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浅谈南丽娟(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理系 甘肃 定西 743000 )摘要: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其成为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最为严峻的地区之一。本文阐述了黄土高原的生态现状及其自然地理特征分析了影响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和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根据黄土高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具体对策。关键词: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环境治理;恢复生态引 言黄土高原 1位于东经 10024114,北纬 344020之间,在全国地貌格局中属于第二阶梯。自北而南跨我国温带和暖温带,从东南向西北包括半湿润地带、半干旱地带、和干旱地带。其范围东界为太
2、行山西侧,西界为乌鞘岭、日月山、拉脊山一线,南界为秦岭熊耳山、嵩山北麓一线,北界为长城。地跨青、甘、宁、蒙、陕、晋、豫七省(区) ,总面积为 64 万 km2。图 1 黄土高原的范围 1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但是由于黄土高原地区本身固有的自然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土地利用很不合理,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在近二2三千年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制约因素。1 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1.1 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钙质。受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
3、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水虽然少,但降水集中,而且多为暴雨,使得黄土高原发育成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的景观。1.2 气候差异较大黄土高原的气温和降水量的地理分布都呈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的趋势。就气温来看,黄土高原具有冬寒夏热、寒暑变化剧烈的大陆性气候特点。黄土高原深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气温日较差大,日较差在 1025之间。就降水来说,黄土高原的年降水量基本上介于 400600mm 之间,而且降水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可占全年降水的 60%,往往以暴雨的形式出现,其他季节降水少而蒸发强烈,干旱问题比较普遍 2。1.3 水资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降
4、水稀少,蒸发旺盛,水面蒸发是降水的二倍多,而且降水集中。黄土高原的特性决定了其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1.4 山地丘陵面积大黄土高原地区土地以丘陵山地为主,约占整个地区的 80%,而河谷平川只占土地总面积的 20%。这种起伏的地貌构造不适合农耕,加之该地区贫穷落后,人口增长速度快,农业单一经营、广种薄收、粗放耕作等,同时,乱垦滥挖现象十分严重,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1.5 植被覆盖率低在黄土高原上,30%40%左右的地方都是荒山秃岭,给人留下满目疮痍的景象。人工草地很少,更有甚者,有的地方由于过垦山坡,表土流失严重,显露出基岩,而植被覆盖率的进一步降低更加剧了
5、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2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分析2.1 自然因素32.1.1 黄土因素黄土的粒度成分以粉砂粒(005mm0005mm)为主,而粉砂粒级中又以粗粉砂占绝对优势,约占总重量的 50%以上。黄土的特性决定了它胶结疏松,孔隙度大,分散率高,土粒在水中极易分散悬浮,土块遇水后,迅速崩解。黄土的颗粒性、粉砂性、疏松性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内在原因。2.1.2 地形因素地形制约着土地利用和水土流失程度,黄土高原长期的水土侵蚀切割,塑造了残塬、梁、峁和沟谷等多种地貌形态。在各种雨强的情况下,一般侵蚀量与坡度成正相关。地面坡度是决定径流冲刷能力的基本因素,径流的大小决定于径流的数量、深度和速度
6、 3。而流速大小又取决于地面坡度,在一定范围内,地面坡度愈大,水土流失也更为严重,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2.1.3 降水因素黄土高原地区具有降水集中、强度大、暴雨多的特点。黄土高原年降水量一般在 400600mm,但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 79 月,约占全年雨量的60%75%。据测定,每次暴雨所产生的侵蚀量一般在 750t/km2,可占全年侵蚀量的 40%,甚至高达 90%4。暴雨侵蚀次数占侵蚀性降水次数的 70%以上,因此,暴雨形成的径流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2.1.4 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地震和间接作用地壳抬升两种侵
7、蚀基面变化,由于黄土的结构疏松,黄土层垂直节理发育,地震引起的滑塌和崩塌现象普遍。地壳抬升引起的侵蚀基面变化,以及因此引起的地形能量变化,是新构造运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方式。2.2 人为因素除自然因素外,人为的不合理利用土地,比如毁林毁草、滥垦滥牧、开荒扩种、陡坡耕作等会造成水土的流失。2.2.1 毁坏植被,陡坡耕种黄土高原地区绝大多数是自然地理条件很差的贫困地区,人口素质低,人口增长速度快,为解决起码的粮食及温饱问题,不惜毁林开荒,陡坡耕种。2.2.2 过度放牧,减少植被覆盖率长期以来,由于放牧强度的增大,严重影响了草地的覆盖率,限制了草场资源的再生速度,人工草地是黄土高原产草量最高的草地,
8、可达 781t/hm2。 由于改良草场与人工草场所占比例相对于自然草场要小得多,因此超载放牧对草场的破坏程度十分大。42.2.3 各项工程建设中的不合理利用土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开矿、修路、建厂以及其他工程建设迅速发展,大量弃土、弃渣进入河道,增加新的产沙来源。黄土高原地区矿产资源种类多,开采过程中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导致开采过程中滥倒弃渣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3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和对策3.1 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从目前国内外生态环境治理的各项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它们在治理生态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是一个统一体,在实施过程
