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 7 深入治理垃圾短信息专项行动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巩固前期垃圾短信息治理成效,健全长效机制,净化短信息服务环境,保护用户合法权益。结合当前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 指导思想 坚持阶段性整治与日常治理并重,完善政策体系,创新技术手段,加强部门间沟通协作,强化企业责任,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用户自我防护等多方力量,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全面推进垃圾短信息治理。 二、 工作目标 通过本次专项行动,进一步完善短信息服务的法规、标准体系;落实企业责任,建立多环节技术 手段,完善垃圾短信息发现、举报、处置、监督流程 ;建立治理效果评估
2、体系;加强部门间沟通协作,健全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三、 工作重点 (一)完善法规、技术标准,营造规范有序的政策环境 1.制定出台“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的要求,健全配套措施。 2.完善短信息服务规范和 技术标准。 研究制定反垃圾2 / 7 信息框架技术要求,推动落实移动终端垃圾短消息过滤技术要求等六项网络端、用户端反垃圾信息技术标准。 (二)强化技术手段建设,夯实治理基础 1.升级基础电信企业垃圾短信息 网间联动处理平台。建成全国范围内跨企业、跨地区的垃圾短信息治理协调支撑平台,汇总网间垃圾短信息举报信息,及时下发相关属地企业并跟踪反馈,强化数据
3、分析挖掘能力,全面掌握网间垃圾短信息状况。 2.建立垃圾短信息监测及治理效果评估平台。在全国范围部署垃圾短信息采集监测点,通过采集有效样本,建立科学模型,发现和分析垃圾短信息的发展态势,为治理工作提供情况监测和效果评估。 3.健全基础电信企业网络收、发端垃圾短信息处置系统,提升防范和处理效率。 (三)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执行到位 1.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充分发挥行业 协会优势,吸收产业链相关成员单位参与,推行中国互联网协会“反垃圾短信息自律公约”及“短信息服务规范”。 2.建立垃圾短信息预警处置机制。通过主动监测,及时发现端口类商业短信发送服务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反馈相关企业予以处置,提高垃圾
4、短信治理时效性。 3.加强基础电信企业网间联动,探索建立跨企业、跨地3 / 7 区关键词库和处置策略共享机制,形成治理合力。 (四)切断垃圾短信利益链,发挥各治理主体作用 1.畅通用户举报投诉受理渠道。加强 12321举报中心、基础电信企业举报渠道建设和宣传,提升用户举报投诉便捷性。对举 报投诉予以及时有效处理和反馈。 2.规范商业性短信息定制和退订。严格执行关于规范短信息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信部电 2004136 号)。未经用户同意或请求,或用户已经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用户发送商业类短信息。重点清理基础电信企业自有及合作的端口类短信息发送业务。对用户明确表示对其造成侵扰的商业性短信息发送行
5、为,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 3.推广手机客户端安全应用。鼓励开发、推广基于手机客户端的垃圾短信息处置应用程序,提供一键式举报等功能,简化举报操作。方便用户自主选择短信息接受策略,减少垃圾短信息侵扰 。探索建立用户举报信息分析和共享机制。加强用户信息保护。 4.加强公众宣传。通过部网站、媒体专栏等形式,向社会及时发布治理工作进展,向用户宣传普及个人防治措施,开展垃圾信息防范知识竞赛、垃圾信息有奖举报等系列活动。 三、工作 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 各相关单位要 认真学习、4 / 7 深入贯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精神,高度重视垃圾 短信 息治理工作, 确
6、定工作牵头部门, 责任落实到人 , 做好 专项行动 组织保障。各基础电信企业要将垃圾短信息治理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 (二)协同配合 ,务求实效 。 各 相 关单位要加强沟通协作,形成有效治理合力。各单位要按照通知要求 制定 本单位细化 实施方案 ,明确时间表, 加强工作监督检查 ,确保专项行动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 (三) 加强 宣传, 接受监督 。 各相关单位要 切实加强 社会 普教 宣传工作 , 及时 反映 行业治理成效 ,曝光违规企业和典型案例 。畅通投诉举报渠道, 及时答复和响应群众反映的问题和诉求, 接受 用户 和舆论监督。 (四)及时检查,总结经验。 各 相关单位要加强工作检查和信息
7、通报,分析、总结治理工作经验,将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形成管理制度,实现治理常态化 。 请各相关单位于2013 年 12 月 31日前将 专项行动工作总结报部电信管理局。 5 / 7 附: 深入治理垃圾短信息专项行动工作方案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 序号 负责单位 工作任务 工作内容和要求 1. 部电信管理局 制定法规、完善技术标准,综合协调好各部门间工作联动及跨部门的沟通协作 。 1、起草和出台“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健全配套措施。 2. 2、修订相关技术标准,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3. 3、综合协调部门间沟通协作,负责专项行动信息汇总、上报、交流等日常工作。 4. 4、加强与公安、工商等相关部
