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慢性咽炎的中医疗法 慢性 咽炎 是咽部黏膜和黏膜下淋巴组织的局限性或弥漫性慢性炎症。本病极为常见,以成年人居多,症状反复,病程长,往往给人们的生活质量带严重影响。 现代中医称本病为慢喉痹,是指因脏腑之阴阳气血津液失调,咽喉失养,气血痰浊郁滞所致,以咽部微干、痒、痛不适等为主要表现的常见慢性咽病。故慢喉痹主要指慢性咽炎,慢性鼻咽炎也可参照慢喉痹辨证论治。 慢喉痹之名出于宋代御药院方卷 9,所指症状不明。在古代文献中,本病属咽 (嗌 )干,咽喉不利、喉痹等范畴。类似于本病因机证治的论述十分丰富。如素问脉解说:“阴阳相薄而热,故嗌干也。”张仲景金匮要略说:“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
2、。”后世医家如朱丹溪、薛己、赵献可、张介宾、张宗良等,对本病多有独到 见解。 【中医病因病机】 咽为呼吸吐纳出入之关隘,与外界关系密切,易受生活环境、饮食等多种因素影响。若素体亏虚,或寒凉、攻伐太过,病后失养,或摄养失调,思虑、劳累过度,或饮食不节,辛辣炙煿厚味、烟酒过度,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咽喉失养,邪毒滞留所致。 、脏腑阴虚,咽喉失濡:咽喉为肺胃之系,而肺肾金水相生。肺胃或肺肾阴虚,咽失濡养,或虚火上炎,灼烁津液成痰,结滞咽喉为患。如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说:“阴虚喉痹但察其过于酒色,或素禀阴气不足,多倦少力者是,皆肾阴亏损,水不制火而然。” 2、肺脾气虚,咽喉失养: 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清阳不
3、升,咽失所养;或脾虚湿浊不化,停聚成痰,姐滞清道,咽喉不利。喉科心法说:“如气虚喉痛:时痛时止,微红微肿,或不红肿,右手脉大而空,或浮小而缓,每遇劳动及服凉药则更甚,兼现食少困倦,少气懒言,唇淡面白,二便调和,身微热,或时热时退,手足心更热诸症。此中气不足,虚火泛上也。法当补中益气为主。” 3、肾阳亏虚,咽喉失煦:肾阳亏虚,咽失温养;或命门火衰,阴盛于下,格阳于上,虚阳客于咽喉;或阳虚气化不利,津液凝结成痰,上干咽喉为病。 4、肺脾郁热,咽喉不利:嗜食辛辣炙煿厚味,烟酒过度,肺 脾郁热内蕴,循经上熏,耗伤津液,或郁热煎炼津液成痰,痰热结滞清道,咽喉不利。如冯氏锦囊秘录燥门卷九:“风郁不散,则因
4、风火动而燥者,或热壅不除,因热愈热而燥者,或久病之后,阴虚火动而燥者,在外则皮毛枯槁,在上则咽干口燥。” 5、痰气互结,咽喉不利:脏腑失调,痰浊内生,阻滞气机,痰气互结,阻滞清道,咽喉不利。 6、气滞血瘀,咽喉不利:反复感受外邪,或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致久病入络,瘀血痹阻咽喉脉络,清道不利。 7、痰瘀互结,咽喉不利:脏腑失调,痰浊内生,阻滞气机,血瘀不行,致痰瘀互结;或气滞血瘀日久,气机不 利,痰浊内生,与瘀血互结,阻滞咽喉,清道不利。 【西医病因病机】 西医认为引起慢性咽炎的病因很多,主要包括:急性咽炎反复发作是主要原因。上呼吸道慢性炎症刺激,如鼻腔鼻窦的慢性炎症、鼻咽部炎症、鼻中隔偏曲等,因
5、炎性分泌物经后鼻孔流至咽后壁刺激黏膜引起;或因长期张口呼吸,咽部黏膜干燥所致。此外,慢性扁桃体炎也可直接引起慢性咽炎。烟酒过度、粉尘、有害气体刺激、刺激性食物等,均可引起慢性咽炎。职业因素(如教师、演员、解说员等,讲话过多)、体质因素,均可引起慢性咽炎。全身性因素,如贫血、消化不良、便秘、心血 管系统疾病(致咽部血液循环不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病、肝肾疾病、内分泌紊乱、植物神经系统失调,维生素缺乏、免疫功能紊乱等,均可引起慢性咽炎。慢性咽炎的局部病理改变主要分为三类:慢性单纯性咽炎:此型较多见。病变主要在黏膜层,以慢性充血为主,血管周围有较多淋巴细胞浸润,或有白细胞、浆细胞浸润。
