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在调整中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堂需要对话,比如老师和学生之间,但是,对话的主体双方并不一定都是平等的。这种不平等不仅表现在一方是老师,一方是学生,更表现在教师是保证对话沿着正确方向进行的引导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课文“权威解读者” 。我们强调要对话,但是对话不一定都是成功的,因为过程当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障碍” 。产生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认知不足”是很常见的因素。比如有时学生的回答偏离了“语文的轨道”(例如学生在课堂上说武松违法了,因为他杀死了国家保护动物老虎),作为教师,就要及时调整、修正,使课堂的讨论、学生的思维等回到“语文的轨道”上来。当然,课
2、堂调整的作用不仅仅在此一点。笔者认为,调整,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读郑桂华老师的教学实录,感觉她在这方面做得很成功。本文结合她的几个课例来谈谈课堂教学该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整。 一、调整,使思路更清晰 师:我想问大家,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们能用几句话把它概括出来吗?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生:它主要讲了朱自清晚上睡不着觉,出去散步,在散步的过程中欣赏到了荷塘的美景和月色,然后回家,大致就这样。 2师:概括得很简洁。确实写了作者的一次散步,但散步有个过程,是从哪里到哪里? 生:荷塘到家。(板书:荷塘家) 师:开始就在荷塘吗? 生:应该从家到荷塘再到家。(教师在“荷塘”前板书:家) 师:中间还
3、写了什么地方? 师:看样子这个小路要往这边写一点,是不是啊?(板书修改为:家小路荷塘小路家) 后来,教师又让学生用制作坐标系的方式,把作者的情绪变化表示出来,并且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在黑板上进行调整。在此过程中,教师还明确提到:“第一个版本的同学有调整了吧?这个小姑娘?是的,我帮你修改了。 ”整个分析过程中,教师都在针对学生的思维状况,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调整:先是借助对板书的调整,使学生对文章的大致内容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后来又借助画坐标系的形式,使学生对作者的情绪变化有了清晰的认识。从教师后来针对本课的教学反思来看,这样做为她探寻散文阅读的“图式”做了很好的铺垫。这样一做,学生以后阅读类似的散文
4、就不会跟着感觉走,而是有了较为明晰、确定的思维方式了。 在另一篇教学实录中,郑老师还明确地说到:“这就是我们语言调整的轨迹呀。我们由参观一样调整到参观,又由景点调整到有历史意义的景点,再到名胜古迹,这就是我们语言思维的一个轨迹。这个轨迹就是我们在不断调整自己的语言,修正我们的表达,改3善我们的思维一个过程”(想北平教学实录)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她对课堂调整的重视,这也是为什么“调整”一词在她的课堂经常出现的原因。 二、调整,使认识更深入 在郑桂华老师的课堂上,“调整”一词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在不断地调整过程中,学生的认识逐步走向深入。我们来看想北平教学实录片段: 师:哦,是的,这个地方
5、是嫩蜻蜓了,是吧。这个补充很重要,不是吗?你有什么需要调整的吗?【教师主动“提醒” 】 生:不需要。 【学生没有领会老师的意图】 师:不需要,好,请坐。我们继续。有没有女孩子愿意把你们细腻的感受、发现跟大家交流一下?可以审视一下同学的东西,哪些觉得特别好,哪些需要调整,哪些需要补充,或者要去掉。好,你说。 【教师再一次提醒学生】 生:我感觉前面的胡同、房子、院子和树应该归在布局和分配里。 师:哦,你要把它往这家里面放,是吧?好,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了。 【学生仍然没有领会教师的意图】 师:请坐。再想想看,这里面提到了蜻蜓,出现了两次,什刹海的蜻蜓和那个嫩蜻蜓,长着红酸枣的城墙,还有温和的
6、香片茶,还有胡同、房子、院子、树、北山、西山,有意义吗?我这么期待你们,总是有点意义哦。哪4些是合适的,哪些是不合适的?来,这个女孩子试试看,你有发现吗?黑板上的这些有需要调整的吗? 【在学生还是认识不深入的情况下,教师给了一些提示,并再次询问黑板上的有无需要调整的】 我们反对以教师的认识代替学生的认识,反对把学生的回答往教师既定的“标准答案”引导,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学生的认识常常在开始的时候不到位,不深入;特别是面对教师的提问,他们的回答常常暴露出他们认识的偏差和肤浅。有时,面对教师的提问和要求,他们不知道如何回答。这时候,教师就要调整,调整问题的难度,调整提问的方式等,以帮助学生能进一步深
7、入下去。有经验的教师常常能把一个较难的问题经过调整,分解为若干个密切相连的、比较容易的小问题,让学生在回答较容易的问题中,深入领会教师教学的意图。 三、调整,使重点更突出 一篇文章,有教学的重点;整个教学流程由不同的环节组成,不同的环节也有不同的教学重点。我们要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不能让它们彼此分裂;我们也要注意环节之间的差异,把它们各自的重点凸显出来。但是,教学可以预设,学生的思维却无法预设,他们并不总是(当然也不应该)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的。有时候,他们的兴趣点发生偏移,从而偏离了一节课的重心,作为课文的“权威解读者” 、 “课堂的组织者”,当发现学生的思维偏离教学的重点时,应该要及时调
