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 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 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原因其一,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分工的深化和市场规模的扩张。这一要求推动着生产从国内区域间分工向国际分工发展,销售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张。跨国公司在追逐规模效益与分工效益过程中,通过跨国投资活动,形成了在全球配置资源,跨国协调其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格局
2、,推动了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的高速发展。例如在全球处于垄断地位的波音公司,制造的 B747 巨型喷气客机的 450 万个零部件,分别由美、英等 6 个国 11000 家大企业和15000 家中小企业合作生产。著名的 ABB 公司总部设在瑞士,工作语言是英语,财务报表以美元为单位,生产销售遍及全世界。其总裁曾说:“ABB 公司四海为家,是许多个国家的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协作的联盟。” 跨国性投资、生产与贸易活动的大量增加,必然要求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以保障这种跨国经济活动的高效运行。例如:全球外汇市场的日交易额从 1989 年的 6200 亿美元上升到 1995 年的 1 万多亿美元。外汇市场
3、每天 24 小时处于全天候运行状态,各国金融外汇市场瞬间沟通,资金在全球快速流动。远洋运输技术、航空货运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运输和通讯的效率,降低了成本,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例如:据世界贸易组织估算,从 19801990 年空运成本从每吨公里 68 美分降到 11 美分,90 年97 年世界出口商品的运输成本仅占其价值的 2;1930l996 年从纽约到伦敦的 3分钟电话,话费从 330 美元降到 1 美元,估计到 2010 年可以降至 3 美分。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快速、经济地在全球范围内传递大量信息数据成为可能,这样跨国公司的经理们,才可以把生产的各个阶段广泛分
4、布在世界各地,通过信息传递,把这些生产统一组织起来而不至于形成管理的失控,从而使管理科学来了一次飞跃。它还使管理者可以在瞬息之间了解世界各地的市场情况,并进行必要的计算,针对各地市场最有效地配置资源,获取赢利机会。 其二,战后国际经济的变化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条件。二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在整个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有效配置,成为国际经济与合作的战略目标。同时,发达国家凭借其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实力,在国际双边和多边经济关系设制中,不遗余力地推行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前殖民地国家在二战后相继独立,在探索自己发民族经济的道路上大多数屡遭挫折,但一些实行外向型发展战略的国家和地
5、区,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它们的示范作用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实行了贸易、投资与金融自由化改革。 伴随着国际产业分工和技术扩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对比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发展中国家不再仅仅输出初级产品,逐渐成为世界市场上劳动密集型商品的重要供给者,有的甚至从资本净输入国变成了资本净输出国,在这种形势下,发展中国家也对进一步削减贸易和投资壁垒提出了新的要求。冷战结束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走上了经济转型道路。为尽快摆脱原计划经济的束缚,在全球范围谋求发展机遇,也纷纷选择开放政策。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政策是追求自身利益的主动选择。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自由化经济政策,
6、为商品、服务与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但是,由于世界各国在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经济自由化进程不可能同步推进。因此,一些地缘相邻、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与地区相互提供贸易与投资便利,促进经济一体化,形成了一些区域性的经济组织,如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它们区域内贸易、投资自由化安排,与多边贸易关系的宗旨并行不悖。只要不出现排他性趋势,区域集团化也会从另一方面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2)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
7、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促进了国际分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体制环境和政策条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一是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二是跨国公司有了长足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打下了一个微观基础;三是全球性市场经济体制的实现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一个制度基础;四是三大国际经济协调组织的建立和其作用的不断增强,为经济全球化构筑了组织和法律框架。实质首先,作为世界经济关系一般的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新技术为动力、不断开拓世
8、界市场为依托的经济、金融、技术的全球性交融的扩展与深化。因而它是世界生产力的质的飞跃和现代物质文明与先进文化普及的推进器。其次,作为世界经济关系特殊的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技术、资本为手段,以生产基地和市场占领为依托,实现大国资本生产方式的全球性扩张,因而这种全球化有利于技术、经济、金融势力强大的西方大国实现其追逐最大限度的垄断超额利润和经济、政治上的“霸权主义一体化”的战略目标。由于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处于劣势,因此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循环中,只有保持自己国家的民族经济发展的基本主权,才能维护自身利益。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推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这种产
