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舞蹈艺术和身体的审美关系研究【摘 要】舞蹈是通过人的身体动作进行展现的,身体呈现出的形式促进着舞蹈的发展。舞蹈欣赏源于身体的审美。本文以舞蹈艺术中身体审美的特征开篇,然后着重进行了舞蹈与身体审美二者关系的分析。 【关键词】舞蹈;身体审美;艺术;关系 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36-01 舞蹈作为一种通过人的身体动作传达艺术的形式,在表演当中能够反映出人物的生活、思想及情感,舞蹈不但能够根据身体的动作来进行情感的表述,还能够通过动作和舞者所处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联系在一起,所以笔者认为对身体审美及舞蹈艺术的关系研究,主要应该研究二
2、者的现实价值。 一、舞蹈艺术中身体审美的特征 (一)身体是舞蹈艺术呈现的载体 身体的形态变化造就了舞蹈艺术,再辅以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就能够将舞蹈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传达给观众。那么身体作为舞蹈艺术的载体,应该要保证身体动作的流畅性、连续性、节奏感及韵律美,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舞蹈这种艺术形象更加完美。 (二)身体是舞蹈艺术传达感情的渠道 舞蹈来源于生活,但舞蹈并不是将生活中人物身体动作进行简单复2制,而是对生活进行了创作和整合,通过艺术形式进行展现。舞蹈虽然不如语言表达感情直接,但却比语言有更多的感染力,有的时候甚至超过了语言,可以说身体作为载体为舞蹈艺术进行感情的传达提供了有效的渠道。 (三)身体
3、的节奏感带来了舞蹈艺术的节奏感 舞蹈表演是节奏感较强的艺术形式,而这种节奏感实际上是通过身体的节奏感来表现的,身体根据音乐而进行动作的变换,从而将舞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呈现出来。例如孔雀舞,舞者在音乐的指引下,利用肢体动作的变换呈现出了更多的韵律美,使得舞蹈更具节奏感。 二、舞蹈与身体审美二者关系分析 (一)舞蹈艺术激发出了人类对身体的审美意识 西方艺术中,人体艺术强调真与美的结合,对形式美的呈现更为关注,而我国更为强调的是善与美的结合,是一种对人伦的鉴赏、对人的气韵的传达、对人的神韵的表现。人的直立行走为身体的审美提供了基础,丰富的体态语言下产生出了对身体的审美评价及审美观,于是人类在面对未知的
4、身体动作及已知的动作的时候,有了对身体审美的意识。一连串的舞蹈动作将人类的情感和思想表达了出来,但是这些情感和思想从根本来说还是透过身体动作来展示的。 (二)舞蹈艺术能够有效地塑造身体 舞蹈艺术是由塑造身体开始的,而身体的健美就是通过舞蹈来实现的。例如芭蕾舞要求舞者的头和身体、大小臂等的比例都要符合黄金分割律,只有符合这点舞者在表演的时候才能使视觉形态更加完美和谐。3当前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舞蹈对于人身体发展、健康、塑造方面的作用,例如拉丁舞、普拉蒂舞蹈等的盛行,就是基于人们认识到了舞蹈对人身体的塑造作用。舞蹈的学习过程当中,例如手位训练,要求手臂要呈现出波浪式的舞蹈动作,脚尖要进行华圆训练,腿部
5、主要是进行各种跳跃的动作训练,这些训练的目的是有效调节身体的姿势,这样就能够实现对身体的塑造。 (三)舞蹈艺术和人的身体审美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1.身体衔接着舞蹈和多种关系:例如古代巫术比较盛行,而巫术的表达则是通过身体动作来实现的,所以这时候身体就成为了舞蹈与巫术之间的纽带。同时随着古代巫术的发展,舞蹈艺术也随之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并且成为了当前人类内心情感表达的方式和途径。 2.身体审美和舞蹈艺术都具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我国的舞蹈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并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而实际上在舞蹈艺术形成之前,人们的身体动作相对是较为拘束的,而随着人类需要表达的思想的增
6、加,将思想融入到了身体当中,将人与自然、人与人等的关系利用身体的动作展示了出来,这也就是说不管是舞蹈艺术还是人身体的审美都凝聚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内涵。 3.身体审美为舞蹈艺术的发挥创设了意境:舞蹈是否美和人的身体审美有着直接的关系,身体的审美传达的是一种意境上的美,一方面舞蹈者通过身体动作去表达感情,另一方面舞者通过不同的舞蹈展现出了需要展现的舞蹈意境,在身体所创设出的意境中进行情感和思想的表达。4三、总结 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身体的审美是不同的,而以身体为载体的舞蹈艺术也随之变化,身体审美不仅是舞蹈艺术呈现的载体、舞蹈艺术传达感情的渠道,身体的节奏感还为舞蹈艺术带来了节奏感,舞蹈艺术激发出了人类对身体的审美意识的同时还塑造了人类的身体,而身体审美则为舞蹈艺术的发挥创设了意境。另外二者还都具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这些关系使得人们在舞蹈创作和舞蹈艺术的展示过程当中,更加重视身体审美的作用。也就是说舞蹈通过身体审美,将韵律及超越性更好地展示了出来,使得身体审美和舞蹈艺术都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华茹.舞蹈艺术与身体的审美关系J.大众文艺 2012, (13):103-104. 2邓利丹,欧阳冬华.论舞蹈艺术的审美J.青春岁月,2012, (23):263-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