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28KB ,
资源ID:3081561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08156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方门桃李满天下]期颐堂前更种花.doc)为本站会员(99****p)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方门桃李满天下]期颐堂前更种花.doc

1、1方门桃李满天下期颐堂前更种花去年在导师方汉奇先生寿诞之际,我以小文记述先生的点滴, 人民日报于 2016 年 1 月 7 日以亦师亦友笔走千秋为题刊出, 新华文摘等亦转载。小文刊出当日一大早,新华社原总编辑、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南振中院长委托张淑华副院长发来信息:“今天人民日报刊发的亦师亦友笔走千秋一文以小见大,很有感染力。 ”我即致敬致谢,其中有:“不是我文章写得好,是人物素材好!”感动之余,我找到版面和客户端链接,立即通过微信发给了导师,他当时在芝加哥。片刻,导师回复说:“不是人长得好,是文章写得好。写得笔下都开出花来了!”他在后面还加了一个微笑的表情。 其实,该篇小文的标题一直令我惴

2、惴不安:我岂敢称导师为“友”?何况导师如今已入期颐之年。1999 年教师节,我曾应约写过一文刊在人民日报的一个副刊上,标题用了亦庄亦谐方人生 ,确实在同门中我是比较“敢于”去导师那里“探谐”的,但是导师的博学、严谨、崇高与庄重,令我等弟子敬仰他如泰山北斗,他是永远的崇高导师。 方先生最早被称为“导师” ,是在 1985 年。经过了疯狂的政治运动年代和他被批斗的 10 年浩劫时期,他与中国的高等教育一样在“文化大革命”以后获得了新生。1985 年,他作为中国新闻学界最早的几位博士生导师之一,招收了两位弟子,一位是郭镇之,一位是尹韵公。郭镇之师姐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位新闻学女博士,她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

3、“中国2电视史” ,为了指导这个“新媒体”研究者,勤奋惜时的导师每天专门增加了看电视的任务。郭师姐毕业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任教研工作,后调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授,是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史研究委员会的创会会长。她的弟子如今也已经遍布全国各地的高校和媒体机构。尹韵公师兄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他的学生如今也活跃于政、学、实务界。自 1985 年至 2016 年,方先生指导了共 50 位博士生(以入学计算) ,其中 42 位获得了博士学位(目前导师每年 1 位博士生入学) ,还有约 10位硕士,5 位已经出站的博士后,以及来自俄罗斯、德国、

4、澳大利亚、日本的多位外国学者。如果将他 60 多年来教过的学生计入,那是数不过来了。当然,按照现在不少学校突飞猛进的扩招之势,方先生 30 多年里指导的博士生数量肯定不算多,但是他指导学生之认真、悉心与细致,肯定称得上当今博导之最。 如果不是我的“干扰” ,导师前十几年招的博士生,都算是“高端路线”的,在坐标轴上会是一个稳稳的上线状态,他当年的学生多数在学界或业界已经较有成绩,年龄、资历亦多长于我。在我之前有郭镇之、尹韵公、杨磊、胡太春、蔡铭泽等 5 位师兄师姐获得了博士学位。事实上,在我之后导师连续数年还招了多位他的优秀的同事。那个时候的大学教师,许多是在恢复高考后本科或研究生即留校任教的,

5、到了新时代迫切需要深造。1995、1996 级入读博士的人大教师有倪宁、程曼丽、涂光晋,后来还有饶立华、周小普、赵永华,以及新世纪之后攻读博士的3彭兰、王润泽、赵云泽,都属于导师的同事兼学生。1995 级李彬、1996级李磊二兄则是来自郑州大学和兰州大学的教师。当年涂光晋老师笑称我“师姐”时,我特别不好意思,因为她是教过我的老师,她和多位同门,我至今均尊称为“老师” 。我之后的几届同门不仅职称高、资历深,而且多“高海拔” ,是名副其实的“高等人才” 。我曾写的“武大郎开店”的“方门典故”即出于此:我 1996 年博士毕业时,导师和师母设宴为我庆贺,应邀的在读的同门因为个个身材挺拔,特别有一米七

