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的步骤 初始环境评审是一个通过信息收集、分析评价、确定组织环境状况的过程,这一过程由准备、信息收集、分析评价和总结报告四个阶段组成,每一阶段又含有若干活动步骤,见图。组织可从下述途径识别环境因素: (1)从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识别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存在于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组织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通过环境因素直接对环境产生影响。如电镀加工过程中的重金属物质或酸气的排放;设备维护过程的废弃物的产生,办公与营销活动中的纸张浪费等。 组织产品中的环境因素则会在流通和消费领域产生环境影响,这种因素似乎与组织的本身无关,但却源于组织的产品设计与产品生产。
2、如汽车的燃料油消耗、尾气排放等环境因素与发动机、车体的设计关系密切;又如大多数产品的包装在消费者手中成为固体废弃物,若改变包装方式,就可以大大减少在产品使用者手中的废物;产品的原材料组成是产品环境因素的一个方面,应尽可能地选择对环境无害,可回用、可降解的材料。 从环境管理的角度看,服务可以是一种活动,如酒店的客房服务、咨询业务等;也可以包含产品,如汽车的维修,设备维修活动,也有所提供的合格产品零件和车辆,识别因素时应全面考查包括维修作业和提供的产品。 活动、产品或服务是组织环境因素的载体,在识别环境因素时应全面考查。在对环境因素进行管理时,应从与环境因素相关的活动、产品或服务出发,对自身的活动
3、进行控制,对产品进行改进,对服务进行管理。(2)识别环境因素应包括可控制和希望施加影响的,体现生命周期思想。 可控制的环境因素是指组织自身可以管理、改变、处理、处置的环境因素。包括组织自行设计的产品、生产加工过程、设备维护、办公活动中的环境因素等。由于这些环境因素往往存在组织现场的范围内,因此对这些环境因素的控制与管理可通过改进产品设计,设备维护保养、过程控制,人员培训等方法实现。 可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指组织不能直接加以控制管理的,即不能通过行政管理或其他技术手段等改变的某些环境因素。这类环境因素由于多属于与组织关系较密切的相关方,往往可以通过某种利益关系对相关方施加影响,间接实现对环境因素的
4、控制或管理。如产品的设计单位 (非自行设计产品 ),原材料供应厂商,负责运输贮存的合同单位、批发零售商、消费者、废物处理机构、技术服务单位等等。这要求组织从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出发,包括从商品的流通、使用等多个环节入手识别环境因素。这类环境因素的管理办法与组织自身的环境因素管理有所不同,要根据相关方与组织关系的密切程度、环境影响的大小及相关方的特点采取不同程度的控制管理或施加影响的办法。 (3)识别环境因素应注重考虑不同的时态、状态与类型。 识别环境因素时既要考虑现有的环境因素,也应注意到潜在环境因素的识别,从多个角度进行考查,以防缺漏。一般而言,识别环境因素应考虑三种时态、三种状态和六个方
5、面。 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状态。如化工生产过程的日常连续运行,属于正常状态;化工过程的开车、停机、检验等情况,属异常状态。对于突发性事故、环保设施的突然失效等属紧急情况。 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下的环境因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有较大差异,如一个贮罐,平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阀门的维护和保养中的少量的泄漏等,但检修时可能有一整罐的气体释放出来,贮罐底部还有贮物的残留液,更换零部件也会造成液体的排出。紧急状态如发生爆炸、意外事故等情况,后果难以估计。针对上述不同的环境因素,管理要求也应有所不同。 三种时态:即过去、现在和将来。组织在对现有的污染及环境问题进行充分考虑的同时,也要看到以往遗留的环境问
6、题,这些问题可能仍在产生环境影响;此外,还需注意到计划中的活动在将来可能产生的环境因素,产品出厂以后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等。六个方面:水、气、声、渣是较为普遍的环境问题类型,各国的环境法律法规及标准中也较多地涉及到这几个方面,除此之外,还包括资源的利用、土壤污染等方面,即: a)大气排放。涉及的点源排放和无组织排放的各类污染因子等; b)水体排放。生活废水与工业废水各类污染因子的产生与排放,对天然水体的污染与破坏等; c)废物管理。工业废物,特别是危险物和有害废物的产生、堆放与处理;生活、办公废物的产生与排出; d)土地污染。各种化学物质、有害废物、重金属物质等对土壤的污染,污染物质的积累和进一
