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48KB ,
资源ID:3042626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04262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学习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doc)为本站会员(11****ws)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学习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doc

1、 1 学习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 1 学习朱彦夫,我们首先要了解朱彦夫的先进事迹,他是山东省沂源县人, 14 岁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 18 岁的他失去了手脚以及左眼很快入党, 1950 年在朝鲜战场成为特等伤残军人。 1956 年,朱彦夫离开疗养院,回到家乡,自食其力。在随后的 25 年,他被推选为村支书,带领全村百姓走上富裕路 ;辞去村支书后,年近古稀、从没进过学校的他,又亲笔写下了长篇小说极限人生。 可以想象,一个正常人,想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乡村变成富裕村,都要付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汗水,何况一个在战场上失去手脚和一支左眼的特 等伤残军人,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只有朱彦夫自己

2、和村里的乡亲们知道。正像乡亲们所说的那样,老朱心里装满着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这一点从朱彦夫的四种 “ 走法 ” 就可见一斑,一是立行,第二种就是跪行,跪着走,第三种就是爬行,第四就是滚行,滚行快一点,但是损失很大。可他从未叫一声苦,说过一声累。没日没夜的为乡亲们奔忙。用他自己的话说 “ 我就用这半块躯干,不管是滚,不管是爬,不管是说,不管是写,我尽上我的职责。、因为共产党员呢,名实相符的话,你就得这么干,不这么干,这个共产党员就是假的,就是虚的。 ” 朱彦夫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一生。他用自己的一生实践着自己入党时的庄严誓言,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3、可以说,朱彦夫的先进事迹,感动了沂源,感动了山东,感动了中国。省委书记姜异康说,朱彦夫同志的先进事迹,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理想信念和崇高精神追求,体现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体现了一名伤残军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拼搏精神,他的事迹值得全社会学习。特别是在当前正在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中,这样的典型、这样的榜样,将成为激励我们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践行党的宗旨的强大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相信,朱彦夫的事迹经过媒体和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宣传,一个学习朱彦夫等先进人物的热潮肯定会在齐鲁大地兴起。学习朱彦夫,一心为人民,再也不会是口号,而会实实在在的转化为全体党员干部的具体

4、行动。学习朱彦夫,不是一阵风,而是要持之以恒,坚持不解 ;学习朱彦夫,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并形成群 ti 放大效应,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做到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群众性教育实践活动,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像朱彦夫那样,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 ” 总开关 “ ,为党和人民的事业 不断地去拼搏、去奋斗,去开创山东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学习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 2 3 月 29 日,一个春日的周末,山东会堂座无虚席。在这里,正讲述着一个春风化雨般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 -朱彦夫,却未曾到场。 主席台两侧的电子屏幕上,朱彦夫的残臂挥舞着,带着沂源乡音的语调回响着。从这个报告会前放映

5、的短片中,在场观众得知 :朱彦夫左眼失明、没手没脚,已经 81 岁了。多年前的一次中风,让他连穿假肢行走都不能了。 在他曾经的工作搭档、他的女儿、故乡领导、小战友等人深情的诉说里,朱彦夫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 。未曾谋面的现场观众们,一步步接近朱彦夫的精神世界,一次次感受灵魂的洗礼。 2 出生于 60 年代的宋文军自小熟知苏联英雄保尔 柯察金的事迹。 90 年代刚参加工作时,他了解到了中国的保尔 柯察金 -朱彦夫的事迹,还读过其著作极限人生。今天的报告会,一下子打开了他记忆的大门,让他 “ 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 。宋文军说,朱彦夫身上的闪光点很多,最打动他的是朱彦夫从朝鲜战场下来后,本可以享受特

6、护、颐养天年,但他坚持回到农村。被选为村支部书记后,朱彦夫一干就是 25 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先进村、富裕村。 “荣誉 没成为朱彦夫的负担,反而变成了他人生的动力。 ”目前在省委老干部局调研处工作的宋文军己近天命之年,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他认为在目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大背景下,重温朱彦夫的事迹十分有必要。 “他的精神能够穿越时空,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从他的人生轨迹中汲取正能量,践行入党宣言时那最初的承诺 -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 济南市天桥区桑梓店镇桑梓店村村支书滕长利说,听了报告,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 朱彦夫身患残疾,还能动员村