8、门的沟通协作,探索建立跨部门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 指导和监督本地区基础电信企业落实工作要求,加大部门协同、宣传引导的工作力度。 1、成立本地区垃圾短信息治理工作小组,加强与地方各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建立健全综合治理工作机制。 6. 2、配合部做好“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的起草和出台相关工作。 7. 3、督促本地基础电信企业将本通知各项工作任务具体细化,加强监督检查,奖优罚差。 8. 4、组织本地基础电信企业总结垃圾短信息治理经验,拓宽与用户交流沟通渠道,开展正面宣传和引导。 9. 5、指导本地基础电信企业、用户举 报受理部门完善与公安、工商等部门的违法短信息
9、协同处理机制,打击不法人员发送违法短信息的行为。 10. 各基础电信企业 巩固已有治理体系,完善技术手段建设,落实企业责任。 1、 2013 年 12 月底之前,各企业均应在各省部署收、发端处置系统,加大垃圾短信息防范和处理反馈效率。配合垃圾短信网间联动处理平台升级工作。 11. 2、及时处理本企业客服、 12321 举报中心、 网间垃圾短信联动平台 、 其他基础电信企业转来的投诉 ,按照 “以发端处置为主、收端协助为辅”的原则,明确处理时限、标准和责任,切实提高垃圾短信处理时效性 。 12. 3、规范商业性短信息定制和退订。严格执行关于规范短信息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信部电 2004136 号
10、)。未经用户同意或请求,或用户已经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用户发送商业类短信息。重点清理基础电信企业自有及合作的端口类短信息发送业务。对用户明确表示对其造成侵扰的商业性短信息发送行为,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 13. 4、探索建立跨运营商、跨地区关键词库和处置策略共享机制,形成治理合力。 14. 5、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将垃圾短信息治理纳入绩效考核。加强对自有及合作 SP 企业的6 / 7 商业性短信息发送管理,加强 用户信息保护,确保短信息发送行为合法合规。 15. 信息服务企业 规范短信息发送行为,开发客户端应用。 1、 加强自律,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加强用户信息保护,确保短信息发送行为合法合规
11、。 16. 2、 规范商业性短信息定制和退订。严格执行关于规范短信息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信部电 2004136 号)。未经用户同意或请求,或用户已经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用户发送商业类短信息。 17. 3、开发、推广基于手机客户端的垃圾短信息处置应用程序。探索建立用户举报信息分析和共享机制。 18. 中国互联网协会 指导 12321 网络不 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进一步做好举报受理工作;组织反垃圾短信息联盟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1、进一步畅通用户举报受理渠道,加强 12321 举报中心建设和宣传,提升用户举报投诉便捷性。对举报投诉予以及时有效处理和反馈。 19. 2、加大垃圾短信息核查处置
12、工作力度,协助对各基础电信企业处理用户举报投诉情况进行日常协调和监督,定期将有关情况报部电信管理局。 20.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优势,吸收产业链相关成员单位参与,推行中国互联网协会“反垃圾短信息自律公约”及“短信息服务规范”。 21. 3、建立垃圾短信息预警 处置机制,通过主动监测,及时发现端口类商业短信发送服务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反馈相关企业予以处置,提高垃圾短信治理时效性。 22. 4、建立垃圾短信息监测及治理效果评估平台,在全国范围部署垃圾短信采集监测点,通过采集有效样本,建立科学模型,发现和分析垃圾短信的发展态势,为治理工作提供统计支撑。 23. 5、做好普教宣传,开通媒体专栏,向社
13、会及时发布治理工作进展,向用户宣传普及个人防治措施,积极开展垃圾信息防范知识竞赛、垃圾信息有奖举报等系列活动。 24. 电信研究院 组织协调垃圾短信治理网间联动,完善技术手段,做 好政府决策支撑。 1、完善垃圾短信治理网间联动工作机制,扩大网间联动工作组参与主体范围,进一步发挥工作组的组织协调作用。 25. 2、升级基础电信企业垃圾短信网间联动处理平台,汇总网间垃圾短信息举报信息,及时下发相关属地企业并跟踪反馈,强化数据分析挖掘能力,全面掌握网间垃圾短信息状况。 26. 3、指导工作组设立技术专家小组,组织各成员单位从法律法规研究、技术标准制定、技术手段建设、数据挖掘分析等方面做好相应工作,配合我部做好法律法规出台、标准规范制7 / 7 定等工作。 27. 4、依托垃圾短信网间联动处理平台数据, 深入分析垃圾短信产业链特征、趋势走向,定期向部电信管理局通报网间垃圾短信息治理相关情况。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