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宋文化,士大夫的文化振作,宋代君王一览表(公元9601279),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宋朝,建都在汴梁(时称东京)。1127年,政权南迁,定都在临安(今杭州)。通常将1127年以前的宋朝称为北宋,以后称为南宋。,北宋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为保证新王朝的长治久安,赵匡胤及宋初的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成效显著。使得宋代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唐朝,生产的高涨带动了商业贸易和都市文明的发展,中国文化出现了新的振兴。,赵匡胤,重文教,轻武事,具体措施,第一步是通过杯酒释兵权剥夺中央及各地节度使的兵权;第二步,派文臣到地方任职,剥夺节度使的行政权;第三步,派专人任转运使,
2、剥夺节度使的财权。这样就初步解决了自唐后期以来的武人专横,藩镇割据的问题。进而对武将实行种种限制,如最突出的“更戍法”,时人曾这样描述它的消极作用“而又移换改易,地形山川未及知,军员仕伍未及识,吏民士俗未及谙,已复去矣”(张方平语),其结果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校往过正的结果是以后发展成为可笑的“恐武人症”。,宋太祖建国时为避免唐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悲剧,遂采取重内轻外和重文抑武的国家政策。影响所及长远,一方面宋朝内部安定而少有内乱,有利于经济发展与文化的繁荣;但另一方面也因此导致武力积弱不敌北方外敌。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
3、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教之风气,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乱政和地方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太祖曾要求其子孙永远不得杀害文人,文人在宋朝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重文轻武的风气在宋朝达到了极致,“好男不当兵”“学而优则仕”等俗谚都是出在宋朝。在理学的兴起、宗教势力退潮、言论控制降低、市民文化兴起、商品经济繁荣与印刷术的发明等一系列背景下,宋朝优秀文人辈出,知识份子自觉意识空前觉醒。其后中国由于蒙古的入侵并对文人采取敌视政策,加上明清八股文与清朝文字狱严重压制学人思想自由发挥,中国除晚明外再也
4、没有出现过象宋朝一样兴盛的文化景象。,教育,宋仁宗时,下诏州、县办学,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宋代官学,规模空前,政府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太学、武学、律学及四门学和广文馆。中央各部门也设立书学、算学、画学、医学。地方上,设立州县两级学校。教师先由地方选聘,后改聘进士或国子监、太学毕业学生,教材由国家统一颁布,多以五经为主。,各地书院式私学盛行。主要由于自唐朝以来,印刷业发达,书籍增多,民间可掌握的教育资料也开始增加,又因五代时战乱四起,教育中断,想学习的人一般都集中在有学识的学者的周围,既而形成书院。宋朝时,官方为了对私人办学进行管理,对私学“赐匾”、“赐书”、“赐学田”,给予承认,于是书院形成了以
5、私学,半官办,官办私学等多种方式。由于当时有学识有威望的学者,比如朱熹、陆九渊都喜欢在书院讲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书院式私学的威望。著名书院有(湖南)石鼓书院、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嵩阳书院、应天府书院、(江苏)茅山书院等。 南宋时期,书院规模扩大,学生增多,逐步在社会上形成另一种办学和上学的风气。书院也从最初的教学场所变为兼顾研究的学术机构。,一、新儒学的形成与发展,宋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进入了高度成熟期,与此相适应的是士大夫致力于重建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以改变社会风气。儒家思想开始由经世致用转向道德性命,具体体现就是重道德轻事功,重原则轻表现,重动机轻结果。理学于是应运而生。 理学
