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35.50KB ,
资源ID:3049628      下载积分:12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04962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校全媒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改变路径.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校全媒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改变路径.doc

1、1高校全媒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改变路径【摘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传媒人才的知识结构及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我国高校在培养全媒型人才方面还处于严重滞后的模式中。我国全媒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路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二是创建全媒体实训平台,三是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关键词】全媒型人才;国外高校;启示 一、我国高校培养全媒型人才的现状 (一)当下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的困难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点的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推动了传统媒体生态环境的改变,使得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这也直接导致他们在人才需求上发生变化。然而,高校在面对媒介融合

2、时所培养的人才却存在新旧断层的问题,导致许多新闻学专业的学生面临“就业难”的局面,高校培养全媒型人才迫在眉睫。 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使得新闻媒体开始需要全能型人才,即同时掌握采、写、编、拍、摄、录等技能的人才。然而我国新闻学专业长期以来都是根据媒介类型来划分专业方向,这么做的后果就是单一人才掌握单一技能。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广播电视专业型记者以及编辑人才,他们所学的技能主要适用于广播电视的采编播工作等。而全媒体时代下则要求记者灵活运用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第一时间能将2采、写、摄、录、编一起完成,并且能将不同媒介上发布的新闻做出适当修改移植到其他的媒介上发布。但是我们的学生存在一个普遍

3、问题,即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严重失衡,这一问题在全媒体时代下更被放大。可以说学生在全媒体时代下就业难来自于四个方面:一是技术难,掌握的技术实际操作能力薄弱;二是思维方式难,目前很多学生还在用传统媒体的思维方式,和全媒体的思维方式相违背;三是采访、沟通难,很多学生不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导致进入社会在面对采访对象时,无法快速进入采访重点;四是体能难,全媒型人才一定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困难,从深层次看,这些也是高校在制订全媒型人才培养方案时所要解决的。 (二)高校全媒型新闻人才培养面临突出问题 “全媒体”具有渠道平台化、内容集成化、机制流

4、程化以及消费生产相结合等特征,它给当今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教育部就提出,希望中国高等院校能够培养出“创新型” “应用型”及“复合型”人才,各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及专业也都意识到培养全媒型人才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为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做出了许多调整。如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的新闻采编专业就创办了学院的校报和门户网站,然后用全媒体开设了学院官方的手机报、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实训平台,安排学生负责日常的维护工作,以此来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考核形式则采取“以件计绩”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加?学生灵活运用全媒体的能力,此举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响应。但是高校培养的人才和业界使用人才仍旧存在断档,3具体表现如下: (1

5、)高校全媒型人才培养只是“媒体全” ,而非“全媒体” 。现在高校在培养全媒型人才的课程设置上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将新闻专业基础课与几门数字技术核心课程做简单地叠加,而非做到让学生将理论与技术相结合;二是没有自成体系的全媒体教材,所用的都是相关课程教材拼凑起来的。这就导致学生在实际动手中在不同层面出现了不同的问题,首先就内容层面来说,学生在新闻内容的选择上大多重复选择,而无法做到将相关有效信息相融合;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学生又缺乏将各大媒介整合运用的能力;而从受众层面上来说,学生普遍缺乏从用户角度去思考问题,没有受众意识。这也是为什么目前高校为培养全媒型人才所搭建的全媒体实验、实训平台只能称之为

6、“媒体全” ,而非“全媒体” 。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只是做简单的加法,而应将传统新闻学的课程与新媒体课程相融合。因此,全媒体的课程设置结构及布局的重点在于“融” ,形成“融媒体” 。 (2)高校全媒型人才培养难以兼顾“全”与“精” 。我国传统新闻传播学的课程是根据媒体分类来设置的,专业类别涉及新闻(纸媒)采写、编辑、广告、网页与网站以及新媒体等。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这些媒体之间都有了交互性,打破了传统媒体之间的隔阂,高校在培养全媒型人才的课程设置上开始重视培养学生技能的“全”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即虽然培养了“全” ,但却难做到“精” 。所有高校都有一个相同点,即制

7、订人才培养方案有一前提限定:教学总学时是确定的,不可变动。所以当增加某一个专业的课程学时时,4势必导致其他的课程学时减少,但若是将已有课程做“组合” ,空出多余学时,加入新媒体、技术、创意等课程,依旧存在问题,因为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会导致学生什么技能都只学一点皮毛,无法深入学到“精” ,而且还会导致最基础的新闻学理论知识受到削弱。所以在有限的学时内,兼顾学生学习的“全”与“精”变得尤为重要。 (3)高校全媒型师资团队不健全。 “术业有专攻”是目前我国高校师资团队的普遍共性,少有全能型的教师,在新闻学科也是如此。为了培养全媒型人才,高校所需的优秀教师是同时兼备新闻传播学理论与全媒体实践操作经验的

