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玉帛之路(渭河道)考察行记神奇的梦 临行前一天晚上忙到 3 点才睡,只睡了两个小时,却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一个神人给我布置任务,叫我跟师兄分工合作,激发玉石的力量。我接受了任务,回头看见一个鹤发童颜的老头望着我,我心里明白这人是姜子牙,因为我母亲姓姜,她常说姜太公是我们的祖先,所以看见姜太公就感觉特别亲切。姜子牙一言不发,只是笑眯眯地望着我,那笑容简直暖到心里了。醒来之后,我有点奇怪,怎么会梦见姜子牙?我是极少梦见神仙的人啊! 今天,考察团一行人等在车上讨论我们要去的目的地渭源。阿克苏的卢法政先生说,姜子牙就在渭河上钓鱼的。我心中一动,此行正是玉帛之路渭河道考察,难怪我会梦见姜子牙! 此
2、行渭河道沿线涉及华夏各路文化的源头节点: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伏羲、周人、秦人正如叶舒宪先生所言,不了解甘肃,就不了解中华文化的源头。然而,这片地方却是中国文史研究最神秘的区域,文化渊远流长又多元交融,考古材料数不胜数,文献、传说扑朔迷离,太多文化、历史之谜等待人们去探寻答案。我研究了多年四重证据法,这个方法可以集合传世文献(一重证据) 、地下文献(二重证据) 、人类学民俗学材料(三重证据) 、考古图像材料(四重证据)的证明力进行立体释古,这次可以好好检验这个方法论神器究竟效果如何2了。 我的梦让前面的行程充满了更多的神秘元素,让我充满了期待,祝愿我们此行顺利,收获满满! 初遇渭河源
3、 早上冒雨出发,一路上倒也少了一份夏日炎热,多了一丝雨润清凉。车行至一处缓坡,触目之间青山绿水,早熟作物偶尔一抹金黄,更显色彩柔和温暖,雨后云雾缭绕,简直就是一幅田园牧歌的水墨写意。同行人等忍不住下车拍照,大呼过瘾。继续往前走,才发现这一带是渭河源风景区,如此土地肥沃水草丰美之地,必然孕育出丰饶的文化。 下午集体参观了渭源县博物馆,博物馆陈列的展品不多,但足以勾勒出这片土地的历史轨迹。从侏罗纪的鱼化石到更新世的牛角化石、鹿角化石、三趾马牙齿化石,可见此处曾为湿润温暖之地。馆藏玉石器基本是齐家文化风格,有瑗、璧、璜、戚、斧、凿等型,皆为素器,石性重,玉质普遍不好,另有野猪獠牙璜和兽骨锥。馆藏陶器
4、主要包含三种文化类型,可见此地历史上人来人往,文化多元格局已经初现端倪:一为马家窑文化彩陶,典型纹饰有旋涡纹、网格纹和四圆圈纹;二为齐家文化红陶,有三耳杯、双耳壶、折腹高领双耳罐;三为寺洼文化,有红陶单耳鬲、红陶、灰陶双耳罐,马鞍形口沿为一大特色。 从博物馆出来,叶舒宪老师带着几个玉器藏友见缝插针去了渭源县的古玩城。一个小小渭源县竟然也有古玩城,可见此地古玩颇有市场。遗憾的是,今天不是古玩集市时间,仅有两处店铺开门。叶老师一进古玩市场立刻换了老陕话,跟店主唠嗑儿砍价,如此亲和作风,深谙人类3学田野考察精髓,令人钦佩。古玩店的文化期古玩基本是齐家玉器风格,皆属普品,对我这样求精不求多的藏友无甚吸
5、引力。同行的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朱鸿先生则是超级发烧友,按捺不住下手买了一只齐家玉斧,一路把玩,爱不释手。 在下午与当地各文化部门的座谈中,有些信息线索比较意味深长。关于玉石的线索,王纲先生提到渭河流经的北寨镇暖阳口村王贡坪有不少玉器被村民们发现,在民间有不少交易。王枝正先生回顾了他的玉缘:年轻时把祖上相传的素白玉璧卖了 600 元,娶了媳妇成了家。有一次购买了 2000 多元的古玉,不久便转手卖了 3000 多元,发了一笔小财。关于多元文化的表现,朱元林先生说到渭源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番鼓舞。该舞蹈原名“打西番婆鼓” ,由男女西番共同表演,由古羌语演唱,既有男女打情骂俏戏谑逗乐的桥段,又有
