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良辰美景奈何天【摘 要】有着“百戏之祖”之称的昆曲,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昆曲从最初的昆山腔逐步演化成为一种“剧诗” ,其细腻流畅的旋律及优美婉转的唱腔令人流连忘返。昆曲的音乐本体结构赋予其更多炫丽的色彩,典雅的文词、优美的音乐,加之载歌载舞的身段表演使得更多观众为之倾心。本文就昆曲的音乐本体进行分析,试图探寻昆曲的至情至美,并对昆曲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做初步探讨,以期找寻昆曲更为长久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昆曲音乐;唯美化特征;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024-02 一、昆曲的历史钩沉 昆曲是中国古典
2、戏曲的代表,很多剧种均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故有“百戏之祖”之称。昆曲源于江苏昆山,原为昆山腔,与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并称为南戏四大声腔。明嘉靖隆庆年间,魏良辅将昆山腔发展为“水磨调” ,改编后的“水磨调”融合了北曲、南戏及当地的民歌小调,旋律委婉细腻,吐字运气讲究,综合性更强。昆山腔最初仅以清唱的形式流传,后得以广泛流传要归功于传奇作家梁辰鱼,其所创作的浣纱记盛演于剧坛,使得昆曲开始有了剧情。梁辰鱼在魏良辅所创编的昆山腔的基础上,将昆山腔以剧曲的形式继续发展,规范了昆曲2的曲体结构,并运用水磨调格律,融合南、北曲精华,采用南、北合套的曲牌结构赋以昆腔新的生命。 至明万历年间,昆曲入京城,
3、一度成为剧坛霸主。由于昆曲的文辞晦涩难懂,逐步出现一种曲高和寡的现象。后四大徽班进京,击溃了昆曲的霸主地位,出现了花雅之争,昆曲逐渐陨落。随着时代的更迭,昆曲的再兴起归功于一部经典的剧目十五贯 ,此后各地方剧团开始了一系列昆曲的恢复工作。自 2003 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全国上下兴起了一股“昆曲热” 。其后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昆曲积累了大量经典的剧目,如牡丹亭 桃花扇 思凡 刺虎断桥等。 二、昆曲的音乐本体特征 昆曲的音乐结构为曲牌连缀体,承袭了诗词音乐的特性,词句以长短句为主,与伴奏结合后,按照字声谱上唱腔。昆曲的曲牌来源广泛,数量众多。不仅与古代的歌舞音乐如唐宋大
4、曲,宋代诸宫调有关,更与极具民族色彩的少数民族歌曲相关。音乐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并以南北曲合套的方式进行连接,使得昆曲音乐更为丰富。昆曲有南北曲之分,二者在旋律,调式调性以及音律板式上均有较大的差异。北曲的旋律中七音俱全,字多腔少,便于展现较婉转利落的顿挫。南曲通常只用五音,较少使用变音,善于表达较婉转流畅的曲调及细腻含蓄的情感。昆曲的创作会根据曲牌的特定字格来填写歌词,并且按照每一曲牌中特定的曲格来填写歌词上的高低音乐,最后根据歌词的声调与词意来重新订谱。 3昆曲的曲牌在唱词、调式调性及板腔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规律。但对于演员及乐师来讲,应该在遵循曲牌中所具有规律的基础之上,突破规律,在塑
5、造人物之时,赋予人物不同的色彩。众所周知,昆曲的文辞十分文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最初词的部分是由文人墨客们完成,他们大多恪守格律。昆曲唱腔是极其优美的,旋律中音色、力度、强弱的变化通过演员的演唱来完成,在演唱时通过大量的润腔赋予旋律线条更为丰富的虚实变化,使得唱腔更具动态美与立体感。昆曲的伴奏乐器十分丰富,分为弦乐器、打击乐器、管乐器三大类。其主要伴奏乐器为笛,辅之以箫、笙、三弦等。笛子的吹奏为昆曲增添了更多迷人的色彩,在为剧情服务的过程中笛子的调门会做更改,以便更好的为剧情服务。在众多调门中,笛子最易吹奏的便是小工调即 D 调,其次便是正宫调(G 调),六字调(F 调) 、尺字调(C 调) 、
6、上字调(降 B 调) 、乙字调(A 调) 、凡字调(降 E 调) ,在一出剧目中往往会根据剧情的不断变化而自如的转换调门。 三、昆曲表演 昆曲的演唱讲究对声音的控制,咬字发音皆有章法可循,不同的行当有着不同的演唱方式。昆曲的唱腔追求细腻婉转,演唱时追求共鸣腔体的灵活运用以及气息的流畅。演员在带有剧情性的表演中,通常会遵循严格的腔格,通过调、腔、板、谱来约束演唱。演员对剧目的表演通常会以谱中的旋律为主,不会做太多的改动。昆曲表演中演员的身段表演极富美感,每个动作均是无比细腻的,犹如工笔画般精致唯美,使得观众在欣赏演员的身段表演时,在举止之间感受到昆曲艺术的博大精深。4昆曲演员会将剧情置入舞台化的
