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亲友书略释龙树菩萨 造颂大唐三藏法师义净译索达吉堪布 释讲顶礼吾等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士!顶礼大恩传承诸上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释题名:亲友书是龙树菩萨为他的亲友乐行国王传讲的教言(龙树菩萨与乐行国王的故事,详见普贤上师言教因果不虚 ) 。因为当时他们没有碰面,所以此论是用书信来传授,以此而名为亲友书 。在汉文大藏经中,此论有劝诫王颂 、 劝发诸王要偈 、 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三种译本。作者简介:龙树菩萨开创了两大车轨中的中观深见妙乘。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楞伽经中亲自授记说:“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
2、丘,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在文殊根本续 、 时轮后续 、 大云经 、大鼓经等大乘经续中也有明显的授记:“佛涅槃后四百年(有说六百年、五百年等) ,他在印度南方广弘大乘佛法,并得一地菩萨的果位,最后往生极乐世界。 ”还有2其它经典中说,龙树大士已得七地菩萨的果位。龙树菩萨造了许多关于显密方面的论典, 亲友书是其中的一部。译者简介:义净三藏,唐朝人,原籍山东,十四岁出家,后到印度求法,在那烂陀寺求学二十余年(此处有两种说法) ,回国时从印度带回很多经典,在长安等处进行翻译。义净三藏的译着很多,如华严经等,他是中国佛教史上四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之一,在翻译佛经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3、他的传记在大唐西域记 、 高僧传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义净法师当年在那烂陀寺求学时住过的房屋遗址至今还在。本论分三:甲一、初义;甲二、论义;甲三、后义。甲一分二:乙一、立誓句;乙二、作者谦虚语。乙一、立誓句:具德我演如如教,为生福爱而兴述,真善宜应可审听,此颂名为圣祗底。此颂表明龙树菩萨对国王写信之目的。 “具德”是尊称,此处指乐行国王。国王,你是具足功德者,我今于此演说如来之教言,其目的是为了让国王你对佛法生起不共同的信心和福德。如果对佛法生起信心、爱乐,则肯定会产生很多福德,对你今生和来世都有很大利益,所以我在这里很欢喜地讲述一些教言,善者国王你应该好好听闻。 “祗底”是梵语音译,一种颂词的
4、形式(或译音为伽陀) ,属六十种梵天妙音之一。3我们学习佛法,应该依靠诸佛菩萨的经论教言,不应依靠凡夫以分别心所造的论。学习此论与龙树菩萨亲自为我们讲法没有任何差别,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听了龙树菩萨的教言,只要懂得了其中的意义,则与尊者为我们亲自讲法又有何不同呢?乙二(作者谦虚语)分二:丙一、词句上的谦虚;丙二、意义上的谦虚。丙一、词句上的谦虚:随何木等雕佛像,诸有智者咸供养,纵使我诗非巧妙,依正法说勿当轻。无论是什么材料做的佛像,比如木头雕刻的佛像,虽然不如黄金、白银做的佛像那样高贵,但它毕竟是佛的代表身像,所以智者一定会供养。以此为喻,龙树菩萨谦虚地说:我写的这部亲友书 ,虽然诗词并不巧妙,
5、不太悦耳,但所依靠的是真正的佛法,所以希望国王你不要轻视,不要觉得没什么好看的就弃于一旁。此为谦虚词。因为若一地菩萨作的诗词不巧妙,那谁作的会更巧妙呢?难道凡夫所作的诗词会很巧妙吗?那是不可能的。正如寂天菩萨在入行论开头说:“此论未宣昔所无,诗韵吾亦不善巧,是故未敢言利他,为修自心撰此论。 ”在座的四众弟子!我的汉语水平虽不是很高,表述得也不好,但我是依靠龙树菩萨的金刚语来宣讲,所以你们也应该恭敬,不要轻视。因为木头所做的佛像,也应恭敬,那么我所说的语言虽不太悦耳好听,但宣说的是佛菩萨金刚语的缘4故,所以在座者应该好好听受。丙二、意义上的谦虚:王虽先解如如教,更闻佛语增胜解,犹如粉壁月光辉,岂