9、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3.1.1 工程措施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水平梯田,打坝淤地,引洪灌地。根据黄土高原现状,在一些坡度较小的缓坡上建设水平梯田,能平整土地,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保水、保土、保肥,利于耕种;打坝淤地可使大量的肥土淤泥,在坝内变成沟底平地,既拦水淤泥又形成平坦肥沃的可耕地,一举两得;引洪灌地就是引用暴雨产生的洪水漫灌川地、台地、坝地等,可有效的控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问题。3.1.2 林草措施根据对 19871992 年七年的人工草地的水土保持作用的分析,当覆盖率在20%40%时,具有明显减少侵蚀作用;当覆盖率达到 60%70%时,可减少土壤侵蚀量 90%以上 5。由此可见,植树种草
10、可以有效的减轻水土流失。由于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应以乡土林种为主体,合理利用外来树种。在林种布局完整的基础上,要慎重选择经济林树种。在降雨量 400mm 以下的地区,以营造灌木林为主,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护和利用并举,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分水岭防护林,可有效促进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3.1.3 耕作措施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人为因素来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生态环境的重要原因。目前根据旱坡地坡度大小,提出一套适合于坡度大小的耕作制度,即大于 300坡地实行草灌间作,25 030 0坡地实行了草粮两轮间作,小于 250坡地水坡地水平沟种植,在缓坡地丘陵地尽量增加人工草场,发展畜牧业
11、,在川地、坝地、发展耕作业,这样有利于保持水土、发展水土、发展生产。实践证明,黄土高原必须遵循客观规程,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黄土高原才有可能恢复生态。53.2 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西北部地区旱涝灾害严重的具体情况,要遏制生态环境恶化,防止生态环境恶化以及人为因素造成的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为此特采取以下对策。3.2.1 加强领导,健全体系,合理规划各级党政领导要组织各方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规划是组织实施中的依据,各地应在国务院生态环境治理建设总规划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的规划,认真执行。3.2.2
12、加强生态建设的科技支撑作用利用科技加强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主要包括:提高适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速度,解决生态环境建设质量低下的问题。加快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整套技术。完善科技服务和推广网络,提高科技的转化利用率。3.2.3 多方筹集资金,统一管理使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资金,由水保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专款专用,投资项目要择优扶持,要扶持重点工程以及对脱贫致富能起较大作用的关键措施项目。3.2.4 搞好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为了使水土保持规划顺利实施,必须加强水保队伍的建设,首先要选择具有较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其次要对工作人员进行轮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3.2.5 稳定落实退田还林(草)的补贴政
13、策 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十分贫穷落后,要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必须首先考虑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应积极执行中央提出的“以粮代赈”政策,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3.2.6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减缓人口增长速度黄土高原地区经济落后,农业人口数量多,而且早婚、早育、多育现象十分严重,人口数量快速的增加,从而加剧了对黄土高原的土地破坏。3.2.7 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要总结前人的经验,贯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原则,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63.2.8 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全民水保意识和法制观念广
14、泛深入地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 森林法以及有关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使其自觉履行防治水土流失的义务和责任。参考文献:1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黄河流域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 2甘枝茂,黄土高原地貌与土壤侵蚀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3 江忠善,黄土高原南部土壤养分流失规律.水土保持学报,1995. 4甘枝茂,黄土高原地貌与土壤侵蚀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5唐克丽,开发西部切入点的研究-以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切入点为例J 第四纪研究,2000. 6杜丽娟,柳长安,王冬梅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森林资源价值J水土保持学报,202418(1):9395.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