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穷思竭虑,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二十一世纪,要求人才兼通科学和艺术,成为美的感悟者和创造者。如何最终实现高品质创新,是高校教育肩负的重任。在教育部实施的改革计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强化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近些年许多高校均有一些重大举措,如扩大办学规模,增设设计专业和多类方向,专业及学科的多元化并存等。同时也存在着不足,如:人文素质与传统文化的缺乏使教育偏离方向,研究学科领域和视野狭窄,教学方式滞后,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等。相比之下,国外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代表了国际水平。如重视实践,校企深度合作,学生动手能力强,自由开放的文化传统,促进学科多元化,完整的人文和科学教育
2、;但也存在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弊病。本文作者多年在高校从事美术教学与科研工作,在理论与实践中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据此提出三点改革措施,旨在对现有教育现状与教学模式有所突破和补充。一、改变目前国内高校美术教育重技能培养、轻素质教育倾向,注重学生人文品格的培养,以德树人、以美育人。当前高校美术教育素质教育薄弱,学生缺乏对国家民族的荣誉感和远大理想。重视传统中国文化,呼吁高度的责任感,重视对学生素质培养已刻不容缓。中国目前的美术教育,基本上沿用 50 年代全面引进前苏联教育模式。2总体来说取得很大成就,但也存在着很尖锐的问题。由于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是“全盘西化”的方法,对中国传统
3、文化和道德教育持轻视甚至排斥态度;更偏重技能的学习,重知识和技能传授,忽视对学生道德和人格的培养,使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功利主义急剧抬头,很多学院素质教育技能化,技能教育功利化已成为普遍现象。学生普遍缺乏信仰和社会责任感,成为功利主义的奴隶。中国古代道、儒文化,最为重视的是对人道德的培养,如老子道德经中说:“道生之,德畜之” 。 易经中指出“厚德载物” 。孔子认为道德应居于教育中的首要位置,他强调,在“德”与“艺”之间,修习的顺序应该是“志于道,据于法,依于仁,游于艺” 。高校美术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应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
4、民的人” ;应该是拥有崇高审美素质和境界,身心健康的人。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说:“道德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 ”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学生人格塑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育应重新回到最终的起点:以德树人、以美育人。以道、儒为主的中华道德文化的精华,可以肩负起道德教育的重任。鉴于以上思考,高校美术教育道德素质培养应有以下应对措施:(一)针对美术高考生文化课分数偏低、高校美术教育素质教育薄弱现状,可增设哲学史、文学史、历史、社会学等人文课程。人文素质课程能启蒙人的思想、传承文明、教化育人、规范行为、丰富生活,促3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1)讲授应以简史
5、为主,重点选择经典名作进行分析和导读。倡导学生读原著,规定必读书目,用检查、课堂讨论、写读书笔记等形式完成。读概论不如读作品,在其中可以得到更真实的体验。 (2)要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使道德教育生活化。以人为本,以美育人,即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人。人性化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知识性、灌输式、外塑型教育的方法,学生形成的往往是言行不一的双重人格和驯服型人格。要突破以往道德教育理论的窠臼,使道德教育回到人的本真,使学生形成高尚的“私德”和良好的“公德” 。承认个性和尊重个性的发展,培养具有高度人文精神的文明人和自由人。(二)目前国内美术院校多数专业和课程设置内容西化模式占比例
6、程度高,缺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针对这种现状,可在油画、版画、雕塑、设计师范类等专业设置中国绘画、书法等课程。此课程的学习目的以熟练掌握知识与技法为评判标准,重在学习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精神,提高民族审美意识,由此提升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荣誉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从而树立美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审美观。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优秀道德品质,也是民族凝聚力与国家和谐发展的核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步都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至今为许多国家学习和借鉴。民族文化独特特色的丧失,意味着在全球语境下民族意识的丧失。中国美术教育要挖掘民族传统的精华。我国历代许多绘画大师
