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 观察与发现教学内容:第一课语文园地二单元教材简说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古诗两首 、 爬山虎的脚 、 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 语文园地二是综合性训练。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单元设计理想本单元教学设计,要根据四年
2、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大胆地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策略上,教师要注重体现语文课本身的特点,以读文本,让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5古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岭壁 。3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4积累诗人的其他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二、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
3、交流读诗的感受。三、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四、教学课时2 课时五、教学准备1学生收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及作品。2多媒体教学课件。六、教学环节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题西林壁一、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3、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观念。二、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三、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四、教学准备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和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3课件。五、教学环节(一)积累背诵望庐山
4、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二)激趣,感悟诗的意境,形成对山的全方位的感受。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学古诗可有意思了,今天我们就来学古诗。谁来背首古诗?2、出示:过渡:老师也带来了些古诗句,请你读读!感受古诗的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注意适当解释3、初步形成对山的认识(1)上面的诗句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字,那是山(2)请你谈谈你眼中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的!(三)初步感悟苏轼眼中的庐山。1、揭示所学内容
5、(1)大家谈了自己眼中的山,有位诗人也想谈谈自己眼中的山,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2)出示课件:苏轼(3)他写了一首诗叫做:题西林壁2、初读诗句,正音(1)出示古诗(2)他游览的是什么山呢?他想跟大家谈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诗。(3)自由读诗。 (配乐古筝春江花月夜 )(4)请学生读: 单个举手积极地读、男女生比读、上下句 1、2 组与 3、4 组接读。注意用上激励的评价语,同时正音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3、初步释疑(1)明白所写的山和题诗的地
6、点等基本常识。A、过渡:有句格言叫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书读着读着就知道其中的东西了。你们也读了好几遍了那么你读懂什么了呢?B、随机交流。(2)师相机补充:A、诗是苏轼 49 岁写的B、这首诗是写庐山这十几首中最后的一首。(四)探索庐山的真面。1、见识庐山的多面性(1)苏轼见到了怎样的庐山?(引导用现代语言表达)(2)诗句是怎样写的?(3)出示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4)释字解词:A、横看正面看B、岭(圆)峰(尖险)(5)苏轼怎样去感受庐山的?(引导回答:从不同角度去看庐山,有正面看、侧面看、远处看、近处看、站在高处俯瞰、站在低处仰视)2、感受庐山多面的美(1)这样的山你见过
7、吗?美美地自由读前两句(2)这样的山是怎样的山?(引导读者的心情的词语百看不厌、心旷神怡等词)(3)齐读诗句(五)解疑明理1、明诗意(1)你们喜欢这样多情的庐山吗?(2)苏轼也跟大家一样,真的想一览庐山的真面,可是他能吗?(3)齐读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过渡:诗中哪两句告诉我们他不能?(4)谁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注意字意(5)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6)接下来让我们随着苏轼来游览一下美丽的庐山吧!(课件)(7)苏轼在叹息啊,你读出来了吗?品悟读2、明事理(1)提升庐山的真面:过渡:
8、苏轼见到了如此变化无穷的庐山,为什么还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导:庐山的美、味道永远领略不尽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庐山的全部)(2) 那么要怎样才能弄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你能给苏轼提个建议吗? (从庐山的整体上来看,才能了解他的整体形状;应该从远处看,了解庐山的走向、山势等。 )(3)小结归纳:从整体上看,才有可能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4)形象感知:A、出示:四副图描写同一样东西,但角度各不相同B、盲人摸象的故事(5)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其实不仅观山如此,看事情也是一样。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吗?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 )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6)生活中你
9、有过这样因为看了局部而忽略整体而犯了错的事情吗?我们对待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呢?(六)练情巩固1、今天在诗人苏轼的带领下,你见到了怎样的庐山啊?齐读古诗(配乐古筝春江花月夜 )2、出示:这是( )的庐山,只有( )才能见到庐山真面!过渡:苏轼眼中的山可和别人眼中的山一样吗?诗人苏轼想通过诗来告诉我们(七)小结:历来写山的人不计其数,而苏轼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们在生活中好好品悟这一座座真实而神奇的山吧!(八)作业:用你喜欢的方式将这首诗介结给家人或朋友。 诗配画;编小故事;配上音乐,吟唱;书法。(九)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宋)苏轼横岭所见侧峰全面了解不识所感只缘六、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内
10、容:游山西村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2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3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尝试加以运用。二、教学重点: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三、教学难点:体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哲理思想。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程序:(一)积累背诵,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一首古诗题西林壁 ,这首古诗不仅写出了庐山的雄奇景象,更说明了一个哲理,那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你还记得这首诗吗?能把它背下来吗?题西林壁 (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
11、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 (师吟诵):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游山西村)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到乡村农家去品味一下他们的生活吧。3老师板书课题游山西村 ,生齐读课题。4检查预习,指名读诗。(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读到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游山西村莫笑 / 农家 / 腊酒浑,丰年 / 留客 / 足鸡豚。山重 / 水复 / 疑无路,柳暗 / 花明 / 又一村。(注意纠正“浑” 、 “豚” 、 “疑”的读音。 )(3)全
12、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4)古诗大家都能读了,还不行,还有四个生字要求大家会写。请自己看看这几个生字,想一想你打算怎样记住它。(5)全班交流,识记生字并区别同音、形近字。(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师:这首诗大家已经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诗句的意思吗?回忆一下前面一首古诗我们是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学的?(理解诗题了解作者理解诗句熟读成诵领悟意境)1理解诗题: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游览浙江绍兴的一个村庄时写的一首诗。 )2了解作者:根据你的了解简单谈谈诗人陆游。师总结:(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
13、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在他的诗歌中,总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间或质朴清新。修辞炼句精致工整,在律诗绝句中善于组织对偶,浑然一体,别开生面。 )3理解诗句。A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B交流学习所获。 (教师主导,集体交流)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不要笑话农家的腊的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读完这两句诗,你能体会到什么?(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