6、黏膜及黏膜下组织增生,黏液腺可肥大,分泌功能亢进,黏液分泌增多。慢性肥厚性咽炎,也称慢性粒性咽炎或咽侧炎,亦较多见。病理改变主要是黏膜增厚,黏膜及黏膜下有广泛的结缔组织与淋巴组织增生,黏液周围的淋巴组织突 起呈慢性充血,致咽后壁有颗粒状隆起甚则融合成片,黏膜液腺内的分泌物若排泄受阻,可在突起的淋巴组织顶部形成囊状白点,破溃时可见黄白色物。病变累及咽侧索淋巴组织时,则形成咽侧索呈纵条状增生肥厚改变。萎缩性及干燥性咽炎:可因萎缩性 鼻炎 蔓延而来,或因嚼食槟榔损伤黏膜所致。初起为黏液腺分泌减少,分泌物稠厚而干燥,后因炎症波及黏膜下层,逐渐发生机化与收缩,压迫腺体与血管,使腺体分泌减少和 局部营养障
7、碍,终致黏膜及黏膜下层萎缩变薄,咽后壁可有干痂皮附着,或有臭味。 【诊断要点】 、症状:全身症状不明显,以局部症状为主。常见症状为:咽部不适感,如干燥、灼热、微痛、微痒、异物感、痰粘着感,或梗阻感等,时轻时重。或有鼻后漏(有分泌物自后鼻孔流入咽部、吸鼻痰多,从口中吐出),常“吭喀”清嗓,或咳出少许粘痰或颗粒状耦粉样分泌物,尤以早上为多,容易引起恶心作哕。咳嗽多而重者,可引起黏膜出血或分泌物血染。上述症状因人而异,轻重不一。 、体征: 慢性单纯性咽炎:咽部黏膜呈片头或斑块状慢性充血,或软腭边缘肥厚状改变,或悬壅垂肿胀、增粗、延长;黏膜表面可有络脉曲张呈网状,如古人所谓哥窑纹或秋海棠叶背;咽后壁可
8、粘有少许粘性分泌物;鼻咽顶部可有少许黏液或干痂附着。 慢性肥厚性咽炎:咽部黏膜慢性充血,或呈肥厚状;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呈颗粒状突起,甚则融合成片如帘珠状(中医称帘珠喉痹)。咽侧索明显可见,呈条索状隆起,慢性充血。 慢性萎缩性或干燥性咽炎:后者呈干燥性改变,前者呈萎缩性改变,是同一病症的不同发展阶段。咽后壁黏膜干燥,甚则萎缩变薄, 颈椎轮郭显露,表面色苍白发亮如蜡纸,亦有红而干燥者;腭弓变薄,悬壅垂缩短变窄;咽后壁或鼻咽部常有粘稠分泌物或脓痂附着;咽部感觉及反射减退。此型患者常伴有鼻腔黏膜干燥、枯萎、结痂等类似改变,病重者甚至产生喉腔的类似改变有黏膜干燥、萎缩、枯槁、结痂等。 【鉴别诊断要点】
9、1、早期食管癌、咽喉部位早期恶性肿瘤、咽角化症、茎突过长综合征、舌骨综合征、颈动脉炎、颈综合征:参见“咽异感症”。 2、丙种球蛋白缺乏症:多见于儿童及青年。有反复急性或慢性上呼吸道炎症病史,可引起咽部淋巴组织显著减少或消失。 【优势分析】 西医对慢性咽炎的优势在于诊断和病理分型。治疗方面,对可能性大或有明确的病因者,主张采取病因治疗(如戒烟酒、节制刺激性食物、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炎症等),而临床手段则主要是局部治疗(如口腔清洁法、局部涂药法、消除淋巴滤泡法),对萎缩性或干燥性咽炎采取维生素疗法。由于本病病因病机复杂,特别是全身系统性疾病或慢性疾病难以短期治愈,故局部治疗虽然可以暂时性改善局部病理,
10、但未能有效调整引起慢性咽炎的全身性功能失调状态,因此慢性咽炎症状反复,难以痊愈。 中医对慢性咽炎的治疗具有明显优势: 1、辨证论治从西医的角度看,可以 有效地调整患者全身机能反应状态,促进各种慢性疾病的好转,有利于慢性咽炎向好的方面转化;从中医的角度看,可以有效地调整患者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状态,达到阴平阳秘,向自我康复的方向转化。这一特点是西医目前难以达到的。 2、中医的标本同治不等于西医的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相加的效果,而中医的标本同治,可以更有效地缓解慢性咽炎的局部症状。 3、中医的针灸治疗方法,也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达到辨证论治和标本同治的效果。 因此,对慢性咽炎的治疗,可以单纯地采用中医治疗
