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29KB ,
资源ID:3111656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11165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简析.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简析.doc

1、1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简析去年底,由经济学家茅于轼出任理事长的北京某研究所发布“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研究报告,称确保 18 亿亩耕地以保障粮食安全的观点是错误的,耕地保护会导致房价大涨。与会的原国家粮食储备局局长高铁生怒而退场。此事被报道后立刻引起广泛关注,为茅先生观点摇旗呐喊者有之,大骂茅为“汉奸走狗”的亦有之,且数量更多。笔者对 2008 年 12月 25 日网易报道这则新闻后的 7465 条跟帖评论进行了分析,得到结果如下表。另外,笔者还对同条新闻在搜狐网的 1915 条跟帖评论进行分析,得出基本相等的比例。 占绝大部分的反对茅于轼意见的跟帖中,简单的谩骂、谴责又占了绝大多数,其中网易 45

2、80 条,占全部反对意见跟帖的 87%;搜狐 1188 条,占84%,这两个比例也几乎相等。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对茅于轼观点无论赞同还是反对,都可以自由发表评论,即使是使用尖刻的语言。但为数众多的无理谩骂之词,只能表现出发帖人的丧失理性和个人偏见。网络上类似情况并非今日才见,比如最近的杭州飙车事件、邓玉娇刺死公务员事件,网络论坛中都出现了大量非理性的偏激言辞,这都可以称为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21961 年詹姆斯?斯通(James Stone)在验证群体决策时发现:“如果一开始群体内成员的意见比较保守的话,经过群体的讨论后,决策就会变得更加保守;相反,如果个人意见趋向于冒险

3、的话,那么讨论后的群体决策就会更趋向于冒险,这种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现象 ”。通过暗示和感染使得群体的意志传递给个人,使得个人服从群体的意志。当群体本身就存在偏见的时候,这种表现更加明显。 法国学者塞奇?莫斯科维奇对群体极化现象进行过深刻的研究,他在其著作群氓的时代里详细地论述了群体极化是如何发生作用的。他认为,当个人聚集到一起时,一个群体就诞生了。他们混杂、融合、聚变,获得一种公有的、窒息自我的本能。他们屈从于集体的意志,而他们自己的意志则默默无闻。法国学者勒庞也认为,群体经常失去方向感,表现为一种纯粹的无意识形态。在群体的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

4、吞没,无意识占了上风。当群体无意识在更大范围内积聚起来的时候,结果便是疯狂,这是一种可能导致革命、战争或类似事件的精神瘟疫。这样一些运动极富感染力差不多是压倒一切的,因为当群体无意识被激活时,你就不是原来的那个你了,你不仅仅处在这样的运动中你就是运动本身。?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残酷杀害,便是群体极化瘟疫在现实中爆发的极端例子。 网络传播的便捷和无限扩散性质,让过去现实生活中难以聚合的个体更容易集群,让过去靠口口相传的信息呈现爆炸式传播。因此,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变得更为突出。 3美国心理学家萨拉?凯拉尔在研究中发现:群体极化现象不仅存在于现实中,而且同样存在于网络中。他与同事也通过研

5、究证明: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更加突出,大约是现实生活中面对面时的两倍多。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也指出:“毫无疑问的,群体极化正发生在网络上。讲到这里,网络对许多人而言,正是极端主义的温床,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网上轻易且频繁地沟通,但听不到不同的意见。持续暴露于极端的立场中,听取这些人的意见,会让人逐渐相信这个立场。各种原来无既定想法的人,因为他们所见不同,最后会各自走向极端,造成分裂的结果,或者铸成大错并带来混乱。 ”? 网络群体极化的原因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如此突出的原因,许多学者进行研究认为?:一方面网络的匿名性使得网民在个体身份模糊的状态下迷失本身,沉浸于一种“法不责众”的群体心理;另一方

6、面意见领袖对网络事件的推波助澜,甚至控制网络事件使之朝着某个预定的轨道发展,尤其是出现了以网络推手和网络打手为职业的群体后。 除此之外,推动网络群体极化的另外一个原因,便是网民害怕被孤立或者被疏远的社会心理,所以当他们认为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派的时候,便不表明自己的观点。网络社区接入的便捷性和自由性,使得每个人能够很容易地参与到其喜欢的群体之中去。众多的网站大多是按照不同的趣味取向和意见倾向分门别类的,网民拥有绝对的自主选择权。很少有网民4自愿进入观点与自己相左的网站,因为那必须顶着巨大的压力,冒着被孤立、围攻的风险。所以,在某一网站所聚集的网民具有较大的同质性,他们很容易在网上发现很多与自己的

