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 ,大小:27KB ,
资源ID:3042532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04253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多层框架结构的push-over方法分析.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多层框架结构的push-over方法分析.doc

1、1多层框架结构的 push-over 方法分析【摘 要】 本文阐述了 Push-over 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给出了结合我国抗震规范,利用 SAP2000 程序进行 Push-over 分析的计算步骤,并用一框架结构实例进行了说明。分析结果包括结构在小震和强震下的性能点和顶点位移,底部剪力-顶部位移,结构破坏时塑性铰的分布等,表明Push-over 分析方法是现阶段对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进行弹塑性分析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多层框架结构;Push-over 分析法;塑性铰 【中图分类号】 TU721.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727-5123(2010)03-013-02 1 引

2、言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提出的“三水准,二阶段”的抗震设防目标中规定,第二阶段的设计要进行大震作用下结构的弹塑性变形验算。目前常用的弹塑性分析法为静力增量分析法和动力时程分析法。静力增量分析法虽相对简单,但它没有考虑到地震作用与结构自振特性之间的密切关系。时程分析法的结果虽较为精确。但其计算量大、步骤繁杂、对计算机的要求较高,因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种简单实用又比较可靠的静力弹塑性分析法pushover 分析法。它在静力增量分析法的基础上引入了反应谱的概念,作用在结构上的水平力的大小2由设计反应谱确定,并随结构周期的变化而变化,水平力的分布情况由结构的振型变化求得。这样就考

3、虑了水平力的大小和分布会随结构的周期、阻尼和振型的改变而改变的特性,弥补了静力增量法的不足。同时利用pushover 分析法进行结构弹塑性分析。可以检测到构件的薄弱环节、塑性铰形成的先后顺序以及整个结构的破坏过程,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 静力弹塑性分析基本原理及主要计算步骤 2.1 基本原理。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在采用一些假定的基础上求出地震作用需求谱。结构的能力谱和需求谱曲线的相交点,称作性能控制点,从而求出在相应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受力与变形状况。当某构件屈服时,计算中将采用其屈服后的构件弹塑性刚度以代替弹性状态时的弹性刚度。 2.2 结构弹塑性分析的主要步骤。 2.2.1 建

4、立结构的弹性分析模型。 2.2.2 对结构各构件的不同部位设置相应的塑性铰。 2.2.3 完成结构在竖向荷载(标准值)作用下的内力分析。 2.2.4 对结构施加某种分布形式的侧向荷载,逐渐增大侧向荷载,使结构某些构件从弹性状态逐步进入屈服状态,直至结构丧失承载力或达到目标位移,由此可得结构的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 2.2.5 由结构的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可得结构的能力谱曲线,将结构的能力谱曲线与规范对应的需求谱曲线表示在一起,从而可得结构3的性能控制点。 3 工程概况与模型建立 3.1 工程概况。该工程为六层框架结构,跨度 3.33.3m,第一层 4m,其它各层 3m,柱子 0.30.3m,

5、梁 0.250.3m,采用 C30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0.03m。 3.2 建立模型。定义 pushover 工况,定义并指定塑性铰,sap2000 有五种塑性铰,Default-M3,Default-P,Default-V2,Default-PMM,Default-Fiber,即弯矩 M, 剪力 V, 轴力 P, 轴力和弯矩相关 MM。其中塑性铰的本构模型如下图所示。 塑性铰与-位移曲线 B 点代表屈服点,A 与 B 之间铰内不发生变形,我们可以认为铰是刚性的,C 点时铰开始失去承载能力,IO、LS、CP 分别代表铰的能力水平,分别对应于直接使用、生命安全,防止倒塌三种状态。 根据我们抗震

6、规范的地震反应谱与美国反应谱的对比,可以确定系数CA,CV,CA=?琢 max0.25,CV=Tg?琢 max 由此可确定下列对应关系: 7 度罕遇地震 CA=0.125,CV=0.20 8 度罕遇地震 CA=0.224,CV=0.36 9 度罕遇地震 CA=0.350,CV=0.56 推覆过程中变形特点 4 结果与分析 44.1 进行查看结果之前我们应该知道基底剪力与位移转化的承载力谱线: 4.2 能力谱与需求谱。将能力谱与需求谱放在一张图的如下: 7 度罕遇地震: 8 度罕遇地震: 9 度罕遇地震: 这里我们选择各层柱上的一点代表各个层间位移,得到各层间位移如下图所示: 4.3 分析得到的

7、振型与周期。 第一振型自振周期是 第二振型自振周期是 t=0.59552st=0.19179 第三振型自振周期 t=0.15889 4.4Push-over 塑性铰的发展过程。第一步:第一层梁首先出现塑性铰,只在梁的一段;第二步:一二层的梁都出现塑性铰;第三步时,底部柱子除了塑性铰,但不包括四边角柱;第四步底部柱皆出现塑性铰;第五步四层梁出现塑性铰,第六步,底部柱子、一层梁以及二层梁塑性铰进入 IO 状态,到十七步时底部塑性铰出现破坏。 第十八步的成铰情况如下图: 由图可以看出框架结构薄弱层为底下两层,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塑性铰主要出现在框架结构的下部,塑性铰的出现改变了结构内力分布并使下部刚度降

8、低。 55 结论 Push-over 方法不仅能对已有结构抗震性能做出合理的评价,而且可以对结构在罕遇地震下可能会出现的薄弱部位及破坏情况进行了较具体的量化计算,比现行抗震规范中只是验算薄弱层的弹塑性位移更进一步,也为实现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提供了很好的计算方法。对于工程的设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ATC-40 (1996), “Seismic Evaluation and Retrofit of Concrete Buildings,“ Report ATC-40, Applied Technology Council, Redwood City, California : AppliedTechnology Council,1996 2 汪大绥等.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Anal ysi s)的基本原理和计算实例J,世界地震上程,2004;20(1):4553 3 薛彦淘.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方法及其工程应用A.第十八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4 4GB 5001 1-200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