6、几的二女(涂、周) ,一米八几的两男(二李) ,与倾向于广东身材的导师反差强烈。被围在其中的导师把香槟酒杯高举过头,感叹道:“我这是武大郎开店哪!” 导师在学生面前不严自威,而且春风化雨。如果你偷工减料,他心如明镜,直到你明白你一定要完成任务。澳门的玉凤学妹当年工作忙没有按时来交作业,于是以澳门至北京的机票售罄为推诿,先生当时并不道破,但是在下次见面时却非常和蔼地告诉玉凤:如果以后没有直飞的航班,你可以乘船到香港,香港目前每天 5 个航班到北京;你可以到广州转、到深圳转,分别有多少个航班到北京玉凤说从此她再不敢不认真于学业。我当年读博时,每月要交给导师的作业有时因为各种原因,快到最后期限了还没

7、有做完,只好通宵达旦地赶啊,而且是一定会赶在约定那个上午 10 点钟准时到人大林园 2 号楼去交作业,从来不敢申请作业延迟之类。那时别的专业的博士生同学都没有作业,看到我这么辛苦地拼作业,他们竟然还投来羡慕的目光。那时我与入学最靠近的师兄蔡铭泽相比,实在是惭愧,因为他总是早早就认真做完了导师要求的作业。4蔡师兄后来留校人大、又南调广州,曾经担任广州大学、暨南大学的新闻院系的主任、院长。 导师对我们学生都是扶携奖掖有加,对每个学生也都非常关爱,经常如父亲一般。我们遇到什么疑问,也常常会向他求教。不久前我们学院领导班子换届,我没想到自己被选为学院负责人的候选人犹豫之间,照例又向导师请教。中秋节我去

8、拜见导师,见面后他关切地询问了我的工作、我孩子和先生的近况,然后告诉我某师弟最近为了孩子上学在近处租了房、某师妹的丈夫被提拔了、某同门的孩子身体不好令人心疼寻常百姓的话题,但是他说起来都充满了关爱。他会记下我们的生日,并在我们自己忘记生日的情况下给我们一个惊喜!他的生日祝福是随着技术而更新换代的,曾经是写明信片,后来是电子邮件,然后是社交媒体。在我还不知道电子邮件里可以“夹带”鲜花的时候,竟然收到了导师代表他和师母发来的热情洋溢的鲜花和生日祝福。有一年,同门程曼丽和涂光晋一起访问台湾,导师把给曼丽的生日贺信悄悄交给光晋,请光晋在曼丽生日那天转交先生一直关注弟子的成长,在学生群里,他时常冒个泡儿

9、,诸如:彭兰的文章“写的是大家关注的一个题目,剖析得很贴切很到位,给点个赞” ;“三朵花,一朵送给若薇,祝贺她当上了中国最西部的新闻传播学院的院长;另两朵送给继忠和绍根,祝贺他们发了好文章!”还有祝贺润泽中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祝贺绍根升任副院长!” 导师虚怀若谷,说他“只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情,一些平常的事情,正好给新闻学的教学和研究的一个时间段站过岗、做过事,如此而已” 。他教导了一代又一代5学生。他的学生做新闻史研究,广及唐代、明代、清代、民国、当代等多个时期,如李彬研究唐代、尹韵公研究明代、史媛媛研究清代前中期、蔡铭泽研究民国新闻史;既有断代史的研究,也有多个个案的深

