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相传当年宰相张英邻家造房占张家的一点地基,两家为此争执,张家人修书一封到京城求宰相张英主持公道,张相爷看完书信回了一封信,内容: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到回信后羞愧难当并按相爷之意退让三尺,邻家人见相爷家人如此胸怀,亦退让三尺,遂成六尺巷。清朝人物张英, (1637 1708) ,字敦复,号乐圃,清朝人物,清代著名大臣张廷玉之父。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
2、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六尺之巷因此而成。 在安徽安庆,流传着这样说法:“父子宰相府” 、 “五里三进士” 、“隔河两状元” ,指的是张英家庭。张英的儿子是大名鼎鼎的张廷玉,热播的影视剧康熙大帝 、 康熙王朝和乾隆王朝中都有他的重要身影。张廷玉(1672-1755)为康熙时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乾隆时加太保,为官康、雍、乾三代,历半个世纪宝刀不老
3、,为二千年封建官场之罕见。他有这样的官场作为,应该说是他得益于父辈、祖辈淡泊致远、克已清廉的家风。六尺巷在父辈那里宽了六尺,而在他的心胸中又宽了万丈, “心底无私天地宽” ,无私的心胸因此坦荡而无垠! 张英、张廷玉父子是安徽省著名历史人物,二人在清初康、雍、乾盛世居官数十年,参与了平藩、收台湾、征漠北、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编棚入户等一系列大政方针的制订和实行。对稳定当时政局,统一国家,消弭满汉矛盾,强盛国计民生都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二人为官清廉,人品端方,均官至一品大学士,是历史上著名的贤臣良相。同时二人还是史家公认的学者大儒。 在张家官运的背后是康雍乾三世,他们是清代有作为的皇帝,在有作
4、为的皇帝身边溜须拍马,邀宠作奸是没有市场的,特别是雍正皇帝,为政不长,却厉行政改,一生勤于国政, “崇俭而不奢” ,“毫无土木声色之娱” ,张廷玉记录雍正:“上进膳,承命侍食,见一于饭颗并屑,未尝废置纤毫!”饭粒落于桌上也不舍弃!在张家高官的背后,是威严自律的帝国皇帝。 当时的清王朝尽管帝王自律而有作为,但对汉人仍提防有加,防汉人颠覆政权,大兴文字狱,高官厚爵们也伴君如侍虎,如履薄冰。张家人低调屈身,也成自然,据载,张廷玉之子张若霭殿试得一甲第三名(探花) ,张廷玉跪求雍正换人,以留得名额给天下平民英才,因为张家已太多出人头地的机会了。雍正深为感动,将其子降级任用,可见张家谦卑公允之心昭昭可鉴
5、日月。 六尺巷开的“官司” 洪德彬 一段关于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故事,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 安徽桐城县发生了一件当朝宰相张英与邻居叶秀才为了墙基争地界打官司的奇闻。 因为张英家要盖房子,地界紧靠叶家。叶秀才提出要张家留出中间一条路以便出入。但张家提出,他家的地契上写明“至叶姓墙” ,现按地契打墙有什么不对,即使要留条路,也应该两家都后退几尺才行。这时张英在北京为官,其子张廷玉(雍正、乾隆两朝名臣)也考中进士,在朝为官,老家具体事务就由老管家操办。俗语说:“宰相家人七品官” ,这位老管家觉得自己是堂堂宰相家总管,况且这样建墙也有理有据,叶家一个穷秀才的意见不值得答理。于是沿着叶家墙根砌起了新墙。这
