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表器官超声诊断 第一节 眼部疾病的超声诊断 一、眼球的解剖 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所组成。 眼球壁可分为三层,外层为纤维膜,中层为葡萄膜,内层为视网膜。 纤维膜前 1/6 为角膜,后 5/6 为巩膜,两者移行处为角膜缘。葡萄膜,即色素膜,又称血管膜。具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视网膜 : 是由神经外胚层形成的视杯发生而来,分为两层,内层为感光层,外层为色素层。二层之间有潜在性空隙,在病理情况下可分开,而形成视网膜脱离。 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体及玻璃体。房水 是透明的液体, 由睫状突上皮产生。晶体为富有弹性的透明体,形如双凸透镜,由晶体囊和晶体纤维所组成。玻璃体为透明
2、的胶质体,充满于眼球后 4/5 的空腔内。 眼外肌共有 6 条,司眼球的运动。四条直肌是: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和外直肌;两条斜肌是:上斜肌和下斜肌。 眼的血供有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后长短动脉,静脉主要有眼上静脉。 二、检查方法 (一)仪器 采用探头频率在 5-10MHz 实时超声诊断仪,如检查角膜或睫状体等浅表结构时,可用20-60MHz 的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眼睛血管的血流情况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探头频率为 5-6.5MHz。 (二)检查方法 受检者取仰卧位,两眼自然闭合并直视前方天花板,眼外伤眼球闭合之前的检查,应使用大量的无菌耦合剂,探头放在眼睑上,不能对眼球施加压力
3、。眼外伤由于广泛性的水肿,增益应该加大,以克服眼睑所引起的声波衰减。声束方向与眼轴平行,取纵切、横切、斜切和外侧切 (后者可同时配合眼球转动 )。扫查原则为先正常眼,后患眼,左右比较、纵横比较。 三、眼部的正常超声表现 正常眼球和眼眶的声像图 可见到角膜、前房、虹膜、睫状体、晶状体 (简称晶体 )、玻璃体、前、后巩膜呈较长的光带或光环, 而前方和玻璃体为声学透声区,故显示为暗区。 正常晶体 位于前房与玻璃体之间,呈不完整的梭形结构,超声检查无论采取何种切面,晶体均只显示部分囊膜,内部为无回声区。 眼眶在扫描平面通过视神经时球后波型表现为 W 型的声学不透声区而呈密集光点。其前面以眼球为界,后面
4、则因声学的空白三角暗区向眶尖变宽而成锯齿形,视神经波型始终如一地形成在球后波型的三角暗区。 眼动脉表现为流向探头的红色血流。眼动脉频谱图的形态为一类似直角三角形的三项波。 视网膜中央动脉与视网膜中央静脉的彩色多普勒非常容易识别,红色的视网膜中央动脉和兰色 的视网膜中央静脉血流彼此直接相邻。视网膜中央动脉的频谱图为正向波,而视网膜中央静脉则为负向波。 睫状后短动脉的流速低于视网膜中央动脉。 眼上静脉的彩色血流表现为蓝色,表明血流背离探头。频谱图中显示为低流动的连续波形。 四、异常眼部的超声表现 白内障 【临床概述】 晶体囊受损害或晶体蛋白质发生改变,而晶体变混浊,称为白内障。白内障的原因是多方面