11、,也可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即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同时,吸收西医某些全身治疗与某些局部治疗的优点相结合,特别是在治疗观念上注意配合其他治法积极根治引起慢性咽炎的上呼吸道炎症。 【辨证论治】 1、脏腑阴虚,咽喉失濡(阴虚证、虚火喉痹、阴虚喉痹) 主证:咽干不适,微痛,如痰或异物黏着感或灼热感;常“吭喀”清嗓,有少许黏痰。午后症状明显。检查见咽部肌膜暗红少津、微肿,喉底小瘰高突,粒小紧束;或喉底肌膜干燥、萎缩变薄或苍白发亮。全身或伴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 分析:阴虚咽喉失濡,清道不利,故见咽干不适微痛,喉底肌膜干燥、萎缩变薄或苍白发亮;虚火上炎,则咽部灼热感;虚火炼津成痰,阻滞咽喉,故
12、咽喉部有如痰黏着感,常“吭喀”或咽痒作咳而有少许黏痰;下午为阳中之阴,阴虚则阳盛,更助虚火上炎,故下午症状加重;虚火与痰浊互结,熏蒸咽喉,故咽部暗红少津,肌膜微肿,喉底小瘰高突,粒小紧束。全身及舌脉所见,为阴液亏虚之证。 治则:养阴清热,生津润燥。 方药:养阴清肺汤 (重楼玉钥 )。 药物组成:生地 麦冬 白芍 丹皮 贝母 玄参 薄荷 甘草。 加减:若喉底小瘰增生 、侧索增粗者,酌加枳壳、香附、牡蛎,以助理气化痰散结;若咽干明显,或胃中嘈杂,多属肺胃阴虚,酌加玉竹、石斛、天花粉;喉底肌膜枯萎明显者,酌加丹参、归尾、玉竹、麦冬、桑椹之类以助活血生新,养血润燥。若前服有效,续服效果转差,多属气阴两
13、虚,酌加白参、西洋参、山药之类,以气阴双补。 若伴腰膝酸软,属肺肾阴虚者,可用百合固金汤加减;若伴头晕耳鸣等,属肝肾阴虚者,或用杞菊地黄汤加玄参、麦冬。若前服有效,续服效果转差,多属阴阳两虚,酌加巴戟天、锁阳之类;睡眠差,加酸枣仁、五味子之类。 若咽喉干燥明显,有灼热感,或有手足 心热,多属肾水不足,阴虚火旺,可用知柏地黄汤加减,以滋阴降火清利咽喉,药用熟地黄、山药各 20g,山茱萸 15g,茯苓、泽泻、牡丹皮、知母各 10g,黄柏 6g,牛膝 15g,射干 10g。 若伴胸中烦闷,太息频作,两目干涩,多属肝肺阴虚,可用一贯煎加减,以养阴疏肝,清利咽喉,药用沙参、麦冬、枸杞子、生地黄、当归、川
14、楝各 10g,可酌加瓜蒌清肺通便,或加柴胡、郁金疏肝理气,或加龟板、知母之类滋阴降火,或加山豆根、射干之类利咽止痛;或加玄参、旱莲草、女贞子之类滋养肺、肾子之阴。 2、肺脾气虚,咽喉失养(气虚证、气虚喉痹) 主证:咽喉微干微痛,有异物梗阻感或痰粘着感,或易恶性作哕,或兼咽喉微痒而咳,上午症状偏重。检查见咽肌膜色淡,或有微肿,络脉清细,或有滤泡增生,粒大扁平色淡,甚则融合成片,咽后壁黏膜表面可附着黏白分泌物。面色不华或萎黄,倦怠乏力,纳差,小便清。舌淡或有齿痕,苔白,脉缓弱。 病机分析:气虚津不上承,咽喉失养,邪毒滞留,故见咽喉微干微痛,检查见咽部肌膜色淡,或有微肿,络脉清细;上午阳气主事,气虚
15、不足,故上午症状偏重;气虚生痰,阻滞咽喉,故咽喉部异物梗阻感或痰黏着感,喉底小瘰增生,粒大扁平色淡,或融合成片,喉底肌膜 表面附着黏白分泌物;脾胃虚,升降失调,浊阴上干,故容易恶心作哕;气虚卫外不固,风邪滞咽,则咽痒微咳。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脾胃气虚之证。 治则:益气健脾,升清利咽。 方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药物组成:黄芪 15g 党参 10g 白术 10g 当归 10g 柴胡 6g 陈皮 6g 升麻 6g 炙甘草 9g 加减:酌加桔梗。若因烟酒炙煿过度,咽喉疼痛增加,喉关潮红,加荆芥、牛蒡子、桔梗、射干之类;苔微黄者,加黄芩、桑白皮之类;舌根部苔腻微黄者,加知母、黄柏;大便偏结或秘结,加枳