6、不鲜明益殊妙。国王,虽然你以前已经理解通达了如来的许多教法,如果你继续听闻,则对增上你的信心、大悲心与智慧会更加起到促进的作用。我现在所宣说的是佛的教言,你再仔细听闻,则会更加增上对佛法的胜解。比如白色的墙壁,其色彩本来已经很鲜明,如果再映上十五夜晚晈洁的月光,那它的色彩难道不是更显得鲜明和美妙吗?同样,在座的各位,你们本来对佛法已经有所通达,如果再听一听龙树菩萨的教言,则也会如粉壁上照射皎洁的月光一样,智慧更为明利增胜。甲二(论义)分二:乙一、道的基础;乙二、道的本体。乙一分二:丙一、略说六种随念;丙二、广说后三种随念。丙一、略说六种随念:佛法并僧众,施戒及与天,一一功德聚,佛说应常念。六种
7、随念法,在弥勒菩萨现观庄严论中讲的较广,另在麦彭仁波切尊者的智者入门中也有所阐述。六种随念,即是随念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施、随念戒、随念天。修这六种随念中的任何一种都聚集着巨大的福德,虽然都是资粮,但从反体来讲5却又各自不相同,所以,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经教当中告诉我们,有信心者应该常常去忆念。为什么要常忆念呢?因为六随念处每一个都具足殊胜功德,每忆念一次,我们都能得到无边的福慧,常常随念,就能使我们的正见和修行稳步增长。在这六种随念中, “佛”是我们的追随皈依处;“法”是我们所行持的方向与标准,如果没有随念佛法,我们就失去了所修;“僧众”是我们修行过程中乃至菩提间不分离的道友,也应恒常随念。
8、以上是随念佛法僧三宝。不论是出家人还是居士们,都应该经常念诵随念三宝经 ,经中对三宝功德讲得很清楚。我以前也是再三讲过念诵这部经的重要性,你们有些把此经作为自己的日常功课来念,有些好像觉得这部经已经陈旧了,没有再念的必要,如果觉得念诵这部经是一种负担,那么不念也可以。但作为一个皈依三宝的佛弟子,不随念三宝,那又去随念什么呢?所以我们应该恒时随念三宝,这样对自己的今生后世都会有不可思议的利益。接下来是随念“布施” ,布施有无量的功德,众生都希求今世或来生的资财受用圆满,得到这些圆满的殊胜方便就是布施,佛在贤愚经中详说过这类因果。所以应该随念布施,并且尽力加以实行。 “戒律”是所有功德的基础,失去
9、持戒的功德,也就同时失去了其它的一切功德,为了其它功德的生长,严谨持戒的地基实属必需。清净戒律则来源于对戒律经常的随念,所以应该随念戒。随念“天”就是随念天尊,天尊有两种含义,一种指我们现在修持十善业,将来不6堕恶趣,生到天界享受欲天的安乐,此亦称为随念天尊;另外一种指的是智慧天尊,如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等,这是我们修法中必须依靠的,所以应该随念。这六种,每一种都具足如是的功德,所以佛在经中告诉我们应如是恒常随念。下面广讲后三种随念,即随念天、随念施与随念戒。丙二(广说后三种随念)分三:丁一、随念天;丁二、随念施;丁三、随念戒。丁一、随念天:十善诸业道,身语意常亲,远离于诸酒,亦行清净命。十种
10、善业是身口意的善业。十善业即是身不杀、不盗、不淫,因为杀生、偷盗、邪淫是身体造的罪业,所以不杀、不盗、不淫则为身的三种善业;语的四种善业,不说妄语,不说离间语,不说绮语与不说粗语;意的三种善业,不起贪心,不起嗔心,不起邪见。此处“亲”即是依止的意思,也就是要求三门经常行持十种善业,以此则会远离不善,获得安乐。在行持十善业的基础上,还应远离饮酒,并行持清净正命(正当的谋生) ,抛弃五种邪命。饮酒有很多的过患,虽然饮酒不是自性罪,但是饮用之后会生起一切过失,释迦牟尼佛教诫我们说,如果谁饮酒,则不是我的弟子。因此龙树菩萨在本论中,也遮止饮酒。如果自己集一生之力行持善法,清净自活,则今生当中一切可得到
11、圆满,来世享受人天福报,尤其是生于三十三天、梵天等天界中,安住天尊座上,尽享世间种7种安乐。此为人天乘道。这一颂是以宣说升天堂的因十善法等,推出依此行持必能得升天堂的果随念天。很多论典中在表达某些意义时,并不直接叙述,而是用因上说果,或是果上说因的方法,此颂便是以因说果的例子。丁二、随念施:知财体非固,如法施比丘,仙师及贫贱,来世为亲友。我们修行人应该知道世间的一切财富,其本体是没有什么坚固的,它的本性是无常。如果我们有财物施舍却没有去布施,那这些财物从某个角度来说已白白浪费了,弄不好反成为自己堕落的因。以前转轮王的财富可以和天人相比,这是布施的果报,但因一切是无常的缘故,他们死的时候,这些财
12、富自己也无法享受了。所以在我们有能力之时,应该如理如法地去布施。首先,应对比丘作布施, (本来对待上面的殊胜境叫供养,对于下面的对境叫布施,但供养、布施都有“给予”的意义,所以这里对比丘、上师等也可以叫布施。 )为什么要布施比丘呢?因为清净比丘是能圆满福德的殊胜福田,在比丘前应作各类所需的广大布施能积累起巨大的福德。 “仙”指仙人。在古印度有很多人为追求解脱而勤修善法,他们在静处精修禅定,具足四禅五通,并引导他人修习十善法而生于天界,在世间来说也很了不起,所以也应对仙人布施。上师是三世佛的化身,圆满一切功德,与上师结缘,能种下究竟解脱的种子,乃至现世得到解脱,又因为上师是一切功德的来源,对我们