5、的,它既有遗传和先天因素、代谢障碍、年老和全身病等内因,又有中毒、外伤或眼病等外来原因。一旦房水成分或晶体囊膜渗透性发生变化或有某种因素影响它的代谢过程,都会引起晶体混浊,形成白内障。 【超声表现】 声像图主要表现为晶状体前后径增大,范围在 4.8-6.6mm。晶体形态呈椭圆形、圆形或窄带形,晶状体前、后囊回声增强、增厚,皮质区呈条带状相对强回声反射,中心部呈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相对强回声反射光点或光斑。当病变侵犯到晶体囊和核时,晶体可表现为 “ 双同心的圆 ” 征。 晶体脱位 【临床概述】 晶体脱位的原因有外伤性和先天性两类,据脱位的位置不同可分全脱位和半脱位。晶体可完全脱位至玻璃体腔内,此
6、时前房变深,虹膜失去支撑而在眼球转动时出现虹膜震颤,如晶体脱位至前房,则不易被察 觉,因会阻塞瞳孔,故可致眼压升高,形成青光眼,应及时摘除晶体。眼球挫伤后常会发生晶体半脱位,其特征是瞳孔区尚可见到部分晶体,如不散瞳进行检查,往往因晶体边缘为虹膜所遮盖而被忽略,但仍可见到有不同程度的虹膜震颤。 【超声表现】 晶体异位的超声表现为晶体偏离原位,半脱位时晶体脱位于前房或向一侧脱位,全脱位时晶体完全位于玻璃体内,此时晶体在玻璃体内的形态随声束与晶体的方向不同而改变,可表现为梭形、椭圆形及圆形的回声,边缘回声增强增粗,转动眼球时可见晶状体随玻璃体活动而移动,但在合并玻璃体内机化时,晶状体的活动不明 显,
7、此时典型的晶状体脱位常难以显示,容易造成漏诊。 青光眼 【临床概述】 具有病理性高眼压或视乳头血流灌注不良合并视功能障碍者称青光眼。本病的主要体征高眼压、视乳头萎缩及凹陷,视野缺损及视力下降。原发性青光眼是一种常见致盲眼病,其发病率约占全民的 1%, 40 岁以上的发病率约为 2.5%。 【超声表现】 青光眼的超声表现在形态学方面的改变可有眼轴延长,视乳头凹陷,这与视乳头萎缩及凹陷及视力下降有关,其主要改变是在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变化,其中以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改变最为显著。这种血流动力学的改变除与不同的血管有关外,还 与青光眼的类型有关,开角型青光眼的眼部血流呈低流速高阻力型,闭角型青光眼呈流速正常
8、的高阻力型。青光眼的血液典型青光眼的血流频谱形态为第 1 峰,第 2 峰融合,波峰圆钝,峰值后移。流速减低,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和舒张末期流速均明显减低,而眼动脉、睫状动脉则常仅 EDV减低,这与直接供应视神经血流的视网膜中央动脉最易受到影响有关。 星状玻璃体病和眼胆醇结晶沉着症 【临床概述】 星状玻璃体病是一种罕见的退行性病变,发生在 60 岁左右,常为单眼发病。玻璃体内呈许多星状或雪花状小圆球,分布均匀。眼球转动时小球亦稍移动 ,然后回复到原位,表明玻璃体并不液化,白色小球是钙质皂化物。病人视力正常,不伴有其他眼部病变不需处理。 眼胆醇结晶沉着症又称闪浑性玻璃体液化,多见于 35
9、 岁以下的年轻人,玻璃体内呈金黄色发亮的胆固醇结晶。眼球转动时,结晶飘动度甚大,眼球静止时,随即沉积于玻璃体下部,表明玻璃体高度液化。 【超声表现】 星状玻璃体病的超声表现为可活动的粗的点状回声,这些点状回声的分布象 “ 夜空中的星星 ” ,均匀地分布在玻璃体内,作后运动试验时,点状回声活动明显有时也可见到玻璃体内的游离光带。如果病变局限在周边部分,则可同时出现玻璃 体分离。胆醇结晶沉着症的超声表现与星状玻璃体病的超声表现相类似亦可在玻璃体内见到可活动的点状回声。但胆固醇结晶不是悬着于玻璃内而是在玻璃体内自由漂移,因此与星样玻璃体变性不同的是当眼球活动几秒钟后,胆固醇结晶沉入液状的玻璃体底部,