16、壳、瓜蒌;兼咽痒微咳,酌加荆芥、紫菀 之类;滤泡增生明显,酌加丹参、郁金之类;若前服有效,续服效果转差者,多属气阴两虚,加玄参、麦冬、五味子之类,以气阴双补。 若见有恶性作哕,或食欲差、大便稀,宜用六君子汤加桔梗。滤泡增生明显,酌加海浮石、浙贝母、射干之类;兼鼻后漏,加白芷、桔梗之类。 若兼耳中时鸣,头晕,虚烦不寐,纳呆,食少,腹胀,大便时溏,多属脾肾两虚,宜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以补脾益肾,药用熟地黄、淮山药、党参各 15g,薏苡仁 20g,山茱萸、扁豆、白术、茯苓、桔梗 10g,牡丹皮、炙甘草各 6g。手足凉者酌加巴戟天温阳,咽喉疼痛明显,酌加玄参、射干 之类利咽止痛;异物感明显,酌加厚朴、枳壳
17、之类以助理气化痰。 3、肾阳亏虚,咽喉失煦(阳虚证、阳虚喉痹) 主证:咽部微干微痛不适,异物感或梗阻感,不欲饮或欲热饮而不多,或兼咽喉微痒而咳。检查见咽部色淡,或有微肿。伴面色晃白,腰膝酸软,肢凉畏冷,小便清长。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缓弱。 病机分析:阳虚咽喉失于温养,邪毒滞留,故见咽部微干微痒微痛不适,不欲饮或欲热饮而量不多,咽部肌膜色淡,或有微肿;上午属阳中之阳,阳虚,故上午症状加重。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肾阳亏虚之证。 治则:补益脾肾,温阳利咽。 方剂:肾 气丸(金匮要略) 药物组成:附片 10g 肉桂 6g 熟地黄 20g 山药 20g 山茱萸 15g 泽泻 10g 茯苓10g
18、丹皮 10g 加减:咽痛明显,加射干;若有滤泡增生,酌加浙贝母、牡蛎;病程久,或过服寒凉,酌加桃仁、红花、当归,肉桂改桂枝;大便稀或溏,或小腹冷痛,酌加干姜温中。若前服有效,续服效果转差,多属阴阳两虚,酌加玄参、五味子之类阴阳双补,肉桂减半。 阳虚证,若咽部色泽不红,无明显腰膝酸软等症,舌质淡或淡胖有齿痕,改用真武汤,药用附片 10g,白术 10g,茯苓、白芍各 15g,生姜 3 片。咽痛 明显加射干,欲干哕,或苔腻,加法夏;病程久者,酌加丹皮、当归、丹参、三七之类活血。咽痒加荆芥祛风;异物感明显加厚朴、郁金之类;干燥感明显,酌加玄参、麦冬之类;容易恶心干哕,酌加旋复花、法夏之类;兼鼻后漏,酌
19、加白芷、桔梗之类通利鼻窍;大便干结,酌加瓜蒌仁或火麻仁之类通利大便;舌苔黄,酌加黄芩、桑白皮之类清肺;苔腻加法夏、薏苡仁、厚朴、陈皮之类;夜尿多者,酌加益智仁、淮山药、台乌缩泉固脬;倦怠乏力,酌加黄芪、党参、当归之类补益气血。 4、肺脾郁热,咽喉不利(郁热证、郁热喉痹) 主证:咽喉干燥,疼痛,异物感或痰粘 着感,常“吭喀”或咳嗽有粘痰,易恶心作哕。检查见咽部黏膜肥厚、暗红,喉底小瘰增生,颗粒肥大饱满,色暗红,喉底或有少许分泌物附着。口微渴,小便黄,大便偏结。舌质偏红,苔微黄,脉洪缓有力或略数。 病机分析:郁热内蕴,耗损阴液,煎炼津液成痰,凝结咽喉,清道不利,故见咽喉干燥,疼痛,异物感或痰粘着感
20、,常“吭喀”或咳嗽有粘痰,检查见咽部黏膜肥厚、暗红,喉底小瘰增生,颗粒肥大饱满,色暗红,喉底或有少许分泌物附着。脾胃蕴热,升降失调,胃气上逆,则恶心作哕。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肺脾郁热之证。 治则:清解郁热,养阴利咽。 方剂: 清金利咽汤 (经验方 ) 药物组成:桔梗 10g 黄芩 10g 浙贝母 15g 麦冬 15g 牛蒡子 10 栀子 10g 薄荷 6g 甘草 6g 木通 10g 玄参 15 加减:新近咽痛加重者,酌加荆芥、僵蚕;黏膜肥厚、暗红者,酌加牡丹皮、赤芍、桃仁、红花之类活血通络;滤泡增生明显,加牡蛎、海浮石之类;咽干明显,酌加葛根、花粉、石斛养阴生津 ; 易恶心、干哕者,加法夏、竹茹降
