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题型名词解释:裂解量 填空: 选择题 判断题 论述题 实验设计题 第一节: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微生物的五大特征 微生物对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贡献 (3)微生物群体的多样性 一、 “微生物”的含义(什么是微生物) 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通称。 二、微生物特点 生命基本特征: 生命通过它的耐久性、适应性、它的生长及修复的能力和它的繁殖而延续下去,这是生命的基本的和普遍的特征。新陈代谢,包括外部的和内部的,是一切生命的另一基本特征。控制与调节,是生命的又一基本特征。 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 大小以 um 计,但比表面积(表面积/体积)大,必然
2、有一个巨大的营养吸收,代谢废物排泄和环境信息接受面。 这一特点也是微生物与一切大型生物相区别的关键所在。 2、吸收多、转化快 这一特性为高速生长繁殖和产生大量代谢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3、生长旺、繁殖快 极高生长繁殖速度,菌数增加,营养消耗,代谢积累,限制生长速度。 这一特性可在短时间内把大量基质转化为有用产品,缩短科研周期。 也有不利一面,如疾病、粮食霉变。 4、适应强、易变异 5、分布广、种类多 分布区域广,分布环境广。生理代谢类型多,代谢产物种类多,种数多。微生物群体多样性的表现物种的多样性;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代谢产物的多样性;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类型的多样性。: 五、微生物作
3、用 1、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作用 2、空气与水净化,污水处理 3、工农业生产:菌体,代谢产物,代谢活动 4、对生命科学的贡献 柯赫准则 1、某一种微生物,当被怀疑是病原体时,它一定伴随着病害而存在。 2、必须能自原寄主分离出这种微生物,并培养成为纯培养。 3、用已纯化的纯培养微生物,人工接种寄主,必须能诱发与原来病害相同病害。4、必须自人工接种发病的寄主内,能重新分离出同一病原微生物并培养成纯培养。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类群与形态结构细菌的细胞壁结构和革兰氏染色 各类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3)细菌的细胞壁结构特点。 第 1 节:细菌 细菌是单细胞的,大小在 1um 左右,1000 倍以上显微镜才
4、能看到其形状。 一、细菌的形态和大小 (一) 、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异常形态 (二)细菌大小: 如何测量:显微测微尺。细菌大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作为分类鉴别标准。 二、细菌细胞结构 (一) 基本结构 1、细胞壁 cell wall:位于细胞表面,较坚硬,略具弹性结构。 功能:1)维持细胞外形;2)保护细胞免受机械损伤和渗透压危害;3)鞭毛运动支点;4)正常细胞分裂必需;5)一定的屏障作用;6)噬菌体受体位点所在。另外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有关。 革兰氏染色 ,1884 发明(Koch 实验室) 染色过程: 结晶紫初染一到两分钟;清水冲洗,碘液媒染一到两分钟;清水冲洗,95%乙醇或丙酮