10、声像图表现为玻璃体中央部的大量点状回声下沉至玻璃体底部。 玻璃体积血 【临床概述】 玻璃体积血常导致玻璃体混浊,其原因有两类: (1)外伤性:包括手术所引起的积血。 (2) 非外伤性:多见于视网膜血管病变,如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炎、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裂 孔形成等。 【超声表现】 玻璃体出血的超声表现为早期少量出血时玻璃体内见大小不等、强弱不均散在点状回声,它可以是局限性也可以是玻璃体的散漫性分布,后运动均活跃,点状回声的运动性是出血的特征;大片出血或出血进入厚的玻璃体内则表现为形状不规则、点片状或云团样回声,该回声强弱不一、边界不清;陈旧性出血可为散在的小条束
11、状强回声,强回声往往粗细不一,边缘不规则,后运动减弱。 原始玻璃体增生症 【临床概述】 原始玻璃体增生症又称永存增生性第一玻璃体是先天性玻璃体畸形中少见的 种。若胎儿期的玻璃体动脉未能退化或退化不全并 有增殖,可致原始玻璃体增生症。本病出现在足月产婴儿,属单眼性,患眼小,眼轴短,前房浅。晶体小,其后有白色纤维组织伴有残留的玻璃体动脉,使瞳孔呈白色反光。瞳孔区散大后可窥见平时看不到的睫状突,被纤维团牵向晶体。 【超声表现】 超声诊断原始玻璃体增生症的直接依据是在晶状体的后缘表面和视神经乳头之间可见 Y 形强回声条带,其形态为底向前,尖向后的三角形。视乳头处的夹角一般在 15 30 之间,条带随眼
12、球转动而略有摆动。未闭型的彩色多普勒显示强回声条带的暗区内充探测到玻璃体动脉的红色血流,血流束呈索样,随心搏而规律地闪 现,脉冲多普勒可测得血流速低、阻抗指数低的动脉血流频谱特征。闭塞型: V 形条带呈单条光带,条带的中心无暗区贯穿,交叉切扫时断面呈 “ 圆形实心 ” 征,彩色多普勒显示强回声条带内不含血流,也探不到动脉血流频谱。 视网膜脱离 【临床概述】 视网膜脱离并非是视网膜与脉络膜之间的分离,而是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两层之间有一潜在间隙,分离后间隙内所潴留的含蛋白质丰富的液体称为视网膜下液。临床上可分为是原发性网脱和继法性网脱,后者通常因损伤或肿瘤所致。 【超声表现】
13、视网膜脱离的声像图表现是在玻璃体暗区内、后 壁前方出现不规则的连续性带状回声,呈中等亮度,光带的一端与球壁视乳头相连,另一端或两端粘附着锯齿缘。部分性视网膜脱离者光带凹面向眼球中心,转动眼球时光带飘浮隆起度不一致。完全性视网膜脱离者,光带常呈“ V” 形的特征性改变,额面水平扫查时,脱离的视网膜呈圆形或卵圆形改变。光带后端连于视神经乳头,两前端连于锯齿缘。 视网膜囊肿 【临床概述】 视网膜囊肿是一罕见病例,主要特点是囊肿发生在视网膜上。其病理为视网膜外丛状层有 囊肿,称为 Blessing-Iwanoff 腔的小囊泡,使视网膜的内核层与外核层之间劈裂 而形成囊腔,即视网膜的层间分离。临床常因视
14、力减低,视物模糊而就诊。 【超声表现】 视网膜囊肿声像图的典型表现为在玻璃体内可见 圆形囊样回声光带,后运动不明显,如合并视网膜脱离则可见一条状光带,光带两端与球壁相连,中央部一囊泡状隆起,近椭圆形,似两条绳系一圆铃状,圆中为液性暗区,环状回声光带较两侧稍细,光带与球壁间呈液性暗区。视网膜囊肿应与玻璃体囊肿、玻璃体猪囊尾蚴、视网膜脱离仔细鉴别。 视网膜母细胞瘤 【临床概述】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以视网膜内颗粒层,偶或节细胞层和外颗粒层为起源的胚胎性恶性肿瘤,绝大多数见于 3 岁以下儿童,偶也见于成人,是儿童最多见的恶性肿瘤。 临床症状随肿瘤发展时期而不同,虽然习惯上将肿瘤发展分为眼内生长期、青光眼