6、个叶秀才是个倔脾气,一看张家把墙砌上了,咽不下这口气,秀才自己能动笔,一纸状文告到了县衙,打起了官司。 一个穷秀才与当朝宰相打官司,而且理由也不十分充分,亲朋好友都为叶秀才担心,怕他吃亏,劝他早点撤诉,但叶秀才就是不听,坚持把官司打下去。张家管家一看事情闹大了,就连忙写了封信,把这事禀告了北京的张英。不久,就接到了张英的回信。信中没有多话,只有四句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管家看了这首诗,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就来到叶家,告诉叶秀才,张家准备明天拆墙,后退三尺让路。叶秀才以为是戏弄他,根本不相信这是真话。管家就把张英这首诗给叶秀才看。叶秀才看了这首
7、诗,十分感动,连说:“宰相肚里好撑船,张宰相真是好肚量。” 第二天早上,张家就动手拆墙,后退了三尺。叶秀才见了心中也很激动,就把自家的墙拆了也后退了三尺。于是张、叶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百来米长六尺宽的巷子,被称为“六尺巷” 。据说,这里成了桐城县一处历史名胜,一直保存下来。 看完这段故事,我也确实深有所感。我认为:张、叶两家打的完全是一场不对称的官司,张家是当朝一品深受康熙皇帝信任的文华殿大学士,叶家是个教私塾的穷秀才,就事情本身而论,张家按地契位置砌墙,也算不上恃强霸占。当时张英接到管家来信,不必写什么对付叶秀才的强硬言词,只需要让管家向当地地方官吏打个招呼要他们“酌情办理”或者“按律处置”
8、 ,那些对当朝宰相唯恐巴结不上的地方官吏当然心领神会但张英没有以强凌弱,而是采取了和邻睦里,以仁爱待人的姿态,从而使两堵冷墙之间有了温度。这不仅在当时,就是在今天也是很有启示的。特别是对某些仗势欺人、横行乡里、以强凌弱、巧取豪夺的人,难道不感到羞愧吗? 张英、张廷玉父子,一般称之谓“大小张相” 。对张廷玉我了解较多,对张英只知其大概,知之甚少。南方归来,查看了资料得悉,张英安徽桐城人。康熙初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康熙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张英为官勤细谨慎,深得康熙信任。康熙称赞他:“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 ”他的家教是“务本力田,随分知足” 。看看这段小传,确是
9、和上述拆墙礼让的事迹相吻的。舒芬(1487 1531) ,字国裳,号梓溪,明南昌进贤(今属南昌县塘南乡梓溪大队)人,经学家,正德十二年(1517)状元。 著有舒文节公全集 (又名梓溪文钞 )舒芬自幼聪慧,七岁能诗,十二岁作驯雁赋 ,被南昌知府荐为博学弟子。登第后,出任翰林院修撰。舒芬为宦清正,敢言直谏,正德年间(15061521) ,因谏阻武宗常以打猎巡游,寻欢作乐,荒废朝政,被贬谪为福建市舶副提举。嘉靖间,又因哭谏世宗而入狱,并夺俸三个月。不久,舒芬母亲病故,扶枢南归。他因虑国忧民,积郁成疾,于嘉靖十年含恨悲愤而逝,世人称之为“忠孝状元” 。万历三十六年(1608) ,神宗追谥为文节。同年,
10、进贤士民于县城坛石山建文节祠,纪念其文华节气。舒芬当了翰林院修撰,后又被授谏议大夫。舒芬当了官后,为官清正,刚正不阿。他对自己家里人要求很严,不许家人利用自己的牌子为非作歹,因此清名远播,官声极佳。有一次,他家的邻居盖房子,把墙脚下到属于他家的地基上。而他家也正准备将原来的房屋扩修一下,这样,两家自然要发生争执。于是,家人立即给舒芬写了一封信,要他出面干预。舒芬接到家书后,立即给家人寄去一首诗。诗云:千里书来只为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里接到他的信 ,自然理解他的意思。他的父母都是明白人,弟妹们也都是读书人,看了他的诗,心静下来了,气顺过来了,于是,便主动上对方家门,答应让出地基。对方也主动地将自己下下去的墙脚挖起,向后退了好几尺。直到现在,舒芬的家乡北山镇,还保存着宽宽的让墙巷 。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