5、冲洗辆到三次;清水冲洗以停止洗脱,结晶紫或沙黄染液进行复染一到两分钟,清水冲洗。镜检。( 1) 革兰氏阳性菌 细胞壁构成:一连续层,厚 20-80nm ,两部分:网状骨架:微纤丝组成 基质:骨架埋于基质中 ,化学组成:主要是肽聚糖和磷壁酸 肽聚糖 (粘肽、胞壁质) : 大分子复合体,许多亚单位交联而成。 1)双糖单位:N-乙酰胞壁酸(NAM)和 N-乙酰葡萄糖胺(NAG)通过 -1,4 糖苷键相连而成。2)短肽:L-Ala-D-Glu-L-Lys-D-Ala 3) 肽桥:短肽之间连接。 短肽全部或部分连至 NAM 上,短肽之间也有连接,组成一网状结构。 肽聚糖是细菌细胞壁特有成分,也是原核微生
6、物特有成分(古生菌没有) 磷壁酸 (垣酸 ) : G+特有成分。 多元醇与磷酸复合物,通过磷酸二酯键与 NAM 相连。 主要功能:使壁形成负电荷环境,吸附二价金属离子,维持壁硬度和一些酶活性。还可提供噬菌体位点。 ( 2) 革兰氏阴性菌 : 以大肠杆菌为例: 内壁层:厚 2-3 nm,单(双)分子层,由肽聚糖构成。 与 G+区别:交联低;DAP 取代 L-Lys;肽桥。 外壁层:内层:脂蛋白层,以脂类部分与肽聚糖相连。中层:磷脂层。外层:脂多糖层,外壁重要成分,8-10 nm。 脂多糖 LPS : G- 特有成分。 结构:类脂 A + 核心多糖 + O-侧链 功能:1)内毒素物质基础;2)吸附
7、镁、钙离子;3)决定 G-表面抗原;4)噬菌体受体位点。 钙离子是维持 LPS 稳定性所必需的。 ( 3) 细胞壁缺陷细菌 1、 原生质体 :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去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合成后,所留下的部分。一般由 G+形成。 2、 球形体 :残留部分细胞壁,一般由 G-形成。有一定抗性。 特点:对渗透压敏感;长鞭毛也不运动;对噬菌体不敏感;细胞不能分裂等。 3、 细菌 L 型:一种由自发突变形成的变异型,无完整细胞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 “油煎蛋 ”状小菌落。 4、 支原体:长期进化形成。 2 细胞膜 : 在细胞壁与细胞质之间的一层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膜。 化学组成:蛋白和磷脂,蛋白
8、含量高达 75%,种类也多。膜不含甾醇类。 功能:1)高度选择透性膜,物质运输:2)渗透屏障,维持正常渗透压;3)重要代谢活动中心;4)与壁、荚膜合成有关;5)鞭毛着生点,供运动能量。 3、间体 (中质体) : 细胞膜内陷形成。 功能:1)拟线粒体,呼吸酶系发达。 2)与壁合成,核分裂,芽孢形成有关。 (二)特殊结构 1、荚膜 :某些细菌细胞壁外面覆盖着一层疏松透明粘性物质。厚度不同,名称不同。 折光率低,负染法观察。 成分:90%以上为水,余为多糖(肽) 。 功能:1)抵抗干燥;2)加强致病力,免受吞噬;3)堆积某些代谢废物; 4)贮存。 2、 鞭毛与菌毛鞭毛 :某些细菌表面一种纤细呈波状的
9、丝状物,是细菌运动器官。 菌毛 :许多 G-尤其是肠道菌,表面有比鞭毛更细,数目多,短直硬的丝状体。3、芽孢 某些菌生长一定阶段,于营养细胞内形成一个内生孢子,是对不良有抗性的休眠体。每一细胞仅形成一个芽孢,所以其没有繁殖功能。三、细菌繁殖与群体形态 1、繁殖方式:裂殖为主,少数有性接合。 2、菌落形态:菌落 :由单个或少数几个细胞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繁殖出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 第 2 节:放线菌 :因菌落呈放射状而得名,是丝状分枝细胞的细菌。 一般分布在含水量低,有机质丰富的中性偏碱性土壤中,特殊土腥味。 大多数是腐生菌,少数寄生;多数异养,好氧。 突出特性是产各种抗生素。 一、形态与结
10、构 由菌丝构成,:基内菌丝(营养菌丝) ;气生菌丝 孢子丝,无横隔,仍是单细胞。 二、繁殖 :以无性孢子为主,菌丝断裂片段也可繁殖成新菌体。 孢子形成方式:横隔分裂 第 3 节 蓝细菌 本章小结 1. 原核生物可粗分为“三菌”和“三体”6 个大类。 三菌:细菌(含古生菌) ,放线菌,蓝细菌 三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共同特点:个体微小、形态简单、进化地位低,基因组为原核状态 2. 原核生物的共同特征 细胞细小、核的结构原始,无核膜包裹,细胞壁含独特的肽聚糖,细胞内无细胞器分化。 3. 原核细胞的共同结构和特殊构造 共同结构:细胞壁(支原体除外) ;细胞质膜;细胞质;核区;各种内含物等;