9、业结构调整一是在发达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的相互交叉投资、兼并,从而实现了发达国家间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升级,形成了电讯、汽车等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二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包括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挥比较成本优势。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从根本上看,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一调整,不仅反应到一些产业的整体转移,更重要的是同产业的一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过去,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多是在一个国家内部进行的,在一国内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代价比起在全球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的代价更高,经历的时间更长。所以西方国家,特别是投资
10、和贸易比较开放的国家如英国、美国,由于在全球范围内实行了产业结构调整,正在经历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从而给经济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以分工和协作的方式进行的,市场则起着分工媒介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水平分工逐渐取代国际垂直分工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分工形式,这种分工以资本、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为前提,以跨国界组织生产为核心,以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为标志,它使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地进行,而是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国际水平分工的形成为生产全球化奠定了基础,为每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它也
11、使各国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整个地球俨然一个大工厂。 二是贸易的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贸易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国际贸易迅速扩大的标志是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19901995 年,世界贸易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 60%,同期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2000 年全球贸易进一步强劲增长,国际商品贸易额增长 12.5%,达到 6.1 万亿美元,是 20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 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基于生产和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也在大大加快。首先,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1973 年,包括
12、银行贷款、票据融资和债券发行在内的国际融资额为 622 亿美元,1979 年则为 1450 亿美元,增长了 1.33 倍,年均增长率为 15%。进入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这势头仍然持续。1990 年国际股票的发行为 72 亿美元,到 1996 年已达到577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 41.5%。其次,与国际股票市场的发展相联系,基金市场迅速成长。自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基金市场一直呈现扩大态势,到 90 年代中期,上市交易的基金数量在纽约与伦敦已分别达到 5300 个和 1935 个,其所管理的基金资产额,美国与英国已分别达到 2.1 万亿美元与 1450 亿英镑。从国际基金市场金融
13、资产的增长隋况看,1990 年各类机构投资者的总金融资产为 13.95 万亿美元,到 1995 年上升为 23.6 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1.3%。最后,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随着各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全球各类金融市场正在向连成一片的方向发展。目前美国、欧洲与亚洲三大区域的外汇市场已连为一体,其运作方式、交易品种与手段基本保持一致,投资者可以在一天 24 小时内的任何时间进行交易。 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是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据统计,目前全球跨国公司母公司约有 6.5 万家,拥有约 85 万家国外分支机构。平均每家跨国公司拥有的国外分支机构数量已从 20 世纪
14、 90 年代初的 4 个上升到 90 年代末的约 13 个。2001 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存量达到将近 7 万亿美元,跨国公司创造的增加值约为 3.5 万亿美元,总销售额约 19 万亿美元,是同期全球出口额的两倍多。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资本和商品的国际化进一步深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应对措施一、必须坚定不移、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当中去。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必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历史潮流 ,它不是某个国家或者某类国家的政策选择,而是跨世纪国际经济关系变化的总体趋势。如果我们否认乃至拒绝它,既非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会给我们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闭门自守必然导致落
15、后,我国在这方面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因此 ,我们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顺应历史潮流,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目前, 我国已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但是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发展却比较缓慢 ,对外投资量尚不到世界对外投资的 1%,这既与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引进外资的规模不相称 ,也表明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我们应一方面要发挥现有技术优势,扩大对有关国家的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对发展成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可以考虑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生产。我们参与经济全球化应对它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要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 二、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学技术在全球的高速