14、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反复读这两句诗,想: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样的?(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当作者行走在重重叠叠的山峦中,踏过弯弯绕绕的水道后,心情如何?从哪看出的?(心情沮丧,从“疑无路”看出。 )当作者面对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时,心情又是怎样呢?从哪儿看出的?(惊喜,从“又一村”看出。 )指导学生打着手势反复吟诵此句,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感受诗句语言的韵律节奏美。4熟读成诵: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这首古诗,比比谁的朗诵更优美。5领悟意境。其实“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生活中无处不在,你能举个例子吗?(三)收集材料,
15、拓展学习1继续读诗, 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 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2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诗人陆游的资料,并编写“陆游小档案” 。3朗诵游山西村全文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四)板书设计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叙事 盛情待客丰年/留客/足鸡豚。 景美人更美山重/水复 /疑无路,写景抒情 景色迷人柳暗/ 花明/又一村。六、教学反思6爬山虎的脚一、教学目标1认识 5 个生字,会写 11 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16、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三、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四、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突破方法: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队员一样一脚就一脚牢地往上爬。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爬山虎这一植物没有过直观的认识,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我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实物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五、教学准备爬山虎实物,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六、课时划分两课时七、教学环节第一课
17、时(一)积累背诵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宋帆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爱默生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伽利略观察,观察,再观察巴甫洛夫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苏霍姆林斯基 (二)实物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感受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秘,还欣赏了变化多端的火烧云。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观赏一种奇怪的生物爬山虎。(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生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然后说说通过初读课文对爬山虎都有哪些了解。生自由读文后交流:爬山虎是一种植物而不是动物。爬山
18、虎有脚。爬山虎是靠脚向上爬的。2请五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四)学习生字新词1学习生字开火车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口头组词。 (师生共同纠正易读错的字音:“均、匀”要读准前鼻音;“重叠”的“重”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作chng;“触着墙 ”的“着 ”不读 zhe,应读 zho)分析字形结构,抽生说每个字的特点及部首。分四人小组讨论生字易错的地方及如何记忆字形。交流讨论结果:“逐”是半包围结构,要注意里面没有一点;“叠”的结构比较特殊,下面是“且” ,不能多加一横;“茎”的第四笔是横撇,不能分成两笔写;“隙”字右边上面的小字没有勾。2。出示
19、词语: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抽生读开火车读齐读(词语的理解在分析课文中解决。 )(五)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1生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两个部分?生自读课文,交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2放多媒体课件(一墙的爬山虎随风摆动的画面) ,请学生欣赏,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3刚才你看到的画面上是怎样描述的?(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
20、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自己读这一段话,看有什么感受。 (美)5自己再一边读,一边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用手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6再放多媒体课件,男女生分组读,一组读另一组就看画面,图文结合来体会叶子的动态美。7作者怎么把叶子写得这么美呢?(认真观察)8再放刚才的课件,提问: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这个问题我们在下节课再解决。(六)抄写、积累1、每个生词抄写两遍。2、抄写爬山虎叶子很美的句子。第二课时(一)积累背诵背诵爬山虎叶子很美的段。(二)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欣赏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均匀地铺在墙上,风一吹过美丽极了,那么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
21、的叶子呢?(因为它有脚)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三)认识爬山虎的脚拿出准备好的爬山虎实物让学生观察,指导从脚的样子,形状,色三个方面去观察。1交流观察的结果。 (只要学生认真观察,这个结果是很容易就能得到的,因为实物具有很强的直观性)2书上又是怎样描写它的脚的呢?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有关的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3自己读这些句子,读懂了用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教师巡视指导,并选择一份画得较好的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出
22、来)4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而且还藏在叶子的下面,为什么作者还是描写得如此细致呢?(因为作者对爬山虎的脚进行了十分仔细的观察)哪个词说明了作者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呢?(注意)(四)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爬山虎既然有脚,那它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那它究竟是怎样爬的呢?1分小组学习 4 自然段,自学要求为:找出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来;找出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在小组里演示一下它是怎样向上爬的。(生分组学习讨论,师指导)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表示向上
23、爬的动作的词:触、巴、拉、贴 (板书)抽小组演示爬的过程,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要让学生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 )3再放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这一段,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4齐读勾画的句子,想想它是不是只是往上爬的?你是如何知道的呢?(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因为前面二自然段说是一墙的叶子。 )5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请生自读 5 自然段,看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生自读这一段。汇
24、报自读情况: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感受:生自由谈 (师注意引导:“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带着对爬山虎的脚的这种精神再读最后一段。(五)总结写作方法通过本文的学习,总结应该如何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的方法。 (结合具体的语句)1观察要细致,不能只看表面,要全方位的观察。2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坚持长期观察,而不是一时。(六)拓展延伸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七)板书设计: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写作方法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