21、逆止呕;大便燥结,加麻仁、郁李仁润肠通便,或少佐大黄泻热通便;兼鼻后漏,加白芷、苍耳子之类。睡眠差加栀子、远志。 5、痰气互结,咽喉不利(痰气互结证,痰湿喉痹) 主证:咽梗阻感或痰粘着感,咽干微痛或胀痛感,“吭喀”痰少;检查见咽部黏膜肥厚、暗红,喉底小瘰增生,颗粒肥大饱满,色暗红,喉底或有少许分泌物附着。全身或见胸胁胀痛,喜嗳气,易恶心作哕。舌胖苔腻,脉弦滑。 病机分析:脏腑失调,痰浊内生,阻碍气机,痰气互结,停滞咽喉,清道不利,故见咽梗阻感或痰粘着感,咽干微痛或胀痛感,“吭喀”痰少;检查见咽部黏膜肥厚、暗红,喉底小瘰增生,颗粒肥大饱满,色暗红,喉底或有少许分泌物附着。咽为肝之使,乃肺胃所系,
22、痰阻咽喉,气机不利,肝肺失 畅,故见胸胁腹痛不利,喜嗳气;胃失和降,则易恶心作哕。舌脉所见为痰湿气郁之证。 治则:理气化痰,散结利咽。 方剂: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药物组成:半夏 10g 茯苓 15g 厚朴 10 紫苏梗 10 生姜 3 片 加减:滤泡增生明显,酌加浙贝母、牡蛎、玄参;咽痛明显,酌加射干;大便偏结,加瓜蒌、杏仁之类润肠通便;伴咽痒而咳加荆芥、白前之类疏风宣肺;病程久或服药不应,多有痰瘀互结,酌加郁金、皂角刺、丹参、三七之类活血化瘀;睡眠差加合欢花、远志。 张景岳所云:“治痰当知求本,则痰无不清。”临床上,若肝脾不和,痰气胶着,或用逍遥散佐以化痰之品,舒肝解郁化痰。常用药物,当
23、归、白芍药、柴胡、法夏、枳壳各 10g,白术、茯苓各 12g,薄荷、炙甘草各 6g,生姜 3 片。 脾虚痰湿上泛,可用六君子汤益气健脾,燥湿化痰。常用药物,党参、白术、法夏、桔梗、陈皮各 10g,茯苓 12g,炙甘草 6g。时“吭喀”,加前胡、白前宣肺;咽痒咳嗽,更加荆芥、僵蚕祛风止咳,化痰利咽;夜晚咳嗽重,更加百部、紫菀以助止咳。 湿热不化,可选用三仁汤或甘露消毒丹。常用药物,白蔻仁、茵陈、黄芩、连翘 、射干各 10g,浙贝母 12g,滑石 20g(包),木通、石菖蒲、陈皮、薄荷各 6g。 痰热互结,可用温胆汤。常用药物,法半夏 10g,茯苓 12g,竹茹、陈皮、桔梗、射干、枳实各 10g,
24、生姜 3 片,甘草 6g,大枣 5 枚。 6、气滞血瘀,咽喉不利(气滞血瘀证、血瘀证、瘀血喉痹) 主证:久病咽部干燥不适,微痛或刺痛感,口干,时欲漱水不欲咽,检查见咽部肌膜肥厚,暗红,脉络扩张迂曲如网。舌质暗滞或有瘀点,脉弦。 病机分析:瘀血阻滞,脉络不畅,津液运行失调,清道不利,故见咽部干燥不适,微痛或刺痛感,口干,时欲漱水不欲咽,检查见咽 部肌膜肥厚,暗红,脉络扩张迂曲如网。舌脉所见为血瘀证。 治则:活血化瘀,利咽止痛。 方剂:会厌逐瘀汤(医林改错) 药物组成:桃仁 15g 红花 10g 甘草 9g 桔梗 9g 生地 15g 当归 10g 玄参 15 柴胡 6g 枳壳 10g 赤芍 15g
25、 加减:酌加丹参、郁金;甚者加水蛭、土鳖、地龙之类活血化瘀;咽部鲜红者,酌加牛膝、射干;胸胁不利,酌加紫苏梗;滤泡增生或咽侧索明显,属痰瘀互结,加浙贝母、牡蛎;大便秘结加瓜蒌仁、火麻仁之类以润肠通便;舌苔腻,脉弦滑或滑,亦属痰瘀互结,加法夏、茯苓;舌苔微黄加 黄芩、栀子之类;舌质兼淡或有齿痕,加黄芪、党参。 【经验方】 一、甘露汤(王艳丽,中华临床新医学, 2007 年第 7 卷第 4 期, P336) 组成:麦冬 15g,天冬 15g,石斛 1Og,生地黄 10g,熟地黄 15g,黄芩 10g,枇杷叶 10g,甘草 10g。病程较长者 (1 年以上 )加玄参 15g,肉桂 3g;病程较短者
26、(1 个月以内 )加豆豉 15g,薄荷 6g。有咽喉部异物感加半夏 6g,苏叶 6g,茯苓 15g;咽喉部干涩不适,加西洋参 10g。首煎加水 400ml,浸泡 20 分钟,煎取 150ml;二煎加水 300ml,煎取 150ml。两次药液混 合,每次 150ml,早、晚各 1 次分服。温服,忌热服。 适应证:慢性咽炎阴虚证。 二、四妙勇安汤加味(万亚琼,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9 年第 22 卷第 13 期, P1113-1114): 组成:金银花 12g,玄参 15g,当归 10g,生甘草 10g,生地黄 10g,麦冬 10g,桔梗 10g,丹参 15g,连翘 15g,海藻 10g,昆