15、期、眼外蔓延期和转移期四个阶段,但并不完全按此病程发展。 【超声表现】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声像图表现为在玻璃体内可见呈不规则、类圆形、半圆形或月牙形等形态的实质性肿块。肿块大小视病和而定,晚期整个玻璃体可被肿块填满。肿块的内部回声表现为强弱不等的中等偏强回声,其间可见散在钙化点、钙化斑回声,部份可伴声影,肿瘤内出现钙化斑回声是超声诊断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主要声学特征之一。视网膜母细胞瘤常伴 视网膜剥离。 CDFI 可显示视网膜母细胞瘤由视网膜中央动脉供血,可见视网膜中央动脉直接进入肿瘤呈分支状分布,彩色信号为朝向探头流动的红色血流。频谱 Doppler 图表现为高收缩期流速,低舒张末期流速,阻力指数
16、较高。 脉络膜剥离 【临床概述】 脉络膜脱离是由于周边部脉络膜毛细血管的渗漏,液体积聚在睫状体和脉络膜上腔而引起的睫状体脉络膜与巩膜之间出现脱离。色素膜除了在巩膜突后极部和涡状静脉处外,和巩膜仅疏松相连,故容易发生脱离。 患者多无自觉症状,有时出现视野和屈光的改变,当脱离波及黄斑部时即发生视力减退和视物变形。 【超声表现】 脉络膜脱离的声像图呈弧形光带凸向玻璃体,内部呈无回声区。它位于睫状体与涡静脉之间,即锯齿缘与赤道部之间,其边缘不会到达视神经乳头及虹膜。因此其分布范围除了乳头、后极部以外均可发生。脉络膜脱离可以局限某个象限或几个象限,如果各方向均有脱离,光带呈环形,如脱离较高时可向后扩展超
17、过赤道部,向前扩展到达晶体膜。后运动阴性。在图像上周边部睫状体脉络膜脱离与视网膜脱离及网膜水肿相似,因此需加以鉴别,前者光带反射强度弱,一般仪器灵敏度有时较难能显示。后者反射强度强,一般灵敏度能显示。分布部位前 者在周边部、睫状体脉络膜位置,后者在后极部及赤道部之后。单个脉络膜高度脱离与单个球形网膜脱离图像相似,均为半球形光带,其鉴别除了上述所提及的反射强度差异之外,还根据两者部位不同相区别。用 CDFI 检查时在脱离的脉络膜内可见血流信号。 脉络膜黑色素瘤 【临床概述】 脉络膜黑色素瘤占眼肿瘤的 2 4,常发生在儿童,它起源于脉络膜黑色素膜,血管壁将黑色素瘤厚厚地包裹,最常见的部位为乳头旁和
18、眼球后极,临床症状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当侵犯后极时,视觉早期就受到影响,而仅位于周边部的肿瘤则可完全无症状。 【超声表现】 脉络膜黑色素瘤多位于后极部,表面较光滑,边界清晰,呈类椭圆形、蘑菇状、葫芦形、穹隆形和球形等。大的黑色素瘤突向玻璃体腔内形态呈蘑菇型,颈部边界清楚,黑色素瘤的内部回声不均匀,大多表现为肿瘤前部呈均匀致密中等强度点状回声,其后回声逐渐减低至靠球壁的基底部呈无回声,即所谓的 “ 挖空 ” 征, “ 挖空 ” 征是声像图诊断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主要依据。 “ 挖空 ” 征的肿瘤前部回声强与肿瘤肿瘤前部细胞丰富而密集,变性坏死、液化不明显,间质内有丰富的小血管有关,而其后回声逐渐
19、衰减则与由前到后肿瘤细胞坏死液化逐渐增多,在肿瘤基底部接近球壁处 浆液渗出明显有关。 脉络膜黑色素瘤的 CDFI 表现为肿瘤内部彩色血流显示率极高,几乎为为 100%,可见动、静脉血流,其血流的丰富程度似乎与肿瘤的大小有关,中等大小的肿瘤 (高度 5-15mm)其血流相对较丰富,而在很大的肿瘤 ( 15mm)其血流反而稀少。 脉络膜血管瘤 【临床概述】 脉络膜血管瘤可以为一单发的损伤,也可以是 Sturge Weber 综合症征象中的一个单发的血管瘤, 50%伴有颜面部和眼前部血管瘤。通常发生于后极,可略高,与脱离的视网膜相连,色素上皮有继发改变。本病比较弥散,边缘不清,眼底镜下能辨认。只 有