7、民开山铺路平沟引电,带领群众致富,自己作为一名基层的村 支书,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要改进的工作也有很多。 ” 从 2004 年到现在,滕长利己经当了十年的村支书,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今年恰逢村领导班子换届,他告诉记者,只要村民信任,还想继续干下去,像朱彦夫一样,为老百姓多干点事,为村集体多流些汗。 桑梓店镇一共有 48 个村,这次报告会, 24 个村的村支书都来了。 桑梓店镇党委副书记解承静说,动员他们过来,就是让基层的村支书们现场感受聆听朱彦夫这个以前的老支书的感人事迹,让大家受受教育。 “ 我们镇的村支书,有只干过一届的,也有一干就是 30 年的。我的经验是, 老百姓认可的,干的时间就长

8、。 ” 解承静说,报告会结束后,要回去把朱彦夫的事迹传达到位,让基层党员干部学习到位,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 战场上舍生忘死、报效祖国,和平年代坚韧不拔、无私奉献,朱彦夫的精神让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大三学生陈邦伟 “ 热血沸腾 ” 。 陈邦伟正忙着为就业做准备,他的目标是进入银监会或四大国有银行。为此,他需要在毕业前考取计算机二级证、大学英语六级证、。 证券从业资格证、会计证、理财规划师等。 “ 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我天天忙得焦头烂额,但是跟朱彦夫一生所遭遇的境况相比,我的困难都是 毛毛雨 。 ” 陈邦伟说,自己才二十多岁,未来的事业要靠自己的双手去打拼。 学习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 3 由山东省

9、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民政厅、济南军区政治部和淄博市委共同举办的朱彦夫先进事迹报告会今天在济南举行虽然,许多人没有直接到现场听报告,但是,在网络上学习,已经让人感动,让人激动,让人感到正能量涌动。 3 朱彦夫,是让人震撼的,没有四肢,没有左眼,右眼的视力也只有 0.3,看东西一片模糊。体内残留着 7 块弹片尚未取出,到处布满伤痕,颈部和腹部有明显的刀疤,还患有肝炎、脑梗、心脏病 ,然而,就是这样的身体条件,他却用假肢干出了比我们四肢健全的人更伟大的真事业。在贫痔的山村干了 25 年党支部书记,靠一双重达 15 斤的假肢,碰碰磕磕爬遍了全村大大小小的山头,带领群众治山治水,

10、整山造田,修路架电,办图书馆和夜校,一个穷村变成富裕村,并在周围 70 多个村庄中创造了五个 “ 第一 ” 这是奇迹,这是一部励志传奇。 昨天,朱彦夫是一个战士,英勇顽强,战功赫赫,今天,朱彦夫依然是一个战士,冲锋陷阵,一心为民。阅读朱彦夫的事迹,我头脑中浮现的是一个英勇的战士形象,是山东好汉的形象。 省委书记姜异康说,朱彦夫 同志的先进事迹,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理想信念和崇高精神追求,体现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体现了一名伤残军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拼搏精神。这 “ 三体现 ” 是对朱彦夫精神的精准概括,是我们所有党员干部学习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普通公民,笔者认为

11、,我们同样应该学习朱彦夫,学习他的思想,学习他的信念,学习他的精神,学习他的人格魅力。 朱彦夫用假肢干出真事业,这个过程本身就激荡励志,就是干事业的好榜样。作为齐鲁儿女,应该学习朱彦夫英勇无畏、一心为民的好品质,做一个现代版的 “ 山东好汉 ” 。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国梦需要更多朱彦夫式的真好汉 ! 学习朱彦夫,一心为人民,是这次报告会的根本宗旨。学习朱彦夫,我们首先要了解朱彦夫的先进事迹,他是山东省沂源县人, 14 岁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很快入党, 1950 年在朝鲜战场上, 18 岁的他失去了手脚以及左眼,成为特等伤残军人。 1956 年,朱彦夫离开疗养院,回到家乡

