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75KB ,
资源ID:3114450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1144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水稻病害种类、诊断及其防控方法.doc)为本站会员(hw****26)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水稻病害种类、诊断及其防控方法.doc

1、水稻病害种类、诊断及其防控方法我国水稻病害有 100 多种,我国正式记载的就有 70 多种,包括真菌性病害 50 多种,细菌性病害 6 种,病毒及支原体病害 6 种,线虫病害 4 种。其中常见的为害较大的病害约有 36 种。水稻真菌性病害: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胡麻斑病、恶苗病、烂秧病、谷枯病、叶黑粉病、叶鞘腐败病、菌核杆腐病、窄条斑病、稻粒黑粉病。细菌性病害: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细菌性褐条病、细菌性基腐病。病毒病:矮缩病、东格鲁病毒病、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支原体病害:水稻橙叶病、水稻黄萎病。水稻线虫病害:水稻茎体线虫病、干尖线虫病、根结线虫病。一、稻瘟病1637 年宋应星所著天

2、工开物中就有稻瘟病的记载。随后在日本(1704)、意大利(1839)等国家作过描述或记载。水稻稻瘟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分布广泛。世界上几乎所有种植水稻的国家都有记录。我国南北稻区均有发生。病害流行地区,一般减产10%20%,重的可达 4050%,甚至绝收。 (一)症状稻瘟病在水稻的各个生育期,各个部位均可发生。根据其发病时期和危害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危害较大。叶瘟严重时,全田呈火烧状,植株矮缩,新叶难以生长,抽穗艰难。抽穗期穗颈瘟发生严重时,导致大量白穗或瘪粒。1、苗瘟:发生在 3 叶期前,芽、芽鞘水渍状,病叶基部变褐,严重时枯死。2、叶瘟:

3、在 3 叶期至穗期,以秧苗分蘖期至拔节为盛期。因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大小、形状和色泽表现不同,主要分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褐点型。1)慢性型:典型症状,病斑梭形,最外层为黄色晕圈(中毒部) ,内圈为褐色(坏死部) ,中央灰白色(崩溃部) ,病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常变为褐色长条状,称坏死线。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灰白色霉层。 “三部一线”为慢性病斑的主要特征。2)急性型:病斑暗绿色,水渍状,多数为不规则圆形或近圆形,叶片两面都能产生灰白色霉层。多为感病品种、环境条件特别合适、或氮肥过多情况下产生。急性性病斑的大量出现往往是稻瘟病大规模流行的先兆。3)白点型:病斑呈白色近圆形或短梭形小白点。在显症

4、阶段,遇到不利于病菌生长的气候条件时通常发生白点型病斑。气候条件继续不适时,可转为慢性型;在短期内转适时,可以转为急性型。 4)褐点型:病斑呈褐色小斑点,限于两脉之间。多发生于抗病品种或下部老叶(品种抗性标志)不产生分生孢子。3、节瘟:多发生于穗下第一、二节位上,病斑处为褐色小点,以后环状扩大至节部,呈黑褐色,湿度大时,病部大量灰色霉层。后期节干缩凹陷折断以及病节上部分早枯。4、穗颈瘟:发生于主穗梗至第一枝梗分枝的穗颈部。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展呈褐色或墨绿色。发病早的多形成白穗,发病迟的瘪粒增加,粒重降低,影响米质。枝梗、穗轴也可发病,症状与穗茎发病相似。湿度大时,以上部位都可

5、产生灰色霉层。5、谷粒瘟:颖壳变成灰白色或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可造成种子带病。6、诊断要点:稻瘟病无论在何部位发生,其诊断要点是病斑具明显褐色边缘,中央灰白色,遇潮湿条件,病部生灰色霉状物(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二)病原物无性态:灰梨孢( Pyricularia grisea),半知菌类梨孢霉。有性态:灰色大角间座壳菌( Magnaporthe grisea),子囊菌亚门大角间座壳属,至今在自然界尚未发现有性世代,仅在实验室发生有性阶段。1、形态特征:分生孢子梗单生或束生,不分支,顶端陆续产生分生孢子;孢子梗顶端膝状弯曲,有孢子痕;分生孢子洋梨形或倒棍棒形,有两个隔膜,顶端钝尖