8、,但这种教师资源正是高校所匮乏的,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当下国内高校把教师的学历和科研成果作为主要聘用门槛,对教师的实践能力与教学能力反倒有所忽视;二是教师知识结构过于单一,教师所教学科之间界限分明。由于我国在培养全媒型人才方面还处于摸索期,对全媒体教育缺乏实际经验,高校在做出相应举措的同时还应多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案例,及时调整自身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若是无法解决师资问题,只会导致全媒型人才培养变得停滞不前。 (4)我国高校全媒型人才培养滞后于相关媒体实践。人才短板问题一直处在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美国 12 所在新闻界拥有极高影响

9、力的高校曾一同研究出在全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五种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通识能力以及基本的职业道德。可以说,具备这五种能力才是一个合格的全媒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基础的新闻学理论课5程之外,还要开设新媒体实践课、通识课以及就业指导等课程。当然,目前我国高校在培养全媒型人才上还存在诸多不足,各高校可以通过借鉴国外高校培养全媒型人才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以便更快地摸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 二、国外高校培养全媒型人才的成功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曾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她在访问结束后总结出“培养全媒型人才”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高层次的管理人才,能够整合并利用全媒体策划最

10、具影响力的传播方式;二是全能型的编辑记者,能够将多种技术工具相互运用。前者通过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磨练出来,并不能在有限的培训期培养出来;而后者是指拥有全面技术的人才,这恰恰是我们可以通过系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 (一)教育理念的创新 先?M 的教育理念是发展的前提。国外高校的全媒型人才培养机制首先是观念的创新。顺应时代发展,才能使得全媒型人才培养走上正确的道路。培养全媒型人才需要具备高瞻远瞩的视角,除精通自身专业知识外,还需要了解其他媒体的特点及其运作流程,这样才能完成全媒体间的完好对接,像润滑剂一样保证整体的良好运转。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全媒型人才时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11、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培养他们的耐心、恒心,还有彼此间合作的能力,而拥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则是全媒型人才所必备的。 (二)培养模式的创新 总结国外高校培养全媒型人才的机制和模式,对我国全媒型人才的6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跨学科培养以及课程的综合化。如美国就将自然教育课程与人文科技课程相结合,形成一系列新的课程设置,英国也有类似的跨学科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旨在让学生掌握创造方法的同时具备创造能力。通过这种全新的综合化课程,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社交能力,这正是全媒型人才所需要的。 (2)牢记“全媒体表现”是根本,即在功能上不断向“多栖”转变。以新闻专业学生

12、为例,在日常采访过程中,不仅要灵活掌握最基本的采访设备如相机、录音笔、电脑等,还需学会如何摄像与剪片;而在采写的方式上,则要学会灵活运用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等,做到第一时间发布第一手新闻,同时要明确地选择合适的媒体,如报网结合,使其有效地通过纸媒、网络或是移动端来发布“融合信息” 。学生应不断加强“全媒体”理念,除对所采访新闻做出专业的价值判断外,还要考虑该新闻的传播效果、传播途径以及传播效果如何叠加。 (3)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学的方式不仅仅是单一授课这一种,应采取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开设讲堂就是有效手法之一,邀请在学术或业务领域有较高造诣的专家学者来校开设讲座课堂,或是邀请编辑记者到校和学生

13、做近距离交流,通过分享自身实际经验来解答学生们的疑惑。加强与新闻人才培养单位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他们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进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4)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全媒型人才培养新平台。国际上全球化进程正日益加速,不仅在经济领域,文化、教育都涉及其中,对人7才的需求也开始走向全球化,这就导致教育也要向国际化倾斜。目前,美、英、日、法等国已经开始加快教育国际化的步伐。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国际化已经处于各国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在此基础上,要想培养全媒型创新人才必须搭建一个跨国界、跨学科的先进平台,做到国际间优秀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才能促进人才的成长。 三、我国高校全媒型

14、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路径 (一)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正如宾夕法尼亚大学一位教授所说, “没有哪一个领域像新闻传播学一样如此认真对待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我们的课程必须紧跟最新技术的发展。 ”全媒体时代下,全媒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必须重新构建,不能再是以单一媒介为中心设置课程的模式。具体来说需涵盖以下四个模块的内容: (1)基础理论知识模块。每一门学科都有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作为基础性支撑,新闻学也不例外。新闻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是每一位新闻学专业的学生都必须掌握的,这一点不会随媒介技术的提高或媒介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在设置全媒型人才的课程上,传播学概论这类的基础理论课程应保留,还有如