12、,自食其力。在随后的 25 年,他被推选为村支书,带领全村百姓走上富裕路;辞去村支书后,年近古稀、从没进过学校的他,又亲笔写下了长篇小说极限人生。 可以想象,一个正常人,想 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乡村变成富裕村,都要付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汗水,何况一个在战场上失去手脚和一支左眼的特等伤残军人,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只有朱彦夫自己和村里的乡亲们知道。正像乡亲们所说的那样,老朱心里装满着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这一点从朱彦夫的四种 “ 走法 ” 就可见一斑,一是立行,第二种就是跪行,跪着走,第三种就是爬行,第四就是滚行,滚行快一点,但是损失很大。可他从未叫一声苦,说过一声累。没日没夜的为

13、乡亲们奔忙。用他自己的话说 “ 我就用这半块躯干,不管是滚,不管是爬,不管是说,不管是写,我尽上我 的职责。因为共产党员呢,名实相符的话,你就得这么干,不这么干,这个共产党员就是假的,就是虚的。 ” 朱彦夫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一生。他用自己的一生实践着自己入党时的庄严誓言,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可以说,朱彦夫的先进事迹,感动了沂源,感动了山东,感动了中国。省委书记姜异康说,朱彦夫同志的先进事迹,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理想信念 和崇高精神追求,体现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体现了一名伤残军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拼搏精神,他的事

14、迹值得全社 会学习。特别是在当前正在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中,这样的典型、这样的榜样,将成为激励我们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践行党的宗旨的强大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们相信,朱彦夫的事迹经过媒体和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宣传,一个学习朱彦夫等先进人物的热潮肯定会在齐鲁大地兴起。学习朱彦夫,一心为人民,再也不4 会是口号,而会实实在在的转化为全体党员干部的具体行动。学习朱彦夫,不是一阵风,而是要持之以恒,坚持不解;学习朱彦夫,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并形成群体放大效应,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做到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群众性教育实践活动,坚定自己 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像朱彦夫那样,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

15、个 ” 总开关 “, 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地去拼搏、去奋斗,去开创山东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在沂源这片红色热土上,孕育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朱彦夫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他是功勋卓著的革命功臣, 14 岁参军,身经百战,屡立战功,在朝鲜战场失去了四肢和左眼;他是顽强不屈的生命斗士, 18 岁重残,以惊人的毅力,实现了生活自理,主动放弃荣军院的特护待遇,回到家乡参加生产建设;他是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带头人, 24 岁担任村支书,带领群众治山种树 ,打井修渠,架电办学,一干就是 25 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成了当时全乡的先进村;他是当代中国的保尔, 49岁离职后,以特残多病之躯,创

16、作出版了长篇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 朱彦夫在 67 年的革命征程中,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创造了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 “革命理想高于天 ”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让他铁骨铮铮,立于天地之间,成为一个 “特殊材料 ”制成的人! “为群众做事,干不干,实不实,带头不带头,境界不一样,影响不一样,结果更不一样! ” 这就是朱彦夫的工作信条。 1957 年,朱彦夫当村支书的第一天,他就拖着 17 斤重的假肢,拄着双拐,围着这个贫穷的小山村转了一圈。他对着大山发誓:穿军装的时候咱没当过孬种,在这个新的战场上也不能输给贫穷 ! 张家泉是个缺水村,祖祖辈辈吃水难。朱彦夫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找水,他翻山

17、越岭请来水利专家,转遍了沟沟坎坎,几天下来,数不清摔了多少跟头。晚上回到家,老母亲看到他摔得浑身是伤,心疼得直掉泪。 水源找到后,朱彦夫天天靠在打井工地上,现场指挥,解决难题。山里的冬天格外冷,他在刺骨的寒风中站了一天,截肢处磨得钻心疼,流出的血水和假肢冻在了一起,他 想把假肢卸下来休息一会,却怎么也卸不开。大伙儿看到后,都围过来,争着把他送回了家。第二天,朱彦夫又准时出现在工地上,泄了气儿的大伙,干劲一下子又被鼓了起来! 就这样,经过 3 年苦干,他带领村民打了 3 口深水井和 3 眼大口井,修建了 1500 米长的水渠,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匮乏和无水浇田的问题。 朱彦夫干支书 25 年,光假

