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闻两则一、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二、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三、 教学课时 1 课时四、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自读法五、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
2、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二)整体感知1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2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3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4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5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教师导学(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
3、学生得出结论)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合作探究教师布置思考题: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讨论后明确: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
4、时、语言简明准确。三)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2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给予鼓励。四)巩固练习一 判断题1. (1)消息用来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事实。 ( )(2)消息的特点之一是让事实说话,但有时根据需要也可以作一定的虚构和夸张。( )(3)消息的标题由引标、主标、副标三部分组成,其
5、中主标是必须有的,其他的则可有可无。 ( )(4)“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个标题全面叙述了消息的主要事实,其中“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雄浑,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 )二简答题1用横线画出文中的议论部分,并说说议论在文中的作用。 2指出这段消息的五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结果: 3文中“此种情况”指代什么?4。文中“亦”字照应的是哪一句? 5“余部 23 日可渡完”中的“余部”能否换成“剩下的”,为什么? 6与中路、西路军不同,课文详写了东路军的战况,为什么这样安排。三。填空。“那一天”指的是_月_日。“东面防线”指的是_。“同日同时”指的是_日_时。四。阅读后回答问题
6、本报杭州 1 月 12 日专电(记者万润龙)没有“立正”、“稍息”的口令,只有抑扬顿挫的音律。杭州采荷中学创造的“音控广播操”使中学生课间操别开生面。这种被认为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的新形式,已在杭州一半以上中学推广。昨天,记者亲身体验了这一使中学生感到欢欣鼓舞的“音控广播操”。上午 9 时 40 分,下课铃响了,广播喇叭中随即响起钢琴协奏曲黄河。在这乐曲声中,学生全都走出教室。3 分钟后,黄河乐曲骤停,骑兵进行曲响起。已经排列整齐的学生队伍随着乐曲的节奏,起步,慢跑,三个年级六支长队,分六路进入操场。那情景,宛若大型团体操的入场式。仅一分钟,学生们已经全部进入操场,骑兵进行曲恰到好处地
7、戛然而止,广播操音乐响起,学生们按照节拍整齐做操。操毕,广播中传来了钢琴独奏曲秋日的私语。乐曲声中,孩子们全部下蹲,解下缚在双腿上的“健力腕”沙袋,转而绑在双手的手腕上。轻松欢快的迪斯科舞曲浪漫电波响起,全校学生随即做起了健力腕操。在最后一个动作结束时,骑兵进行曲再次响起,学生们踏着乐曲,慢跑出操场。记者看表,9 时 53 分。13 分钟时间内,没有听到一句口令,没有听到一声哨子。13 分钟内,有的是音乐的转换和学生们整齐优美的操姿。下课铃响后的老师拖课,学生下课后的喧哗,体育教师集队时的呵斥,一概全无。身临其境,果然不亚于经历一次艺术享受。(1)给下列字注音。3载( )体 戛( )然 手腕(
8、 ) 呵( )斥(2)上文内共使用成语 A4 个B5 个C6 个D7 个(3)这则消息的导语是 A句B句C句D句(4)填空。在 13 分钟内,共播出_种乐曲,其中学生体操的乐曲是_和_。播放黄河的作用是_,播放骑兵进行曲的作用是_。播放时间最短的乐曲是_,原因是。(不超 8 个字)(5)简答。作者说,音控广播操解决了教师拖课、集队的呵斥和喧哗。除此以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好处? (2 分)答:_ 请为这则消息拟个标题。(0.5 分)_五。小练笔新学年开始了,你身边一定有许多变化,如课室不再是以前那个课室了,班里来了一位新同学等。请你就其中的一两样变化,写一 写。300 字左右。五)教师小结新闻两则
9、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六)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七)板书设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 锐不可当西(较详) 中(略) 东(详)长_横 渡 _ 江 (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 溃不成军4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第一层:导语第二层:背景
10、我军主动第三层:回顾 敌军必败第四层:预言课后记:52 芦花荡一、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2过程和方法目标: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抗战英雄儿女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二、 教学重难点重点:欣赏人物形象及环境描写。难点:揣摩文中人物及景物描写的句子,探究小说人物、环境描写与主题的关系。三、 教学课时 2 课时四、 教学方法 点拨法、诵读法
11、、自主探究法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感受课文内容的传奇色彩。(一)导语请大家翻开课本前面的彩色插图白洋淀,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们高大的身影。(二)作者、作品简介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
12、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感受课文内容。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板书显示):辨明字音:提防( ) 竹篙() 苇塘() 疟子()寒噤() 吆喝( ) 一梭机枪() 蹿()仄歪() 趴() 扒() 飒() 转弯抹角()辨析词义:寒噤(因寒冷而哆嗦)仄歪(倾斜、歪斜)6张皇失措(慌慌张
13、张,不知怎么办才好)2.学生自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教师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明确:一个干瘦的、眼睛特别明亮的老者撑着一只小船,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运干部。他不带一支枪,甚至也不穿一件像样的衣服(除了那件蓝色的破旧短裤),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驰骋,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稻米和肥鱼的香味,才和歌声一起从苇塘里飘出来;靠了他,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才得以维系。学生在教
14、师的示范下接着复述故事情节的后半部分,即最精彩的部分。以“但有一次,却发生了意外”开头,续说下文。(四)美点大追寻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一次美点大追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1.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同学读这篇小说的感受,要求同学用“我喜欢 ,因为 ”这样的句式说话。学生各抒己见,畅谈阅读的感受。可能出现的答案有:“我喜欢这篇小说的情节,因为它具有浓浓的传奇色彩。”“我喜欢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因为他孤身一人捉弄并战胜十几个鬼子,本领神奇。”“我喜欢这篇小说中的两个俊女子,因为她们小小年纪便投身革命,大菱受伤后表现得异常坚强,是个真正的革命战士。”