6、敬拜四方土地神灵的走四门桥段,还有汇集八方精气神的攒八卦桥段,反映出羌、藏、汉文化的交流融合,值得深入研究。据说,在此地有太白山,与陕西的太白山同名;著名的鸟鼠山,也是甘南一带好些山的通称;渭源境内有三危山,也与敦煌的三危山同名。多处相似的地名,是否暗示了民族文化迁徙的痕迹?晚饭后,考察团的同仁一起去看渭源灞陵桥,那是一座古典纯木结构卧式悬臂拱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上有汪精卫、杨虎城、林森、于右任、孙科、启功等诸多名人题词。在晚霞的映照下,一架木桥飞卧水上,蒋介石所题的“绾毂秦陇” ,巧妙地概括了渭河的地理文化地位,作为秦陇交通枢纽的渭河,将会如何牵引和绵延着甘陕地区的文化,让我4对于明天的渭
7、河源头以及首阳山、鸟鼠山的考察充满了期待 陇西溯源 玉帛之路考察进入第四天,我们来到陇西进行文化遗址实地踏勘。陇西于公元前 272 年设郡,有古文化遗址 121 处。渭河是否真正具有玉石水运通道的性质?也许我们可以在渭河沿岸地区的古遗址考察中获得一些线索。 在陇西当地政府的协助下,我们考察了梁家坪、西河滩、暖泉山三个遗址。梁家坪遗址位于陇西县首阳镇梁家村偏南 300 米处,东为小鸦儿沟西沿、西临麻家门砂沟东沿,面对鲁班山,处于渭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遗址东西长 1500 米,南北宽 1000 米,面积约 150 万平方米。据当地文博部门人员介绍,此处在普查时采集有泥质红陶片,属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
8、化并存遗址。但是,除了一块遗址标识碑之外,我们放眼望去,尽是庄稼的绿和向日葵的黄,却并未在地里发现任何遗迹标本。 首战无果,我们期待在第二处遗址西河滩有所发现。同行的考古学者张天恩先生一听西河滩就激动了,他说,西河滩遗址是西周边界的最西处,作为一个商周考古人,他经常在材料上看见而无缘亲至。西河滩遗址位于陇西县巩昌镇园艺村西阙坪的一级台地,东、南两面被西河环绕,面对火焰山,东西、南北长、宽各约 400 米,占地 16 万平方米。据当地文博部门人员介绍,19651966 年进行过局部发掘,发现有墓葬、窑穴、灰坑,出土了泥质灰陶罐、夹砂灰陶绳纹鬲、骨、石器等。张天恩老师一到遗址便开始看风水,看完风水
9、,他胸有成竹地走向一片农田,没走几步,就在翻新的土里找到了灰陶片。大伙儿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5了,纷纷低头在土里寻找遗迹标本,集中起来一看,主要都是西周时期的灰陶碎片。 最后让考察团一行人兴奋到顶点的是暖泉山遗址。暖泉山位于陇西县文峰镇东铺村暖泉山渭河南岸高约 30 米的二级台地上,台下不远处有一座卧龙寺。遗址东西长 400 米,南北宽 450 米,面积约18 万平方米。当地文博部门人员带领我们来到一处遗址中心区域,接二连三的惊喜发现让大家的眼睛都亮了。首先是叶舒宪先生在一处土崖断层处发现了连续 10 余米的白灰地面遗迹,他说,白灰地面是齐家文化的典型特征。紧接着,张天恩先生发现一片庙底沟类型的
10、彩陶器口沿。然后,大家各自散开“寻宝” ,在遗址上发现了大大小小各种形制的灰陶和彩陶片。张天恩先生结合下午陇西县博物馆所见的出土陶器分析,暖泉山的陶器类型从仰韶到马家窑,到齐家文化,这个遗址序列较为完整,面积较大,应为当时延续了几千年的重要聚落遗址,最早可以上溯到史前 6500 年大地湾二期,由此可见,陇西历史的悠久仅次于距今 8000 年的大地湾。下午与当地专家学者座谈时,当地学者也提出,从暖泉山的采集文物和遗址规模来看,此处很可能是一个方国。然而,遗憾的是,暖泉山只是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没有进行过正式发掘,无法证实上述猜想。大家不禁感慨,甘肃的文化资源实在太丰厚,考古部门根本就忙不过
11、来。 下午去陇西县博物馆考察,看到了齐家类型的玉琮、玉璧,品相不错,可惜数量较少,出土地点也言之不详。叶舒宪先生在博物馆又找到了证明熊图腾的两个证据:一个汉代绿釉熊形陶灯座;一个汉代熊陶楼。陶楼上有四头熊,张嘴长吻鼓腹,上肢上举,造型夸张又生动。熊陶楼6的发现,让叶舒宪先生兴奋不已,一则因为这种类型的陶楼在全国极为罕见;二则因为陶楼反映了汉代伺死如生的神话观念。按照叶舒宪先生在汉代的天熊神话再钩沉中所言,这些汉熊造型为母熊,如果追溯源头,应是远古母神崇拜留下的文化记忆。 在漳河与武山间行走 第五天的考察依然是从遗址到博物馆,只不过这次我们在一天之内穿越了两个县:漳县与武山县。从文献资料来看,渭