18、肢就磨坏了 7 副。他带领乡亲,在贫瘠的山地上造出了一块块旱涝保收的 “小平原 ”,每年增产粮食几万斤;他顶住压力大搞副业,改善了村民生活;他带领林业队,种植苹果和花椒,绿化荒山近千亩。张家泉村,一跃成 为全县第一个有拖拉机、最早平均亩产过 600 斤,最早实现水浇田过半、全乡最早通上电的村。 这就是朱彦夫,他没有手,却把群众的事办得更实;他没有脚,却为群众趟出了一条希望之路。他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基层干部冲锋在前、务实为民的责任担当。 有一年,一户村民家的两个儿子因经济问题打架,老太太气得要喝药自杀。朱彦夫知道后,二话不说,绑上假肢,拄上双拐,摸黑赶去,路上被石

19、头绊倒,脸上磕出了血。两个剑拔弩张的年轻人,一看到朱彦夫,惊呆了! “朱书记,您咋来了? ”朱彦夫盯着他们,一句话也 不说,慢慢挪到炕沿上,卸下了假肢,揉着发麻的膝盖。望着为村民操碎了心的朱彦夫,两个人自责地低下了头。一场看似复杂的家务纠纷迎刃而解。 朱彦夫当村支书期间,村里的民事纠纷、家庭矛盾没有一个上交的,全都在村里得到了妥善解决。 “做人要干干净净,当干部更要干净,有灰尘要快洗,没灰尘也要时刻自警! ” 朱彦夫一直这样要求自己。作为革命功臣,他完全可以摆 “老资格 ”,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在他看来,摆 “老资格 ”就失去了共产党人的本色。 英雄就在身边,英雄就在眼前!在沂源,朱彦夫坚定的理

20、想信念、一心为民的高尚情 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已成为我们的一面镜子,工作的一把标尺,心中的精神高峰,激励着我们去拼搏、去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5 朱彦夫当兵时就在我们一营。作为教导员,传承老英雄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的精神,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满怀崇敬,我一次次走近朱彦夫,仰望这座精神高地,我越发强烈地感受到,他的残躯仍然保持着冲锋的姿态,他的革命理想就是我们这代军人的最高追求。 朱彦夫家里有一样东西,他视若珍宝,那是他在战场荣获的 3 枚军功章。在他看来,军功章是党和人民给予的最高奖赏,它像一面镜子, 照射出革命战士对党忠诚的深度和纯度。 在我们营荣誉室,记

21、载着一场空前惨烈的战斗。 1950 年冬,抗美援朝战场,朱彦夫所在二连经过浴血奋战,成功拿下二五 高地, 30 多名官兵壮烈牺牲。来不及休整,他们就接到命令:死守高地。 炮弹像雨点般砸在高地上。在零下 30 多度的严寒中,二连既没有后勤补给,也没有弹药补充,渴了,抓一把雪含在嘴里,饿了,只能掏军被里的棉絮充饥。 “人在阵地在! ”朱彦夫和战友们舍生忘死,硬是连续打退敌人 10 多次进攻。但战士们却一个个倒下。第一天下来,全连仅存 19 人;第二天,活下来 6 人;到 第三天,就只剩朱彦夫一个人了。 朱彦夫眼里含着泪花,胸膛里燃起烈火, “有我在,阵地就不能丢。 ”他抱起机枪拼命扫射,小腿中弹,

22、他就跪着开枪;左臂负伤,他就一只手射击;燃烧弹点着了衣服,他在雪地里一滚,继续厮杀。突然,一颗手榴弹落在身边,随着一声爆炸,朱彦夫昏死在阵地上。 昏迷 93 天后,朱彦夫终于醒了。 “我的枪呢?我们的阵地呢!我们的阵地呢! ”朱彦夫下意识地想要找枪,却从缠着眼睛的绷带缝里发现,两只手没了;他想站起来,却又感觉不到腿的存在,铁血战士变成了连自己都不敢看的 “肉轱辘 ”。朱彦夫也曾痛苦万分,但 很快又重新燃起了斗志。 “身体虽然残缺了,但我的心还是完整的,我要用一颗火热的心报答党和人民! ” 二五 高地的硝烟虽然已经远去,老英雄的壮举已不可复制,但军人生为使命效力、死为使命献身的执着追求从未改变。