6、,基部钝圆,并有脚胞;孢子萌发时两端可产生芽管,顶端形成附着胞。2、生理分化:稻瘟病菌易发生变异,表现在培养性状,生理特性,对杀菌剂的抗性、对水稻品种的致病性。存在多个差异明显的生理小种,主要受品种和气候的影响。3、生物学特性:(1)温度:适温 25-28,病菌对低温和干热有较强的抵抗力。 (2)湿度:分生孢子形成需要 96%以上的相对湿度。(3)光照:需要光暗交替的条件。孢子形成有两个高峰,日落后和日出前。(4)氧气:孢子萌发需要氧气。(5)毒素:产生五种毒素,稻瘟菌素、-吡啶羧酸、稻瘟醇、细交链胞菌酮酸、香豆酸。这些毒素对植株有抑制呼吸和生长发育的作用。(三)病害循环1、越冬与初侵染源:稻

7、瘟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2、病菌侵染过程: 1)接触期和侵入期:孢子的附着和侵入; 2)潜育期:病菌侵入后,显症时间主要受温度影响。叶瘟潜育期在 1718时,为 79d,在 2628时,为45d; 3)发病期:病斑出现后只要条件适宜,即可产孢。3、孢子释放与传播自然情况下,风是孢子飞散的必要条件,雨露光等可以促进孢子脱离。通常情况下,孢子自晚上 8 时左右开始释放,直至翌日日出前,释放高峰期为凌晨04 时。若遇阴雨,则全天都可释放孢子。孢子的传播距离与风速和产孢部位高度成正相关。稻瘟病菌孢子抗逆性较差,在远距离传播途中易丧失活性。(四)发病因素1、品

8、种与菌源:感病品种和致病菌同时存在。稻瘟病菌容易变异产生新的生理小种。籼稻较粳稻抗病,籼稻抗扩展,粳稻抗侵入。2、天气条件:阴雨连绵、日照不足、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温度 2030,相对湿度 90%以上,最适合于病菌的侵染和繁殖。3、栽培管理:氮肥施用过量或偏迟;长期深灌;布局不合理,感病品种连片种,品种生育期参差不齐;晒田不足或过度等有利于病害发生。4、生育期与发病的关系:分蘖前后乳熟后抗病力强,分蘖盛期最易感病,产生叶瘟,抽穗初期发生穗颈瘟。新叶片易感病而老叶片抗病。(五)病害控制以选用高产抗病品种为基础,消灭菌源为前提,提高栽培技术,增强水稻抗性为关键,及时药剂防

9、治为辅助的综合措施。1、利用抗病品种:抗病品种定期轮换、合理布局;应用多主效抗病基因和微效抗病基因品种。2、减少或控制初侵染源:病稻草尽早处理(沤烂、腐熟施用) ;种子处理:药剂浸种、闷种或包衣;种子消毒处理:结合浸种催芽,用 10% 401 抗菌剂 1000 倍液浸种 48h,或用80% 402 抗菌剂 8000 倍浸种,早、中籼稻浸 23 d ,粳稻浸 34 d 。3、加强水肥管理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注意氮、磷、钾配合使用,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适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 (如草木灰、矿渣、窑灰钾肥等) 。 开设明沟暗渠,降低地下水位,合理排灌,以水调肥,促控结合。做到浅水分蘖、够苗露晒、浅

10、水养胎、湿润长穗、干湿成熟,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4、药剂防治防治叶瘟时,在天气有利于发病情况下,首次施药在稻株上部 3 片叶片病叶率 3%左右开始喷药。穗颈瘟的防治应在破口至始穗期喷一次药,然后根据天气情况在齐穗时喷第二次。常用药剂:三环唑、春雷霉素、富士 1 号、稻瘟肽、异稻瘟净等。注意事项:必须在准确测报的基础上,在发病初期用药防治。如出现大量叶瘟或穗瘟再施药则基本无效。施药时要对足水量,细雾均匀喷于感病部位,才能保证防治效果。二、水稻纹枯病水稻纹枯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俗称“云纹病” , “花脚杆” 。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产稻区,以高产稻区危害最为突出。主要引起鞘枯和叶枯,使水稻结实率下降,