27、布 10g。每日 1 剂,水煎服。可随证加减。 适应证:阴虚痰凝,咽喉微干微痛,咽痒咳嗽,滤泡增生。 三、逍遥散加味(张于华,云南中医药杂志 2007 年第 28 卷第 2 期, P24): 组成:柴胡、当归、白芍、 白术、茯苓各 12g,生甘草 6g,薄荷 6g(后下),煨生姜 6g,佛手 12g,玄参 12g,浙贝母 10g,桔梗 12g,郁金 12g。随证加减:兼新感,加苏叶、荆芥,或金银花、连翘;咽干明显加麦冬、知母;滤泡多、充血明显,加白花舌草、丹参;咽痒,偏热加僵蚕僵蚕,偏寒加露蜂房。水煎服,每日 1 剂。 适应证:慢性单纯性咽炎、慢性肥厚性咽炎, 四、利咽汤(李建,四川中医, 2
28、008 年第 26 卷第 4 期, P110): 组成:山豆根,马勃,牛蒡子各 15g,薄荷,桔梗各 12g,金银花,连翘各 12g,鱼腥草 lOg,麦冬 15g,甘草 6g。咽 干加芦根或中成药玄麦甘桔冲剂;咳痰加浙贝母;咽部有紧迫感加陈皮,枳壳;咽部有酸感加煅瓦楞子,乌贼骨。煎服,每日 1 剂。 适应证:慢性咽炎,咽部不适,异物感、微痛感、灼热感、干痒感等。 五、咽痛散加味 (赵永祥 ,陕西中医 ,2008 年第 28 卷第 5 期 ,P577) 药物组成 :炙僵蚕、炙全蝎、黄连各 16g,炙蜂房、金银花、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各 20g。阴虚肺燥者加生地、玄参各 20g,百合 30g 以
29、滋阴润燥;肺脾气虚者加太子参、黄芪各 30g,白术 20g 以补脾益肺;痰热蕴结者加黄芩、浙贝母各 20g,山栀子 15g 以清热化痰。上方共研末,分 40 包,每服 1 包, l 日 2 次 ,冲服,连服 20 日。 适应证:慢性咽炎。 六、咽炎 II 号(曹安来,中医杂志, 1990 年第 4 期, P43-44) 药物组成:熟附片 12g,制大黄、炙麻黄、桔梗、苏梗、厚朴各 1Og,丹参、茯苓各 30g,挑仁、制半夏各 15g,细辛 4g,生廿草 9g。每日煎服 1 剂,早晚 2 次分服, 1O 天为 1疗程。 适应证:慢性咽炎,咽部疼痛,干燥或不适,痰多,咽部有异物梗阻感或灼热感,淋巴
30、滤泡增生,咽倒索红肿。舌质淡胖或淡紫,脉弦滑或沉细、濡。 七、滋阴益咽汤(胡秀苇,浙江中医杂志, 2008 年第 43 卷第 3 期, P149) 药物组成:玄参、麦冬、南沙参、北沙参、百合、桑叶、桔梗各 lOg,射干、牛蒡、蝉蜕、白芍各 6g,生甘草 3g。喉间无痰而音哑者加玉蝴蝶、藏青果润肺开音;痰粘难咯者加川贝、鱼腥草清肺化痰,大便干燥者加瓜蒌仁、制首乌滋阴清热凉血;头昏目眩者 加天麻、杭白菊平肝益阴;纳呆者加广木香、炒白术健脾理气和中;咽后壁结节淡而肥厚者加米仁、茯苓、泽泻淡渗利湿;咽喉红肿甚者加牡丹皮、金银花、赤芍清热凉血。水煎服,每日 1 剂。 7 天为 1 个疗程,连服 3 4
31、个疗程。 适应证:慢性咽炎。 【外治】 1、含漱:复方硼砂液,呋喃西林液、 2硼酸液等含潄,日数次,以清洁口腔、咽喉。 2、含服:常用西瓜霜喉片、草珊瑚含片、铁笛丸、金嗓子喉宝之类。或用自制药物,临时配制,如玄参僵蚕散、蒲黄僵蚕散、铜锁匙、柴胡僵蚕散、蜜炙附子之类。 3、吹药:选用清凉散,或人中白散、青白散,吹于患处。 4、中药超声雾化,每日 1 2 次,药物可用内服煎剂,过滤去渣。 5、疏导疗法 (局部刺血法 ):用于有咽异物感或滤泡增生、咽侧索增生者。方法参咽异感症。 6、 咽后壁 黏膜下注射:先用络合碘消毒,再于 咽后壁 黏膜 下或淋巴滤泡或咽侧索处 黏膜 下注入药液,不可过深。药物可用