23、 当我们向老英雄汇报,全营完成 40 多项重大任务,打破 15 项军事训练纪录,老英雄吃力地举起残臂,郑重地向我们敬了一个军礼。我们明白,这个军礼饱含了一名老战士对新一代军人的信任和重托。 从老英雄床头摆放的军号,我感受到了革命战士冲锋不止的铁血豪情。 老英雄告诉我,在朝鲜战场,美国兵最怕听到志愿军的 冲锋号,那是他们的 “催命号 ”。所以,他最爱听冲锋的号声。我想,和着军号声往前冲,就是老英雄人生的写照! 在荣军院,衣食无忧的生活让朱彦夫感觉不到生命的价值。他决定回乡务农,自食其力。 失去四肢和左眼却要独立生活,这该有多难啊!朱彦夫却毫不畏惧:战士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绑上假肢学

24、走路,摔得头破血流疼痛难忍,他就大声唱军歌,他嗷嗷地唱,嗓子哑了,还唱,一直唱到不疼了。 当上村支书后,他依然冲锋在前。每天清晨,朱彦夫带着司号员第一个来到田里,吹响军号,召集大家下地干活。乡亲们说,那军号就是奔 向富裕的冲锋号。 从村支书岗位退下来后,老英雄再次向人生极限发起冲锋。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写成了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 老英雄说,躺在床上这些年他经常听到冲锋号声,在耳边,在心中,在梦里。我懂得,他的心依然在部队。 导弹发射了他激动,卫星上天了他不眠,航母下海了他高兴得要喝酒。每年建军节,他都会穿上旧军装、戴上军功章,一个人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或许,他又想起了炮火硝烟的岁月;或许

25、,他想告诉长眠的战友,你们用鲜血凝聚的长城永远屹立不倒! 也许,每个人眼里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朱彦夫。但在我们 眼里,朱彦夫是永远冲锋的战士。作为当代军人,我经常会思索:当兵为什么、扛枪干什么、打赢靠什么。其实,老英雄已经给出了答案。面对新的历史使命,请老英雄放心,我们会接过你的钢枪,传承你的精神,牢记强军目标、献身强军实践。明天走上战场,我们还会像您那样,赴汤蹈火,一往无前。 6 我们一共姊妹 6 个,我在家排行老四。小时候对父亲的印象,大多是坐在炕上,油灯下用两只残臂抱着一本书看,再不就是和一帮叔叔大爷开会。开完会,母亲还会拿出家里舍不得吃的挂面招待大家。每天最熟悉的,就是一大早就听到父亲带着

26、假肢走路时发出的 “嘎吱嘎吱 ”的声音。靠着沉重的假肢,父亲风里来,雨里去,领着村里人去干事。 那时候我总在想,为什么身体都这样了,父亲还闲不住,就知道整天忙村里的事,家里的事只能靠母亲一个人来操持。 父亲的家教很严,总是要求我们生活上和最差的比,工作学习上和最好的比。 记得我 6 岁那年,秋收的时候,奶奶带我到地里去拔猪草,队里的蔡大婶随手掰了 4 个玉米棒,塞到我怀里。回到家,奶奶把玉米放到锅里刚要煮,父亲回来看到了,火冒三丈,说: “不行,快送回去! ”我一听,捂住锅盖说: “这是蔡大婶给的,又不是我偷的! ”奶奶也说,咱就违反一次章 程,给孩子们解解馋吧。父亲的拐杖敲得口当口当响: “

