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32.50KB ,
资源ID:3082996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08299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孔子以美育人思想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孔子以美育人思想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oc

1、1孔子以美育人思想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摘 要:孔子在诗论、礼论、乐论以及君子之美、山水之乐、人生之乐的论述都包含丰富的以美育人思想。他以诗之美唤醒情感,以礼之美感化德行,以乐之美使人成就自己,从而起到教化人心的作用。在当今的思政教育中,为解决大学生对思政教育兴趣不足,思政教育中疏于内心感化,注重道德说教等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孔子以美育人思想,注重兴趣的激发、内在的浸润,最终完成以美促德、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目标。 关键词:以美育人;育人目标;思政教育;启示 一、孔子以美育人的方式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其实质是为了立人弘道、育化人心。他的以美育人思想亦是如此,其目标是使人达到高尚美好的君子境界。

2、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 )孔子推崇“诗” 、 “礼” 、 “乐”三教,目的在于唤醒人的真诚善良情感,充实人的内在素养德行情感,规范人的中和自然情感,从而形成一位完美的君子。 (1) “诗”对情感的唤醒与调节 诗经是孔门教育的必修课,又称“诗”或“诗三百” ,它既囊括了关于周代社会政治、生活等各方面的经验,也包涵着真诚的情感和对后世颇具启发性的思想。孔子提出的“兴于诗” ,所兴的是人的情感。南怀瑾认为,人是一种情感动物,倘若情感一直压抑在内心无法释放,时2间久了就可能演变成为一种病态心理,所以要适当调节与释放。然而释放这种情感的最有利途径,便是通过艺术,诗为其一。 朱熹论语集

3、注曰:“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 ”通过学诗,可以激发人的情志、使人归于真诚的情性。人们学以致用,一方面能以文会友,而不失自我;另一方面在表达对事物不满的时候能够平心定气,而不是意气用事。故孔子说:“兴于诗” 。 “诗”能够唤醒人们最真诚、善良的情感,在转变人性方面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更为关键的是,孔子的“诗教”也是一种情感教育,它通过温柔敦厚的情感来调节人的情感美好和谐,塑造君子人格,最终成就善良的人性。 (2) “礼”的德性美 为了保证情感的真诚善良,孔子非常强调“礼”的概念。孔子提出的“仁”其实是一种内在的规定,代表着人们内心在

4、自然生发出来的“德” 。正是这种真实的内在德性引发出来的力量,赋予“礼”以生命和意义。 孔子的理想是要塑造完美的“君子儒”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要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就要在视、听、言、行等各方面都符合礼的规范。孔子主张仁礼并称,其中仁是内在,礼是外显。仁是个人的内在自然情感,礼是外在的社会制度约束。从这个角度来看仁礼关系, “礼”更接近于外在规定性的他律道德意义,而“仁”则具有自我扩张的自律道德意义。因此,礼作为一种外在规范,保证仁的原则能够始终贯彻。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一方面要深刻认识礼所包含3的道理,不能生硬地要求遵守道德准则,要通过活的情感涵泳培养人们的道德

5、感情;另一方面,礼的仪式需要人们去习练,把仪式规范变成人们的良好习惯,从而做到行动上自然。因此,孔子讲“立于礼” ,就是化被动为主动,从被要求行善、守规矩,到自己愿意去做的一个过程。将“礼”建立在情感之上,但又规范情感。 (3) “乐”的中和美 除了“诗” 、 “礼”之外,孔子也非常重视“乐” ,他的音乐思想主张中和为美。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八佾 ) ,是为了教育学生言谈举止要温顺谦让,情感与修养要适中得度。于是,他认为中正平和的音乐审美态度及其表现固然可以反映人们的情感。此中也正体现了儒家学问中的美学原则中庸和谐。 论语载,孔子在齐闻韶 ,后“三月不知肉味” 。相传韶乐表

