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每触及清史,胤禩是我不忍想起却又不能不想起的人物。我对他的评价“德才兼备,人缘甚好,命运坎坷”我总是认为胤禩比胤禛更适合做皇帝,可历史不会重演。这不是说雍正作为一个皇帝不合格,他的政绩足以说明他的是非功过,仅仅是个人感慨。当胤禛登上至高无上的权力宝座之时,八爷党的结局就已注定。我想他错就错在过于优秀。在康熙年间,胤禩有极好的口碑,身边团结了一大批忠实的粉丝,其中包括允禟、允俄、允禵(雍正即位后所有皇子为避讳,将胤改为允,皇十三子允祥死后改为胤) ,还有阿灵阿、鄂伦岱等文武大臣。人们称赞他“朴实” 、 “极正气” ,特别与康熙帝感情深厚的裕亲王福全,曾在康熙帝前“力荐胤禩有才有德” ,说他“性
2、好,不务矜夸” 。允禩的才能在雍正到尽致的体现,雍正评价他“允禩较诸弟颇有治事之才,朕甚爱惜之,非允禟、允誐等可比” ; “允禩若肯实心办事,部务皆所优为。论其才具、操守,诸大臣无出其右者” 。由于允禩受雍正排挤、压迫所以最终记录时很多褒奖之词均以删除史册,因此更能体现他治世之才。其实不用听他说,只要看看他为了整垮允禩费了多大的劲,就知道允禩不是等闲之人。古人说的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正因为如此,允禩两朝都被打压。康熙在四十七年九月废黜太子后,在十一月下令朝廷满汉大臣各自举荐太子,明令除大阿哥胤禔外,诸皇子均可入选。结果,得到最多支持的是胤禩.但康熙没有立允禩为太子。其原因大概就是说允禩
3、少不更事没有经验还犯过错误,而且“其母亦微贱“ 。现在仔细的看这几条会发现不少问题,第一,允禩已经二十八岁,跟随康熙很多年,能力经验应该不是问题;第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个可以原谅;第三,其生母卫氏(辛者库出身)出身不好也可以改变,只要宣布除其贱籍然后将其加入满州贵籍就行。这样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康熙此时根本就没打算立允禩为接班人。现在看来,康熙此举,是有预谋的,目的则是引蛇出洞。此时康熙五十九岁,身体还是比较好的,他肯定能察觉出皇子之间为争夺储位明争暗斗拉帮结派。他还健在,怎么能允许这种事的发生呢?假设某一皇子势力过大那他的政权怎能得到保障。我认为康熙更多是出自私心,为了维护他此时的
4、绝对统治。那又有一问题允禩势力如此之大,也足以说明他非等闲之辈,那为什么康熙驾崩后不传位于他呢?以己之心猜测两点,一,康熙对他已反感,认为他品行不端。这一点可以在康熙晚年有所察觉,允禩几乎被边缘化,很少参与重大事件,也就是跟随康熙去巡一下边塞。反观胤禛“六十年辛丑春正月乙亥,上以御极六十年,遣皇四子胤禛、皇十二子胤裪、世子弘晟告祭永陵、福陵、昭陵。 ”“六十一年冬十月辛酉,命雍亲王胤禛、弘升、延信、孙渣齐、隆科多、查弼纳、吴尔占察视仓廒。 ”“十一月戊子,上不豫,还驻申昜春园。庚寅,命皇四子胤禛恭代祀天。甲午,上大渐,日加戌,上崩,年六十九。 ”,在康熙最后的时间里胤禛担当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5、这也是一种暗示吧。二,一个人纵使再英明,年老时不免在思想上走向一定误区,也就是所谓的糊涂吧。同情允禩,因为他实在太冤。他自身没什么错误,可是却犯了康熙和雍正的忌讳,只有悲惨的结束一生。或许这就是所谓命运,允禩没有被历史选中。 有句话说的好,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的确,成王败寇,允禩的悲剧是注定的。总觉得大多数人的价值观还是非常的世俗,而且这种世俗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个人只是在一场战争中失利,可人们就抹杀了他的一切。将他遗忘在某个角落,因为,大多数人的眼中只有第一,只看到胜利者的光环。清史可以根据统治者的意愿将他抹黑,因为,他们是胜利者。他们可以制定规则,正如现实社会一样,弱肉强食。人受环境支配,生在帝王家,又有什么办法呢。很多人对皇室的生活羡慕嫉妒恨,其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碌碌无为的过一生,有谁会甘心?而且那是允禩有其他皇子无法比拟的人脉关系,换作是你,你会博它一下吗?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无论你怎样优秀,登不上那个位子,做不到第一,你就会被遗忘在历史长河中,或许千秋万代也无法翻身,尽管一代一代的人还会说“不以成败论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