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先秦经传所见齐太公形象演变考齐太公,后人一般称为姜太公,本是周初重臣与齐国始封君,在民间却以点将封神的传说而妇孺皆知。我们初以为这不过是元明以后的评话传奇为猎奇哗众而肆意虚构的结果,史籍所记应该可信。但近读正史史记?齐太公世家已觉疑窦颇多,参校两周时记载更觉离奇且抵牾互生,方知顾颉刚先生所言“层累的造成古史”不虚。所以,本文依循顾先生的思路,将从西周到战国时所叙太公之事,按时代加以分类辨析,以探求不同时代太公的形象以及背后时代观念的变迁。 一、西周时太公的形象 西周时代流传至今的材料极少,而在流传过程中又频遭窜改,但毕竟作为最古的材料还是能反映那个时代的观念。其中与太公有关的更为零星,兹列有
2、代表性的几条: 史记?齐太公世家云:(孟津之会)师行, “师尚父左杖黄钺,右把白旄以誓:苍兕苍兕,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 逸周书?克殷解云:“周车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帝辛从。武王使尚父与伯夫致师。王既誓,以虎贲、戎车驰商师,商师大崩。 ” 逸周书?克殷解又云:“王入即位于社,太卒之左。群臣毕从毛2叔郑奉明水,卫叔傅礼。召公(大+百+百)赞采,师尚父牵牲。 ” 诗经?大明日:“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 从以上几条来看,可得知以下信息:首先,太公在西周时人眼中是英勇善战的武将,对周王朝的主要勋业也在武功上,无论“左杖黄钺,右把白
3、旄”还是“时维鹰扬”都表现了这一方面。其次,太公在周王朝并不处于独尊地位,毛叔、卫叔、召叔等人均与其相亢,这也是与历史实际相符的,因为太公毕竟是异姓,在那个宗族至上的社会不可能凌驾在诸姬之上。有学者以为太公是当时羌族的领袖,文王和太公的遇合象征周和羌的联合;而其目的是为了共同反商(孙作云著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可作为此说注脚。另有铜器天亡簋铭文,杨向奎先生以为天亡即是太公望,特录于此(杨向奎太公望与“天亡簋” ,载东岳论丛1996 年第 2 期)。 二、春秋时太公的形象 春秋时代叙述太公的材料也不多,且多为追忆性质,现摘录其中有代表性的两条: 左传僖公四年(召陵之盟)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
4、君大公日: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 3左传襄公十四年云:王使刘定公赐齐侯命曰:“昔伯舅太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师保万民,世胙太师,以表东海。王室之不坏,伯舅是赖。今余命女环兹率舅氏之典,纂乃祖考,无忝乃旧,敬之哉,无废朕命。 ” 总的看来,春秋时太公的形象变得更加模糊,但其功勋则更为卓著。其原因或与春秋齐国的霸业有关。齐人为昭彰其先祖,所以极力渲染太公对周王朝的功勋,但不做具体描述。提到太公对周王朝的功业时仅提“夹辅周室” 、 “股肱周室” ,而不谈太公在武王伐商时的英武。这也是因为自桓公以来齐国一直谋求“挟天子以令诸侯”的
5、霸权,而对太公的宣传亦是出于这种实际政治需要。 三、战国时太公的形象 战国以后,有关太公的事迹逐渐增多,而太公形象亦越来越富有传奇性,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条: (一) 太公称谓的变化 西周春秋时,人们提到太公时只称为太公、太公望或师尚父;而战国时,人们对太公的称谓则除了太公外,多称吕尚、吕望、吕牙等。太公又称师尚父,刘向别录对此解释为:“师之,尚之,父之,故曰师尚父。 ”恐不确。我们以为,师是官名,周代武官多称为师。尚父是太4公之字,周人多以某父为字,父是男子美称。而望则是太公之名,子牙可能是太公另一个字。后人将太公称为姜子牙或姜太公则是不对的,因为先秦时男子称氏而不称姓。 (二) 太公年寿的
6、夸大 在反映西周人观念的诗经与逸周书中,太公是一员英武的战将。其年岁虽不可知,但料想不会太大。但在战国时人的叙述中,太公则是一个耄耋老者。可疑之处在于太公年岁,诸家所述并不一致,就是初被文王重用时的年岁就有三种说法: (1)时年七十。 荀子?君道曰:“夫文王非无贵戚也,非无子弟也,非无便嬖也,倜然乃举太公于州人而用之,岂私之也哉!以为亲邪?则周姬姓也,而彼姜姓也;以为故邪?则未尝相识也;以为好丽邪?则夫人行年七十有二,(齿+军)然而齿堕矣。 ”此说流传最广,诸书如尉缭子?武议及近年出土的郭店楚简?穷达以时虽未如君道径称七十二,亦谓七十。后世小说家言如封神演义等亦采此说。 (2)时年八十。 孔丛
7、子?记问曰:“太公勤身苦志,八十而遇文王。” (3)时年九十。 楚辞?九辩曰:“太公九十乃显荣兮,诚未遇其匹合。 ” 无论哪一种说法,太公在文王时已如此老,断不能在后来武王伐商时时维鹰扬。这种太公晚遇文王的说法是战国时人受太公二字蒙蔽所致。5太公之“太”古写作大字,本指其位列之前,太公是齐人对其始封君的尊称,并无年老之意。 古本竹书纪年云:“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若其说可信,太公文王时已七十或八十、九十,经武王、成王、康王才去世,世上竞有如此高寿之人乎? (三) 太公由武夫向谋略家的转变 前文已述,太公在西周时的记载中是一赫赫武将,这是因为周初民风质朴,竞武力而轻权谋;到战国时,国与国、人与