6、又称为道学,是一种充分哲理化和政治伦理化的新儒学。从形式上看,“新儒学”对佛教、道教普遍采取了尖锐的排斥态度,但就其思想本身而言,实际已受到了佛教、道教的深远影响。,(一)新儒学的地域性学派分布,1、濂学。代表人物周敦颐,因居道州濂溪而得名。2、洛学。代表人物程颢、程颐。因久在洛阳讲学而得名。3、关学。代表人物张载。因在关中讲学而得名。4、闽学。代表人物朱熹。长期在福建讲学而得名。5、姚江学派。代表人物王阳明。因家居浙江余姚而得名。6、船山学派。代表人物王夫之。隐居湖南石船山而得名。,(二)新儒学的学派特点,1、程朱理学。是北宋二程和南宋朱熹两学派的合称。,程颢,程颐,朱熹,理先气后的本体论
7、程朱理学以“理”为最高范畴,以“理”为世界本原。程颐认为,理是创造万事万物的根源,它在事物之中,又在事物之上。他认为,道即理,是形而上的,阴阳之气则是形而下的。离开阴阳就无道,但道不等于是阴阳,而是阴阳之所以然,“所以阴阳者,是道也”。他明确区分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以形而上之理为形而下之器存在的根据。他又从体用关系论证了理和事物的关系,认为理是“体”,而事物是“用”。程朱理学承认事事物物都有其规律,天之所以高,地之所以深,万事万物之所以然,都有其理。他进一步认为,“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天地间只有一个理,这理是永恒长存的。这样,他就把事物的规律抽象化、绝对化,使之成为了独立的实体。,天地之性和气
8、质之性的人性论 关于人性的问题,程朱理学认为人的本性,即是人所禀受的理,于是提出“性即理也”的命题。他认为,性无不善,人所以有善与不善,是由于才的不同。才是由气而来的,气有清浊不同,故才也有善与不善之分。只讲本然的善性,不能说明人何以有恶;只讲气禀之性,则不能说明人性本善。 具体而言就是“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人的本性即为“理”,是“天地之性”;由气构成的人的善恶品质,则是“气质之性”。“气质之性”就是人的情欲,为了克服人性中这种“恶”的品质,就要“存天理,灭人欲”。程颐所宣扬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典型的说教。,妇女的地位在宋朝大幅度下降。贞节观在宋朝得到了发扬,
9、在宋朝开始在中上层阶层妇女实行的缠足风俗严重迫害妇女的身体与心灵,官妓这种制度在宋朝已经沦为出卖肉体的工具,且花样繁新。,格物致知的修养论 “格物致知”就是探究世界的本原,程朱理学认为格物即是穷理,即穷究事物之理;“致知”就是达到认知,最终达到所谓豁然贯通,就可以直接体悟天理。他所讲的穷理的方法主要是读书、论古今人物、应事接物等。,结论:程朱理学认为先知后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结果。,2、陆王心学。是南宋陆象山与明代王阳明两个学派的合称。,陆九渊,史称象山先生,王守仁,史称阳明先生,陆王心学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是相对抗的学派。,心理合一说 陆王心学认为“心即理”就是把自然
10、的普遍规律与封建纲常伦理合而为一认为是人所固有的先验意识。陆王心学认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理”与“心”既然是完全同一的那么宇宙万事万物之“理”就是每个人心中之“理”。所以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就人而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心是宇宙天地万物之主,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就是物,心就是理。这个绝对的宇宙之心,在王守仁看来,心的本体就象一面镜子,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而心的本身是不受它所反映的外物而左右的。 王守仁与友人同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守仁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