32、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次 1ml,每周 3 次,连续 2 月;或用地塞米松,每次 5mg,每周 2 次。 7、耳背静脉刺血法:选取上下耳背近耳轮处明显的血管各 1 根,搓揉 3 分钟使其充血,按常规消毒后,左手将耳背拉平,中指顶于 内侧耳甲腔,右手持经消毒后的三棱针,点刺血管使其自然出血,约 0 5ml lml 即可。然后用消毒棉签擦去血液,盖以消毒敷料,贴上胶布数日内勿被水浸,以防感染。隔周选对侧耳背交替放血 3 4 周为 1 疗程。 【针推按摩治疗】 一、体针 1、阴虚证:取手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常用穴:太溪、照海、鱼际。平补平泻。 2、气虚证:手太阴肺、足太阴脾经穴位为主,常用穴:足三里、
33、公孙、太渊、肺俞、天突,大便秘结加刺天枢或气海,平补平泻法。 3、阳虚证:常用穴:太溪、肾俞、足三里、天突。补法。 4、肺脾郁热证:取手足阳明经穴为 主。常用穴位:商阳、天突、人迎、丰隆、内庭。针用泻法,点刺商阳出血。 5、痰凝气滞证:取手太阴、阳明、足厥阴经穴为主,常用穴位:太冲、少商、合谷、曲池。针用泻法,少商占刺出血。 6、血瘀证:取三阴交、中极、天突、上廉泉。泻法。 7、综合取穴:主穴:少商、尺泽、廉泉、天突、太溪、列缺,配穴:膻中、丰隆、照海、鱼际。选用 0 35mm 40mm 毫针,穴位常规消毒,少商、尺泽点刺出血,天突疾进徐出,先直刺 5mm,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后面刺入
34、 25mm。膻中穴平刺 13 25mm,列缺向上斜刺 13mm,廉泉、太溪 、丰隆、照海、鱼际直刺 13 25mm,施以平补平泻法,使针下得气即可,留针 30min,期间行针 12 次。 以上均每日 1 次, 10 次 1 疗程。 二、耳针 取穴:咽喉、肺、胃、肾、胆、小肠、大肠、三焦。 治法:先由耳垂至耳尖按摩 2 次,以疏通耳部经气。用消毒棉签醮 75酒精,消毒耳部皮肤,脱去耳廓油脂,再用消毒干棉签将耳廓擦干。将医用胶布剪成 0 5cm 0 5cm 小方块,将 1 粒压丸贴附其中央,用镊子将胶布贴于所选耳穴上,并予以按压数秒,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 3 5 次,每次 3 5min。左右耳交替贴
35、压, 3 天换 1 次,每周 2 次。 三、手针 取穴 :咽炎穴 (位于双手掌面,中指指掌关节横纹正中。 治法 :局部消毒后取 1 寸毫针,医者持针快速直刺进针深达骨面 (不可伤及骨膜 ),捻转得气后针尖退至皮下,然后针体与手掌面形成 30角再向掌心斜刺,间歇捻转,左右手同步进行,行针 30min 即可,每 H1 次, 10 天 1 疗程。 四、刺血法: 1、点刺玉液、金津,隔日 1 次。 2、天突穴常规消毒,三棱针点刺,再用火罐拔出 1 3ml 血液,用干棉球擦掉血迹。然后针刺太溪穴,进针约一寸,平朴平泻,行针 30min,隔日 1 次, l0 次 1 疗程。 3、穴位注射: 取穴 :()单
36、取 天突穴。( 2)慢性单纯性咽炎,取天突,大椎、三阴交;慢性肥厚性咽炎取天突、足三里、大椎、阿是穴 (位于颈 4 5 椎体旁开 5 分处 );慢性萎缩性咽炎取天突、廉泉、三阴交、合谷、是阿穴。 药物:( 1)鱼用鱼腥草注射液;( 2)庆大霉素 4 万 U,地塞米松 5mg,扑尔敏 2mg, 2利多卡因 2ml 混合(临配制)。 方法:用 5 号一次性注射药液,局部消毒后对准穴位进针,待患者出现酸麻胀感效应时,固定针头位置回抽无血开始注药,注射完毕压迫止血片刻即可。每穴注射药 0.5 1ml,隔日次, 7 10 日 1 疗程。 【临证心法】 一、辨证论治 规律 慢性咽炎病因病机复杂,临床表现各
37、异,其主证涉及肺胃脾肾肝等脏腑,既有虚,亦有实,或虚实夹杂,实有痰浊、郁热、瘀血,虚有气虚、阴虚、阳虚,只有辨证准确,才能用药得当,取效良好。对其辨证思路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辨虚实,明标本 一般认为慢性咽炎以“虚火”(阴虚喉痹、虚火喉痹)居多,然而实证亦复不少,即使虚证,亦非全属“虚火”,气虚、阳虚并非少见。故对本病辨证,当首辨虚实。虚为本虚,实则有本实、标实之别。局部症候为标证,整体症候为本证。本虚证主要是阴虚证、气虚证、阳虚证,以及气阴两虚证、气阳两虚证、阴 阳两虚证;本实之证多属肺脾郁热证,均当以整体症候辨证为据,前文已有详辨,然而慢性咽炎的整体(全身)症候多不典型,故辨证要点全
