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花生白绢病 .1花生根结线虫病 .2花生冠腐病 .4花生褐斑病和黑斑病 .6花生枯斑病 .8花生立枯病 .10花生炭疽病 .12甜菜夜蛾 .13花生网斑病 .15花生锈病 .17银纹夜蛾 .18花生白绢病全国各花生产区都有发生,由罗耳伏革菌Corticium rolfsii Sacc.(Curai.)真菌所引起。除为害花生外,还为害烟草、棉花、大豆、芝麻、小麦等 200 余种植物。主要发生在近地面的植株茎基部,也为害果柄和荚果。发病初期茎基部变褐,茎组织软腐,表皮脱落,叶片枯黄,以后植株萎蔫死亡,病部长出白色绢丝状菌丝,继而形成白色菌核,再变黄变褐,形似“油菜籽”状。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
2、、病残体上越冬,在土壤中能存活多年。高温多雨的气候有利于发病,种子带病率高,来年苗期发病重。1农业措施 加强栽培管理,施用充分沤熟的有机肥,并与禾本科作物轮作。2种子处理 播种前选用无伤无病种子,或 l00 千克种子用 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 千克,加水 60 千克,药液浸泡种子 24 小时后播种。3药剂防治 在花生开花前,用 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喷雾。花生白绢病病叶病茎及地面菌丝层花生白绢病病菌 1.小菌核 2.菌核剖面花生白绢病病荚果上小菌核花生根结线虫病山东、河北、河南、辽宁、北京、广东、广西、四川等地都有发生,以山东、河北、河南局部地区发生较重。本病是由北方根结线虫(M
3、eloidogyne hapla Chitwood)和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Neal) Chitwood寄生为害伤引起。受害值株矮小发黄,地下不结荚果,或只结少数几个秕荚果。一般减产 2030,严重时甚至绝收。两种根结线虫寄主范围很广泛,已知有 330550 种。出苗后,主根尖端即可被线虫侵害,膨大呈纺锤形,以后侧根也被侵害,形成米粒大小至豆粒大小的虫瘿。虫瘿上生出许多小须根,小须根又被侵害,如此多次重复侵害,使整个根系形成一团乱须根,正常根瘤很少。地上部底叶变黄,生育缓慢,开花前整株萎黄。幼荚果上也生乳白色略带透明的突起小虫应。成熟荚果形成褐色突起虫便,很像疮痂。病原线虫以卵囊内
4、的卵及幼虫在根结内,并随病根及病果壳在土壤内或土粪内越冬。来年卵在卵囊内发育成 1 龄幼虫,蜕皮 1 次,破卵而出,成为 2 龄幼虫,侵入奇主幼根组织内,营寄生生活。由于线虫寄生,使寄主根的细胞在数量和大小上均不正常增长,而形成虫瘿。线虫在虫瘿内再蜕皮二次,发育成成虫。雌成虫成熟后产卵在卵囊中。卵囊一般露出根结外,借土壤和流水近距离传播,远距离传播以病荚果为主。1.农业措施 加强检疫,不要从病区调运种子;与禾谷类作物或甘薯轮作 23 年;深翻土地,施足底肥。2药剂防治 播种时每 667 平方米用 3呋喃丹颗粒剂 34 千克,或用 5克线磷颗粒剂每 667 平方米 1015 干克,或 5铁灭克颗
5、粒剂每 667 平方米 09l1 千克,或 20益收宝每 667 平方米15 千克,开沟施入,沟深 12 厘米左右。花生根结线虫病病株(左:轻病株 右:重病株)花生根结线虫病病根放大花生根结线虫病病原线虫 1.卵 2.幼虫 3.雄成虫 4.雄成虫花生冠腐病全国各花生产区都有发生。本病由黑曲霉菌(Aspergillus niger V.Tiegh.)真菌侵染所引起。主要为害幼苗和种仁,有的种仁带菌率高达 90。除为害花生外,还为害棉铃、洋葱、香蕉、柑橘、苹果、梨、桃、无花果等作物的果实。受害幼苗和植株,子叶变黑腐烂,根冠部凹陷,呈黄褐色至黑褐,并长满松软的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6、。病斑扩大后,根茎腐烂,表皮破裂,病株拔起时易折断,断口在茎冠部分。病原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土壤中病残体上及病种子上越冬。播种后幼苗首先发病。般种子质量差、带菌率高。苗弱发病较重;高温高湿、排水不良、土壤有机质少、耕作粗放、常年连作发病都重;蔓生型花生较直生型花生抗病。注意种子质量,并选种、晒种;种子处理,用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 0203药量拌种;进行轮作,精细整地,适时播种。花生冠腐病病株花生冠腐病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花生冠腐病病粒(上:病粒 下:健粒)花生褐斑病和黑斑病在全国各花生产区普遍发生,由花生尾孢菌(Cercospora arachidicola Hori) (花生