7、见解有共同之处的帖子,从而获得某种想象出来的群体认同感。因为没有人知道网络群体的确切规模,置身其中的人往往倾向于把意见群体的力量夸大,从而完成自我肯定。并且这种自我肯定还会很快地复制,以至于事实本身常常被淹没于口水之中,导致情绪型舆论在网络中不断弥散。比如去年发生的杨佳袭警案,网络论坛中很少有对 6 位无辜警察的哀悼,相反,却有很多人为杀人者叫好,甚至把杨佳称为“大侠”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多数人还是比较理性地看待这一事件,他们认为警察的生命同样是宝贵的,杨佳袭警这种暴力维权是偏激的、伤害无辜的。但是当他们看见网络论坛中大多数网民在为杨佳叫好,理性的声音却遭到侮辱谩骂时,便选择了保

8、持沉默,把想要说的话都咽了回去。 网络群体极化背后的社会心理 当然,并不是所有网络话题都会引发群体极化现象,它一般是某种社会情绪的反映、激化与宣泄。比如近期的网络群体极化的“引爆点”,常常是民族主义情绪、同情弱势群体心理、仇富心理、憎恶贪污腐败现象心理的释放。也就是说,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是对“社会病”的一种病态反映,正确地看待和思考这些偏激言论,有助于我们把握社会利益调整、政治制度改革的方向,同时也可能起到社会情绪的“减压阀” 、 “出气筒”的5作用。但另一方面,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毕竟是对民主的公共空间的破坏,无益于形成理性的舆论氛围,需要我们警惕和尽力规避。特别是,当前网络群体极化中出现更趋复杂

9、的动向: 各种力量利用社会情绪操控网络舆论,制造群体极化现象。在去年的哈尔滨 6 警察打死大学生的事件中,网络舆论开始一边倒地同情死者。而当网络中出现相关资料,透露死者父亲是“房地产开放商”,林本人开“大奔” 、吸毒、飞扬跋扈时,网络舆论又来了个惊天大逆转,认为这样的恶少罪有应得。后来查明,是有人故意发布虚假信息,左右网络舆论。再有,前不久“香水女生”抨击中国教育体制事件,后来也证明纯属商业炒作。在这类事件中,网民成了某些利益体的工具。 网络群体极化从虚拟世界转为现实的破坏力。比如去年奥运会火炬在法国传递期间一度受阻,使得许多国人无比愤怒,甚至出现在网上相约围攻法国在中国的跨国公司家乐福的事件

10、。 这些新动向,让我们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不能掉以轻心。 如何规避网络群体的极化 既然问题已经存在,而且毫无疑问对社会的良性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那我们又如何尽量地规避网络群体极化呢?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网络群体对事实的真相不了解,仅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发表意见。因此,笔者以为,最关键的还在于网络群体极化事件发生后,政府或相关的当事人和权威部门能够及时、全面地公布事实真相。事实证明,6隐瞒真相不仅无益于事情的解决,更可能引发谣言四起,网民追查真相的意愿更加强烈,使得事态向更加恶性的方向发展。这在华南虎事件,以及最近的杭州飙车案中可见一斑。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比较,具有信息源更

11、权威、可信度更高的优势。因此,传统媒体应该及时跟进,发布真实信息和相关评论以引导舆论,使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消弭在形成之中。 当然,网民的自律意识提高也很重要,特别是在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的状态下,网民应该学会对事件进行理性分析之后做出回应。在没有成熟的考虑之前可以保持沉默,静观事态的发展,以免成为别人利用的工具。 一种新事物的出现总是有利有弊。这些年,网络在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在引导舆论方面的各种缺憾,如何取其利而舍其弊是值得思考的。使网络最大限度发挥正面效应,避免盲目的群体极化现象发生,是我们从“反茅于轼”事件中得到的启示。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新闻系) 注释: http:/ http:/ 群体极化,wiki 百科网 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第 1819 页,江苏人民出版社72003 年版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第 7879 页,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年版 Patricia Wallace:互联网心理学第 88 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年版 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第 5051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葛琳:网络舆论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传播2008 年 9 月上半月刊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