16、发展和加速传递,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机会。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那里吸取技术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可以根据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直接从比较高的起点开始,在技术水平、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鉴一些现代化国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文明成果1.加速经济改革,拥有标准占领技术高点 应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尽快建立和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积极参加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包括贸易依存度和投资开放度,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为微观经济主体进入国际市场创造宏观环境。拥有标准占领技术高点,现在我们造成财富差距主要
17、的原因是知识差距,就是由于我们现在没有自主创新和自己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少,技术依存度有 50%是依靠自己,50%依靠引进技术。知识包括标准、品牌,也包括你的技术、专利等等,这些东西的价值是很难用实物跟它比较的。比如说标准,谁拥有了标准,谁就可以说占领了技术的高点。 2.加强质量管控,扩大对外交流 应努力提高国有或民营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改进技术和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抓好质量管控,扩大对外交流,使产品有能力进入市场并占有一定份额。中国也要发展自己的跨国公司,中央提出来要“走出去”的战略。到国外投资,扩大对外交流,需要做大量工作,要熟悉当地的法律、文化、历史,还要在当地建立关系网。我国现企业第
18、一步是找代理,第二步是设立销售办事处,第三步是设立生产企业。真正实现跨国经营的公司还是很少,所谓实现跨国经营的跨国公司,就是从全球的角度制定它的战略,能够从全球的角度来考虑它的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现在有些上市公司热衷于并购国外的企业,这个也是跨国公司发展的模式,但并购的时候应该重视市场和文化的差异。 3.健全机制,提高风险意识 随着参与全球化的加深,在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领域都将有相当规模的交流,我国将更多地融入越来越自由化的国际金融市场,但由于我国金融体制还不健全,在这一进程中,我们要始终注意风险的防范和危机处理。建立风险防范意识和机制。全球化进程,使各成员的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都受到挑战,面对
19、较为频繁的外部制度的影响,内部制度冲突的机率与风险不断加大,存在着管理环境和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这在短时期内是必然的,要注意形势研究及时提出对策。 4.适时开放,逐步进入国际市场 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使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变得越来越快,对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影响深刻而频繁。适时开放市场,只有市场开放了,才能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不能马上无条件地全面开放,而是要有条件、有步骤地,在适应自身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开放,这样才能产生对贸易双方都有利的效益。同时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因为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法制经济,所以中国必须遵守规则并参与规则的制定。
20、还须发展资本市场。任何一个想要让企业家大展宏图的国家,都必须发展其资本市场。但中国虽然拥有高储蓄率,却只有很小一部分流进了私人企业,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储蓄更是少之又少。在这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竞争力还处在劣势,因此在准入领域和准入时间上一定要与国家的长远发展相适应。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快,中国企业是做了很大贡献,我们要把中国企业的实践经验认真地进行案例研究,上升到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专家学者要深入到企业里,总结中国企业的经验,然后上升到理论。这些应是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应具有的条件。-要增加综合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多地代替了政治军事力量的较量。从长远看,一个国
21、家只有加强自身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为此,中国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迅速增加中国的经济实力;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即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劲。为了服从国内提高综合国力的经济发展战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国际战略的重点仍然是服务国内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在国际上广交朋友,在不失原则的前提下尽量避免与他国的冲突;在加入全球化进程时要注意时序问题,即根据自身经济的适应能力来选择加入到不同全球化领域的时间,以尽量减少风险和成本;在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中,注意通过国内的制度安排或影响国际的制度
22、安排来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在资源、基础设施、支柱产业、重要的服务业以及信息技术产业方面国家要掌握主动权,以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对外开放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不对外开放如同不发展一样,只有死路一条。事实证明,只有那些快速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获得了较稳定和快速的增长,反之亦然。可见,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是有利的。即使是依附论的始作俑者普雷维什也指出:发展中国家要谋求经济发展,要像历史上的美国和日本那样由经济体系的边缘变为中心,正确的做法“并不是努力割断与中心的联系,而是明智地利用这个联系”。 1经济全球
23、化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最大程度地摆脱了资源和市场的束缚,为企业利用最有利的地点和资源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这就自然带来了国际分工的发展、产业的转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中国应该在不形成对外过分依赖的前提下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利用国际市场的有利资源,弥补本国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稀缺;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来迅速实现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经济结构的变革。例如,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中国可以首先从大力发展此产业入手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在具备适当的积累后适时进行产业升级,这会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成功。韩国的产业发展就走了从劳动密集型逐步到