11、 特殊构造:糖被(荚膜、粘液层) ;鞭毛;菌毛;芽孢等。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教学重点: 酵母菌的细胞结构和生活史 各类真核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 (3)酵母菌的细胞壁结构特点 第二节:酵母菌 yeast (一)繁殖方式 1、无性繁殖 (1)芽殖 budding:最普遍方式(过程) (2)裂殖 fission:少数(裂殖酵母) (3)无性孢子:节孢子、掷孢子、厚垣孢子。 2、有性繁殖 : 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过程:质配-核配-减数分裂 3、形成孢子条件 营养充足强壮幼龄细胞;适当温、湿度(25-30,80%) ;空气要流通;适当的生孢子培养基 (二)生活史 life his
12、tory(life cycle) 某种生物在整个发育阶段,有一个或几个同形或不同形的个体前后相继形成一个有规律的循环。 四种基本类型: 1、无生殖,仅有营养繁殖。 (细菌)2、仅有一个单倍体生活,双倍体短。 3、仅有一个双倍体生活,单倍体短。 4、有世代交替现象,单倍体有性,双倍体无性。 酵母菌有三种类型: 单倍体型:八孢裂殖酵母,双倍体型:路德类酵母 世代交替型:酿酒酵母 第 3 节:霉菌 molds 第四节、产大型子实体的真菌蕈菌:中国食用和药用大型真菌 第三章 病毒 (virus)和亚病毒 (subvirus)1、 教学重点: 病毒的繁殖过程、病毒的溶源性和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 第 1 节
13、 病毒 :非细胞型生物,有区别于细胞型特征: 特点 :1、形体十分微小,滤过,电镜可见; 2、无细胞结构,分子生物,由核酸和蛋白组成,且一种病毒仅含一种类型核酸;3、专性活细胞内寄生,有宿主专一性,无独立代谢酶系,依赖宿主自身复制; 4、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概念 :病毒是超显微的,无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在活细胞外具一般化学大分子特征,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又具有生命特征。 二、繁殖(烈性噬菌体为例) 1、吸附:分两阶段。感染复数 m.o.i 2、侵入:头部 DNA 通过尾管注入至细胞中,外壳留在胞外。自外裂解 3、增殖:包括 DNA 复制和蛋白质合成。双链 DNA 噬菌体三阶段转
14、录: 遗传信息转移: 4、成熟(装配):潜伏期 5、裂解(释放):裂解期 上述烈性噬菌体的生长方式,称为一步生长。 裂解量:每个被感染的细菌释放新的噬菌体的平均数。 三、噬菌体与宿主关系 1、烈性噬菌体:凡能引起宿主细胞迅速裂解的噬菌体。敏感细菌。 2、温和性噬菌体:噬菌体侵染宿主后,并不增殖,裂解,而与宿主 DNA 结合,随宿主 DNA 复制而复制,此时细胞中找不到形态上可见的噬菌体,这种噬菌体称为温和性噬菌体。含有温和性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源性细菌 温和性噬菌体存在状态 1)游离具感染性的 virion; 2)前噬菌体(prophage):附着或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一道复制; 3)营养期噬菌
