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摘要: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其“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是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与珍视万物的充分体现。因而,挖掘其生态思想运用于当今和谐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关键词:王阳明 万物一体 生态文明 Forming One Body with Heaven, Earth and the Myriad Things: Analysis on Wang Yangmings Ecology Thought REN JianGONG Jie Abstract: Wang Yangmings philosophy is broad and profound, h
2、is forming one body with heaven, earth and the myriad things thought has given full expression of loving and protecting the nature as well as cherishing the myriad things.Therefore, to dig out his ecology thought and utilize them are of profound theoretical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curr
3、ent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 and the ecology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Wang Yangming all things are correlativeecology civilization 2一、 “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思想探源 “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思想可以远溯到先秦儒、道两家,儒家从“仁民爱物”,道家从“道法自然”角度提出了类似的思想。孔子“仁者爱人”、 “泛爱众而亲人” 、 “节用而爱人” 【1】(23),“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等都是珍爱万物,视万物为一体的体现。基于孔子“仁者爱人
4、” 【1】(347)观念,孟子提出“仁民爱物”思想,他主张“君子远庖厨”,反对任意残杀动物。认为好生而恶杀是君子的一种美德。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他把“四端”喻为人之四体,他还提出“不违农时” 、 “取物以顺时”的生态观念;荀子发挥孔孟的生态思想,也为人类描绘了一幅和谐的生态蓝图。他指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2】(96)只有根据时节的变化规律,做到“以时禁发”,才能达到“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的
5、万物一体的和谐境界。 道家主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3】(71),提倡遵从自然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60)。认为万物共生都应遵循“道”以和谐发展。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4】(60)庄子说:“磅礴万物以为一”,“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3】(71)。 “道法自然”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遵守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统一,而不是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主宰,“万物3归焉而弗知主” “故天者,万物之总名也,莫适为天,谁主役物乎?芽故物各自生而无所出焉,此天道也。 ”【5】(82)也就是说,天就是自然,人是自然所生,人
6、能变天然的东西为人为的东西,两者是统一的。 到宋明理学时期,理学家们深刻揭示了万物一体的理念。周敦颐指出,个体与天地万物之所以可以共存,在于都具有仁的属性。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活动就是大自然的活动,人只有与大自然保持一致,融为一体,才能处处顺畅,事事亨通,并总结出了“人合自然,人事合天事,人道合天道,合则吉,悖则凶”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张载认为,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不是主人与奴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而是平等和谐的关系。他在著名的西铭中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6】(21)认为世人皆同胞,万物皆朋友,
7、人与物同以天地为父母,以乾坤之德为生命的根源。人与万物同在天地乾坤之德的创生中同生共长,浑然一体而不可分割。程颢也把人的属性和天地万物的属性视为一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 ”【7】(15)还说:“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7】(83) 宋明理学家把儒家“爱人”扩展到“爱物”,进一步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不仅承认动物、植物乃至整个自然界都有内在的价值和生存的权利,而且也自觉地把天赋的仁爱之性,把传统的人际道德拓宽到生态伦理,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4二、王阳明“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思想 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家和
8、宋明理学家的“一体”与“合一”思想,提出了“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重要命题。概括起来,阳明“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思想可以分为“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一体之仁”和“良知”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两个部分。 (一)“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一体之仁” 阳明认为仁者具有“一体之仁”,具有仁爱之心,故能与鸟兽、草木、瓦石同为一体,不管是有知觉的动物、有生命的植物,还是如瓦石之类无生命的物体,当它们受到破坏或损害时,每个人都会从内心产生“不忍人之心” 、 “怜恤之心”和“顾惜之心”,并把它们视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加以爱护。在大学问中,王阳明作了精妙的论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
9、中国犹一人焉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于瓦石而为一体也。 【8】(145) 理学家认为,人是宇宙间进化最高、最有价值的存在。阳明也持此观点,他认为人既与万物同体,又异于万物。 传习录载: 问:“人心与物同体,如吾身原是血气流通的,所以谓之同体。若于人便异体了。禽兽草木益远矣,而何谓之同体?”先生曰:“你只在感应之5机上看,岂但禽兽草木,虽天地也与我同体
10、的,鬼神也与我同体的。 ”请问。先生曰:“你看这个天地中间,什么是天地的心?”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 ”曰:“人又什么叫做心?”对曰:“只是一个灵明。 ”“可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8】(130) 阳明认为,人的灵明是天地的心,人有主宰性,所以“万物一体”是以人的“灵明”为主宰的。在此,阳明的“万物一体”观难免带上以人为中心的性质。但又可以认为,因为人的“灵明”,人便会产生崇高感和亲近感,产生了对万物的护惜之心而合理取用万物。这种护惜之心是发自内心的、自发的,是出于“万物一体之仁”的自然情感,是“不假外求”的“良知”所指引的道德情感
11、。 “万物一体”视万物的存在价值为同一,它们与人同在,但是这并不等于人类因与万物具有同等的内在价值而不加以合理利用万物。这一点,阳明在传习录下中表达得很清楚: 问:“大人与物同体,如何大学又说个厚薄?”先生曰:“惟是道理自有厚薄。比如身是一体,把手足捍头目,岂是偏要薄手足,其道理合该如此。禽兽与草木同是爱的,把草木去养禽兽,又忍得,人与禽兽同是爱的,宰禽兽以养亲,与供祭祀、宴宾客,心又忍得。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如箪食豆羹,得则生,不得则死,不能两全,宁救至亲,不救路人,心又忍得。这是道德理合该如此。及至吾身与至亲,更不得分别彼此厚薄。盖以仁民爱物,皆从此出,此处可忍,更无所不忍矣。 大学所谓厚
