,极痒 。 硫化氢 : 无色气体,有恶臭和毒性 。 一般作为某些 化学反应 和蛋白质自然分解过程的产物以及某些天然物的成分和杂质,存在于多种生产过程中以及自然界中。如采矿和 有色金属 冶炼。煤的低温焦化,含硫石油开采、提炼, 橡胶 、 制革 、染料 、 制糖 等工业中都有硫 化氢产生。开挖和整治沼泽地、沟渠、印染、下水道、隧道以及清除垃圾、粪便等作业。另外 天然气 、火山喷气、矿泉中也常伴有硫化氢存在。自然

21、界中的硫化氢分为 5 种成因类型 :生物降解、微生物硫酸盐还原、热化学分解、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和岩浆成因。生物降解是在腐败作用主导下形成硫化氢的过程。腐败作用是在含硫有机质形成之后,当同化作用的环境发生变化,发生含硫有机质的腐败分解,从而释放出硫化氢。这种方式 出现在煤化作用早期,生成的硫化氢规模和含量不会很大,也难以聚集。微生物硫酸盐还原茵利用各种有机质或烃类来还原硫酸盐,在异化作用下直接形成硫化氢。在这个作用过程中,硫酸盐还原茵只将一小部分代谢的硫结合进细胞中,大部分硫被需氧生物所吸收来完成能量代谢过程。一些菌种的有机质分解产物可能会成为另一些菌种所需吸收的营养,这会使有机质被硫酸盐还原茵吸

22、收转化效率提高,从而产生大量的硫化氢。这种酸盐还原茵将硫酸盐还原生成硫化氢的方式又被称为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 (BSR)。该过程是硫化氢生物化学成因的主要作用类型,由于这种异 化还原作用是在严格的厌氧环境中进行的,故有利于所生成硫化氢的保存和聚集,但是形成的硫化氢丰度一般不会超过 2%,且地层介质条件必须适宜硫酸盐还原茵的生长和繁殖,因此在深层难以发生。生物降解、微生物硫酸盐还原形成的 H2S气体多为原生生物成因气,是在煤化作用早期阶段,由相对低温和浅埋深的泥炭沼泽环境中的泥炭或低煤级煤 (褐煤 ),通过细菌分解等一系列复杂过程所生成。因煤化作用早期的煤层或泥炭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占据了相当多的

23、煤岩孔隙,此时生成的原生生物气在煤层中的吸附量很少,大部分生物成因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可能溶解在地 层水中,在后来的压实和煤化作用下从煤层中逸散。且早期煤的显微结构还没有充分发育为积聚气体的结构。因此,一般认为早期生成的原始生物成因 H2S 气体不能被大量地保留在煤层内。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还可能在次生生物气阶段形成 H2S气体,成煤后因构造运动,煤系被抬升、剥蚀到近地表,含菌地表水下渗灌入煤层,在相对低的温度下,使煤化过程中产生的湿气、正烷烃及其它有机物经细菌降解和代谢作用而生成次生生物气。其地球化学组成与原生生物成因气相似,主要差别在于煤岩的热演化超过原生生物气的生成阶段,Ro,max%值范

24、围较宽,一般为 0. 30%-1.50%,且煤系一般被抬升到浅部,煤层地温降至 75 以下,特别是当地温下降至最适于硫酸盐还原菌大量繁殖温度时,煤中的硫酸盐岩被还原,生成较多的 H2S,参与作用的细菌由流经渗透性煤层或其它富有机质围岩的雨水带入。热化学分解成因是指煤中含硫有机化合物在热力作用下,含硫杂环断裂形成硫化氢,又称为裂解型硫化氢。这种方式形成的硫化氢浓度一般小于 1%。硫酸盐热化学还原成因主要是指硫酸盐与有机物或烃类发生作用,将硫酸盐矿物还原生成 H2S 和 CO2。硫酸盐热化学还原成因是生成高含硫化氢天然气和硫化氢型天然气的主 要形式,它发生的温度一般大于 150 。Ro,max%在

25、 0. 50%-3. 70%阶段,煤在热力作用下会形成热解瓦斯和裂解瓦斯气。煤和围岩中含硫有机质和硫酸盐岩发生热化学分解 (裂解 )作用和热化学还原作用,均可生成 H2S 气体。因煤和围岩中有机质硫含量及煤中硫酸盐硫含量很低,所形成的 H2S 含量一般不会超过 2%。若围岩中硫酸盐岩含量较高时,可产生较多 H2S气体。岩浆成因。由于地球内部硫元素的丰度远高于地壳,岩浆活动使地壳深部的岩石熔融并产生含硫化氢的挥发成份,所以岩浆中常常含有硫化氢。而硫化氢的含量主要取决于岩浆的 成分、气体运移条件等,因此岩浆中硫化氢的含量极不稳定,而且也只有在特定的运移和储集条件下才能在煤层中聚集下来。性质与稳定性