12、河开凿漕渠并进行漕运是在汉代,那么此前的人们是否利用了渭河的水运功能来运输玉石呢?我们的考察方案是沿着渭河两岸踏勘文化遗址和山川地形,同时结合馆藏文物进行综合分析。还在陇西时,我们就听当地学者讲,漳县文化遗存丰富,随便一个遗址都是满地陶片,这让我们对漳县之行生出了不少期待。 漳县于东汉章帝元年(76)设县,明洪武年间因“漳水潆洄润地”而改名漳县,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要冲。从陇西县出发,车行不到一小时就看见了漳河。漳河是渭河的一条大支流,两岸有很多平缓的台地,据说这一带叫“坪”的地名就有 60 多处。考察团同仁在踏勘完遗址后讨论发现,从风水的角度看古人定居的选址标准,他们似乎不太喜欢在大河附近的台
13、地选址定居,而往往喜欢在其支流台地上定居。原因,大概是既能得生活交通之便又能防大河洪水之患。这不,在渭河的支流漳河上,就有好几个文化遗址。我们一行先来到学田坪遗址。该遗址位于漳县武阳镇新庄门村学田坪社,北临漳河,面积为 9 万平方米。有了昨天的经验,大家很快在地表及断面土层采集到仰韶、齐家时期的灰陶和红7陶片。随后继续前行,来到这个村的另一处遗址:岳家坪徐家坪遗址。这个遗址同样在漳河南岸,面积约 10 万平方米,有两处较完整的白灰地面房址遗迹。考察团一行在此发现了不少红陶、灰陶片,大致有常山、齐家、马家窑类型。张天恩先生认为该遗址是一处齐家文化的重要聚落遗址。叶舒宪先生站在台地上远眺漳河,感慨
14、万千地说,这地方位置多好啊,简直就是齐家人的世外桃源! 临近中午,我们的汽车在山路崎岖中颠簸腾挪着来到了晋家坪遗址。晋家坪遗址位于新寺镇大柳树村,南临渭河的另一条支流榜沙河,面积约 25 万平方米。这是一片非常开阔的台地,昔日齐家人生活的地方,如今种植着胡麻、玉米和胡豆,胡麻开着大片大片的紫色小花,使整个遗址在凝重中多了几分灵动浪漫。这一次踏勘有更多的收获,除了采集到彩陶片、素面红陶片、灰陶片等样本,考察团同仁还发现了石斧、陶环、玉瑗残件,从遗物特征分析,该遗址应为马家窑和齐家文化遗址共存时期。叶舒宪先生对陶环的发现赞叹不已,他认为这种陶环应为手镯,4000 多年前的齐家人如此爱美,可见他们的
15、精神生活是何等丰盈! 下午 2 点,吃完饭,我们得知漳县博物馆因为搬迁无法参观。于是,惜时如金的考察团立刻调转车头直奔武山县博物馆。武山于东汉置新兴县,宋代改名为宁远县,1914 年因为县西有武成山而改名武山。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武山县博物馆,却给了我们意外的收获。 武山县博物馆有馆藏各类文物及标本近 3000 件,珍贵文物就有 200余件,其中一级 6 件、二级 32 件。博物馆不仅藏有著名的旧石器时代“武山人”头骨化石,还有中外驰名的石岭下彩陶。更让大家激动的是,8博物馆齐家玉器藏品丰富,有玉铲、玉钺、玉凿、玉璧、玉璜、玉琮等,主要出土于马力镇傅家门遗址,洛门镇东旱坪、大坪头、西旱坪遗址。其
16、中一个鸳鸯玉琮的出现,让叶舒宪先生十分兴奋。鸳鸯玉现产于甘肃武山县鸳鸯镇一带,矿物名称叫蛇纹岩,主要有武山鸳鸯镇邱家峡矿点和庙儿湾矿点,据说,甘肃天水武山鸳鸯玉的储量为世界第二大矿,现在的武山玉雕即以“夜光杯”为主要产品。叶舒宪先生认为,结合渭河下游出土的蛇纹石类玉器分析,如果说在华夏文明起源期有一个西玉东输的运动,那么渭河就是充当西玉东输先锋作用的运输线路。最初东进中原的不是和田玉,而恰恰是武山特产鸳鸯玉。 参观完武山县博物馆,时间已近 6 点。在博物馆馆长的强烈推荐下,我们一行人前往临时增加的考察点武山水帘洞。乍一听,我还以为是花果山水帘洞。然而,站在水帘洞拉梢寺大佛脚下时,我被深深地震撼