15、体:指导合成。 3、溶源性细菌特性 1)遗传性 ;2)自发裂解 ;3)诱发裂解:双氧水、UV、X、等;4)免疫性 ;5)复愈(消失溶源性) ;6)溶源转变 怎样证实有噬菌体存在:宿主特异性;噬菌斑、液体培养变清等。 1、双层平板法 ;2、单层平板法 ;3、玻片快速法 第 2 节、亚病毒 1、类病毒 :没有衣壳包裹的 RNA 分子。 2、拟病毒 (类类病毒):一类包括在植物病毒粒子中的类病毒,RNA。 3、朊病毒 :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的疏水性蛋白。 噬菌体效价的测定方法。 第四章 微生物营养和培养基教学重点: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的特点及多样性微生物进入细胞的方式 (3
16、)微生物进入细胞的方式 营养物:必须得到的细胞结构 成分,必须得到的能量储存物质。 营养:把营养物从外界吸收至细胞内,复制出新细胞结构的过程。 二、主要营养物及其功能 主要功能:提供合成原生质和代谢产物原料;产生合成反应及生命活动所需能量;调节新陈代谢。 (一)碳源物质 定义:凡能提供微生物营养所需碳元素的营养源。功能:碳源、能源 (二)氮源物质 定义:凡能提供微生物营养所需氮元素的营养源。 功能:氮源,一般不作能源。微生物氮源谱: 氨基酸自养型和异养型生物 速效氮源和迟效氮源 ; (三)能源 化学能:有机物-化能异养微生物 ;无机物 -化能自养微生物 ;光能 (四)生长因子 定义:一类对微生
17、物正常代谢必不可少且又不能从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所需极微量的有机物。 种类:维生素、AA、base、FA 等。 作用:辅酶或酶活化 来源:酵母膏、玉米浆、麦芽汁等,复合维生素。 (五)无机盐 所需浓度在 10-3-10-4M 的元素为大量元素 所需浓度在 10-6-10-8M 为微量元素。 主要功能:构成菌体成分;酶活性基组成或维持酶活性;调节渗透压、pH、Eh; (六)水 :存在状态:游离态(溶媒)和结合态(结构组成) 第 2 节:微生物营养类型 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化能异养型 其中,化能异养型又据利用有机物特性,分成腐生和寄生。 营养类型划分不是绝对的,不同生活条件下,
18、可相互转变。 第 3 节:营养物吸收与代谢物分泌 营养物吸收至胞内被利用,代谢物分泌到胞外以免积累,这就是物质运输过程。一般大分子:先水解为小分子,再吸收;脂溶性物质:易透过 ;离子化合物:弱快强慢(极性) 一、营养物吸收 1、单纯扩散 依靠胞内外溶液浓度差,顺浓度梯度运输,不消耗代谢能,无特异性。水、二氧化碳、氧气、甘油、乙醇等。 2、促进扩散 借助载体蛋白顺浓度梯度运输,不耗能,有特异性。载体蛋白(渗透酶)有底物特异性,是诱导产生的。硫酸根、磷酸根、糖(真核) 3、主动运输 :吸收营养物的主要机制。 逆浓度梯度运输,耗能,需载体蛋白,有特异性。氨基酸、乳糖等糖类、钠、钙等无机离子。 亲和力
19、改变蛋白构象改变耗能 4、基团转位 属主动运输,但溶质分子发生化学修饰-定向磷酸化。主要依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和磷酸转移酶系统(PTS) 。 第 4 节:培养基 :选用各种营养物质,经人工配制用来培养微生物的基质。 第五章 微生物代谢 1、 教学重点: 微生物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微生物的代谢调控 分解代谢:复杂营养物分解为简单化合物(异化作用) 。 合成代谢:简单小分子合成为复杂大分子(同化作用) 初级和次级代谢:依据代谢产物在微生物中作用不同,又有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 初级代谢:能使营养物转化为结构物质、具生理活性物质或提供生长能量的一类代谢。产物有小分子前体物、单体、多聚体等生命
20、必需物质。 次级代谢:某些微生物中并在一定生长时期出现的一类代谢。产物有抗生素、酶抑制剂、毒素、甾体化合物等,与生命活动无关,不参与细胞结构,也不是酶活性必需,但对人类有用。 二者关系:先初后次,初级形成期也是生长期,只有大量生长,才能积累产物。1、发酵(分子内呼吸) 无氧条件下,底物脱氢后产生的还原力不经呼吸链而直接传递给某一中间代谢物的低效产能反应。 在此过程中,有机物是氧化基质,又是最终氢受体,且是未彻底氧化产物,结果仍积累有机物,产能少。 在发酵过程中,借底物水平磷酸化合成 ATP,是合成 ATP 唯一方式。 XP + ADP ATP + X 高能化合物:1 ,3- 二磷酸甘油酸、乙酰