7、情境中,舞台的唯美化使得演员能够借景抒情,将剧情融于表演中,并最终追求声情并茂的表演方式。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昆曲艺术所表达的与生活相关的部分常常会以一种带有寓意化的方式展示在舞台之上,将剧情的冲突,人物之间的矛盾运用起伏化的演唱方式来展现,如通过运用装饰音,运用加强语气的唱法来演唱,以此完成不同情绪的戏剧化表达。昆曲的表演在声情中往往会体现一种词情与曲情,并在情中体现一种韵。昆曲的表演讲究意境美,演员在舞台上运用程式化的表演将作品中所赋予的寓意表达,呈现更多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正如昆曲经典剧目游园惊梦中所呈现的那样,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醉人的画卷中
8、,韶光流转,映衬出大自然的无限风光,云蒸霞蔚中又能够从容自然的折射出杜丽娘内心的伤痛,这样华丽的辞藻使得观众在欣赏之时,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四、昆曲的传承与保护 昆曲的保护,任重而道远。如今飞速发展的社会节奏以及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使得昆曲这一高雅艺术处于“曲高和寡”的状态。昆曲的文辞典雅,晦涩难懂,与现代快餐式的文化消费方式相违背,因此热爱昆曲的人越来越少。编剧人才的缺乏,传统剧目的流失导致昆曲经常上演的剧目寥寥可数。昆曲的受众群较少,因此导致昆曲演员的人数也在减少,昆曲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昆曲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值得深思。在笔者看来,对于昆曲的保护首先应该普及昆曲教育,将昆曲放置在课堂中,使得学
9、生能够对昆曲有较全面的认识。其次,应加强昆曲师资队伍建设,5使得昆曲艺术能够真正传播到学生中,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昆曲艺术的精髓,领略到昆曲艺术的美。最后,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政策,积极鼓励与保护昆曲传承人,保留昆曲艺术的血脉,使得昆曲艺术能够为更多的人所熟知,并唤起大家保护昆曲艺术的初心。在为昆曲寻找前路的过程中应该将昆曲尽量的原貌保存,并在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为昆曲探索出一条科学的发展之路,而不应一味以华丽装扮追逐市场。 五、结语 昆曲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文化遗产,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其至情至美之处值得我们去用心聆听与欣赏。如今昆曲处于非常危险的边缘地带,在笔者看来对其最好的保护方式是保
10、持其原汁原味,最好的传承方式则是扩大受众群。昆曲“入遗”后,一时间变得炙手可热,保护昆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号轰轰烈烈的打响,其实不绝如缕的非遗保护或许才更适合昆曲的发展。如今的现代生活环境早已与昆曲的黄金时代相背而驰,不应期待昆曲在市场竞争中有辉煌的成绩,而应将昆曲完整地保存,将昆曲原汁原味地珍藏。昆曲不应过多改变,不能够因迎合大众,而变得面目全非。否则,等到再想回味昆曲的美时,昆曲早已不存在。因此,昆曲在市场经济以及“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应保持原有的状态,作为活古董被珍藏。正如著名学者田青老师所讲,昆曲已经等了六百年,还可以再等。等到百年之后,再回味昆曲时,昆曲仍然可以保持着其独特含蓄的美静候知音。 参考文献: 1余秋雨.中国戏剧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2刘静.幽兰飘香品昆曲之美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7. 3刘静.韩世昌与北方昆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9. 作者简介: 崔雪青,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在读。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