11、,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致良知论 陆王心学认为良知是先天固有的,而不是后天的知识。心学继承和发展了孟轲的“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即是天理”,即是“心之本体”。他们认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不过,“良知”也有致命的弱点,即在外物接触中,由于受物欲的引诱,会受昏蔽。所以,通过“致良知”而去除物欲对于“良知”的昏蔽还“明其心”。,王守仁的学生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却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是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
12、豫了,说:“这,好象不大好吧。”于是这位学生就向贼说道:这就是你的良知!,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心之用,知善知恶者良知,为善去恶者格物,知行合一说 陆王心学认为:知与行是合一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譬如,人一般在有食欲之心之后才知道吃饭,食味的好坏,必须在吃到口中以后才知道,哪有没吃到嘴中就先知道味道之美恶的?再譬如一条陌生的道路,是平坦还是险峻,也必要等到行者亲自走过之后才能知晓,哪有不先经历而就知道之险夷的?因此,知与行是不可分的,没有知,显然行也就没有主意和目的,如鸟飞鱼游般茫茫然,没有行,知不但不能达成,即便达成了,那也是道听途说,抽象、空洞的。在
13、王守仁看来,知行合一,有知便有行,有行便有知。知行合一“是针对程朱理学的弊端而发的、朱熹曾说”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王守仁认为这样就人把”心“和”理“看作分裂的两个事物,导致后世学者有”专求本心遂遗物理之患“。,3、张王气学。是北宋时的张载和明代王夫之两个学派的合称。,字子厚,陕西人,人称横渠先生,明清之际思想家。字而农,衡阳人。晚年居衡阳的石船山,人称船山先生 。,气一元论 气学认为:宇宙的本原是气。气有聚散而无生天,气聚则有形而见形成万物,气散则无形可见化为太虚。气学认为宇宙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浮与沉、升与降、动与静等矛盾的对立运动。强调气是一切变化着的物质现象的
14、实体,是客观存在,世界的本体,就是物质的气。他还进一步强调“气”是客观存在的。他说:人的“目所不见,非无色也。耳所不闻,非无声也。言所不通,非无义也”。因此,不能因为感觉不到,就说“无”。“气”在构成万物时,由于聚散的不同,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这种有形和无形,只是形态上的不同,并不是有和无的差别。 木柴燃烧化为烟和灰烬,好象什么也没有了,其实它的一部分化成水,归入大自然中的水,一部分烧成灰土,归入大地上的土,没有烧尽的木头,仍是木头。这些既不生也不灭,世界是不生不灭的。,道器论 气学在道器关系上批判了程朱理学中的“离器言道”的唯心主义论调,认为:“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所谓“器”,就是指客
15、观存在的各种具体物质,所谓“道”是具体事物的规律;没有事物,运动的规律就是不存在的,所以“道不离器”、“无其器则无其道”。即没有事物就没有事物的规律,只能说规律是事物的规律,而决不能说事物是规律的事物。 例如:在没有弓箭的时候,当然就不会有关于射箭的道理;在没有车马的时候,当然就不会有关于驾车的道理,等等,总之,当有某种事物的时候才会有关于它的原则、道理和规律。同时,他还认为,随着“器日尽,而道愈明”,意思是说,随着事物向前发展,它所表现的规律也就愈明显了。他的“道不离器”的观点,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观点,为他的唯物主义体系奠定了基础。,知行相资论 气学认为“人生固有天道。人
16、之事在行,不行则无诚,不诚则无物,故须行实事。”(张子语录中)“天地之道无非以至虚为实,人须于虚中求出实”,知行关系问题上,气学强调行的主导作用,认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他还提出“知之尽,则实践之”的命题,认为“知行相资以为用”。 肯定了知与行各有功效的关系,辩证地解决了知与行的关系。同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知行关系提出了批评。,二、宋朝史学,宋朝的史学特别发达。历史学家陈寅恪说:“中国史学,莫盛于宋”,“宋贤史学,古今罕匹”。宋朝有多个官方修史机构,如起居院、日历所、实录院、国史院、会要所等。最著名的史学著作当属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编写过程长达十九年(加上通志超
