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胡金丹 2011111745中国模式的具体内容“中国模式 ”(或 “中 国 道 路 ”、 “北 京 共 识 ”等 ),特指中国经济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10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2位,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不足3千万,取得的成就引起全球的关注。 “中国模式” 、 “北京共识”的说法在国际上流行。 中国模式是指在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市 场 经 济 制度主要不是依靠从外部(西方) “引进的 ”政策和规则,而是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和改革进程中形成的政策、规则、路径和方式,逐步实现国家的新制度安排。也可以指走中国特有的社 会 主 义 道路。如果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审读“中国模式”的
2、意义,它意味着中国开创了一条中国式的制度创新道路,这就是:“ 中国模式”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制度内生性,即中国转型的“内生性制度安排” 。中国模式丰富和发展了世界发展模式,也必将为人 类 文 明 不断地走向繁荣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其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是“中国模式” 最突出和最令人赞叹的地方。有学者认为,世界上许多大的发展中国家,没有一个比得上中国如此大的经济成就。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国民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世界的平均速度。中国过去30 年内在减少贫穷人口方面成绩显著,远远超过印度和越南。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的贫穷人口,从改革初1981年的65%大幅减少到200
3、1年的18%左右,其下降幅度是世界少见的。中国各级政府在推动经济开放、吸引外资、扩大出口、招商引资方面,成绩显著。中国在1980年建立头四个经济特区,在1992年接受市场经济,在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迈向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方面,步子大,也有相应的防范措施,是发展中国家做得最出色的。 其二,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功经验在于采取了以比较优势为中心的综合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在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方面,中国找到了平衡点,即在坚持稳定的前提下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第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指导方针非常务实,即集中精力满足人民最迫切的需求,首先就是消除贫困,并在这
4、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第三,不断地试验、总结和汲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不断进行大胆而又谨慎的制度创新;第四,确立了先易后难的优先顺序,先农村改革、后城市改革,先沿海、后内地。 其三,中国改革采取了积极稳妥的步骤,避免走极端。首先,中国的改革就其本质而言是一场革命,因为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其次,中国的改革就其过程而言是渐进变化的,这种并不惊天动地的平稳变化累积的效果,深刻地改变了计划经济。有学者认为,中国领导人不赞成激进的政治民主化,只支持渐进的政治试验和温和改革。中国的这一做法,引起外界诸多争议,但中国保持了政治稳定,保证了投资者的信心。 其四,
5、 “中国模式 ”既不同于苏联模式,也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模式,而是有着自身鲜明的制度特色。中国不实行全面私有化,而实行以公有经济为主导的混合所有制;虽然也引入了市场经济制度,但政府调节和干预的程度比西方国家要强大得多;中国没有推行多党制和议会政治,不搞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 ”;中国虽然允许不同思想流派的存在,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 其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模式” 的实质内容,它是与时代潮流相随、与世界文明相伴的道路,是一条与全球发展既相联系而又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不少学者认为, “中国模式” 的实质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实现社会现代化所做
6、出的一系列自主选择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坚持走自己的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理论创新推进实践创新,结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卓越理论成果,同时在其指导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如果说“中国模式” 有什么成功之处的话,对此最精辟的概括就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提到的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当代中国是一个处在转型时期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与此相对应,中国模式是快速发
7、展的模式,是有效转型的模式,是大国崛起的模式,是社会主义的模式。中国模式作为一个多方面的集合体,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借鉴意义。一些发展中国家看重中国高速发展的经验。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大举措,都对一些发展中国家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当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消除贫困。中国模式回应了发展中国家有没有能力消除贫困的疑问。现在对中国模式感兴趣的发展中国家,主要是那些发展水平低于或接近于中国的国家,那些与中国保持良好政治经济关系的国家。近些年,中国模式在非洲就有较大的影响,包括埃及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在使用中国模式的概念。历经动荡和
8、经济落后的非洲,希望走上一条稳定发展的道路,如何处理稳定与发展,如何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中国模式无疑值得参考和借鉴。一些转型国家看重中国有效转型的经验。在20世纪末期的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之中,不少国家经历了经济体制等方面的转轨。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国家经历了磨难甚至失败。比如俄罗斯,转轨中采用理论上“看上去很美” 的休克式激进疗法。然而这导致一段时期俄罗斯经济连续多年的严重衰退,社会失业和人民贫困现象严重,私有化导致了社会财产和收入的两极分化,国民收入和工业生产已下降了一半。冷战结束后世界发生了拉美经济危机、东亚金融危机和俄罗斯经济危机。这些危机有诸多原因,但或多或少都是由于在转轨中采