21、磷酸、氨甲酰磷酸、PEP、 酰基辅酶 A。 三、氮类物质合成 (一)生物固氮 分子 N2 通过固氮微生物作用形成 NH3 的过程。 1、固氮微生物 (都是原核微生物) 自生固氮菌:好氧、厌氧、兼性厌氧及各种营养类型。 共生固氮菌:与豆科共生为根瘤菌,与非豆科共生是放线菌。 联合固氮菌:根际、叶面微生物。 第 4 节:代谢调控 代谢生化反应酶催化基因编码基因调控 环境因子影响 环境调控 代谢调节部位:真核和原核 合成调节:诱导合成、终产物阻遏、分解代谢物阻遏 酶活性调节:反馈(终产物)抑制、酶活性共价修饰 第六章 微生物生长 1、 教学重点: 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及其在生长实践中的应用 :(2)
22、测定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方法(3)温度、PH 值和氧等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繁殖:单细胞-由于细胞分裂引起个体数目的增加。多细胞-通过无性或有性孢子使个体数目增加的过程。 发育:适合条件下,生长与繁殖始终是交替进行的,从生长到繁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为发育。 第 1 节:微生物的发育周期 一、概念 发育周期、单细胞微生物、丝状真菌 二、发育周期中细胞学上变化 1、细胞壁与质膜的延伸 2、DNA 的复制 第 2 节:微生物纯培养的生长 一、纯培养的分离方法 表 二、生长测定(适用、注意事项) 直接计数法(全数) 间接计数法(活菌数) 测细胞物质量 三、细菌纯培养群体生长规律 将少量
23、纯培养接种到一恒定体积的新鲜液体培养基中,适宜条件下培养,定时取样测定细菌含量,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数目的对数或生长速率为纵坐标,得繁殖曲线,对单细胞而言,又称生长曲线。 根据生长速率不同,分为几个时期。 (一)延迟期 (停滞期、调整期) 表现:不立即繁殖,生长速率近于 0,菌数几乎不变,细胞形态变大。 特点:分裂迟缓,合成代谢活跃,体积增长快,对外界不良环境敏感。 原因:调整代谢,合成新的酶系和中间代谢产物以适应新环境。 消除:增加接种量;采用最适菌龄接种;培养基成分(种子、发酵) (二)对数期 表现:代谢活性最强,几何级数增加,代时最短,生长速率最大。 特点:细菌数目增加与原生质总量
24、增加,与菌液浊度增加呈正相关性。 代时 :单个细胞完成一次分裂所需时间,亦即增加一代所需时间。 影响 G 因素:菌种、营养成分、营养物浓度(很低时影响) 、培养温度。 (三)稳定期 (最高生长期、静止期) 表现:新增殖细胞数与老细胞的死亡数几乎相等,活菌数动态平衡。 特点:生长速率又趋于 0,细胞总数最高。 原因:养分减少;有毒代谢物产生。 稳定期细胞内开始积累贮存物,此阶段收获菌体,也是发酵过程积累代谢产物的重要阶段。 延长:补料,调 pH、温度等。 此时,菌体总数量与所消耗的营养物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称为产量常数(生长效率) 。Y = X - X0 /C 其中 X-稳定期细胞干重 /ml,
25、X0 -接种时干重/ml,C-限制性营养物浓度。 根据这一原理,可进行生物测定。 将未知混合物加到只缺乏特定限制性营养物的完全培养基中,测定培养基所能达到的生长量,就可以计算出原混合物中特定限制性营养物的浓度。 (四)衰亡期 表现:出现 “负生长 ” ,有些细胞开始自溶。 对于丝状真菌,细胞数目不呈几何级数增加,无对数生长期,一般有调整期,最高生长期,衰退期。 四、连续培养 continuous cultivation 分批培养 :将微生物置于一定容积的培养基中,经过培养生长,最后一次收获。若不断补充新鲜营养,并及时不断以同样速度排出培养物,则可延长对数期。 只要培养液的流动量能使增殖的新菌数