17、过二十年),共二百九十四卷,采用编年体方法书写,为后人提供了一本系统广博的史书。随后,另一史学家袁枢又对资治通鉴进行全面的整理,写成通鉴纪事本末,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朱熹也作了一部通鉴纲目,共五十九卷,可谓资治通鉴的简略版。史学家郑樵写成通志,与唐杜佑通典、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合称“三通”。,重要的史学著作还有廿四史中薛居正等奉旨编修的旧五代史和欧阳修私撰的新五代史。以及王溥私撰的唐会要和五代会要。著名的地方志有太平寰宇记、范成大吴郡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周密武林旧事等。由于金石学和考古学快速兴起,也有一些相关史书诞生,如欧阳修的集古录、吴大临考古图、赵明诚金石录等。 宋代编修了不
18、少与史学相关的类书,著名的“宋四大书”:太平御覽、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广记。,三、文学,宋朝文学事业发达,诗、词、散文都有伟大成就。让宋朝散文走向兴盛并承接古文运动的大师是欧阳修。欧阳修的散文主旨明确、内容充实、平易自然,为宋朝散文的风格奠定基调。三苏之中,苏洵的文章以议论见长,文风雄奇劲简。苏轼的文章洒脱自然,清新豪放之中又带些忧郁,前后赤壁赋等文章确定了他在文坛上不可撼动的地位。他的弟子也颇有出息,陈师道、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和李膺号称“苏门六君子”。南宋时期,苏轼的散文甚至成为科举考试的范文,时人言:“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而苏辙的文章疏于叙事而长于议论。曾巩忠实的
19、追随欧阳修的风格,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主。文风自然纯朴,少有华丽辞藻。王安石也以议论文为长,风格雄健自然。但是到了南渡之后,宋朝的散文就开始衰落了,其后的文人都无法同北宋六家相比。,词是宋朝文学的标志性体裁。晏殊被称为宋朝词家初祖,其词和婉明丽。欧阳修的词也富于花间派之风格。柳永在宋词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作用,他的慢词令人耳目一新,确定了长调的地位,充实了词的形式,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作品广为大众喜爱以至于当时人言“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苏轼又对宋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他创立了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选材范围,为后来的南宋爱国词奠定了基础。周邦彦是格律派的始祖,其后的女词人李清照也属此列。在靖康之
20、难后,忧患意识使得豪放派占据了词的统治地位。其中以辛弃疾为大成。,四、市井文化的勃兴,宋朝南北经济交流十分活跃,带动了都市文明的发展,当时的长安、洛阳、开封、扬州、成都、广州都成为了著名的都会。城市不仅累计了财富,也荟萃了人文。适合市民阶层审美情趣的新文艺兴起。“话本”、“杂剧”、“影戏”等都在市民中找到了自己的观众。 这种市井文化使民众接受了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文化、道德伦理和生活观念。不仅沟通了古今,也沟通了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一)宋代的话本,话本是最早的白话通俗小说。话本的演唱主要在勾栏瓦舍。宋代歌妓演唱,主要是在公、私宴集等娱乐环境和酒店、茶楼、歌馆、妓院等娱乐场所。宋人的公宴,都有
