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68.50KB ,
资源ID:3073687      下载积分:1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07368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初三文言文复习资料.doc)为本站会员(11****ws)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初三文言文复习资料.doc

1、 文言文复习资料21 课 陈涉世家- 司马迁一、阅读指导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的前半部分,司马迁用“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笔法,描述了两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一次农民起义的经过,表现了陈涉、吴广起义领袖的英雄形象。本文主要记叙了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准备、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表现了陈胜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二、一词多义与 尝与人佣耕(同、和) 与皆来会计事(都、一起)应 笑而应曰(回答、答应)宜多应者(响应)次 皆次当行(按次序排列)次所旁丛祠中(临时驻扎和住宿)会 会天大雨(适逢,恰巧)与皆来会计事(聚集,集会)等 等死,死国可乎(同样、一样)公等遇雨(在名词或副词之后表

2、示复数)道 道不通(路)伐无道(道义)数 以数谏故(屡次、多次)数日(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故 以数谏故(缘故、原因)广故数言欲亡(故意,特意)将 将兵徇蕲以东(带领)项燕为楚将(将领,带兵的人)指 卜者知其指意(意思,意图)皆指目陈胜(用手指指点点)书 丹书帛曰(写)得鱼腹中书(字条)令 又间令吴广(派)召令徒属(命令)令辱之(使,让)欲 广故数言欲亡(想,想要)从民欲也(欲望,愿望)之 辍耕之垄上(去,往)怅恨久之(结构助词,无义)鸿鹄之志(结构助词,的)二世杀之(代词,他)以 以数谏故(因为)或以为死(认为)以激怒其众(来,以便)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三、词类活用此教我先威众耳 威解释

3、为威服 形作动皆指目陈胜 目解释为目视,用眼睛打量 名作动乃丹书帛曰 书解释为写 名作动陈胜王(wng) 王解释为为王 名作动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解释为用网捕 名作动固以怪之矣 怪解释为以为怪 意动用法忿恚尉 忿恚解释为使忿恚 使动用法尉果笞广 笞解释为用竹板打 名作动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解释为铁甲,锐解释为武器 形作名四、古今异义陈涉少时 古义,年轻时 今义,少年时皆次当行 古义,编次 今义,次序等今亡亦死 古义,逃跑 今义,死亡等死 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卒中往往语 古义,到处 今义,常常固十六七 古义,本来 今义,坚固又间令吴广 古义,私自,偷着 今义,隔开楚人怜之 古义,爱戴 今义,可怜皆

4、下之 古义,攻克 今义,下面比至陈 古义,等到 今义,比较五、通假字发闾左適戍渔阳 “適”通“谪”贬谪,这里是强迫的意思。为天下唱 “唱”通“倡”首发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将军身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六、词语解释1.辍耕之垄上(去、往) 2.怅恨久之(失望) 3.若为佣耕(你) 4.九百人屯大泽乡(停驻) 5. 燕雀(小鸟,比喻见识短浅的人)安知鸿鹄之志哉(天鹅,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6. 度(估计 )已失期( 误期 ) 7.发闾左(指代贫苦人民)適(“適”通“谪”贬谪,这里是强迫的意思 )戍渔阳 8.失期,法皆斩(按照法律) 9.今亡亦死(逃走) 10.等(同样)死,死国可乎

5、(为国事而死) 11.天下苦秦久矣(苦于秦(的统治) 12.今或闻无罪(有人) 13.楚人怜之(爱戴) 14.卜者知其指意(意图) 15.念鬼(考虑、思索) 16.此教我先威众耳(威服众人) 17.置人所罾鱼腹中(鱼网,这里作动词,就是用网捕) 18.夜篝火(笼,用笼罩着) 19.狐鸣呼曰(作狐狸嗥叫的凄厉声音) 20.旦日(第二天)卒中往往语(到处) 21.皆指目陈胜(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22.尉果笞广(用鞭、杖或竹板打)23. 并杀两尉(一齐) 24.敬受命(听从(你的)号令) 25.从民欲也(愿望)26.收而攻蕲(收集) 27.蕲下(攻下、攻克) 28.徇蕲以东(攻占(土地) 29