13、有无比的恩德,所以极应8供养。贫贱者需要帮助,也能帮助修行人生起悲心,圆满资粮,布施贫者既然能够圆满二利,当然应该去布施贫者了。今世如法布施比丘、仙人、上师、贫贱者等,就相当于为自己来世结交了最好的亲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今生对“福田”和“悲田”如法布施,来世果报成熟,各种各样的财富和顺缘自然无勤涌现,到时候自己的口袋里不要愁找不到财物,而是要担心财物找不到口袋可装了。布施就如同富裕而又慷慨的亲友一样,随随便便可赐予你很多财物,任何一个世间亲友都不能与之相比。总之,今生如法地布施,定会换来后世财富的圆满。对于此理大家都应该已经通达了!龙树菩萨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大德,他所采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也许
14、和现在有所不同,但因为有历代高僧大德的正确传承,现在我们因上师的恩德,领会尊者的真意可说是毫不费力。丁三、随念戒:众德依戒住,如地长一切,勿冗瘦杂怖,佛说应常习。一切功德依戒而住,我们修行者,居士有居士戒,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戒律非常非常的重要。就像万物生长依靠大地,没有大地,则万物无由生长一般,如果一个人没有持戒,则任何功德都生不起来。藏地的高僧大德在讲戒律功德的时候,都经常引用龙树菩萨的这一颂作教证。一切功德依靠戒生长,依靠戒安住,若具足清净的戒,则一切功德自然而然会增长。9如果我们闻思阅读过戒律方面的经论,知道了持戒的功德与破戒的过患,则会对持戒产生兴趣,即使没有他人督促,自己也会护戒如
15、眼。 赞戒明辨取舍论的作者丹增洛吾堪布,是华智仁波切的一个弟子,一生当中持戒非常清净,在密宗虹身成就略记中也记载了他的事迹,最后尊者向东方跨七步,然后说:“我是邬金莲花生,无生无死之佛陀,菩提心体离偏袒,沙门八果离虚名。 ”说完就显示圆寂了。对他作的赞戒明辨取舍论我们都感到非常稀有,里边大大赞叹了持戒的功德,亦讲了戒为一切功德的来源。为了增长自己持戒的信心,大家应该多看一些持戒功德方面的经论。“勿冗瘦杂怖”指持戒时须避免的四种情形。 “勿冗” ,即不要犯根本戒;“勿瘦”即不要减弱对治力,因为守戒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对治,如果对治力薄弱,烦恼粗猛现前时则不可能继续守戒;“勿杂”指不要染有世间八法的心
16、念而持戒,比如今生当中出家守戒,只为了让别人认为自己很庄严,或者为了治病而出家守戒等,守戒与世间法相杂不应理,应该舍弃;“勿怖” ,即在持戒时不要有怖畏心,哪怕遇到生命危险,也要以大无畏的精神继续守戒。在文革期间,佛法遭到损害,当时没有一个赞叹戒律的人,那时几乎所有出家人都还俗了,但是法王如意宝和几个老比丘,仍然是不畏艰险,清净持戒。法王如意宝后来说:“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和环境,如果还不能守戒,则太可怜了。 ”有一些出家人到汉地去后,说自己家里人10不理解,所以在家里穿俗装,回来时穿僧装,这方面我不太高兴,也专门呵斥了他们。在文革期间,法王如意宝没有脱下僧衣,你们家里人不理解就让他们不理解
17、吧,没什么大不了的。要想家里人对你们出家真正理解,是很难的事情,所以你们出家后回去,千万不要因为家人不理解而脱下僧衣,出家人到不理解佛法的人群当中时,让他们感到奇怪是很正常的事,不要为了适应他们的胃口,损毁自己的尊严。在这个末法时代当中,不管他们说什么,对你而言是没有过失的,他们诽谤你,你没有任何过失,你不要为了使他们不生邪见,就去还俗,你这种想法实际愚笨无比,赶早丢开!作为一个佛弟子,不论居士还是出家人,都必须持守净戒。法王如意宝说:现在有很多人自称是很了不起的密宗瑜珈士,但从戒律方面看,实际他连居士戒也没有,怎么可能是具足戒律的密宗大成就者,怎么可能会有这种“大瑜珈士”呢?这种人就如天空中生长鲜花一样,说得漂亮,实际没有。在末法时代当中,虽然持清净戒律比较困难,但应该想到,人生非常的短暂,在这短暂的人生之中,如果没有持守清净戒律,任何功德无法积累不用说,后世还要感受恒久难忍的痛苦啊!如果我们当中有些人以前因为心不清净导致了行为上的不如法,那么,现在就应该尽量制止恶行,努力严持戒律。凡夫人持戒,开始时确实有些困难,在我们学院中几千人都能严持净戒,如果是对治力薄弱的话,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