15、“我喜欢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因为它富于诗情画意,比如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我喜欢小说把严酷的战争与温柔的水乡结合在一起的写法,因为它具有一种摇曳的美。”2.教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节、人物、环境描写。(五)教师引导学生深层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1.要求学生就“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2.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明确: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
16、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表现在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上。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3.深层探究提问: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的?学生思考,讨论。7明确:(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2)“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先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大菱受伤后,老人发誓说:“他们打伤
17、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而女孩却一再怀疑,先不答话,后来竟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女孩的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后来叙述打鬼子,也只交待打鬼子的过程,而不写他事先已设好圈套;写打鬼子的过程,只写老人的行动,也不写其用意,就在剥莲蓬、绕小船中,巧妙地痛击鬼子。让人读后才恍然大悟,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六)巩固练习一、累与运用1给下列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疟( )子 寒( ) 蹿了一蹿( )z( )歪 飒( )飒 阴惨( )。2根据语境解词并模仿造句。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
18、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月明风清:造句:她像央告那老头子央告:造句: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转弯抹角:造句: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张皇失措:造句:4填空。芦花荡的作者是_,选自 ,本文是他的“_”,他的另一篇小说是荷花淀,写作年代是_。5阅读小说要注意把握哪三要素?七)小结(学生谈收获)八)、布置作业8熟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九)板书设计9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赏析小说的人物美、景物美,把握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段,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充分体会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觉芦花荡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身处磁场,我们似乎身不由己。今天
19、,我们继续品读芦花荡,赏析小说的人物、景物。(二)赏读小说中的人物1.以小组为单位,就“你认为小说中人物的刻画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小组组长作总结归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学生明确: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为“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很丰满,很真实,很可爱。“丰满”表现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写出了人物的各个方面,具有一种立体美;“真实”表现在作为一个大英雄,小说不仅写其智勇双全,而且写其过于自信、自尊,写他自责、歉疚;“可爱”表现在“老头子”对待两个女孩的态度上。2.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立体美。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明表现人物的手段,分析“老头子
20、”的英雄性格。学生读课文,画出相关语段。明确: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肖像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
21、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教师点拨:这些片断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乡土、同胞,他恨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敌人。教师补充:除了对老英雄的正面刻画外,也有侧面描写,如“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22、。”歌声、香味让我们想像到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功劳。再如“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写敌人的束手无策,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神奇。又如写二菱对老英雄的怀疑、不信任,侧面写老10人的英雄行为。3.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真实美。(1)提问: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学生明确: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
23、自信的。(2)仔细揣摩文中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真实、可爱。学生齐读相关语段,在想像中感受老人的复杂心理。(三)赏读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好处1.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要求学生从文中画出并摘抄,仔细体味写景的妙处。明确:(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
24、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学生齐读写景语段,展开想像,感受那浓浓的诗情画意。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景的作用。(1)教师示范分析第(1)、第(8)句。明确:“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
25、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么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白天一片死寂,连水鸟也躲避;只有到晚上,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情感。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第(8)句是老人致敌人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美丽。这段景物描写有加强抒情韵味的作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