12、薄,是良知上自然的条理,不可逾越,此便谓之义;顺这个条理,便谓之礼;知此条理,便谓之智;终始是这条理,便谓之信。 【8】(133) 6由此可以看出,王阳明的万物一体境界是爱惜万物与合理取用万物的统一。人作为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从环境中取得生活资料以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有向自然界合理索取的权利,人合理利用自然,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自然界合理取得生活资料既是合理的又是合法的。但是人对取用自然物应当有所限制,应在不影响物种灭绝、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进行。王阳明的“万物一体”正是保持生态环境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充分体现。 (二)“良知”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良知说发端于孟子,孟子中
13、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9】(149)孟子的良知良能说,是要强调仁义礼智与生俱来,也就是人性本善。这与他的“四端说”实际上具有相同的意思。王阳明接着孟子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8】(37)“良知”与“致良知”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阳明的著述中有颇多论述,此不赘述。 在论述良知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时,王阳明以良知为本体,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强调人类与宇宙万物皆归本于良知,统一于
14、良知。他说: 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人的良知就是7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 【8】(119) 阳明认为,天地万物已进入人的生活的领域,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可须臾相离,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本是自在之物,但作为人生存的条件,已与人类生活融为一体。所谓“人心一点灵明”是其发窍之最精处,意即人的良知对天地万物的关照。 “以五谷养人” 、 “以药石疗
15、疾”则体现了“人心的灵明”对自然之物的利用,这是人与万物的一体和谐共生的充分体现。 对于如何对待天地万物,阳明认为应该通过“致良知”的工夫来实现,他认为“致良知”即是“致吾心之良知”而“充拓得尽” 、 “扩充到底”,使“吾良知之所知者,无有亏缺障蔽,而得以极其至矣。 ”【8】(151)阳明认为人的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 ”【8】(166)但人的良知被私欲蒙蔽,便导致陷入了“动于欲,蔽于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则将戕物圮类,无所不为,其甚至有骨肉相残者,而一体之仁亡矣” 【8】(145)的困境。而化解困境的方法,在阳明看来应该通过“明明德” 、 “
16、亲民”以“止于至善”等“致知”途径达到以“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 【8】(146)的完美结合。如何“明明德”,阳明认为如果没有被私欲蒙蔽,无论大人小人都会有“一体之仁”,就会自明其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 。因此明明德的方法就是剔除蒙蔽人的私欲。 接着阳明以事亲为例解析如何“亲民”,他认为: “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父、8人之父与天下人之父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孝之明德始明矣!亲吾之兄,以及人之兄,以及天下人之兄,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兄、人之兄与天下人之兄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弟之明德始明矣!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
17、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以达吾一体之仁,然后吾之明德始无不明,而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 ”【8】(146) “致良知”还应该通过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等个人道德修养途径,达到明明德、亲民最终达到至善之境。阳明认为:“身、心、意、知、物者,是其工夫所用之条理,虽亦各有其所,而其实只是一物。格、致、诚、正、修者,是其条理所用之工夫,虽亦皆有其名,而其实只是一事。”【8】(149)通过“格” 、 “致” 、 “诚” 、 “正”与“修”使“身” 、 “心” 、“意” 、 “知”和“物”和谐统一,达到具恻隐、知羞恶、晓辞让与明是非之境;达到“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良知”本然
18、状态。人之良知,人之明德,其感通不限于一事一物,必须扩充至天地万物,最后达至“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和合之境,最终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至人内心心灵的和谐之境。 四、阳明“天地万物一体”思想的意义 王阳明“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实际上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论述,从中可以挖掘出丰富的生态伦理观念,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观的充分体现。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9工业化以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处于主动地位,正是由于人类主体性的过分膨胀,人类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自然界的承受力已经超出了其所能承载的负荷,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如下特征:空气
19、污染、臭氧层空洞、酸雨肆虐、全球变暖、水源污染、淡水欠缺、能源短缺、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方面。近几年来,各种自然灾害已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发生,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人类必须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这就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从而促进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推动人、自然与
20、社会的协调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人类应该正确认识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面,人类不能把自己当做万物的主宰,任意破坏和掠夺自然资源,要仁爱万物,视万物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恰如王阳明“万物一体”说所述,在对待自然万物时,内心应该产生“不忍人之心” 、 “怜恤之心”和“顾惜之心”,视万物为一体。怎样才能达到视万物为一体之境,须革除被蒙蔽私欲,人心良知凸显,“不假外求”的“良知”就会引导人爱护万物,珍惜万物,对待万物如同10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用爱己之心爱人爱物
21、,视万物为自己的兄弟姐妹,以“一体之仁”对待万物,使物物各就其位,各得其所,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生态的平衡发展的境况。王阳明“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皆具有可供吸取的巨大价值,为当今和谐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的资源。 参考文献: 【1】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 【2】张觉:荀子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6。 【3】陈业新评析 庄子M武汉:崇文书局,2004。 【4】冯达甫:老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庄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张载: 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7】程颐,程颢:二程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87。 【8】(明)施邦曜 辑评,王晓昕 赵平略点校阳明先生集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8。 【9】孟子: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1960。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