38、在于对全身某些症候的仔细询问和挖掘。痰气互结证(或痰浊凝结证)、气滞血瘀证,既有标证,也有本证,如滤泡增生、咽侧索增生,皆属痰浊凝结证(局部辨证),局部色泽暗滞,或有血管扩张、局部瘀紫,皆属血瘀证或气滞血瘀证(局部辨证),局部辨证中,痰浊凝结与气滞血瘀亦可互兼;而舌质紫暗,或舌下青筋暴露,脉弦涩,亦属血瘀证或气滞血瘀证(整体辨证)。慢性咽炎其整体有证可辨时,以整体辨证为主,整体无证可辨 时,以局部辨证为主。 慢性咽炎的基本证型以虚证居多,但单纯的虚证少而虚实夹杂证多。虚实夹杂证主要分二大类,一是本证中的虚实夹杂证,如郁热证而兼阴虚,或气虚、阳虚证而兼脏腑蕴热证,或本虚证而兼痰气互结或气滞血瘀证
39、等;二是标本中的虚实夹杂,如本虚证而兼局部的痰浊凝结证或气滞血瘀证。 慢性咽炎的基本证型经过仔细辨证一般不很难,但血瘀证的辨析却不易掌握(主要是辨证依据不足),有时需要根据经验而从。如姜春华教授治柳某,男, 52 岁,患慢性咽炎多年,久治不愈。诊见咽喉不适,吞咽有异物感。查见咽部不红,水肿明显,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软。此乃过用寒凉伤阳,络脉不畅所致,治以温阳行血:附片、桂枝、浙贝母、皂角刺各9g,桃仁 9g,红花 4.5g,当归、赤芍药各 9g,甘草 6g。服 14 剂而愈(姜光华,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5 年第 9 期 17 页) (二)识脏腑 手足二十条经脉中,除足太阳膀胱经以外余皆循经
40、咽喉,且咽 为肝之使,咽喉属肺胃所系,而伤寒论少阴病有条原文与“咽痛”、“咽喉不利”、“咽干”有关。由于慢性咽炎的全身证候并不明显、不典型,且多虚实夹杂,因此,其脏腑辨证实属不易,但有律可循。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辨识: 一是实证多从肺脾(胃)郁热认识,二是气虚亦从肺脾认识,三是阳虚多从肾或脾肾阳虚认识,四是阴虚从肺胃肝肾认识。四者之中,以辨阴虚之脏腑所属最难,从临床经验看,亦以阴虚之治奏效最难。辨证之法,可取排除法:临床上,肝肾阴虚证多有特殊症候可征,如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眼花,中老年居多,或阴虚而兼肝郁气滞等, 而咽喉为肺胃之所系,如无肝肾阴虚,则径从肺胃阴虚认识。 二、局部辨证用药规律 慢
41、性咽炎的局部症候主要有咽干、异物感、咽痛、咽痒、“吭喀”清嗓与“半声咳”,咽中灼热感、干哕、咽部肌膜异常、滤泡与咽侧索增生、咽部络脉异常等改变。 1、辨咽干:慢性咽炎病人多有口咽干燥,病机多归咎于津液之变。凡阴虚、气虚、阳虚、郁热、痰浊、湿郁、血瘀等证皆可致咽干。阴虚则津少,甚则虚火灼津,郁热亦伤津,故以阴虚、郁热证之咽干为明显,干而欲饮不多,治宜酌选生津之品,如麦冬、五味子、乌梅、芦根、天花粉之类;气虚、阳虚则清阳不升,津不上 承而咽干,干而不欲饮,治宜益气温阳升清,酌选升麻、葛根之类以助清阳升发。痰浊、湿郁、血瘀所致咽干,乃有形之邪阻滞,液津运行失调所致,若无阴虚、郁热兼证,则多不欲饮,治宜化痰、利湿、活血化瘀,则咽干自除。 2、辨咽痛:慢性咽炎的咽部疼痛感多为“微痛”,主诉可能为干痛、胀痛、隐痛,时痛时止,时轻时重,时有时无。“不通则痛”。慢性咽炎的常见病因病机如阴血亏虚、气虚、阳虚、郁热、痰浊凝结、气滞血瘀等,皆可影响咽部经脉或脉络的气血运行不畅而致咽喉疼痛感,多数情况下以气滞血瘀、虚火上炎证之咽痛更为明显。治疗中,针对主要 病机进行辨证论治处理,其咽痛一般可止。对症用药时,阴虚证、郁热证所致之咽喉疼痛,可酌选射干、橄榄、牛膝、桔梗之类以利咽止痛;气虚证之咽痛明显,多有阴火上乘,可于主方中酌加清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