6、.比至陈(等到) 30.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坚:指铁甲)(执:紧握着)(锐:指武器) 31.复立楚国之社稷(国家)七、翻译句子:1、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年轻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现在逃走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4、天下苦秦久矣。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5、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

7、带兵。6、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7、此教我先威众耳 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8、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都在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9、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守卫边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10、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死就要干出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11、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几天后,(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会商议大事。12、将军身被坚执

8、锐,伐无道,诛暴秦 将军亲自披着坚固的盔甲,手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昏君,消灭暴虐的秦王八、关键问题1、本文选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谁? 史记;司马迁2、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3、陈涉为起所作的两方面舆论阀准备是?丹书鱼腹;篝火狐鸣4、陈涉是怎样一个人?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5、文中能体现陈涉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6、既表明陈涉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又表明其伟大抱负的动员群众的名言是?王候将相宁有种乎!九、分析:(一)、分析第一段1既然是写陈涉,为

9、何开头并举吴广的籍贯、表字?体现吴广在起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段叙述了陈胜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为以后领导起义作伏笔。3第一段分几层,用|划出后,总结层意,并理出线索。层意:年少时(鸿鹊之志)服役后(谋划起义) 举大计后( 据陈称王)线索:抓住陈胜、吴广的活动这条贯穿全文的主线。4为什么在开头列出吴广呢?突出陈胜是本文的中心人物,同时也暗示吴广在起义中的特殊地位,这样开头,下文据此展开,写陈、吴二人合谋举事,并对吴广在谋划起义和建立张楚政权中的作用作了详细的描述。5、写陈涉作者有没有从他出生写起,详写了什么?作者专写了陈胜的少年生活,这是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作者选择了“陈涉少时”“与人佣耕”的典

10、型事例,通过“辍耕之垄上”的细节,运用人物对话,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出陈涉年少时的个性。6、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反映在哪里?是为了介绍其少年时的志向,反映在陈涉与伙伴的对话中。“苟富贵,无相忘”表明其不甘贫穷,要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展现其远大理想。(二)、分析课文第二段2填空。(1)起义的导火线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2)陈胜认为起义将取得人民支持的理由是: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的不满;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3)为起义作的舆论准备是:置书鱼腹;黄火狐鸣(4)提出的起义口号是:自称扶苏、项燕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农民起

11、义的直接原因是:(1)苛重的兵役, “发阁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一句可见摇役之重;(2)残酷的刑法 ,“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被逼的。 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已、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1)先提贤君公子扶苏可以利用,以宗法观念掀起人民反抗秦二世的情绪,并争取人民的支持,分化统治者内部力量;(2)再提深受楚国人民爱戴的名将项燕,以其名义发动起义,具有号召力,又可燃起人民对秦灭楚的复仇火焰。两个策略,反映陈胜对时局的关注和精到的智识。、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作了舆论准备,是怎样的?有何作用?陈胜、吴广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制造陈胜要做王的舆论,主要作用是威

12、众”。、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三)、分析课文第三段2这一段可以分几层?怎样分?写了哪三方面内容?另外请你用一句话概括第一层(“吴广素爱人吴广为都尉”)起义开始时的情形。第二层(“攻大泽乡号为张楚”)起义初期的迅猛发展和陈胜立国经过。第三层(“当此时杀之以应陈涉”)概述诸郡县反秦斗争情形。A 并杀两尉,B 为坛而盟,C胜利进军。总的来说是叙述了发动起义到建立张楚政权的经过。、第 3 段开头交代了几个场面?分别是何用意?开头交代了“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这三个场面,“并杀两尉”是为了

13、扫清障碍,“广故数言欲亡”“故”表明用计,目的是激怒将尉“答广”“尉果符广”“果”表明计划成功,“剑挺”写出将尉的凶残,接着用“夺”“杀”“佐”“并杀”连着四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陈胜、吴广面对强敌,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召令徒属”慷慨陈词,几句话简洁精炼,说理中肯,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号召力。再次体现陈胜的胆识和才智。文中在描述这两个场面后,插入一句议论“从民欲也”,表明起义正是人心所向,对“为坛而盟”的描写,则显示了简朴隆重的气氛。4、本段后半部分主要写了起义后势如破竹的大好形势,对“比至陈”的场面描写有何特点?运用一连串数词“百”“千”“万”,形象地展现了起义后的大好形势。至此,陈胜的“鸿