21、歌妓奏乐唱词以佐欢侑觞。公宴中用歌妓奏乐唱词,是官方认可的惯例。至于家中私宴,更少不了歌妓的演唱助兴。除官府私宅的公私宴会,酒楼、妓馆、旅店等营业性公共场所,也是唱词之处。除长期驻店的歌妓外,茶楼酒店中还有一些临时来“走穴”赶场唱歌的。逢年过节,有些歌妓、艺人还四处流动,沿街卖唱。宋代的话本有三国志平语、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一直有话本小说流传,到明代据以写成三国演义、西游记。,清明上河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十二世纪初期一幅杰出的风俗画,描绘了清明时节,汴京各阶层在城郊一带的种种活动。不仅内容丰富,笔法精炼,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至于画面的内容场景,读者观图便可体味,在此
22、不再赘言。就其构图艺术,作者采用中国古代画家运用的“鸟瞰法”,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作者对社会生活和一切事物的特征观察极精,并有很敏锐深刻的形象记忆力和组织构图的卓越技巧。至于人物神态的生动,树木、水纹笔法的健朴流畅,界画的精炼和谐,都可见于作者在人物、山水、楼阁诸方面的全面修养。它集宋代各画种的高超技艺于一图,纷繁多变,于繁杂间游刃有余。尤其是对人物形态的仔细观察,并精心刻画,我们从图中可逐一欣赏。至于内容的思想性,则更值得重视,它表现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生活风貌,并重点刻画了作为当时交通命脉的汴河运输情况和劳动者的艰苦生涯,实为我国古代绘画之瑰宝。此画无作者署名,因画后金代张著之题跋
23、明其作者及生平。宣和画谱亦不载张择端画名,疑有别由。如陆完跋曰:“宣和书画谱之作,专于蔡京”,京以权奸排除异己,因此画谱不载张氏,犹书谱之不载苏黄。此说甚是,清明上河图部分,清明上河图部分,清明上河图部分,(二)宋代杂剧,宋代的杂剧在唐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参军戏只有一个主角一个配角,杂剧则多至五、七人,情节复杂了。但杂剧只表演,没有唱腔。戏曲在宋代已有雏形。曲由一个人唱,用词的曲子填上话本中的内容来反复演唱,往往一连填很多首,连起来演唱一个故事,是后代曲艺的前身,发展到后来,形成有角色表演的戏,这些在南方很流行,称南戏,是近代戏剧的前身。北方戏曲叫“诸宫调”。宫调即宫廷演唱的词曲,将几种词曲混
24、合起来演唱,即“清宫调”。著名的有西厢记诸宫调,前身是唐人的传奇小说会真记,到元代王实甫写成杂剧西厢记。,西厢记诸宫调,五、士大夫的文化振作,唐朝的安史之乱激起了华夏种族运动的觉醒,到了宋代,士大夫的精神发生了明显改变:一是争取文化正统的意识;二是关注现实问题。这些都演变成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气概。由于宋朝实行文官政治,士大夫集政治家、诗文家、学问家于一身,本着各自的道德学问和对现实问题的不同理解为证,体现了宋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积极进取精神。,(一)新党旧党变革之争,司马光,苏轼手迹,王安石,(二)书法名家,蔡襄,米芾,苏轼,黄庭坚,(三)绘画,赵佶
25、听琴图描绘的人物表情以及画面气氛,足以引人人胜。通过纤细的技法和迷人的色彩,把作品描绘得工整清丽,神妙无加。它是一幅“神笔之妙、无以复加”的上乘作品。,马远梅石溪凫图 马远极善造境。在此画中,一角山岩横空伸出,却不突兀; 一泓清泉,淡淡水气,静显清晨之态;梅枝两三,花蕾初绽,盎然生机便呈其中;野凫戏水,争知春暖,打破了山涧宁静,平添了许多生趣。抒画之意,涵诗之情,境味隽永,是此画最大特点之所在。,李唐万壑松风图款识题于远峰上:“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可知作于一一二四年,其时李唐约七十岁左右,是南渡前的作品。画面山峰高峙,山石巉岩,峭壁悬崖间有飞瀑鸣泉,山腰间白云缭绕清岚浮动。从山麓至山
26、巅,松林高密,郁郁葱葱。山脚下乱石珠连,水流奔涌。大自然雄壮之气扑面而来,给人以气势磅礴的感觉。,张瑀文姬归汉图此画收藏有序。前端有明万历的“皇帝图书”和“宝玩之记”两印,后端书款处有“万历之玺”。传至清代为清官内府收藏,卷上有清高宗乾隆亲笔题签: “宋人文姬归汉图”,下注“内府鉴定”四字,钤“神品”、 “乾隆宸翰”两印。乾隆帝赏画之余,意犹未尽,还在卷上题诗记之。诗末押“比德”、“朗润”两个小方印。此后,画面上还盖有嘉庆、宣统等储印十枚,前隔水上有“梁清标印”、“蕉林秘玩”;后隔水上有“蕉林玉立藏图书”,后隔水之外还有“苍岩子”、“蕉林居士”两方收藏印。,雪景寒林图范宽作。长期以来。此图流传不明。图上之印“御书之宝”方玺的印文和印色都具有宋代特点,可见宋代藏于宫中。,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