8、整,使重点突出出来。 5师:对,未来哲学。这些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板书:未来哲学)现在我们就两三位同学一起,把这些核心概念、重要概念之间的关系理清楚。讨论的时候,可以先判断课文人生的境界最重要的概念、最核心的概念是什么,现在能告诉我吗? 生:哲学。 生:境界。 师:有两种说法,一种说哲学,一种说境界。这是我们首先要讨论的,就是说这篇文章到底是在讨论什么话题。读学术随笔,首先要明确作者谈的是什么,是哪个概念,还是那个话题。然后我们把文章中重要的概念也找出来,再就是要看这些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我们能弄清楚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也就真的读懂了学术随笔。现在就开始,对这些概念用箭头,或者其他你愿意
9、用的标记来表示你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理解,两个人一起商量商量啊。千万记住,你们是要理解这些概念在作者冯友兰那里是什么关系。一定要记住,学术随笔是对个人的学术研究的一个总结,而这又是一个社会科学范畴的内容,不是一个客观的真理。总之,我们要理解冯友兰在这篇文章里是怎样看待这些关系的,清楚了没有?不要带我们自己的立场,不要“我以为是什么” 。 正如教师在课后的反思里所说的:“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是一篇学术随笔,经过研究思考,我把上课的重点,放在这样两点上:1.寻找每一节文字的主要概念,辨析作者对这些概念的基本界定;2.依据文章,理清这些基本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限于篇幅,本段“实录”前面的一些文字我没有
10、引用。在前面,学生在阅读课文的第八节时遇到了困难,而原6因就是因为仍然没有找到“读这篇文章的钥匙”,所以前面教师说到:“难就难在掌握读这一类学术随笔的基本方法。学术随笔本身思想含量高,表达又不像散文小说那么生动、形象,所以读起来要找到一把钥匙,刚刚提到的核心概念” 、 重要概念就是阅读学术随笔的钥匙。 ”可是学生在后面的分析中又忽视了这一点,并且认识没有统一,于是教师说了一大段的话,并且要求学生就指定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调整,突出教学的重点,这在郑老师的变形记这一课的教学实录中也得到很好的体现。新课标强调要尊重学生的认识、见解,但同时也强调教师作为“引领者”的作用。一篇文章肯定有它教学的重点(
11、前提当然是教师所选择的教学重点要有“科学的理据”),当教学的重点发生偏移时,教师就要及时作出合理的调整,使教学的重点得以凸显。 四、调整,使课堂更灵动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动态、多元化的互动交流,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这意味着教学将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 。真正的课堂不可能不折不扣地执行“预设”,更多的是随机“生成” 。有时,由于教师没有预见到学生的个别生成,所以一旦学生提出来之后,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而是匆匆地予以否定掉。当然,这是教师临时应变上的能力不足,同时也是平时训练中没有重视学生的生成的体现。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有
12、这种意识7了,在课堂实践中也好好的做了,遇到超出预设的现象也会合理的去处理,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生成。面对有探究价值的“生成”,教师应当及时调整“预设”,“顺水推舟” 。 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一课后郑老师和一位陈老师针对这堂课的对话中有这样一些对话: 陈:我发现同学没有分歧意见,都一致认为贝尔曼是主人公。出现这样的情况,你没有提出异议,就马上转到主人公的标准,“判断主人公用哪些标准”这个问题的讨论上去了。这个问题恐怕不是你预先要重点讨论的。因为重点讨论的话题最好是有分歧的 郑:对 郑:这个交流是很中肯的。所以我觉得语文课,我想那节课,如果当时听到同学说上了人物上了情节,我立刻调头,就只上了语言,也许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 从以上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她是很注意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灵活调整的。当然,本节课用她自己的话说,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够。在一篇文章里她还说:“我的课堂上有时在课堂上开起无轨电车,让学生自由的讨论,一路发挥下去”可以肯定的是,“无轨电车”肯定不是横冲直撞,我以为这恰恰是教师灵活调整,让课堂教学更加灵动的表现。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第四高级中学) 责编 / 董 璐 8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