15、新闻史、新闻评论、媒体营销等。但是课程内容上应做出调整,而非一成不变,调整是依据全媒体的特点而做出的,譬如有传播学概论,就应该增加新媒体传播课程;新闻评论课程则是应该增加新媒体 UGC(用户生成内容)评论的相关课程;还有对应媒体营销类的课程,增加新媒体经营、管理与营销等课程。 (2)全媒体信息采集技能模块。记者在传统媒体中的职能是新闻采8访与写作,全媒体时代下,对记者的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新闻采写外,还要求能够对信息进行二次加工与处理,这就需要有使用全媒体的技能。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保留原有的新闻采写基础课,还需增加摄影、摄像、两微一端等应用型课程,以及更多技术性的课程,如用来处理图片的 P

16、S 软件、用来制作网页的 Dreamweaver 软件以及视音频剪辑软件等。 (3)全媒体编辑技能模块。全媒体时代下,合格的新闻编辑不仅要具备基础的新闻编辑能力,还要有敏锐的新闻敏感度以及新媒体使用功底,以便完成符合用户习惯的新闻编辑及原创内容生产的双重任务。所以高校在培养“全能型记者”的同时对培养“全能型编辑”应给予同等重视。那么,在课程设置上,除新闻编辑(报纸编辑)等基础课程保留不变外,需增设微博、微信运营编辑、网络编辑、电视新闻编辑、电子杂志编辑、手机报编辑等应用型课程。 (4)拓展课程模块。该板块的课程主要以通识类和新媒体课程为主。从事新闻的工作者,需要对新闻具有基本的辨识能力,无论报

17、道新闻的媒介如何更替,通识教育是不变的。高校之间所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并不相同,这是由于各新闻院校对通识教育的定位不同所导致的。新媒体课程的开设比较特别,这是由于人才使用的迫切需求倒逼高校开设新媒体操作类课程,譬如可以开设“微新闻” “媒介融合” “网络舆情与危机处理”等课程。 (二)创建全媒体实训平台是人才培养的条件 高校新闻专业的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严重失衡,是一个普9遍存在的问题。在全媒体时代,新闻教育的形式也变得多样化,要解决学生操作能力差的现象,需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可以实验、实训的平台。高校能够搭建自己的全媒体实训平台依靠的是云计算技术的推广及应用,一个完整的全媒体实训平台的架构应

18、该包括前端、中端、后端、末端四大平台,前端平台用来汇总新闻数据线索,涵盖出现在所有全媒体上的;后端平台负责发布新闻,渠道包括电视直播、网络直播以及手机移动客户端的发布等;中端平台用于编辑新闻,最后末端平台则是用来存储所有发布的新闻。利用这四大平台,全面提升学生在全媒体中多领域、多媒介的操作能力,培养他们成为拥有全媒体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全媒体实训平台的最大优势在于无须借助高昂价格的硬件设施即可实现,这大大提高了高校创建全媒体实训平台的可能性与普适性。 (三)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双师型”教师团队是培养全媒型人才的关键。正所谓师资队伍的水平是培养人才的奠基石, “双师型”

19、教师团队是指一支跨媒体、跨专业、跨学科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全媒体时代下,新媒体发展迅猛且技术更新迅速,导致许多教师未能及?r 转型跟上传媒一线的转变节奏,致使新闻学的课程内容、教育方式都与实际需求形成断档。高校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组织教师参与到媒体实践中,通过实际案例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二是可以将学校已有的师资力量进行优化,将相关联专业的教师进行合理有效的资源重组。三是将媒体的资深从业人员引进课堂,构建业界与学界的长效互动机制。 教育应走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学生,核心内容10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发展应当是集先进性、思想性和相对稳定性于一体的,全媒体时代下,高校培养全媒

20、型人才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2010(3). 2Burton R.Clark:Places of inquiry:Research and advanced education in modern universitie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5 NO.6th chapter. 3Nicolas Margas,Paul Fontayne and Philippe C.Brunel:Influences of classmatesability level on

21、 physical self-evaluations,Available online 19 September 2005. 4J.C.Dufour,M.Cuggia,G.Soula,M.Spector and F.Kohler: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distance learning with digital video in the French-speaking Virtual Medical University,Available online 28 February 2007. 5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课题组.中国传媒全媒体发展研究报告J.科技传播,2010(2). 6Carl B.Becker:Higher education in Japan: Facts and implications,Institute of PhilosophyM.Tsukuba University,Tsukuba City,Japan 305. 7刘丽君,李斌,郑焱,霍灵瑜.美国一流大学理工创业教育与我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9(5). 8翟向阳,崔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