24、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道路,结果不仅成功地实现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而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了发达国家,在许多高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中具备了一定优势。再如,中国要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最终还得发展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但是中国的资本稀缺,科学技术还相对落后,因此,中国就需要在集中有限的物力财力对部分重大科学技术项目进行重点攻关的同时,利用自己的后发优势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在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超越。从实践来看,像日本和韩国这样的现代化后起之秀,无一不重视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根据统计,直到 1990 年日本的技术进口仍然大于出口;韩国 20 世纪60-80 年代经济发展所需
25、要的技术主要以引进为主,特别是 80 年代更是如此,“据初步统计,1981-1987 年韩国引进的技术共 2598 项,是过去 25 年总和的60%;专利支付费约 15 亿美元,为过去 25 年总数的 77%” 。-要积极支持和参与国际经济组织和地区性经济组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世界的整体发展和全球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参与。因此,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世界性经济组织和行动越来越多,这也部分地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改革现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实现各国经济协调发展、切实解决南北差距拉大 3等问题的强烈愿望。不过,
26、今天的全球化过程不同于 19世纪的全球化过程,它不完全以西方为中心,而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即全球化过程与经济区域化趋势并行不悖。目前,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组成了数十个形式各异的区域性经济集团。中国在当今国际经济环境大变换过程中,还基本上被排斥在世界经济规则制定权之外,这与其近年来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经贸发展速度和所拥有的巨大发展潜力极不相称。因此,中国要有原则地尽快加入各种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经济贸易组织,以促使国际的制度安排更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尽量在即将成为其中一员的世界贸易组织中有所作为,因为它仍然是规范与完善国际经贸行动的最重要组织;要力争在 APEC 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
27、;要努力参与和培植地区性经济组织,特别是以台港澳为主体的华人经济圈和东亚经济合作组织,因为区域经济合作能够减少或抵御像亚洲金融危机这样的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努力提高和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包括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国家竞争力是由宏观经济、科技水平、国际化程度、政府作用、人力资源等因素构成;企业竞争力是由创新能力、公司治理结构、要素组合方式、相关产业的竞争能力等因素构成。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全球统一市场的形成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最终是企业间的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国家的竞争力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
28、。因此,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为此,在不保护落后的前提下,注意保护民族幼稚工业和提高民族工业的自主发展能力,对境内的外资企业尽量都要实行国民待遇原则,减少甚至取消对外商的优惠政策和特殊待遇;同时,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态势,中国企业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在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和在市场经济规律许可的前提下,积极组建我国的大型企业集团或者跨国公司,开展国际经营,参与国际竞争,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借债在很长时期内一直是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 90 年代以后外商直接投资逐渐成为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
29、,已成为仅次于美国获得国际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到 1996 年中国的外债总额约为 1288 亿美元,其中80%以上是长期债务,总债务偿还占商品和服务出口的百分比仅为 8.7%。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债务安全指标,中国对外债务规模合理,有足够的偿债能力。但是,我们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因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资本自由流动加速,其中绝大部分是进行投机性炒作的短期资本,常常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有鉴于此,我们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时,应当立足于内资与合理利用外资相结合,像日本和四小龙进行现代化建设时一样,固定资本投资主要靠内部积累,让整个金融尽量处于“高储蓄率- 高投资率- 高经济增长率- 高储蓄率” 的良性
30、态势中;加强政府在利用外债方面的统一管理,以利用中长期外债为主,保持适当的速度和规模,防止形成债务灾难和危机;利用外资应以外商的直接投资为主,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需要,引导外资的投资方向;在资本流动方面切忌不顾国情过度开放,特别要注意谨慎开放资本帐户,控制投机性过强的短期资本的大进大出。总之,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的进步。中国只要能够在参与全球化过程中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参与程度与自己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承受能力、吸纳能力相适应,保持自己独立自主的发展特色,充分利用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清醒地认识和防范它可能带来的不利因素与风险,不断增强自己的国际竞争力,那么经济全球化不但不会危及自己的经济安全,反而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