6、现的是舜接受尧的“禅让”继承其统业的内容,代表着天下为公的仁道理想。整个音乐和谐适中,孔子听后称赞它为尽善尽美之作,主要是体会到韶乐所达到的极高的人生境界, “它体现了儒家尽善尽美、道德与艺术合一的原则” 。依此来看, “中和”是孔子所论述的“乐”的内核,体现着仁道的精神,这和他的基本思想是一以贯之的。 “乐”所体现的美好境界代表着人性的完成。孔子将“成于乐”放在最后,意在将乐教的完成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此之前,它是以诗教与礼教学习的完成作为先决条件的。因此,孔子的乐教不等同于一般的音乐技能教育,同时也证明了乐教在孔子整体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4二、孔子以美育人的目标 (1)教化人

7、心 纵观孔子的美育思想,我们会发现他非常强调“德”行对人、对社会的教化作用。在阳货篇中,孔子提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孔子的“诗教”在情感教育的旗帜下,对于唤醒人的道德情感、培养人的道德情操方面极具教化功能。它强调对人心的教化,从而使现实中社会美德的实现不再是一个牺牲自我的痛苦过程,而是人们提升内在自觉的道德规范、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堰。 ”(颜渊 )君子之德像风,普通人的德行像草,如果风从草上吹过,草必然会随着风倾倒,风力量越大,草倾向的力量也越大。南怀瑾说, “一个大政治家的领导,应该造成一种风气” ,才能带领、鼓舞人民。

8、孔子还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 。贤德之人是不会孤独的,他们会感化、影响周围的人,必然也会有志同道合的伙伴与之共事。而见到不贤德的人,应该把他当作自己的一面镜子,借以自我反省。孔子强调修身以实现人格的提升和完善,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体现了德行对社会的教化作用。 (2)陶冶情操 孔子的以美育人思想以人为本,以立人为基础,以礼教为中心环节,将自立与外在制度化统一结合,培育理想的圣人君子。他说:“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宪问 ) 。进而,有学者认为, “君子尊礼、维礼、施礼,可为民众表率” 。孔子的礼乐思想是对前代思想的损益而成,5扩大了德的范围,注重

9、从人自身找寻礼的精神基础,因为礼所体现的是人最原始的情感,涵泳培养这种美好德性,从而得其情性之正。 孔子还注意到自然之美对人的情操具有陶冶作用,于是说,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雍也 )人们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情感不同,所反映出的精神品质也不同。深究其内涵,我们不难发现,孔子所表达的另外一层意思:一定的自然对象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们具有和人相似的精神品质。我们也曾学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也是利用自然(松柏)来代表人的某种精神品质的表现和象征。孔子把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寓于快乐地欣赏自然美景的活动之中,从而达到心灵地净化,情操地陶冶,这也正是孔子育人的巧妙之处。 (3

10、)完善人格 孔子乐教的观点和实践开我国音乐教育的先河。孔子认为,絮絮叨叨的说教比不上扣人心弦的乐教,就受教育者的主体感受来说,理性地了解远不如情动于心、发自内心深处那样由衷的喜悦。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其思想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这四点既是他思想的中心。对于这里的“道德仁艺” ,南怀瑾释曰:“一个人如无高远思想未免太俗气,太现实的人生只会令自己厌烦。没有相当的德行作为根据,人生是无根的,最后不能成熟的。如果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就没有安顿的地方。没有游于艺 ,知识学问不渊博,人生就枯燥了。 ”“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称六艺,孔子当

11、年的教育就是以这六艺为主。之后,有学者提出了“依仁游艺”的说法,强调“艺”对于完善君6子人格的重要作用。据于此,徐复观认为乐的艺术“可以作为人格的修养、向上,乃至也可以作为达到仁的人格完成的一种功夫” 。这四点可以说是孔子教育的真正目的,立人立己,不外乎于此。 三、孔子以美育人思想对当今思政教育的启示 (1)思政教育中注重以美激发兴趣 孔子以美育人思想与现代美育所看重的艺术教育是有相通之处的,但它并没有将美育完全等同于纯粹的艺术技巧、艺术技能教育。他更重视透过美感的教育,使这种美育从有形的艺术教育提升到形而上的道德素养。 如今,思政理论课堂沉默现象是高校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走进近百人的思政课堂