20、在脱离眼球的组织学检查可以显示准确的大小, 【超声表现】 脉络膜血管瘤的声像图表现为在眼球后极有一稍隆起的强回声,隆起高度一般不高于 6mm,基底部较宽,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分布均匀,随眼球网膜转动。动态定期随访,肿块增大缓慢。脉络膜血管瘤可伴发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血管瘤的 CDFI 表现为较丰富的血流信号,这与脉络膜血管瘤有丰富的血管有关。长期患本病者,其脉络膜周边层可以骨化而产生声影,在这一阶段时,血管瘤不能同骨瘤或脉络膜转移性钙化相鉴别。 甲状腺毒性突眼症 【临床概述】 本病起病较快,女性病人多见,双侧或单侧 眼球向正前方突出,主要因眼外肌受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而肿胀,被认为是自身免疫率乱所
21、致。此种突眼症的眼球突出程度不如促甲状腺素性突眼,以手按压眼球可使它复原位,仅少数较严重病例能引起暴露性角膜炎及视网膜、视神经病变。 【超声表现】 甲状腺毒性突眼症的超声表现为球后间隙增宽,这主要为眼眶脂肪和眼外肌的炎性变所致。眼外直肌增厚较显著,可单侧或双侧,也可为对称或非对称的,肌肉的肌腱部分常不受累。肌肉回声可正常或轻度增强,内直肌和下直肌受侵较为严重。眼眶脂肪轮廓不规则,尽管其单个的点状回声较弱,但点状回声较正常眼增多 ,多半可产生密度增加改变,部份病例与正常眼相类似。眼神经也可累及,表现直径增大,而且向后延长。 眶血管瘤 【临床概述】 是一种较常见的良性中胚叶眶肿瘤,占眶内占位性病变
22、的第二位,仅次于泪腺肿瘤,包括:海绵状血管瘤、毛细管状血管瘤、血管内皮瘤和血管周围细胞瘤,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多见于青壮年,但也见于各种年龄,在我国男性病人略多。 【超声表现】 海绵状血管瘤的超声特点为所有病灶均发生在肌圆锥内的眶脂肪垫内,且多发生在视神经外侧,形态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肿块,与周围结构有清楚的界面。内部呈中等回声,分 布均匀,声传导较好,即声吸收少,部分可呈囊性肿块回声。肿瘤的后面范围和眶尖轮廓可显示,视神经显示清晰,可受肿瘤挤压而引起移位、变形。压迫眼球可以使肿瘤变形。彩色多普勒( CDFI)显示肿瘤内及边缘无血流频谱,压迫眼球后,突然放松,则可见散在彩点,眼动脉及
23、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速较正常人加快。 眶炎性假瘤 【临床概述】 是一种非特异性慢性增殖性炎症,因具有真性眶肿瘤的症状而得名。从组织学方面,炎性假瘤可分为六型:弥漫炎症型、慢性肉芽肿型、胶原组织增生型、慢性泪腺炎型、肌肉炎型和脉管炎型。眶假瘤并不少见,可发生于各年 龄,以男性病人较多。 【超声表现】 炎性假瘤的超声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不规则低回声肿块,内回声不均匀,位于眼眶脂肪组织,常伴有眼外肌的炎症和增厚以及眼眶其他组织的炎性水肿。 CDFI 可见血流信号。肿物可呈向球内隆起的实质性团块,易误诊为视网膜母细胞瘤,可有典型的 “ 挖空 ” 现象,需黑色素瘤鉴别。 眶脑膜瘤 【临床概述】 眶脑膜瘤是由蛛
24、网膜或硬脑膜发展而来的中胚叶肿瘤。该病在眶内并不多见,但可与颅内脑膜瘤互相蔓延,较常见者便是嗅沟附近或眶顶的脑膜瘤,多见于中年妇女。 【超声表现】 眼眶脑膜瘤声像图的特征为肿块呈圆形, 与周围眼眶结构分界较好,为弱回声或等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伴有 “ 内部反射 ” ,因肿瘤内部的细胞间界面的存在,连续的组织间隔和内部的大血管使声学间断所致,可能伴有钙化。肿块的声吸收大,透声性差,眶壁和肿瘤后部范围常不显示,压迫不能使肿物变形等。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临床概述】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能引起瞬间失明,是一种严重的眼病。临床表现为视力突然减退,甚至只有光感,有的病人先有雾视及头痛、头昏,单眼或双眼