14、鹊之志”变成了现实。5文后半部分哪些词语体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之大。6是起义的领袖,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作者对陈胜是肯定和赞扬的,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的王侯齐观,便可见对他的功绩是肯定的。7观全文,作者在安排材料详略上,有何特点?详写了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了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起义的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这样有详有略地写,才能突出表现陈胜的非凡才能。22 课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一、阅读指导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中记载的许多策士故事中的一个,它对人物言行的简洁传神的刻画被后人

15、作为写人记事的典范。本文通过写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保全了安陵国土的故事,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得布衣精神,揭露了秦王骄横狡诈、色厉内荏的面目。二、一词多义使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派)唐雎使于秦(出使)徒 免冠徒跣(光着)徒以有先生也(副词,只、仅仅)怒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发怒,动词)怀怒未发(愤怒,名词)夫 此庸夫之怒(成年男子,名词)夫专诸之刺王僚(发语词,无义)以 以大易小(介词,拿、用)以五十里地易安陵(介词,凭借)以君为长者(介词,把)徒以有先生也(连词,因为)与 轻寡人与(语气词,吗)与臣而将四矣(连词,同)于 受地于先王(介词,

16、从)使于秦(动词,到)休祲降于天(介词,从)也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表强调,副词)亦免冠徒跣(不过,副词)三、词类活用请广于君 扩充 形作动轻寡人与 轻视、看不起 形作动天下缟素 穿丧服 名作动且秦灭韩亡魏 使灭亡 使动用法四、古今异义长跪而谢之 古义,道歉 今义,感谢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义,虽然何这样 今义,转折的关联词语非若是也 古义,这样、如此 今义,判断词休祲降于天 古义,吉祥 今义,休息五、文言句式1.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怒也。(判断句)此庸夫之怒。(判断句)2.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状语后置)六、通假字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置、放置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青色七、词语

17、解释1.唐雎不辱使命(辱没、辜负) 2.欲(想、想要)以五百里之地易(交换)安陵3. 大王加惠(给予恩惠) 4.安陵君因使(派遣)唐雎使(出使)于秦 5. 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依靠) 6. 故不错意也(通“措”置、放置) 7.请广于君(扩充) 8.轻寡人与(轻视) 9.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10.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平民) 11.此庸夫之怒也(平庸无能的人) 12.非士之怒也(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13.休祲降于天(吉凶的征兆) 14.天下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15.秦王色挠(屈服) 16.长跪而谢之(道歉) 17.寡人谕矣(明白,懂得)八、句子翻译 1、大王加惠,以大易

18、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虽然这样,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我)愿意意始终守住它,不局限性拿它来交换。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4、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

19、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6、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7、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九、关键问题1、本文选自哪部作品? 战国策2、秦王是怎样一个人?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3、唐雎是怎样一个人?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4、唐雎列举专诸

20、刺王僚等吏实有什么用意?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5、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6、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7.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同为拒绝

21、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8.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秦王是前倨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9.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10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

22、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11、 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秦王不悦”引

23、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23 课 隆中对 陈寿一、文学常识1、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陈寿,字承祚,晋潮史学家。所箸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这部史书和史记、汉书、

24、后汉书合称前四史。2、隆中对是人物传说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宙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它为“隆中对”。人们常说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二、基础知识字词(一)正音陇(lng)亩 颍(yng)川 倾颓(tu) 屏(bng)人 猖蹶(chng ju)沔(min) 存恤(x) 挟(xi)天子 戎(rng) 吴会(kui) 殆(di)(二)句式: 1倒装句 莫之许:“莫许之”,宾语前置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状语后置 2省略句 君与(之)俱来 然(余)志犹未已 此诚不可与(之)争锋 3判断句 诸