11、粒重减轻,一般减产 10%-20%,严重时可达 30%以上。(一)症状纹枯病主要引起鞘枯和叶枯,称为花脚秆、烂脚秆。叶鞘发病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小点,扩大后形成椭圆形或云形病斑,条件适宜时,病斑边缘暗绿色,中央灰绿色,扩展迅速,天气干燥时边缘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发病叶鞘因组织坏死,引致叶片枯黄。叶片病斑和叶鞘相似。茎秆 初生灰绿色斑块,后绕茎扩展,可使茎秆一小段组织呈黄褐色坏死,病重时可折倒。穗部 受害部呈湿润状,青黑色,重者全穗枯死。湿度大时,病部长有白色至灰白色蛛丝状菌丝及扁球形或不规则形的暗褐色菌核。后期病部偶尔可见白粉状霉层(担子和担孢子)。典型症状是在叶鞘和叶片上形成云

12、纹状病斑和菌核。(二)病原物1.分类地位无性世代: Rhizoctonia solani Khn (立枯丝核菌 AG-1), 无性菌类丝核菌属。有性世代: 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 (瓜亡革菌),担子菌门亡革菌属。2、寄主范围:广泛,是典型的多主寄生型病菌。(三)病害循环越冬:菌核在土壤中,或菌丝和菌核在稻茬、病稻草、田边杂草。初侵染:土壤中的菌核。再侵染:菌丝的缠绕作用,新菌核。传播:灌溉水。(四)流行因素分析1、菌源数量:越冬菌核决定初发病程度和分布相,进而影响后期病情扩展蔓延。 2、气候条件:本病属高温高湿病害。 温度在 2531,湿度达

13、90%以上,发病严重。3、栽培管理:长期深灌有利于发病;氮肥施用量过大、迟施或偏施,往往会加重病情。种植密度高低与病害发生有一定关系。4、品种和生育期:矮秆阔叶型比高秆窄叶型感病,粳稻比籼稻感病,糯稻最感;生育短、早熟比生育期迟熟的品种发病重。(五)诊断及病害控制水稻纹枯病田间误诊现象也较少,是在叶鞘和叶片上形成云纹状病斑和菌核。1、农业防治:(1)选用抗(耐)病品种。(2)打捞销毁菌核,减少初侵染源。(3)采用“窄株距宽行距”或宽窄行种植。(4)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避免偏施迟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2、化学防治在分蘖期和孕穗期达到防治指标(病株率 15%)即要用药防治

14、,气候及苗情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的要连续打 23 次药。药剂有常用药剂是井冈霉素。其他有效药剂有爱米、纹霉清、丙环唑、多菌灵、甲基硫菌灵、菌核净、禾穗宁等。 注意事项:纹枯病常与稻飞虱同时发生,可选用虱纹灵或阿维菌素加井冈霉素随配随用。施药时对足水量,细雾喷于植株中下部。三、稻曲病(一)症状不但严重影响水稻产量,而且污染稻米。稻曲病还会产生毒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因此防治水稻稻曲病非常必要。只发生于穗部,一般在水稻开花至乳熟期发病。初期病粒颖壳张开露出淡黄带青色的小型块状突起物,之后渐膨大,包裹全粒,颜色为墨绿色,最后龟裂,散出黑色粉末。 (二)病原病原 Ustilaginoidea oryza

15、e (Patou.) Bref=U.virens (Cooke) Tak.称稻绿核菌,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座表面墨绿色,内层橙黄色,中心白色。分生孢子单胞厚壁,表面有瘤突,近球形。菌核从分生孢子座生出,长椭圆形,子囊无色,圆筒形,子囊孢子无色,单胞,线形。厚垣孢子墨绿色,球形,表面有瘤状突起。(三)越冬方式及发生特点稻曲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其次也可借厚垣孢子在被害谷粒内或健谷颖壳上越冬。在水稻的孕穗期(主要在破口期前 6-10 天)借气流、雨、露传播,侵入剑叶叶鞘内,侵染花器即幼颖、引起谷粒发病。偏施氮肥,水稻孕穗至抽穗期多雨、多雾、多露有利发病。