7、步扩散土地的占用和景观的破坏; e)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能源、原材料物质的使用、消耗和浪费; f)当地其他环境问题和社区问题。如噪声、绿化等。 这六种类型并不能包括所有环境问题,对于特种行业的特殊环境问题在组织运行时也要进行专门的考虑,如放射性等。环境因素不仅仅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还与全部社会生产、社会消费紧密联结在一起。应避免从污染源的角度去考虑识别环境因素,而导致因素识别不全。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1、重要环境因素评价依据:依据环境影响的大小。2、评价的对象:具有、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具有:已经客观存在,对环境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因素;可能具有:潜在的或将来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因素。如
8、潜在泄露、爆炸等事故:环保治理设施异常的排放等;3、每一种环境影响的重要程度因组织而异。4、评价可考虑的因素(评价因子):影响的范围影响的严重程度发生的频次影响的持续时间组织的经营方面相关方的关注程度组织的公众形象的影响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组织应特别考虑环保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中的有关强制性规定,并考虑非强制性要求;只依据达标排放则判定为非重要环境因素,是否能完全说明其环境影响比组织内的其他环境影响小?应多方面考虑。5、确保合理客观确定的评价方法、准则(或标准)和评价因子, 准确地反映组织具有或可能具有重要环境影响的因素常见的评价方法:是非判断法、专家判定法、打分法、对比法(横向对比、纵向对比)
9、 、等标污染负荷法(只适用于污染类)等6、针对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组织均应转化为具体的环境管理对象,进行管理策划,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环境方面的评价依据 a)环境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b)环境影响规模( 地区性、国家性、全球性); c)环境影响严重程度 (一般、严重、灾害性); d)发生的频率( 经常、持续不断、间隔 XX 时一次); e)环境影响持续时间 (可恢复时间的长短)。 商业方面的评价依据 a)改变环境影响的技术、经济难度; b)相关方的关注程度和要求; c)对组织的公众形象的影响; d)增强竞争力的商业机遇的大小; e)因环境问题使组织存在的风险大小。除违反、超标应列为重要环
10、境因素外,其他情况下确定重要环境因素时,应考虑: 环境影响范围 (A):针对事故发生后,对环境影响的范围评定。 0 没有任何人或活动范围受到影响; 2 受到影响的范围很小,仅限于排放点附近的少数员工; 4 受到影响的范围仅限于厂区内,厂区内多数员工受到影响; 6 受到影响的范围扩散到厂区外,临近居民受到轻微影响; 8 受到影响的范围扩散到厂区外,临近居民遭受到严重影响; 10 受到影响的范围很大,影响情况非常严重而且广泛。 当环境影响为有害时,凡分值在 6 分及以上者,均列为重要环境因素。环境影响程度 (B):针对事故发生后,对人体健康或环境的损害程度确定。 O 不会损害人体健康或环境的; 2
11、 可能损害人体健康或环境的; 4 轻微损害人体健康或环境的; 6 较大损害人体健康或环境的; 8 严重损害人体健康或环境的; 10 危及人体健康或环境的。 凡分值在 4 分及以上的,均列为重要环境因素。发生的可能性 (c):针对发生事故造成环境影响的机率高低确定。 O 不发生; 2 发生的可能性很低或两年最多发生一次; 4 低,每季发生一次; 6 中等,每月发生一次; 8 高,每周发生一次; 10 很高,几乎每天发生一次,或经常,持续发生。 相关方的关注度 (D)。 0 相关方不关注; 2 相关方偶尔关注; 4 相关方较多关注; 6 相关方经常关注; 8 相关方高度关注; 10 相关方强制关注
12、。 商业机会或风险 (E)。 O 不存在商业机会或风险; 2 可能存在商业机会或风险; 4 存在一段商业机会或风险; 6 有较大商业机会或风险; 8 有极大商业机会或风险。 当上述 5 项之和大于 20 分时,应列为重要环境因素:如上述 5 项之和,各环境因素无大于 2 0 分时,自高往低取前 6 个列为重要环境因素,代号为 (A),其他则为一般环境因素,代号为(B)。 凡列为重要环境因素的均应制定环境目标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作为建立、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优先事项。但这些优先事项应区别优先权大小,其区别标准见下表。对因技术、经济等方法原因暂时无法实施时,应有规划。 表 14-1 优先权 环境因素
13、识别某建筑企业重要环境因素 (示例) 序号重要环境因素单位/部门活动/产品/服务/或作业点 环境影响控制措施 备注1 噪声排放施工管理部、项目经理部施工机械( 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打桩机、打夼机、混凝土输送泵) 运输设备( 翻斗车)电动工具( 电锯、压刨、空压机、切割机、混凝土振捣棒) 脚手架装卸、安装与拆卸、模板支拆、清理与修复影响人体健康、社区居民休息目标指标环境管理方案2 粉尘的排放施工管理部、项目经理部施工场地平整作业、土堆、砂堆、石灰、现场路面、进出车辆、车轮带泥沙、水泥搬运、混凝土搅拌、木工房锯末污染大气、影响居民身体健康运行控制程序紧急至关重要 高度优先 中度优先 低度优先迫切,威胁人类或环境环境污染潜在性极大 与方针的严重不符合 与方针的轻微不符合对公司发展有威胁 同标准、法律许可不符合较大的商业机会 与环境管理体系的严重不符合代号A4 代号A3 代号A2 代号A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