7、,都是在作品中彰显出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和面貌,而在世界艺术中占有重要4位置。(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品格的培养。在传授知识和技法的同时,将人文精神、人文思想贯穿其中。如:技法中包含情操美、道德美、自然美等。教授大师的品格、风范,对真善美执着的追求精神,以及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天人合一” 、 “返璞归真”等中国文化哲学思想,以此陶冶学生情感、情操。二、淡化学科概念,跨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力。应淡化学科概念,各学科兼容并蓄、相互渗透。促进学科发展与创新。培养国家需要的研究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学科划分过细,长久发展下去导致认识
8、论和方法论的狭窄,造成对事物本质认识的偏移。特别是社会发展到近现代,人们对世界的许多误读已被证实。很多科学发明与常识相矛盾,一些自然现象科学家无法做出解释,现代艺术与现代科学比之前人都缺乏直观的表现性和明确性。1艺术与科学本是同根生,都来自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发端于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它们研究的目的也是相同的,就是对自然宇宙、生命本质、人类命运的探究。艺术家创造新思想、新形式的过程,需要运用科学家般严谨的探索,不断的试验;而科学家也需要像艺术家一样敏感、一样奇思妙想。法国作家福娄拜说:“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要艺术化。两者在塔底分开,在塔顶会和。 ”二十一世纪的科技创新,主要是不同学
9、科间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创新发展。目前世界一流大学大都是综合性大学,具有文、理、医、艺5术等学科和专业。学校还要求学生保证一定学分的跨学科学习,理工科要选三分之一文科课程,文科要选三分之一理科课程,人文学科是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2 我国高校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较差,基本上是“拷贝型”和“模仿型”人才,缺少原创人才。而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建立新的知识结构,是国内高校教育未来必然的发展。(一)开设跨学科新型综合课程。1、将学科框架内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如美术、文学、诗歌、音乐等有关创作的课程进行整合。音乐创作中节奏的表现、诗歌创作中意境和想象的表现、美术创作中图形与画面形式的表现,相互融合并借鉴,都会
10、在各自艺术作品中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2、可以将相近学科的某些主题安排在同一时间教学。如哲学简史、美术简史、数学简史、地理简史等。将各学科历史的发展及研究现状放在一起比较,更容易明确对问题的思考,并找出知识的创新点。3、围绕一个共同主题,将多个相关学科整合在一个单元或学程里。如美术对某一自然现象的观察、写生与创作,数学对某一自然现象的观察、假设与求证,化学对某一自然物体的观察、构成成分的分析及实验,物理对某一自然物体的观察、内在结构运动及剖析等。学科的不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也不同。学生通过各学科的“贯通”学习,新的美术图形、新的推理方法会不断行成,同时对创立新学派、新研究方向起到积
11、极的引导作用。4、学生从自然生活和好奇心出发开展活动,教师现场教学。(二)建立综合学科研究工作室,由不同学科老师和学生组成,开展研究教学活动。课上课下有机结合,研讨与理论穿插进行,学生与老师6“奇文共赏” 、 “疑义相析” 。定期举办课程展览进行观摩讨论,以实践带理论,重在实践的探索。(三)建立起一套较完整的综合教学理论体系,积累经验。三、增大美术创作课比例,以实践带理论,以创作带习作,重在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创作是美术学习的最终归宿,是培养学生的最高目标,也是体现教与学完整过程的全面成果。任何的理论和技法都是为创作服务的,盲目的知识学习犹如“盲人拉车” 。所以在美术学习中应“创作带习作” ,
12、实践带理论,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缺什么补什么,是学以致用最好的方法。(一)多数美术高校创作课在四年级进行。建议在一至三年级安排适量的生活采风与创作。同时增加创作理论课程。(二)从新生入学开始,重视学生的创作能力培养。每 23 周,要求学生完成创作一张草图并进行点评。(三)在一些基础课训练中,应把创作意识贯穿始终。如人物写生,应把特定人物的气氛、情绪、神气充分表达出来。(四)开设名作欣赏与分析课程,使学生在对大师作品的解读中进步成长。参考文献:1、柳冠中: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清华艺术大讲堂 ,中央编辑出版社 2007 年版。2、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组编著:7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基金项目2012 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 。课题编号:201203126高宏刚: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责任编辑:贾舒颖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