16、(四)发病条件及传播途径1、水稻抗病性:水稻不同类型间对稻曲病的抗性有显著差异。一般粳、糯稻和籼粳亚种杂交后代较感病,而籼稻较抗病。 2、气象条件:稻曲病的发生与水稻孕穗至抽穗扬花期的温度、湿度、降雨和光照密切相关,其中以湿度和降雨对病害影响最大。 3、栽培管理:过多施用氮肥,尤其是过多施用穗肥的田块发病重。长期深灌水,植株过密,发病重。感病品种连年种植,田间菌量积累,均会加重病害发生。4、发病条件:气温 2432病菌发育良好,2628最适,低于 12或高于 36不能生长。5、传播途径:病菌以落入土中菌核或附于种子上的厚垣孢子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厚垣孢子,由厚垣孢子再生小孢子及子囊孢子进行初

17、侵染。(五)诊断及防控要点稻曲病前期较难诊断,后期极易识别。诊断要点为穗部产生淡黄色或墨绿色的球状菌核。防控要点:1、选用高产、抗病、早熟品种。 2、清除菌源与种子处理。 3、加强栽培管理:改进施肥技术,施足基肥,增施农家肥,少施氮肥,配饰磷钾肥,慎用穗肥;浅水勤灌,后期干干湿湿,适时适度搁田;避免病天留种,深耕翻埋菌核。 4、药剂防治:稻曲病以预防为主,最佳时机一是全田 1/3 以上剑叶全部抽出,即俗称“大打包”时用药(约距出穗时间 57 天左右) ,此时正是病菌的初侵染高峰期;二是破口始穗期,一般提前 3-5 天用药。稻曲病登记药剂较少,常见的有咪鲜胺、己唑醇、戊唑醇等,实际生产应用中,防

18、治水稻稻瘟病、纹枯病时使用的化学药剂往往对稻曲病有兼治作用。四、水稻胡麻斑病(一)症状水稻各生育期都可发生该病,稻株地上部分均能受害,以叶片发病最普遍,其次是谷粒、穗颈和枝梗。叶片发病,产生椭圆形或长圆形褐色至暗褐色病斑,因大小似芝麻粒,故称胡麻斑病。病斑边缘明显,外围常有黄色晕圈,病斑上有轮纹,后期病斑中央呈灰黄或灰白色。严重时,叶片上很多病斑相互联合,形成不规则大斑。穗颈、枝梗受害变暗褐色,与稻穗颈瘟相似。湿度大时,病部产生大量黑色绒毛状霉,比稻瘟病的霉层较黑较长。谷粒受害迟的,病斑形状、色泽与叶片相似,但较小,边缘不明显;受害早的,病斑灰黑色,可扩展至全粒,造成秕谷。胡麻斑病在田间分布均

19、匀,由下部叶向上部叶片发展。严重时,叶尖变黄逐渐枯死。缺氮的植株病斑较小,缺钾的较大,且病斑上的轮纹更加明显。叶鞘上的症状与叶片症状基本相似,但病斑面积稍大,形状多变,灰褐色至暗褐色,边缘不清晰。(二)病原无性态为稻平脐蠕孢 Bipolaris oryzae(Breda de Haan)Shoean. et Jain,属半知菌类平脐蠕孢属真菌。有性态为 Cochliobolus miyabeanus(Ito et Kurib.) Drechsl.,属子囊菌门旋孢腔菌属,自然条件下不产生。(三)发病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附着于稻种或病稻草上或以菌丝体潜伏于病稻草组织内越冬。干燥条件下病组织和稻种上的