25、葛孔明者,卧龙也 此用武之国。 4被动句 贤能为之用(被) (三)通假字 (1)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2)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表示特定时间的界线(3)亮躬耕陇亩 “陇”通“垄”田地五、词类活用 (四)词类活用(1)贤能为之用。 贤能, 形容词用作名词,有道德,有才能的人。(2)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东、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向西面。(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箪、壶名词用作动词,用箪盛,用壶装。(4)利尽南海。 尽:形容词作动词,全部取得。(5)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外、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对外;对内。(五)古今异义(1)遂用猖蹶 古义:因此, 今义:使用

26、(2)遂用猖蹶 古义:失败;今义:凶猛而放肆(3)抑亦人谋也 古义:而且;今义:压抑。(4)将军宜柱驾顾之。 古义:拜访;今义:照顾。(5)君谓计将安出 古义:怎样;今义:安全(6)此诚不可与争锋 古义:的确;今义:诚实。(7)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古义:所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8)凡三往 古义:总共;今义:凡是。(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古义:大概,今义:危险。(六)一词多义(1)谓A、谓为信然(说) B、谓先主曰(对说)(2)为A好为梁父吟(唱)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结为)C谓为信然(是) D以弱为强(变为) E贤能为之用。(表被动,“被”)(3)已A、然志犹未已(停止) B、今

27、操已拥百万之众。(已经)C、自董卓已来(通“以”,表特定时间的界线)(4)遂A、由是先主遂诣亮(就) B、然操遂能克绍(终于)(5)利A、利尽南海(物资) B、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6)信A、信义著于四海(信用) B、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7)将A、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将领) B、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率领)(8)因A、因屏人曰(于是) B、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七)其他重要字词1宜: 应该 将军宜枉驾顾之(宜多应者) 2度: 估计 孤不度德量力(度已失期) 3若: 如果 若跨有荆、益(若有作奸犯科/若士必怒) 4将: 带领 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上使外将兵) 5诚:

28、 如果 诚如是(今诚以吾众) 三、基础知识重点句子翻译 1、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译: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提并论,当时的人不同意这种说法。 2、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译:徐庶去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他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一条卧龙,将军是否愿意见他?” 3、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译:徐庶说:“这个人只可以登门拜访,却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应该亲自去拜访他。 4、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译:我不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

29、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正义,但是自己才智薄弱,就因此失败,以至于到了今天这个样子。 5、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译: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先生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6、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译:曹操同袁绍相比,名位低贱、兵力又少,然而曹操终于能打败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7、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译: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着皇帝来号令诸侯,这实在是不能同他争胜的。 8、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译

30、:孙权占据江东地区已经三代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附,贤能之士为他所用,孙权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9、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译:这是个用兵之地,而刘表却没有能力守住他,这大概是上天用它来资助将军你的,将军是否有意夺取它呢? 10、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译:将军亲自率领益州的大军打到秦川,百姓谁敢不用筐盛着饭,用壶装着酒来迎接将军你呢? 11、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译:如果真能这样,那么称霸的事业就能成功,汉朝的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四、课文分析(一)整体脉络 文章的核心是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文章

31、结构: 1诸葛亮年轻时期的抱负(1 段) 2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2 段) 3刘备问计和诸葛亮的对策(35 段) 4刘备以比喻说明诸葛亮对他的重要性(6 段) (二)诸葛亮给予刘备的对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政治蓝图: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战略方针:“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三)其他的几个问题 1第一段写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有何作用? 答:为下文写诸葛亮天才的预见作铺垫。 2第二段写徐庶对诸葛亮的评价有何作用? 答:从侧面烘托诸葛亮卓越的才能。 3刘备用“鱼之有水”打比方的目的? 答:说明诸葛亮对自己的重要性,也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4出自本课的成语: 箪食壶浆 挟天子以令诸侯 如鱼得水 度德量力 5.这番对策表现了诸葛亮怎样的才能? 答:表现了诸葛亮天才的预见能力“未出茅庐而已知天下三分”肯定了诸葛亮在推动汉末的纷乱局势向三国分力的方向发展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