10、入探析,如程曼丽研究蜜蜂华报 ,李磊研究述报研究 ,饶立华研究上海犹太纪事报 ;研究既有对传统报刊业的,也有对当时的“新媒体”的,比如郭镇之、周小普研究电视史,彭兰研究网络史;既有中国大陆的,也有港澳及外国新闻业的,如陈昌凤研究香港新闻史,林玉凤研究澳门新闻史,赵永华研究在华俄文新闻传播活动史,邓绍根研究美国在华新闻事业的兴起;既有史学史,也有业务史,如涂光晋研究新闻评论史,林溪声研究新闻文体,唐海江研究中国现代媒介意识形态的生成,吴果中研究良友画报与上海都市文化,王润泽研究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事业及其现代化,还有赵云泽研究中国时尚杂志的历史衍变,王咏梅研究胡政之,孟鹏研究成舍我,曹晶晶研究早期

11、顺天时报与清末立宪,郭传芹研究袁世凯与近代新闻事业,刘继忠研究新闻与训政,王樊一婧研究义和团时期的国际舆论,王健研究奉系军阀与中国新闻业,易耕研究申报的军事报道 他指导我们找论文选题时,会细细地梳理一遍哪些时代、哪些区域、哪些个案已经有人做过研究, “路边的桃子已经被前人摘了,需要你再去发现、另辟蹊径了” ,当年导师对我说的话犹在耳畔。在选定题目之后,导师会倾其所有,帮助学生找线索掘资料。我的论文做的是当代香港报业,导师帮我把一些重要的人物都联系上了,比如他知道温济泽先生那里有一部未能出版的廖仲恺传 ,里面有未公开的香港报业资料,他便6打了电话向温先生介绍我,并给了我地址和一个字条,我便数次去

12、拜访温先生。导师还为我给香港中文大学的新闻传播系主任陈韬文写了推荐函,使我得以在 1995 年去香港调研数月,并持他的推荐信访谈了李侠文、罗孚等众多报界前辈。论文完稿后,导师又让我送交时任中联办港澳办主任王凤超老师指正,在我毕业答辩时,也请来了王凤超老师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王老师从政以前,是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的研究员) 。我第一次赴香港前去跟导师道别,导师打开书桌上那个上了锁的抽屉,拿出一个信封给我,信封里装着两张百元港币:“一出罗湖口岸,坐车就得用港币了,临时兑换不方便” ,导师又朝房门外望了望,摇摇手,小声道:“别让你师母知道,这是我的私房钱,买书零花方便些。 ”这里还有一段后话:4 年后北

13、京青年报要写一篇特稿,我不觉向记者道出了这个秘密,结果导师很快发来一封 E-mail:“这次小金库被曝了光,你师母立即发动四清 ,该金库惨遭捣毁 ,所有库存被勒令上交家库,损失惨重”1 导师对我们的指导,如同他的学问和智慧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胡太春师兄说:先生的学问是大海,我们只是从大海中汲取了一瓢水。胡太春师兄 30 多年前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 27 万字的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 ,是第一部专门研究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发展史的著作,对1840 年到 1919 年约 80 年的新闻思想发生、发展的历史和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人物做了深入细致的剖析,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见解。但是导师和几位老前辈仍提出了一

14、些修订的意见。为此,胡师兄 30 多年来不断求索思考,弥补缺漏、更新发现,以 69 万字的新增订本,作为给导师迟到 307年的答卷。 我们都有未竟的答卷需要完成,希望先生在百岁的时候能收到更多的答卷。先生是一座学术高峰,他却谦虚地说:“年青一代时时刻刻都在超过我,这既是一个规律,也是一个心愿。希望在超过我的过程中,越来越辉煌!”他常说,我对前辈是“高山仰止,心向往之” ;我对同辈是“人之彦圣,若己有之” ;我对年轻人是“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2他还曾对我说:“做教师一天,就要学习一天!” 参考文献: 1陈昌凤.亦庄亦谐方人生导师方汉奇教授散记J.时代潮,1999(9). 2陈昌凤.亦师亦友笔走千秋N.人民日报,2016-01-07.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 编校:董方晓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