17、了!这个号称亚洲最大的拉梢寺露天摩崖浮雕大佛,主体造像为释迦牟尼及二胁侍菩萨。在一个巨型的馒头状山崖上,释迦牟尼造像高约 41 米,趺坐于莲台之上,坐势有庄严升腾之状,造型风格刚健古朴、敦厚壮实。更为独特的是,佛座高约 17 米,以莲瓣与雄狮、卧鹿、白象相间而成,如此豪华的佛座,实为中国罕见。这个大佛由北周金明公主的驸马尉迟迥组织僧人建造,他的发愿文铭刻在摩崖下方:“愿天下和平,四海安乐,众生与天地久长,周祚与日月俱永。 ”不过,历史总是耐人寻味:北周王朝只存在了短短 25 年,这位英俊仁厚的鲜卑族驸马所祈祷的“周祚与日月俱永”并没有实现,而众生倒是连同大佛造像一起与天地久长,直到千年之后的今
18、天 徜徉在彩陶的美幻世界 9自从玉帛之路考察以来,参观了不少博物馆,看了各式各样的彩陶,我想,必须要为彩陶写点什么了。 博物馆是很奇妙的地方,仿佛一条可以随意延伸的时空隧道,让你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任意徜徉,流连于远古人们的精神世界,去见证时光的沧桑与传奇。从渭源县博物馆开始,到武山县博物馆、石岭下彩陶博物馆,再到甘谷县博物馆、天水市麦积区博物馆,我与彩陶一次次地遇见,它们的美丽与神秘不断地撩拨、撞击着我,向我娓娓述说数千年前那些历史渊薮里的火土幻化。 考察团这些天所见到的彩陶类型有距今 7000 年的前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然后是马家窑文化的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我认为其中以
19、石岭下类型和马家窑类型最具特色。 彩陶之美首先在于纹饰,观之令人思接千载、浮想联翩。神秘古朴的纹饰蕴含了古人对于天地万物的奇思妙想,是解读古人心理认知世界的符号密码。学界一般把彩陶纹饰分为两类:一类是几何纹饰,典型的图案有太阳纹、四大圆圈纹、方格纹、三角纹 、水波纹 、波折纹、网纹、旋涡纹、锯齿纹等;一类是动植物纹饰,典型的图案有鸟纹、鱼纹、蛙纹、鲵纹、叶纹等。此外,也有学者把神人纹饰单独归为一类。 我认为,几何纹饰应是古人对于自然界事物的抽象描绘,马家窑彩陶几何纹饰动静结合、疏密有致,足以反映出古人高绝的审美水平。流畅的水波纹是古人对于水纹的模拟,垂直俯瞰罐体,真如层层涟漪,水波荡漾,像一朵
20、盛开的水花。旋涡纹会让你想起梵高星空里那旋转的星河,不知道古人仰望了多少次星空,才把神秘变幻的宇宙星云用飞10旋灵动的旋涡纹浓缩于一个罐体。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这种时空的沧桑感,都被这一个个旋涡纹的彩陶罐凝固下来、呈现出来了。最能体现古人几何造型能力的是四大圆圈纹。圆圈与网格的巧妙结合,图案对陶罐的完美分割,使你惊讶古人的绘图居然如此和谐精准,据说不少当代设计师都从马家窑彩陶的几何纹饰中找到了灵感。有一位擅长画曼陀罗的朋友,把马家窑文化中那些繁复绝妙的几何图形跟她画的曼陀罗进行对比,二者居然有同工之妙。更令人拍案称奇的是,佛教“?d”字纹居然早在 4000 多年前就出现在马
21、家窑陶罐上,让人忍不住想追问这原创版权到底归谁?彩陶上的“?d”图案有顺时针和逆时针两个方向,所以也有学者认为, “?d”是藏族原始苯教的符号,这正好暗示了马家窑的古羌人分化演变为古藏人的历史线索。 那些描绘在陶器上的动物纹样,多数是古人图腾崇拜的体现。李泽厚先生的话可以参考:“动物形象到几何图案的陶器纹饰,具有氏族图腾的神圣含义,即鱼纹是半坡氏族的图腾,鸟纹是庙底沟氏族的图腾,鸟、蛙纹是马家窑文化的图腾。 ”有学者认为,彩陶上的蛙纹是古人生殖崇拜的体现。在远古时期,母性的生殖力是一个族群繁衍的基本保证,青蛙因为其强悍的生殖力而被人们崇拜,根据人类学家金芭塔丝对世界范围内文化遗存的考证分析,蛙女神的崇拜在世界范围内都较为普遍。看着那些大张四肢、肚腹滚圆的蛙纹以及分布四周的圆点,也许你会读懂古人对青蛙的感情,也会由此恍然大悟,原来莫言所写的蛙早有神话原型。石岭下出土的鸟纹彩陶钵,在一个不规则的圆圈纹中绘制了变形的鸟纹,以鸟与太阳形的组合来表达“太阳鸟”的象征寓意。最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