26、:在有机胺中溶解度极大。在苛性碱溶液中也有较大的溶解度。在过量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水,当氧气供应不足时生成水与游离硫。室温下稳定。可溶于水,水溶液具有弱酸性,与空气接触会因氧化析出硫而慢慢变浑。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的火焰并生成 SO2和 H2O,在空气不足时则生成 S和 H2O。有剧毒,即使稀的硫化氢也对呼吸道和眼睛有刺激作用,并引起头痛,浓度达1mg/L 或更高时,对生命有危险,所以制备和 使用 H2S都应在通风橱中进行 。 健康危害:本品是强烈的 神经毒素 ,对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它能溶于水, 0 时1摩尔 水能溶解 2.6 摩尔 左右的硫化氢。硫化氢的水溶液叫氢硫酸,是一种弱酸,当

27、它受热时,硫化氢又从水里逸出。硫化氢是一种急性剧毒,吸入少量高浓度硫化氢可于短时间内致命。低浓度的硫化氢对 眼 、 呼吸系统 及 中枢神经 都有影响。小鼠、大鼠吸入 LC50: 63410 -6/1h、 71210 -6/1h;大鼠吸入 LC50:44410 -6/4h。 硫化氢主要经呼吸道吸收,人吸入( 70 150mg/m3) /( 1 2h),出现呼吸道及眼刺激症状,硫化氢可以麻痹嗅觉神经,吸 2 5min 后不再闻到臭气。吸入( 300mg/m3) /1h, 6 8min 出现眼急性刺激症状,稍长时间接触引起肺水肿 。吸入硫化氢能引起 中枢神经系统 的抑制,有时由于 刺激作用和呼吸的麻

28、痹而导致最终死亡。在高浓硫化氢中几秒内就会发生虚脱、 休克 ,能导致呼吸道发炎、肺水肿,并伴有头痛、胸部痛及呼吸困难。硫化氢贮存区附近不应有氧化可燃材料、酸或其他腐蚀性材料。避免暴露于高温环境。急性毒性: LC50: 618mg/m3( 444ppm)(大鼠吸入)。 亚急性与慢性毒性:家兔吸入 0.01mg/L,每天 2h, 3个月,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改变,气管、支气管黏 膜刺激症状,大脑皮层出现病理改变。小鼠长期接触低浓度硫化氢,有小气道损害。其他: LCLo: 600ppm(人吸入 30min)。体内过程:硫化氢是刺激性气体,几乎全部经呼吸道吸收,也可以经皮吸收。入血液后氧化成无毒的硫

29、酸盐和硫代硫酸盐,随尿排出,一部分游离的硫化氢经肺呼出,在体内无蓄积作用。发病机制:血中高浓度硫化氢可直接刺激 颈动脉窦 和主动脉区的化学感受器,致反射性呼吸抑制。硫 化氢可直接作用于脑,低浓度起兴奋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引起昏迷、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麻痹。因硫化氢是 细胞色素氧化酶 的强抑制剂,能与 线粒体内膜 呼吸链中的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离子结合,而抑制电子传递和氧的利用,引起细胞内缺氧,造成 细胞内窒息。因脑组织对缺氧最敏感,故最易受损。以上两种作用发生快,均可引起呼吸骤停,造成电击样死亡。在发病初如能及时停止接触,则许多病例可迅速和完全恢复,可能因硫化氢在体内很快氧化失

30、活之故。8继发性缺氧是由于硫化氢引起呼吸暂停或肺水肿等因素所致血氧含量降低,可使病情加重,神经系统症状持久及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硫化氢遇眼和呼吸道粘膜表面的水份后分解,并与组织中的碱性物质反应产生氢硫基、硫和氢离子、氢硫酸和硫化钠,对粘膜有强刺激和腐蚀作用,引起不同程度的化学性炎症反应。加之细胞内室息,对较深的组织损伤最重, 易引起肺水肿 。 心肌损害,尤其是迟发性损害的机制尚不清楚。急性中毒出现心肌梗死样表现,可能由于硫化氢的直接作用使冠状血管痉挛、心肌缺血、水肿、炎性浸润及心肌细胞内氧化障碍所致。急性硫化氢中毒致死病例的尸体解剖结果常与病程长短有关,常见脑水肿、肺水肿,其次为心肌病变。一般

31、可见尸体明显发绀,解剖时发出硫化氢气味,血液呈流动状,内脏略呈绿色。脑水肿最常见,脑组织有点状出血、坏死和软化灶等;可见脊髓神经组织变性。电击样死亡的尸体解剖呈非特异性窒息现象 。 所以我们应该防止再深程度的污染。大的方面可以从以下 几步做起:加大 综合治理力度,减少多污染物排放;调整产业优化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企业技术改革,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严格节能环保准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严格依法监督管理;建立区域协作机制,统筹区域环境治理;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明确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责任,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另一方面就是自己从小事做起,做一名环境保护的使者。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