20、分生孢子可存活 23 年,潜伏于组织内的菌丝体可存活 34 年,病谷和病稻草是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源。播种病种后,潜伏的菌丝可直接侵染幼苗。稻草上越冬菌丝体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引起秧田或本田初次侵染。病菌传到寄主表面后,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1h 即可萌发产生芽管,其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伸出侵入丝,从表皮细胞直接侵入或从气孔侵入。潜育期长短与温度有关,2530时仅需 24h 左右即可产生病斑,随即形成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水稻胡麻斑病的发生与土质、肥水管理和品种抗性关系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指示土壤肥力状况受气候影响较小。一般土层浅、土壤贫瘠、保水保肥力差的砂质田和通透性不良呈酸性的泥

21、炭土、腐殖质土等易发病。另外,缺氮、缺钾及缺硅、镁、锰等元素的田块易发病。(四)诊断及防控要点诊断要点:叶片产生椭圆形或长圆形褐色至暗褐色病斑,外围常有黄色晕圈,病斑小,湿度大时受害变暗褐色,与稻穗颈瘟相似。湿度大时,穗颈、枝梗、谷粒病部产生大量黑色绒毛状霉,比稻瘟病的霉层较黑较长。1、以农业防治为主,特别是要加强深耕改土和肥水管理,2、药剂防治 重点应放在抽穗至乳熟阶段,保护剑叶、穗颈和谷粒不受侵染。该病化学防治往往在防治水稻稻瘟病、纹枯病时予以兼治。防控要点:此病以农业防治为主,特别是要加强深耕改土和肥水管理,辅以药剂防治。1、农业措施:深耕能促进根系发育良好,增强稻株吸水、吸肥能力,提高

22、抗病性;改土主要增施有机肥,用腐熟堆肥作基肥,改善砂质土的团粒结构;适量施用生石灰中和酸性土壤,促进有机质正常分解。在施足基肥的同时要注意氮、磷、钾配合使用,科学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在管水方面,结合水稻各生育期的特点,科学用水,防止缺水受旱,也要避免长期深灌所造成的土壤通气不良,以实行浅水勤灌最好。2、处理病种和病草。3、药剂防治 重点应放在抽穗至乳熟阶段,保护剑叶、穗颈和谷粒不受侵染。在水稻破口前 4-7 天和齐穗期各喷 1 次,防效较好。有效药剂有苯醚甲环唑 、醚菌酯、咪鲜胺、异菌脲等。五、水稻叶黑粉病(一)症状叶片上沿叶脉出现黑色短条状病斑,稍隆起,长 1-4mm,宽 0.2-0.5mm,

23、病斑周围组织变黄,严重时线条状病斑密布。(二)病原物担子菌门叶黑粉菌属稻叶黑粉菌( Entyloma oryzae Syd.) 。(三)侵染循环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残体或病草上越冬,第二年夏季萌发,产生担孢子和次生担子,借风雨传播入侵叶片。(四)防控要点一是合理施肥,避免水稻因缺肥而造成早衰,并注意增施磷、钾肥以减轻发病;二是结合防治杂交稻穗期多种病害,喷施粉锈宁或禾枯灵防病防衰。 六、水稻粒黑粉病(一)症状只危害谷粒,在水稻近黄熟是症状才较为明显。有三种类型:a:谷粒色泽正常,颖间自然开裂,露出黑色粒状物,如遇阴雨天气湿度大,病粒破裂,散出黑色粉末;b:谷粒色泽正常,外颖背线近护颖处开裂,显出白

24、色或红色舌状物,颖壳粘附黑色粉末;c:谷粒变暗绿色,不开裂,不充实,与青粒相似,有的谷粒变为焦黄色,手捏有松软感,病粒用水浸泡变黑。(二)病原担子菌门腥黑粉菌属狼尾草腥黑粉菌( Tilletia barclayana) 。(三)侵染循环以厚垣孢子在土壤、病残体、种子中越冬,翌年扬花期多雨季节厚垣孢子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从花器入侵。(四)发病因素水稻扬花期连阴雨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五)防控要点该病前期较难发现,后期较易诊断;种子处理、化学防治兼治、农业防治。七、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白叶枯病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细菌性病害之一。水稻白叶枯病最早于 1884 年在日本被发现。在我国,该病在

