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语文教学要追求语言与精神的和谐美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课堂出现了不少令人欣喜的变化。语文教学正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为本位转变。然而不少教师对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认识仍很模糊,尽管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运用,但“语言学习”与“精神培育”裂开的现状仍很严重,或一味地强调“感悟” 、得“意”忘“言” ;或一味地注意“实践” ,只贝, “语言”不见“精神” ,甚至因为过度地追求“半官的人文性”而丢弃文本,空谈精神和思想。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一种工具,但它又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因为语言毕竟是人类进行文化传承的一种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载体。语言学习
2、,实际上是一种接受文化,感受文化,塑造个体文化性格的过程。语文既是文学的语文,也是哲学的语文,更是人生的语文,读诗经汉楚辞唐诗宋词,读孔子庄子莎士比亚卡夫卡,哪个里面没有人生的哲学呢?语文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既习得语言表达的方法,习得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的培养,又要习得蕴涵的人文精神,习得人文精神的升华,语文应当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两者是相融的关系,语文教学尽管是洋溢着语言与精神的和谐之美,给人们结构之和谐,力的和谐和形的和谐的美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这也是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潮流对语文教学的一种必然要求。 当然“人文性”有丰富的内涵,但核心应当在“人”一以人为本
3、,2对学生实施的人文关怀,这是语文教学发展的一种崇高的理想,人文教育有两个层次:人文知识、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核心目标。 一、尊重学生“和谐美”的基石 美国著名教育家默逊曾经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所谓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导者,从对学生的技能知识的培养到对学生心理特征、转型期的困惑等问题的解决都应拥有充足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储备,对学生学习能力和人生品质的形成要符合客观的认知规律,然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我们过去的语文教育却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学生的精神自由。无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封建文化的残余至今还阻碍着我们的教育走
4、向民主与科学。在师生关系上,一些善良的教师往往不知不觉甚至是“好心”地损害着学生的尊严和感情;在某些语文课堂上,不但没有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气氛,反而存在着唯师是从的思想专制学孔乙己 ,学生只能理解这是鲁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学荷塘月色 ,学生只能理解这是朱自清对“4?12”大屠杀的无声抗议:学项链 ,学生只能把路瓦栽夫人理解为小资产阶级虚荣心的典型;写我敬佩的一个人 ,学生往往会习惯性地写老师,而且多半会把老师比做蜡烛或春蚕;写在升旗仪式上 ,学生往往会先写“朝霞满天,红日初升” ,然后是对革命先烈的联想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的赞美,最后想到的是自己的“神圣3使命” ;写景,只能是借景抒
5、情;写物,只能是托物咏志;写事,只能写有“意义”的事;写人,只能写“心灵美”的人在如此“崇高” 、“庄严”的“语文教育”下,学生的心灵已被牢牢地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何能体会到文中的人文精神,更不可能获得充满灵性的语言表达的技能。 因此,语言学习和精神培育应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课堂教学活动应该让每一个学生拥有一种自由、愉快、积极的心理状态。教学中的一个提问,一个练习,老师都必须从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发展、能力发展和目标出发,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这类看似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实质是分离、对立的现象再次发生。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的伙伴合作关系,这是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
6、性和谐统一的前提。 二、自然对话“和谐美”的载体 语言的性质既有语言形式,又有语言内涵,语言形式和文化、思想、情感内涵是一个统一体,所以语文教学历来讲求文道统一,即语言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语文教学着眼于语文形式,但并不是抛弃内容,语言所载负的人文、思想、情感内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体现语文教学特色。掏挖了人文精神内核的语文不是完整的语文,剥离了语言文学基本运用原则和规律外壳的语文同样不成其为语文,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不让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缺席,使之既丰富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就必须4通过课堂上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来完成,而且这种对话是自然的、平等的,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文本的语言获得心灵
7、感悟,让语言训练显得简单而有效,让精神的熏陶显得朴实而深刻。特别是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思想燃烧的论坛:面对课文,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学生和作者之间应该平等对话;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展开思想碰撞。教师当然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但这种“见解”只能是一家之言,而不能成为强加给学生强加给作品的绝对真理。教师可以说荔枝蜜以“做梦变成小蜜蜂”结尾是多么的“含蓄”而“巧妙” ,学生也有权利说:“这太做作,读起来别扭!”教师可以说分马中郭全海动员积极分子将自己所分的牲口都拿去让王老太太挑选是说明了郭全海的“崇高” “无私” ,学生也有权利说:“郭全海不应该这样
8、做,这不是迁就自私的王老太太吗?”少年的眸子往往比大人目光更明澈,没有太多世故的心灵往往对课文有着比教师更独特更深刻的理解。 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必须着力构建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以及有利的认知环境,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中体悟语言,感悟真善美,于自然对话中获得“语言学习”和“精神培育”的同步增长。 三、充满智慧“和谐美”的生命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而我们很5多的语文课,却恰恰缺少了智慧、缺少了思想、缺少了人文关怀。语文教学重视“双基” ,但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关注的是现在的答案,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语文教学让学生记忆知识,而忽
9、视了让学生运用知识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忽视了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问号的消失标志着智慧火花的熄灭。技能也不等于智慧,被动的、机械的操练,学生品尝到的只是枯燥和痛苦,还有什么比品尝学习生活的愉快和乐趣更接近智慧呢?面对时代的挑战,语文教学必须超越知识和技能,走向智慧。一位教师以祁黄羊的材料叫初三的学生写一篇议论文,在作前指导时,有一位学生与老师有这样一段对话: 生:老师,我认为祁黄羊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能做到“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我真佩服他!但是我还有些怀疑,世界上哪儿有这样的人呢,我还有一点想法想说 师: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生:大概是我看的影片太多了吧!(不好意思地低下
10、了头) 师:(沉思了片刻)我前一段时间在读者上看了一篇文章,我想把它送给你,希望这个故事能给你带来一些思考:一个中国的留学生在美国杀害了一名美国学生,当这位美国孩子的家长知道后,却写信给这位中国孩子的家长,信中说, “此刻,我们的心里都很痛苦“ 生:(好长时间没有说话,他若有所思的样子,一会儿抬起了头)我明白了 这个老师的处理是“智慧”的,高明的老师没有义正词严地给学生讲一番道理。他回以学生一个让他继续思考的问题。世界上光明的东西6总归是多的,人要有积极向善的一面。美国母亲的话折射出的道理,或许会给他一定的启发,尽管他不一定领悟得很透,但是我们相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有一天会悟出来的。让这个“故事”伴着他成长。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课堂上,仅仅让学生识记知识、道理,并没有体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应该通过智慧的引导,让知识内化为智慧,并使其运作于学生的生命之中,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教学不仅仅是认知活动,更是生命发展活动,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顾及学生生命活动的发展,让语文课达到语言与精神的和谐美,这种智慧化的劳动,使得语文课充满活力。让语言与精神在学生的成长中和谐共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