9、取新自由主义政策、休克疗法等。中国的市场经济和渐进改革则提供了另一条成功转型经验,引起了一些国家的反思。一些大国看重中国和平崛起的经验。以前的“ 亚洲四小龙” 曾是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典范,这引起很多类似国家的学习和模仿。但它们毕竟是小国或地区,对大国的影响有限。在冷战后世界格局分化重组之时,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地区大国都在寻求提升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在新的国际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以素有“ 金砖四国 ”之称的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来说,中国和俄罗斯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印度和巴西寻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与“四小龙”相比,这些大国的崛起影响更加广泛、深远。中国的和平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发展
10、,而且是一个饱经灾难大国的复兴。俄罗斯、印度、巴西以及埃及等具有远大志向的发展中大国,都对中国模式给予了赞许,对中国崛起之路倍加关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受到中国模式的启发。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社会主义各国在艰难中探索。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巨大提升,为这些国家坚持社会主义提供了力量支持。而中国模式的兴起,对这些国家既是鼓舞,也提供了一些经验。越南在很多方面就借鉴了中国的做法。古巴和朝鲜开始的一些改革,也注意到中国的经验。不少古巴经济专家认为,古巴与改革前的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古巴和中国在国情、人口、经济力量等诸多方面也有许多差别,古巴不能完全照搬中国模式,而是应该在积极学习的基础之上,根
11、据国情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中国模式对世界各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这是客观的,也是积极的,是中国对世界发展的贡献。当然,中国模式还在发展。一方面,中国模式自身还不成熟,还在完善和发展。另一方面,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模式的精髓是依照国情走自己的路。各国如何借鉴中国模式,在一定意义上最重要的不是看中国怎么做,而是破除世界发展单一道路的迷信,积极依照独特的国情探索自身的发展道路。当今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在发展模式上应当百花齐放,并且互相学习和借鉴。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益广泛,中国人的全球意识日益增强,中国文化与各国文化的交流日益深入。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已成为每个中国人的切身感受
12、。我们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不断地感受到世界对中国的期待,也以中国人的智慧回报世界。今天,国际社会正在思考:中国的发展将带给世界什么?最概括的回答是两个词:“和谐、和平” 。我们的文化传统,我们的社会制度,我们的理想追求,都决定了“和谐 ”既是一种社会思想,也是我们的根本价值选择;“ 和平 ”既是一种理想境界,也是我们的国际行为准则。中国的发展道路只能是追求和谐、维护和平。 中国的发展就是集中精力实现中国现代化,解决中国自身的问题,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工业革命以来的三个世纪中,西方许多强国的兴起以向外扩张为常态,与扩张连在一起的是战争,世界和平进程多次被这种战争所打断。与这种大国兴起的模式不
13、同,当代中国的发展是以本国内在发展为起点和归宿,所有变革的宗旨都在于办好中国自己的事。中国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大幅度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了大约3亿贫困人口,为世界减除贫困作出了实质性贡献,为世界和平提供了稳定性和建设性因素。这是中国“改变自己,影响世界” 的一个突出证明。各国现代化过程都承载着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这种历史传统融入现代化、本国文化融入世界文明的过程,决定着一个国家发展的模式、路径和特色。中国文化的特点,如内敛、中庸、厚德载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中国发展模式的潜在影响将在很长的历史过程中显现出来。其中一些价值和理念经过扬弃和改造后,可以转化为中国发展的创新概念。 “和
14、谐社会”的理念,就是传统文化的古老哲理与现代政治理念相结合的产物。 儒学的核心观念是“ 仁” 与 “和”。其中“仁” 是人际关系的价值核心, “和”是社会和政治的价值核心。儒学经典之一的尚书就倡导“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其涵义是民众应明白事理,各国应和谐相处,达到天下太平。尽管,这里所谓的“百姓”并不是今天的人民,所谓的“ 万邦”也不是今天的世界,但这两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 社会和谐、世界和平 ”的思想萌芽。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的瑰宝。 尚书以“协和万邦” 寄托天下太平,其要义在于 “和平、和谐”。另一部儒学经典礼记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明确地以“讲信修睦”作为
15、最高行为准则。 “和平、和睦、和谐 ”三者相辅相成,需要守信,需要责任,需要宽容。历史上的中国虽历经曲折兴衰,但这些价值和理念一直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处,造就了中华民族精神,锻铸了中国人的品格。现实的发展唤醒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使之成为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倡导和谐世界的思想渊源。 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经济规模和社会结构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不可回避的历史任务。 “和谐社会” 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国发展的动力、主体和目的应当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公平,利益调节;社会保障,扶助贫弱;环境保护,安居乐业;政务公开,公民参与等,构成和谐社会的基本诉求。在微观和谐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国内各地区、各利益群体之间的比较协调、比较均衡的宏观和谐,形成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领域互相促进、互为条件的发展战略。这是比单纯实现经济增长更复杂更艰巨的发展目标。从战略角度看,我们只有通过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发展,才是可以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发展,才是对世界负责任的发展。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