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城市化城市化是指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比西方晚,在 19 世纪后半期开始,速度慢,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较快,而内地大部分地区仍处在农业社会。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 30 年以来,中国城镇化水平提高超过了 30 个百分点,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城市建设也日新月异,城市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推进。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一
2、次城镇化浪潮,预计到 20302040 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稳定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 70%80%的一般水平。这意味着在接下去的 2030 年,仍将有数亿人口从乡村走向城市,对国家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深远影响。2011 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城市化水平超过 50%。这标志着中国数千年来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逆转,中国正式进入城市化。然而,由于人口、地理和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城镇化主要面临以下挑战:(1)遭遇“半城市化困扰” 。许多人离开农村到城市里生活,拥有城镇户籍,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成了被进城的“无业市民” ,形成不容乐观的“半城
3、市化”现象,引发一系列问题:留守儿童、打工者子弟学校、春运现象等。(2)城市缺乏充分吸纳人口提供就业的能力。李克强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座谈会表示:扩大内需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新增城镇人口的需求,而新增城镇人口主要来源于农村人口的城镇化,扩大内需更偏重的是扩大农村人口的内需市场。众所周知,部分城镇市民是由一部分土地被征用的农民而来的,他们仅在身份上转化为城市户籍,就业上并未落实,就给城市带来了贫困,影响城市的持续发展。(3)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以 20012007 年为例,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增长 70.1%,但人口增长只有 30%,存在城市化失衡:城市面积扩展快于城市人口的增长,而城
4、市人口的增长快于城市生活的提高。城市化过快发展,带来的高房价,农业耕地无序侵占,强制拆迁等社会不稳定因素。(4)公共产品和服务缺失。很多城市采用劳动力转移先行的方式进行城市化导致:医疗、教育、交通、住房等一系列公共产品和服务缺失,最终影响了城市化可持续性,积累了大量社会问题和矛盾。(5) “城市病”日渐突出。城市快速发展出现各种不良症状,如人口拥挤、人口老龄化、交通阻塞、就业困难、住房紧张、贫富两极化、公共卫生恶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阻碍城市化进程。(6)城镇化水平地区差异大。东部地区城市数量规模和增长速度均高于中西部地区。(7)城镇化模式单一。许多城市都走工业化城市道路,长此以往将阻碍城市化进程。那么中国该采取什么措施,城市化才能走向理性、健康、永续、和谐?(1)多元的发展模式。从规模扩张到品质提升的整体转型时期,必将加速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转型,多元的发展模式成为城市化主要模式。(2) “低碳生活”城市生活的核心。新中国成立 62 的城市化进程留下了深刻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城市发展路径的探索从未停息,上海世博会是新的标志。(3)加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力度。政府花更大的经历致力于民生建设。正确选择中国未来的城镇化道路关系到国家发展前途。未来的中国城镇化发展应当是立足于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走向理性、健康、永续、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