26、相当于流出的老菌数,就可保证总菌量不变,此即连续培养原理。 主要参数:D(稀释率)=F(流动速率)/V(容积)连续培养方法 1、恒浊连续培养 turbidostat 不断调节流速使培养液浊度保持恒定。 适用:收获菌体及与菌体相平行的产物。 2、恒化连续培养 chemostat 恒定流速,及时补充营养,营养物浓度基本恒定,从而保持恒定生长速率。又称恒组成连续培养。培养基成分中,必须将某种必需的营养物控制在较低的浓度,以作为限制性因子,而其它营养物过量。常用的有氨、氨基酸、葡萄糖、生长因子、无机盐等。 适用;科研 五、同步生长 synchronous growth 概念:使所有的细胞都能处于同一生
27、长阶段,同时分裂的生长方式。 同步培养法获得: (一)机械法(选择法) 1、离心沉降分离法 2、过滤分离法 3、硝酸纤维素薄膜法 (二)调整生理条件法(诱导法) 1、温度调整法:亚适生长温度最适生长温度培养。 2、营养条件调整法:控制浓度或组成,使细胞只能进行一次分裂。 3、用稳定期的培养物接种:稳定期细胞处于衰老状态,移入新鲜培养基,可得同步生长。 (三)抑制 DNA 合成法 DNA 合成是细胞分裂前提。抑制一段时间再解除抑制。 第 3 节:环境条件对生长影响 一、温度 最低、最适、最高生长温度,致死温度。 二、pH 主要影响:引起膜电荷变化,从而影响营养吸收;影响酶活性;改变营养物状态和有
28、害物毒性。 有最适 pH,此时酶活性最高,其他条件适合,生长速率最高,但不是生产的最适 pH。 微生物细胞内的 pH 多接近于中性。 第 4 节 微生物培养法概论 一个良好的微生物培养装置的基本条件是:按微生物的生长规律进行科学的设计,能在提供丰富而均匀营养物质的基础上,保证微生物获得适宜的温度和良好通气条件(只有少数厌氧菌例外) ,此外,还要为微生物提供一个适宜的物理化学条件和严防杂菌的污染等。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可分为八个大类(一)固体培养法 1. 好氧菌的固体培养 试管斜面(test-tube slant) 培养皿琼脂平板(agar plate) 2. 厌氧菌的固体培养 厌氧菌固体培养的具
29、体方法 (1)高层琼脂柱 (2)厌氧培养皿 (3)亨盖特滚管技术 (4)厌氧罐 (5)厌氧手套箱 (二)液体培养法 1.好氧菌的液体培养 大多数微生物都是好氧菌,微生物一般只能利用溶于水中的氧,要保证在培养液中始终有较高的溶解氧浓度。 一般情况下(1 大气压, 20 )下,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仅为 6.2mlL(0.28mmol) ,这些氧只能保证氧化 8.3mg (即 0.046mmol)葡萄糖,仅相当培养基中常用葡萄糖浓度的 1。氧的供应始终是好氧菌生长、繁殖中的限制因子。 一般可通过增加液体与氧的接触面积或提高氧分压来提高溶氧速率,具体措施有: 浅层液体静止培养; 将三角瓶内培养物利用往复式
30、或旋转式摇床(shaker)作摇瓶培养 在深层液体培养器的底部通入加压空气,并用气体分布器使其均匀、密集的微小气泡; 对培养液进行机械搅拌,并在培养器的壁上设置阻挡装置等。 实验室中常用的好氧菌培养法 (1)试管液体培养 (2)三角瓶浅层液体培养 (3)摇瓶培养 (4)台式发酵罐 2.厌氧菌的液体培养 实验室中对厌氧菌进行液体培养时,保证培养基的氧化还原电位(Eh)降至-150mV-420mV ,以适合严格厌氧菌的生长。 二、生产实践中培养微生物的装置 (一)固体培养法 1. 好氧菌的曲法培养 原始的曲法培养就是将麸皮、碎麦或豆饼等固态基质经蒸煮和自然接种后,薄薄的铺在培养容器表面,使微生物既可获得充足的氧气,又可利于散发热量,对真菌来说,还十分有利于产生大量孢子。 2.厌氧菌的堆积培养法 生产实践上对厌氧菌进行大规模固体培养的例子还不多见。在白酒生产中,一向用大型深层地窖对固态发酵料进行堆积式固态发酵,这对酵母菌的酒精发酵和己酸菌的己酸发酵等都十分有利,可生产名优大曲酒(蒸馏白酒) 。 (二)液体培养法 1.好氧菌的培养 浅盘培养 ;深层液体通气培养 (1)高层琼脂柱 把含有还原剂的固体或半固体培养基装入试管中,经灭菌后,除表层上有一些溶解氧外,越是深层,其氧化还原势越低,故有利于厌氧菌的生长。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