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家庭经营为特征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包括耕作农具、技术、制度以及经营方式等 方面的内容。我国古代的农具,经历了原始时期的石器木器和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以 后的铁农具和牛耕的发展历程。耕作技术上,经历了春秋战国至秦汉的垄作法、汉代的 代田法“区田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黄河流域出现的绿肥种植技术、隋唐时期在江南 地区普遍采用的育秧移栽水稻增产技术、宋元时期在江南地区推行的稻麦复种制。明代 引进玉米和甘薯等新的农作物品种,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著作汜胜之 书 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等,既是对一定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也促进了 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我国的耕作制
2、度以连年种植制为主。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逐 渐成熟。明清时期,北方黄河流域形成了两年三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长江流域则发展 成多种形式的一年两熟制或三熟制。棉花、茶叶和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还 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 的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经营成为可能。秦汉以后,这种以家庭为单位、农业 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得到发展,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 基本模式。 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核心的土地制度以及租佃关系夏、商、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开始出现私田。秦国的商鞅变法
3、,打 破了土地国有制度;秦始皇颁布诏书,以法令形式肯定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战国以来, 存在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包括国有土地所有制( 如均田制等)、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 农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战国以来, 土地所有制发展的总的趋势是国有土地逐渐减少、私有土地逐渐增加。地主阶级通过政 治特权或经济实力,占有大量土地。而农民只有少量土地或没有土地,他们被迫租种地 主的土地,并将收获物的大半奉献给地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反抗,地主同劳动 者的依附关系日益松弛,租佃制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农耕经济更加成熟。 小农经济的历史影响春秋战国以后,以家庭为单位、个体农业
4、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而构 成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是国家赋 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自给自足,生产积极性高,是中国古代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 因素。但由于小农经济生产规模狭小,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 发展,到明清之际更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沉重的赋役负担使小农经济非常脆 弱,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导致人地矛盾尖锐,也制约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技术先进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源远流长,分工细密且比较发达,长期领先于世界,产 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其中,冶金业、制瓷业以及纺织业 的技术发
5、展尤为突出,很多独特的生产技艺和精美的产品自古就闻名于世。 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在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到了春秋战国,随着封建土地 所有制的确立和小农经济的形成,开始出现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此后,官营手工 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便成为封建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从西周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要地位。其特点是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宫府按行业设工官管理,工匠集中在工官监督下生产,其 资金雄厚,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对产品质量要求较高,管理严格,推动了 手工业技艺的提高,代表中国古代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但是由于产品不进入市场,缺 乏竞争,劳
6、动者被强制劳动,因此生产效率低下,阻碍手工业进步。 私营手工业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私营手工业产生于春秋战国,此后因封建国家的 重农抑商政策,长期处于夹缝之中,在曲折中发展。明中叶以后在许多行业超过官营手 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明朝中后期,雇佣众多工人的大规模手工作坊或工场日益增多, 并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计日授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产生了资本 主义萌芽的因素。 “男耕女织”式的家庭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缴 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从秦汉时期开始, “男耕女织”式的个体农业和 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形式渐趋稳定。家庭手工业成为自给自足小农
7、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分,一方面成为封建经济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因其阻碍商品交换而成为新经 济因素产生、发展的最大障碍。 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起源早、不断发展商朝时就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春秋战国时期,自由商人成为 主体,中原出现一些商业中心,产生了商业城市。两汉时期设有专职官员管理城市的商 业, “市”(商业区)与“坊”( 住宅区) 严格分开。隋唐时期,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和长 江流域的益州、扬州成为代表性的商业城市,出现了草市与夜市。对外贸易方面,陆上 丝绸之路和海上瓷器之路出现空前繁荣景象。宋元时期,古代商业步人新的高峰时期,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城市功能扩大,打破了“
8、坊” “市”界限,还出现了夜市、 晓市等。明清时期,大量独立的商业市镇兴起与发展,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 大量进入市场。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闽商等大商帮, 有利于商业资本的聚集。 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古代中国的商品市场由城市市场和乡村集市两部分组成,它 们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的。城市市场主要是满足达官贵人的享受消费,城市手 工业品与乡村农产品的交换则处于次要地位。乡村集市狭小、分散,处于相对封闭的状 态,只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对外贸易由盛到衰对外贸易起自汉朝。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到中亚,再 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开辟了中西贸易的新