25、先后发病,可相隔数目至数年。无光感者,瞳孔散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 【超声表现】 急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时 ,最为显著的表现为在彩色多普勒血流图上视网膜中央动脉和视网膜中央静脉彩色血流减弱或消失, Doppler 频谱图上为血流速度减低阻力指数增高。偶尔可在声像图上在视神经近处可见一个球后斑块,提示视网膜中央动脉内有栓子的存在。 颈动脉海绵窦瘘 【临床概述】 颈动脉海绵窦瘘是一综合征,最常见的是颈内动脉与海绵窦血管发生血管瘘。本病骤然发病,患侧头部及眼后部疼痛,患侧眼球突出,随脉搏而搏动并伴有杂音,患者常自有呼呼响声。以指压迫眼球或同侧颈总动脉能使突眼消减,当弯腰或俯卧时,所有症状加重 【超声
26、表现】 颈动脉海绵窦瘘声 像图特征是:球后间隙增宽,眶内软组织肿胀,眼外肌肥大,眼上静脉扩张,眼睑的血管增多和眶周静脉的血液逆流。 CDFI 表现为眼上静脉内血流速度增加,可见随心动周期搏动而改变的红色血流,脉冲多普勒可证实为反向为主的双相性 (收缩期逆向,舒张期正向 )的动脉化静脉血流频谱,探查同侧颈内动脉,高流瘘患者呈典型的动、静脉分流的高速低阻血流频谱改变。 第二节 涎腺疾病的超声诊断 一、涎腺的超声解剖 (一)腮腺 腮腺可分为浅叶、峡部和深叶。浅叶表面覆以腮腺鞘浅层,其深面由前向后接咬肌后部浅面、腮腺峡和胸锁乳突肌前面的浅 面。峡部前邻下颌支后缘,后为胸锁乳突肌前缘,浅面连腮腺浅部,深
27、面与腮腺深部相接。 腮腺内有颈外动脉及其终支颞浅动脉和颌内动脉、面后静脉及其属支颞浅静脉及颌内静脉等穿行。 腮腺区的淋巴结有三组:一组是浅表的筋膜上淋巴结,另一组是腮腺内淋巴结,位于腮腺筋膜深面的腮腺组织内,紧邻腮腺筋膜。第三组是深层腺内淋巴结,位于峡部、深叶或面后静脉附近。 腮腺导管:腮腺导管长约 5-6CM,管腔直径约 2MM,从腮腺浅叶前缘穿出后约在颧弓下厘米的水平向前行进,然后穿过颊肌开口于右上第二磨牙所对的颊部。 (二)颌下腺 颌下腺大小约 2.0 3.4 cm,呈三角型或类圆型。颌下腺位于颌下三角内,二腹肌前、后腹之间。颌下腺分为深、浅两部分,腺体的大部分属浅份,位于下颌舌骨肌的浅
28、面(近皮肤侧),深份绕过下颌舌骨肌后缘并在下颌舌骨肌与舌骨舌肌之间进入舌下间隙与舌下腺相接。整个腺体被颈深筋膜浅层包绕,浅层筋膜较致密,深层筋膜疏松。 颌下腺导管长约 5cm,直径约 3-4mm。起于浅份的数支循深份绕过下颌舌骨肌后缘在舌骨舌肌浅面、下颌舌骨肌及舌骨舌肌之间向前走行并开口于口底的舌下肉阜。 (三)舌下腺 呈枣核状,位于颌下腺和下颌舌骨肌的深面,与颌下腺的后极相连。 二、检查方法 (一)仪器 型实时灰阶超声仪的探头频率以 7.5MHz 或 10MHz 为宜 (二)检查方法 病人取仰卧位,颈后垫枕,头转向健侧使颈伸展,以便被测部皮肤充分暴露。对病变部位作纵横切面的十字交叉法予以定位
29、。 三、正常涎腺的声像图 (一)腮腺 (Parotid Gland) 腮腺呈规则、均匀的低回声的实质性结构,大小约 5 3.5cm,外形体表投影如倒立的锥体形,尖向下,底朝上,境界通常部清晰。纵切时,在耳前 的前叶内可见一贯穿腮腺的无回声带,为下颌后静脉,在其深部常可见穿过腮腺的颈外动脉及其分支。 (二)颌下腺 (Submandibular Gland) 正常的颌下腺呈三角形,约 3.4 2.0CM,位于颌下三角区内。内部见分布均匀的细小光点,回声强度与腮腺相近或较低,边界清晰完整,无明显被膜,导管不扩张时则不易显示。 (三)舌下腺 (Sublingual Gland) 呈枣核状,大小约 1.
