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用取景器发现新闻用取景器采访新闻要比用笔辛苦得多,无法偷懒,不到现场不行。逢着火,火场要进;遇打架,拳头临头;要抨击周围不文明的事,没法不露取景器,而这就往往成了目标,增加了不少难度。更何况即使到了现场也不一定能抓取到理想的画面。因为新闻晚报的老白新闻是即时发生的新闻图片报道,事件突发,不能摆布,即时抓取,每天一个。这就要求摄影记者白华阶必须天天用取景器去观察、去捕捉、去表达,用取景器去解释周围发生的某一件可以成为新闻的事。 这就逼得白华阶学会“用另一只眼睛看世界” ,就是说要从身边的一件件极平凡的事中揭示事物本质。白华阶崇尚瑞士摄影家赫尔玛?莱尔斯基,他认为名流喜欢装模作样,摆出讨人喜爱的
2、姿态,只有平民大众才能让他看到真实的生活。一天白华阶在马路上,看见两个人在为一支小小的春笋吵架。运笋的三轮车上掉下一支春笋,一路人捡了,运笋人发现了要讨回,捡笋人认为天上掉的地下捡的,又不是偷。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吵了起来,还差点动武。几十个人围观,车道一度堵塞,这时从人群中站出一位好心阿婆好言相劝:别人掉的东西捡到了就还人。老太的突然出现,使僵持局面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老白一下子就抓拍了下来。这就是“身边事”:一支春笋引出一场纠纷好心阿婆平息事端和为贵 (见图 1、2) 。这画面揭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就是人的文明素质的问题,马路遗物谁捡到了就是谁的,习以为常,不被当作一回事,2失物人与捡物人
3、吵起来,这样简单的是非问题在围观的几十个人中竟然没有一个人出来高声讲句公道话,而上海人中毕竟有主持公道的人在,一位好心阿婆出来劝架。这画面语言朴素而生动,画面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故事,就是一条十分亲切的反映民风的社会新闻。 白华阶本爱好艺术摄影,在十年前就办过多次个人摄影展览,出过摄影画册,他擅长于艺术手法,擅长摆布,也擅长于用镜头“作秀” 。但是他在新闻摄影中追求的却是怎样让真实的画面成为通俗语言,让老百姓看了后似曾相识:“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 ”老白认为,艺术摄影不是新闻,就是要讲艺术,而新闻摄影则不能用艺术的效果去夸张画面、追求花哨,要让老百姓看了后不仅产生认同感、信任感,还要有亲切感
4、。他追求一种不受文化限制的易读性,但又有典型性、代表性,如同雪村,能从网上传出一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而唱遍大江南北。老白的路见不平一声吼 ,是反映一名骑车年轻女子撞倒一位老人后,欲开溜,却被爱管闲事的女士拉住,肇事者十分难堪(见图 3、4) 。这一组照片真实生动而又朴实易懂。老白的宽容为怀也是如此(见图 5) ,他即时摄下了两个衣着光鲜的人打开出租车车门骂人的一刹那丑态,这画面让人看了,没有人会说,这两个人真好。这就是易读、易懂,画面自己说话,不用读图片说明,就一目了然,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发现揭示其中的新东西。就拿那个宽容为怀来说,就反映了经济地位高了,人的格调不一定随之而高,有钱
5、,不一定有素养,宽容在这时候也许显得更重要,否则就太不相称了。 由于老白的画面使读者产生了亲切感,读者会主动找上门,找老白3的,大事、小事样样有,有的甚至半夜“打老白寻呼”热线,这些都说明百姓对他寄予希望。 能不能将图片在第一时间刊出?这是新闻晚报的追求,也是老白的追求。如何在社会新闻中正确运用现代的数码技术,将原本记录在感光胶片上的东西变成数字化信息影像,这是图像处理中的一次革命。它不仅使照片是好是坏当场就能知道,还从根本上解决了一个速度与效率的问题。可以在任何发生问题或事件的现场,把图片传回报社,这好比为老白装上了一颗“奔腾的心” 。 在高速驱动器的“驱动”下,老白在韩国空姐到达虹桥机场的
6、第一时间,摄下了上午 10:30 美人空降一组图片,出现在当天的新闻晚报上,下午 1 时已送到读者手中。英雄民警肖玉泉妻子今天上班了,老白又在第一时间,以图片形式首家报道了这条消息。股市牛了,今天上午股民笑得很开心很舒心的样子马上出现在当天的新闻晚报上。 “58 名多佛港惨案遇难者遗体归故里”这一悲痛场面,老白也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把图片从福建长乐传回报社,在第一时间率先报道了。数码技术使老白如虎添翼,快速、准确地传递信息,这是传统相机所无法比拟的。 有人问,为啥好镜头尽让老白抓住了?这每个月 30 篇组照或系列图片报道来自何处?这即现即逝的社会新闻镜头,既不能预料,又不能储存,老白也认为“这
7、不是守株待兔或捡皮夹子” ,而是个“对社会观察理解的长期积累过程。 ”这包括大至对理论、时事的学习,小至生活中的闲聊,茶馆店里看世界,四面八方交朋友,对马路上交通法规的理解和熟悉程度。就拿交通事故新闻报道来说,在同一天在一公里之内发生的两4起车祸都撞进了老白的镜头,这是偶然吗?是偶然,车祸发生的本身就是偶然,但都撞进老白的镜头却又是必然的,因为老白不仅对事故多发地段、多发时段很了解,还熟悉第一线普通交巡警朋友,如七浦路、长春路、九江路、南京西路、苏州河沿岸等好多地方的交巡警,他们很多都是老白的朋友,他们会打手机给老白,让老白抓住即时发生的鲜活新闻。在这些地方采访,只要老白的车一停,哪怕老白不认
8、识的警察朋友都会来打招呼:“你就是老白?”让老白深深感动。一些交巡警朋友有时处理事故时,一面勘察事故现场,一面还会拍拍老白的肩膀考考他:“你来看看,这是谁的过错?”老白也会很内行地发表“高见” ,一般来讲,老白的眼光八九不离十。 为了预备突发事件,来不及锁车门,老白采访车上的手提电脑、摄影装备都事先加上了环形锁。老白的相机始终处于战备状态,以备瞬间的不时之需。老白无时不在考虑画面,在超市购物、在上班路上、在外出旅游时。这样,就能在车没停稳的情况下,镜头已出击。有一件事让老白久久不能忘怀,一次在某小区采访时,车门忘了锁,有一位不相识的老人在车边默默地为他看车子。从这里,人们可以看到老百姓对记者的爱护,也看到了记者融入百姓之中。 老白的取景器其实并不全靠眼睛,比如南昌路 50 弄弄口的垃圾山困扰着这里的居民和一所幼儿园,弄口仅 3 米宽,右侧是一排铁门紧锁的垃圾箱房,边上有 3 只塑料垃圾桶敞开着,各种垃圾堆积如山,污水横溢这不难发现,问题是居民见他拍照都劝他, “这事解决不了” 。而老白不怕烦不怕难,视居民的困难不是“闲事”为己事,一次又一次地5努力,这座压在百姓心头的垃圾山终于搬掉了。老白的镜头里分明有着一颗记者真诚的心。这样的事老白做过多少全忘了,可想不到老百姓不肯忘,有那么几十位须发染霜的南昌路 50 号的老住户们签上了密密麻麻的姓名,把感谢信送到报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