12、,我们不难发现一群捧着手机的“低头族” 、目光呆滞的“神游族” 、趴在桌上的“呼呼族”等,学生对思政课兴趣不高,认为它枯燥无味、抽象难懂,这些行为都表现出他们对思政课存在着一种“逆反”心理。 思政教育兴趣的激发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马克思说,对于缺少音乐耳朵的人,再美的音乐也没有用。他意在告诉我们要欣赏美,需要审美主体具有一双能够明辨美丑的慧眼。高校可以通过一些活泼、放松的艺术手段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比如,可通过电视、电脑、投影等多种电教器材将学科相关一些艺术作品展现在学生面前,也可以借助优美的图片、精彩的视频、动人的音乐、感人的文字等艺术手段,从视觉、听觉上给学生以美的冲击

13、,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他们的课堂兴趣,让学生能够真正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 7(2)思政教育由外在灌输走向内心浸润 孔子认为,感情的陶冶主要通过艺术审美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注重陶冶情操,就是通过审美来教化、塑造人,使人适应社会的规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当代思政教育非常致命的一点便是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灌输” 。这种方式更注重道德或政治说教,缺少美的感染与浸润,不仅不会达到思政课教化人心的效果,且很难触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施教者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能够灵活地运用它;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让自己的课堂处处充满美,真正把教学做到学生心坎里

14、。首先,教学语言美。一句美好的语句能让人如沐春风,教育者善于运用语言这一媒介,“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其次,教学仪态美。教育者在课堂上端庄的教态、得体的仪容,是个人整体素养的体现,更像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在教学内容方面,教育者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美、逻辑美等呈现给学生。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为枯燥乏味的理论教材或官方文件式的内容,很难得到学生认同,更不用说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展现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论之美、逻辑之美,力求考虑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美学转换,使内容美的因素得到充分展示,体现出真理性和价值性、科学性和崇高性的真善美的统一。加之

15、一些经典案例的润色,理论与现实的有机结合,更容易引起共鸣,唤醒受教育者相应的情感,把道德说教转化为一种道德情感启发。 (3)以美促德、美善合一 8孔子认为,美的最高境界是尽善尽美。因而在他的言论中,常常把美与善联系在一起。在八佾篇中,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 ”这里,孔子在谈论韶乐和武乐时,既强调艺术的美,又注重内容的善,只有美善合一,才能达到美的最高境界尽善尽美。有学者认为, “由于善和美的统一性,所以崇高的道德行为,是德育的内容,也是美育的内容” 。因此,美育决不是剔除了德育的纯粹的美感教育,它是被包孕在道德教育之中的,成为加强德育的辅助手段。所以教育者不

16、仅要从外在手段给受教育者以美的享受,更要重视“以美促德”的内心浸润。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美学的魅力应充盈于各个环节。近年来,高校思政课将社会实践纳入课程评分标准的重要一环,虽使得教学效果有所改善,但随之而来的弊病也越来越多。比如,学生为得到课堂加分选择社会实践,注重结果、忽视过程,功利化、形式化的课外实践使得当今思政教育越来越异化。 因此,在课外实践中融入审美教育,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能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审美能力才能逐渐提高,思想品质才会真正得到升华。例如,利用组织学生游览、观赏我国名胜古迹的机会,让学生不断地

17、从自然界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慰藉,从而愉悦精神、陶冶情操、开发智慧、启迪灵感。这既是一个审美教育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大型革命歌舞剧、历史舞剧等,通过视觉与听觉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使学生感受到音乐、舞蹈造型等艺术美,在潜移默9化中起到净化人、陶冶人、塑造人、激励人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将“外在美的形象”与“内在美的思想”结合,德性美渐渐在思政教育中渗透,达到“以美促德”的效果,从而实现育人目标。 注解: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53 2.黄意明.依仁游艺-论孔子“诗” , “礼” , “乐”的情感内涵J.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10(1):104 3.南怀瑾.论语别裁M.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584 4.姜殿坤,王凌皓.孔子原创性美育观理析J.东北师范大学报,2015(5):205 5.南怀瑾.论语别裁M.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320 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42-43 7.冉祥华.美育的当代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25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