30、7 0.6CM,内部回声与颌下腺相似, 因舌下腺比较小,境界也不甚清晰。 四、异常涎腺的声像图 混合瘤 【临床 概述】 又称多形性腺瘤,是涎腺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占全部涎腺良性肿瘤 90, 85发生在腮腺内。肿瘤由肌上皮细胞、软骨样组织和粘液样物质组成故名,肿瘤大小不一,从蚕豆样儿头样大小。除因肿瘤过大影响咀嚼或吞咽及呼吸外多无自觉症状。 【超声表现】 肿瘤的声像图表现为腮腺内见圆形、椭圆形或分叶形低回声肿块,内部回声均匀欠均匀,如粘液成份较多也可见液性暗区,液性暗区呈散在分布为多,晚期可有钙化光点出现,包膜反射光带呈间断型即不完整为主,也可缺如,以呈逐渐移行变化为其特点,后方回声稍增强。 C
31、DFI 大部分见中等量血流信号,频谱多普勒的收缩期峰值速度一般 50CM/S,阻力指数为 0.61 1.0。 腺淋巴瘤 【临床概述】 又称淋巴乳头状囊腺瘤或 Warthin 氏瘤,几乎全发生在腮腺,其中 90位于浅叶或下极,男性好发,男 :女之比为 :,多见于中年男性。一般生长缓慢,通常直径 cm。质软可活动。 【超声表现】 声像图表现为于腮腺下极见一圆形或卵圆形的肿块,周界清晰,包膜光带薄而大多完整,内部因充盈稠厚粘液大部回声极低,回声强度低于混合瘤,其间可被强回声带分割成 “ 网格状 ” ,大部 分后方增强。 CDFI 的表现的血流极为丰富,多为内部分支状血流型。多普勒的频谱呈高速低阻型,
32、阻力指数 0.55-0.88,收缩期峰值速度多低于 60CM/S。 粘液表皮样癌 【临床概述】 是最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占 28.8, 31 50 岁多发,女性稍多于男性,最常见于腮腺。根据癌细胞分化程度及生物学行为,可分为高分化型和低分化型二型。 【超声表现】 声像图表现为低度恶性的粘液表皮样癌与混合瘤相似,高度恶性的在涎腺内见实质或混合性肿块,当向周围浸润时,其边缘可不规则,境界不清,实质部分呈低 回声,内部光点分布不均匀,有时可见均质、致密较强的回声光团。 CDFI 的血流的分布形式以内部分支型和散在型为主。多普勒频谱形态多呈高速高阻型,阻力指数 0.55 0.10, 44的 PSV 大
33、于 35CM/S,超过 60CM/S,则对诊断粘液表皮样癌极有参考价值。 涎腺囊肿 【临床概述】 包括粘液腺囊肿、舌下腺囊肿和腮腺囊肿(。 多因涎腺的导管因炎症或结石阻塞使腺体分泌物滞留所致,其病因多系损伤,有时多次反复损伤,可形成疤痕而阻塞排泄管,以舌下腺及腮腺为多。舌下腺囊肿如位于下颌舌骨肌口腔侧称为舌下腺 囊肿口内型,如位于皮肤侧称为口外型。 【超声表现】 声像图表现为病变区呈圆形或椭圆形的液性暗区,后部回声增强,有明显的包膜回声,伴感染则可见漂浮光点,伴结石则可见有声影的强光团。舌下腺囊肿形态多不规则。 良性淋巴上皮病 【临床概述】 多见于中年女性。涎腺腺体被淋巴细胞浸润破坏或替代,病
34、初多从腮腺开始,无痛性肿大,病变呈进行性发展,后期可累及颌下腺或泪腺,造成眼干、口干,临床上又称米古力兹病,如合并结缔组织病、风湿性关节炎者称舍格林氏综合症,即口、眼干燥综合症。 【超声表现】 声像图表 现结节型和弥漫型之分,前者与腺淋巴瘤相似,后者在双侧腺体内见弥漫性的直径为 2 5MM 的多个低回声区,呈筛状表现,为良性淋巴上皮病中期的典型表现。 弥漫型良性淋巴上皮病的 CDFI 表现为在整个的腺体内出现随机分布的点状血流信号,在光点最不均匀和囊性结构最多处,血流信号最丰富。结节型的良性淋巴上皮病,其血流分布形式呈内部分支型,血流较为丰富。频谱多普勒表现为结节型良性淋巴上皮病的频谱形态呈高速低阻型, PI0.6。 涎腺炎 【临床概述】 涎腺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前者常由细菌感染引起,后者可从急性拖延所致, 也可因梗阻继发感染引起。其中以颌下腺炎中最多见,与其特定的解剖及生理因素有关,因颌下腺导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