9、纪元。唐朝陆路边境贸易和海外贸易都得到发 展。唐朝和亚洲各国都有直接贸易往来。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明朝前期郑和七次下 西洋,与亚非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贸易,最远到达东非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 从明朝中后期起,由于倭寇入侵,我国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多次下令禁止海外贸易,只 开放广州一地同外国通商,阻碍了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妨碍了对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 吸收。 4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明末清初资本主义的萌芽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 在江南一些丝织业发达的城市如苏州等,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清朝时有了缓慢发展,范围扩大,部门增多,手工工场的规模扩
10、大。但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整 个生产始终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 内,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 经济的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是中国封 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有重要的意义。 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在社会价值上,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 商业为末业,强化本末意识;在土地问题 E ,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 稳固农业生产基础;在制度方面,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 商业活动。在封建社会前期,重农抑
11、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推动农业 经济向前发展;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统治者 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运用政治手段压制工商业发展,其结果必然打乱社会经济结 构的内部平衡,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 上,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明清两代政府颁布“海禁” 政策,由官府统一管理和经营对外贸易,禁止商民私人出海贸易。清朝更是闭关锁国,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包括对来华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 清政府试图通过“海禁闭关政策”达到对内加固统治、对外
12、进行民族“自卫”的目 的。这种消极防御的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口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 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它更大的影响是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到了严重的 阻碍作用,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严重阻碍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 发展,使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日益落后于西方;同时,不利于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 族的正常交往,不利于中国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学习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先 进的科学技术。 专题归纳与总结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线索及其特征 中国的原始农业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并首先在中原地区达到较高水平,南宋后经济重 心南移。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
13、发展到简单协作的耜耕农业;春秋 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与使用,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个体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 足的小农经济基本定型,并在古代社会一直延续。明清之际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但经济结构没有突破性进展。到了近代,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阻碍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发 展,成为束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在世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官 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里产生了雇佣关系, 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早期商业发展繁荣,城市规模与功能不断扩大,汉唐之际的对外 贸易繁荣。明清之际,封建经济全面繁荣,商业发展出现了新特点。但在重农抑商、闭 关锁国政策下,资本主
14、义萌芽受到阻碍,也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没有跟上世界大 潮流,中国经济逐渐落后。 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虽不尽相同,但从整体上探 析古代经济发展的共性因素,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政策的因素。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或者一定 时期对统治政策进行调整的变法、改革。二是科技的推动。劳动人民改进工具,提高生 产技术;兴修水利,免除水旱灾害;政府推广优良品种;历代总结生产经验的著作可以指导人们直接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三是人民群众辛勤劳动。各族人民互相融合, 共同劳动,相互学习,提高生产技术。 各经济部门的
15、地位、发展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个体手工业相结合的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手工业与商业始终是农业的补充,其 发展方向与规模一直被历代王朝控制着。在古代社会经济中,首先是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发展起来,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得到发 展,而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在商品 经济繁荣时期和商品经济繁荣的地方,货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并缓慢发 展。 小农经济的发展原因、特点及其启示铁农具的使用、牛耕的出现和普及,是以家庭为单 位、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农耕模式出现的根本原因。在小农经济模
16、式下,自耕农生产积 极性高,同时由于人口膨胀和土地兼并,农民在土地上精耕细作、不断改进农具和耕作 技术,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成为古代农耕的一大特色。这一模式具有内部的稳定性、 保守性和排他性,因其脆弱而对新经济因素产生本能的抵抗,既保障了社会经济的稳定 发展,促进封建经济向前发展,叉阻碍了商品交换与扩大再生产。手工业和商业是为满 足人民日常生活和统治者奢侈享受而存在的。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 基础,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为了巩固其经济基础、加强统治,各朝各代的统 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统治者通过发展农业、严格控制工商业发展,既维护了统治 基础,又掌握了经济发展的命脉,这一政策把农业与工商业对立起来,阻碍了生产力的 变革和商品流通,必然阻碍经济的发展。 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形成还是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都是生产力发 展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革。明清之际,统治者坚持抑商政策,并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和海 禁政策,使得日益发展的商品经济受到限制,已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没有成长为成 熟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国不但内部失去了经济的活力、失去了科技发展的动力,也逐渐 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终于日渐脱离了世界发展大势,陷于落后挨打的局面。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