25、1950 年首先在南京郊区被发现,随后因种子调运,病区不断扩大,以华南、华中、华东稻区发生严重而普遍。水稻受害后,叶片干枯,秕谷增加,米质下降,一般可减产 10-30%。(一)症状水稻全生育期均可受害,以孕穗期受害最重。病菌从稻叶的水孔或伤口入侵,引起叶片发病,症状主要有叶枯型、急性型、凋萎型、黄叶型。1、叶枯型:典型症状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随后沿叶缘或中脉迅速向下蔓延,形成长而宽的大条斑,可以扩展至叶片基部和整个叶片。远看一片白色,故称白叶枯病。湿度大时,病部可见蜜黄色菌脓。2、急性型主要在环境条件适宜,品种感病的情况下发生。病斑暗绿色,扩展迅速,几天内可使病叶呈

26、青灰色或灰绿色,呈水烫伤装,随即纵卷青枯。该症状出现表面病害症状急剧发展。3、凋萎型多发生在秧田后期至拔节期。病株心叶或心叶下 1-2 先失水,青卷,随后凋萎,其他叶片相继青枯。 4、黄叶型不常见,仅广东有发现,主要症状为新出叶片均匀褪绿呈黄色或黄绿条斑,病株生长受抑制。5、白叶枯与生理性叶枯的鉴别A:镜检法:显微镜下有无喷菌现象B:玻片法:简易玻片直接观察喷菌现象C:保湿法:病叶置湿沙上保湿 24 小时,观察菌脓(二)病原物稻黄单胞杆菌稻致病变种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ae(Ishiyama)Dye,薄壁菌门 黄单胞杆菌属细菌。1、形态特征菌体短杆状,两

27、端钝圆,极生单鞭毛。革兰氏阴性。好气性。在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时,菌落呈密黄色或淡黄色,圆滑。2、寄主范围自然条件下,病菌主要侵染水稻,还可侵染陆稻、野生稻、茭白和李氏禾、鞘糠草及秕壳草等一些李氏禾属杂草,但不普遍。人工接种时,病菌还可侵染雀稗、马唐和狗尾草等禾本科杂草,但显症时间较水稻为迟。病菌可在玉米等禾本科植物叶片及根围存活或繁殖,但不一定侵入寄主,在流行学上,它们是带菌者可成为初侵染源。(三)病害循环1、越冬与初侵染源(1) 病稻草和稻桩 (2) 带菌水稻种子(3) 再生稻及自生稻株,新病区以种子传病为主,老病区以稻草传病为主。(4) 杂草及其他植物,李氏禾、鞘糠草、秕壳草、雀稗、马唐、狗

28、尾草、紫云英等均被证明可带菌起越冬和传播作用。2、传播和侵染越冬病原随流水传播至稻苗。病菌一般从稻叶水孔和伤口入侵,从水孔或伤口侵入后,通常病菌在导管内大量繁殖,引起典型叶枯症状。从根部或基部伤口侵入时,病菌可知维管束中大量繁殖,引起系统侵染而表现出凋萎症状。病菌随风雨流水传播,进行再侵染,环境适宜时进行多次侵染,在一个生季节中就可大流行。(四)发病因素1、水稻抗病性:一般糯稻抗病性最强,粳稻次之,籼稻最弱。2、气象因素:一般 25-30发病最盛,33 以上病害受抑制。适温、多雨、日照不足利于发病。(五)诊断及病害控制1、严格检疫。2、抗病育种。3、加强水肥管理,提高免疫力。4、化学防治:前期消毒为主,后期施药为辅。八、水稻条纹叶枯病(一)症状发病之初在病株心叶沿叶脉呈现断续的黄绿色或黄白色短条斑,以后病斑增大合并,病叶的一半或大半呈黄白色,但在其边缘仍呈现退绿色短条斑。病株矮化不明显,但一般会分蘖减少。发病早的植株枯死,发病晚的会抽穗不良或畸形不实,形成假白穗。(二)病原水稻条纹叶枯病毒。(三)侵染循环灰飞虱带毒越冬,传播,自然状态下该病毒只能依赖昆虫作为传毒介体。(四)发病因素灰飞虱发生量大发病严重。(五)诊断及病害控制抗病育种、防控灰飞虱、化学防治。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