7、褐斑病病菌)和球座孢菌Cercospora personata (Berk.Curt.) Ellis.Ever.(花生黑斑病病菌)两种真菌侵染所引起,二者常常同时发生在同一病株上甚至同一叶片上。褐斑病一般发生较早,约在初花期开始发病,黑斑病多在盛花期才开始发病,都可引起植株生长衰弱,造成早期落叶,一般减产1020,并使花生品质下降。叶片上褐斑病初期为失绿的灰色小点,扩展很快,中央组织坏死,病斑为不规则圆形,棕色至暗褐色,周围有明显的黄色晕圈。叶柄和茎上的褐斑病为长椭圆形、暗褐色。黑斑病在叶片上初期为锈揭色小斑点,扩大后为圆形、正反面均为黑色或深褐色、有轮纹的病斑,上生黑霉状物,即为病原菌的分生
8、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在病残茎叶中越冬,黑斑病菌也能以子囊阶段在枯枝叶上越冬,分生孢子也可附着于种子尤其是种壳上越冬。生长期则以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进行重复侵染。夏秋季高温多雨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传播侵染,特别是 78 月份多雨发病重。褐斑病对温度的适应幅度大,且较黑斑病菌耐低温,因此,褐斑病一般比黑斑病发生早。生长衰老、分枝稀少、通风透光的植株一般产生黑斑病多;而水肥充足、枝叶茂密旺盛。植株中下部少见阳光、柔嫩多汁的叶片褐斑病较多。品种间抗性有差异,直立型品种较抗病。1农业措施 与非寄主作物轮作 2 年以上,以减少初侵染来源;选用抗病品种或无病种子。2化学防治
9、播种前用种子量 03的 50多菌录或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在发病初期,用 80代森锌 400 倍液或 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 倍液或 50多菌灵 10001500 背液叶面喷雾,每隔710 大喷 1 次,共喷 23 次。花生褐斑病病叶花生褐斑病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花生黑斑病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花生黑斑病病叶 (左:背面 右:正面)花生枯斑病目前在河南、山东、湖北、广东和广西等省(区)有不同程度发生。由花生小尖壳菌Leptosphaerulina crassiasca.(Sech.)Jack.Bell. 真菌所引起。仅为害花生属植物。下部叶片的叶尖先发病,起初病斑呈退绿色症状,渐变黄
10、褐,由叶尖或叶缘呈楔形向叶柄发展。病斑边缘多为深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早期病部渐枯死,是灰褐色,其上生很多小黑点,即病菌的子囊果。叶片上生许多暗褐色不规则形或圆形小斑。近收获期在多雨多露情况下,病害迅速发展,病斑呈黑色水浸状,近圆形或不规则,病斑迅速扩展,全叶腐烂,而后此种叶片上也布满黑点,即子囊果。茎、果柄发病变褐,其上也生小黑点,荚果上生一块块黑块,果内也有小黑点。病菌以菌丝及子囊果在病残体上越冬,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 28,子囊抱子在2528水中 2 小时发芽,高湿有利于病菌侵染和发展,植株生长衰弱时易发病。1.农业措施 加强栽培管理,增施磷、钾肥,使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清除病残茎叶
11、,深翻土地。2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或 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喷雾防治,每次间隔710 天,防治 23 次。花生枯斑病病叶花生枯斑病病茎花生枯斑病病菌 1.子囊壳 2.子囊3.子囊孢子花生立枯病江苏、江西、山东、河南及东北等省(区)有零星发生,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ehn)真菌所引起。寄主范围十分厂泛,在花生的幼芽期和苗期为害花生的根、茎和子叶。幼芽感病后变褐腐烂,不能出土,造成田间缺苗断垄。根茎或茎基部受侵染后可使其上形成黄褐色凹陷病斑,严重时近地面的茎基部四周溃烂,纤维组织外露,引起整株死亡。茎部受害后遇高温潮湿气候,出现白色云纹状斑,病斑边缘褐色。成株期发病轻,茎基部感染后干缩、凹陷、暗褐色、变细,病斑长达数厘米,病部组织最后撕裂。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也可在荚果内外越冬。播种带菌种子或在病土中播种,均可引起发病;连作地、密植地病重,高温高湿、通风透光不良有利于病害的发生。1农业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避免偏施过量氮肥。2化学防治 拌种前先浸湿种子,再用 02505多菌灵十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