27、不行就是不行!集体的东西谁也不能占便宜。咱家搞了特殊,我这个书记还怎么当! ”我只好含着泪,把玉米送了回去。 父亲铁面无私,有时看起来不近人情,实际上他对我们的爱很深很深。小时候我们睡觉常蹬被子,母亲照顾一家老小,白天还要到地里干活,晚上睡得很沉。常常是父亲半夜起来,自己小心地装上假肢,用嘴衔着油灯,一步一步挪到我们床前,帮我们塞好被子,再一步步挪回自己床上。 一次我发高烧了,半夜里迷迷糊糊听见了那熟悉的 “嘎吱嘎吱 ”声,接着,一只软软的残臂轻轻抚摸我的 额头。直到今天,我都忘不了那种感觉;每次回想起来,心里总是暖乎乎的。 很多人都以为,父亲当村书记,又有伤残金,家里一定过得不错。其实,我们

28、家里人口多 ,父亲经常把自己的残疾金拿去接济村里的人,日子过得也很紧巴。村里谁家吃不上饭,父亲就让母亲把口粮送过去;谁家有人生了病,他就拿出伤残金;村里架电买材料,他又把压箱底的积蓄都拿了出来。 大姐出嫁时,连件嫁衣都没有,委屈地掉了泪。邻居张大娘看不下去,拄着拐杖过来,一边数落父亲,一边将两块钱塞到母亲手里。到了晚上,父亲硬是让母亲把礼钱退了回去。母亲和父亲商量, 能不能把垫到村里的钱取回点来,父亲说: “村里打井到了紧要关头,更需要钱啊!咱闺女结婚就得带头艰苦些,结婚的钱,以后再补上吧。 ” 1996 年,父亲千辛万苦写的极限人生出版了,当天晚上,他把我们姊妹六个叫来,郑重地送给我们一人一

29、本。灯光下,他在书的扉页上用残臂认真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还特地跟我们几个闺女说: “当年一心靠在村里,对你们关心不够,连结婚都没有像样的东西。这本书算是给你们补上的嫁妆! ” 捧着这本书,我感受到了这沉甸甸的分量,才感受到了父亲对女儿的良苦用心。 母亲处处维护着父亲。其实,在我 们子女的眼中,父亲就是母亲,母亲就是父亲,他们俩是一个人 ! 1955 年,母亲 21 岁,当县民政局长的姑父把她介绍给了父亲。母亲当年身材好,长得也好看。我问过母亲,你一个身体健康、四肢健全的姑娘,为什么愿意嫁给父亲?母亲说: “想到要和一个没有手脚的人过一辈子,起初是不情愿的。后来想,他是功臣,是为国家没了手和脚,我

30、要是不跟着他、伺候他,他就掉地上了。生活在一起,了解他的经历后,就逐渐敬重起这个自立自强、有责任心的男人! ” 听了这番话,我体谅母亲,也逐渐理解了父亲。 父亲是重残军人,他一天都离不开母亲 。对父亲来说,母亲就是他的手和脚,就是他的 “拐杖 ”。为了父亲、为了这个家,母亲结婚 55 年,只回过 5 趟在日照的娘家。 2010 年,母亲得了肺癌。去世前一天,我用轮椅推着父亲去医院看她,母亲说话都含糊不清了,还嘱咐父亲: “你别累着,快回去吧。 ”父亲只是看着母亲,用残臂摩挲着母亲消瘦的双手。母亲去世当天,父亲一下昏厥过去,醒来一天都不吃不喝。父亲是个硬汉子,在修大寨田滚下山沟的时候,在双腿被假肢磨得皮开肉绽的时候,在文革中被批斗的时候,坚强的父亲都没掉过一滴眼泪。母亲出殡那天,父亲再也控制不住,他失声痛哭!大 声呼喊着母亲的名字,挣扎着要为母亲披麻戴孝, 他要用山村传统的方式给母亲送行,回报母亲对他一生一世的付出! 父母的为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们用心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1996 年,父亲外出作报告的时候,突发脑梗塞,落下严重的偏瘫,坐上了轮椅。县里虽然为他请了一位护理人员在白天照顾他,但我们姊妹 6 个都愿意过去陪伴他。因为我们需要父亲,我们更愿意跟父亲多呆在一起。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