8、人皆以诈术相争,故虽仍有太公英武的描述,如荀子?成相日:“世之衰,谗人归,比干见刳箕子累。武王诛之,吕尚招麾殷民怀。 ”但更多的是对太公谋略家形象的描述。具体来说,又可分为几个方面: (1)治齐方略。 吕氏春秋?长见云:“吕太公望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上功。周公旦曰:亲亲上恩。 太公望曰:鲁自此削矣。 周公旦曰: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 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鲁日以削,至于觐存,三十四世而亡。 ”吕氏春秋?长利:“臣而今而后,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知也。昔者太公望封于营丘之渚,海阻山高,险固之地也,是故地日广,子孙
9、弥隆。吾先君周公封于鲁,无山林溪谷之险,诸侯四面以达,是故地日削,子孙弥杀。” (2)太公论治国之策。这一类多是武王与太公问答的形式。由于大多篇幅较长,且只是托太公之名申述作者自己的主张,所以这里不录。与6此相随的是太公在周王朝中地位的上升。 苟子?臣道:“殷之伊尹,周之太公,可谓圣臣矣。 ”吕氏春秋?知度曰:“故小臣、吕尚听,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 ”显然这是战国时圣君贤相理想在古史中的反映。 (3)太公阴谋之学。什么时候开始有托太公之名的阴谋之书,虽不可知,但战国策 载苏秦即学此类书。 战国策?秦一日:“(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后世录有太公六
10、韬六卷, 阴谋六卷, 谋三卷, 阴符钤录一卷,金匮二卷, 兵法三卷,又六卷, 伏谋阴阳谋一卷, 三官兵法一卷, 太乙三宫兵法立成图二卷, 书禁忌立成集二卷, 枕中记一卷, 周书?阴符九卷。或在儒家,或在道家,或在兵家,不一而足。(四) 太公出身的卑贱化 太公出身在西周文献中没有明文,但其为姜姓吕氏当无疑问,姜为大姓,吕为大国,在当时世官体制下,贵贱有常,不能遽逾,太公出身也当是显贵。但战国以后礼崩乐坏,士人崛起,朝在田舍暮登庙堂之事已不为奇。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太公的出身也被做了修改,于是一个七十多岁穷困潦倒的老头一夜之间名显天下的故事基本成型。但是在具体问题上,各家的描述有差异,大致有以下几
11、类: (1)太公屠牛。 楚辞?九章日:“吕望屠于朝歌兮。 ”郭店楚简?穷达以时日:“吕望为臧棘津,战监门来地,行年七十而屠牛于朝歌,尊而为天子师,遇周文也。 ”楚辞?天问:“师望在肆,昌何识?鼓刀7扬声,后何喜。 ”鹗冠子?世兵曰:“太公屠牛。 ”尉缭子?武议:“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卖食盟津,过七十余而主不听,人人谓之狂夫也。 ”通玄真经:“吕望鼓刀而入周。 ” (2)太公垂钓。 吕氏春秋?观世:“太公钓于滋泉,遭纣之世也,故文王得之。 ”吕氏春秋?具备:“太公尝隐于钓鱼矣。 ”吕氏春秋?首时:“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于?胃以观之。 ” (3)太公潦倒。 燕丹
12、子:“昔吕望当屠钓之时,天下之贱丈夫也,西伯任之而王。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昔太公九声而足?溪之饿人也。 ”荀子?君道:“(文王)倜然乃举太公于州人而用之。 ” 综合以上几条,有几点不解:太公忽而屠夫忽而渔翁,究竟孰是孰非?往者以为太公为屠夫为潦倒之时,为渔翁为隐逸之时,既为潦倒,生计尚不可保,安能隐逸?既是太公垂钓以观文王, “吕望鼓刀而入周”之语又何解?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所云“昔太公九声而足?溪之饿人也” , 君道所云“(文王)倜然乃举太公于州人而用之” ,与屠钓俱无涉,又当何解?笔者按,战国时所记太公之事,多为齐东野语,本是虚构,无须深究。 总而言之,作为三千多年前的人物,齐太公的本来面目已无法得知,就是西周时人记载也只是片面之词,后人更极尽附会增饰之能事。但不同时代其形象的演变,也可反映其后的社会观念变迁。太公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符号,其在秦汉以后的形象亦值得探究,因宥于所学,当以待贤者。 8(作者: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邮编 05009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