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四世纪冰川约六亿年;第二次是古生代后期的石炭 二叠纪大冰川期,距今约 23 亿年;第三次是新生代第四纪度大约是千万年至亿年左右。 在第四纪大冰川期气候中,目前我们经确知其间气候仍是寒冷与温暖交替出现。这段时间世界各地的冰川进退次数并不一致,不过大多数的学者都同意有四次冰川时代。有过几次冰川期,学者意见不一致, 不过距今最近的一次冰川期,科学家们称它为第四纪冰川 .新生代第四纪大冰川期,距今约 200 万年。第四纪冰川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冰川的发生是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在重力和巨大压力下形成,冰川从源头处得到大量的冰补给,而这些冰融化得很慢,
2、冰川本身就发育得又宽又深,往下流到高温处,冰补给少了,冰川也愈来愈小,直到冰的融化量和上游的补给量互相抵消。一般冰川为舌状,冰川面往往高低不平,有的地方有深的裂口,即冰隙。冰川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类。第四纪时欧洲阿尔卑斯山山岳冰川至少有 5 次扩张。在我国,据李四光研究,相应地出现了鄱阳、大姑、庐山与大理 4 个亚冰期。现代冰川覆盖总面积约为 1630 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 11。我国的现代冰川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北坡) 、昆仑山、天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的一些高峰区,总面积约 57069 平方公里。 冰川期这是指地球气候酷寒,高纬度地方的广阔区域为大陆冰川所覆盖的时期。最近
3、的冰川期在更新世,据在欧洲和北美研究的结果,认为共有六次冰川期,五次间冰川期。在日本根据分析冰斗地形地形发现有两次冰川期。最显著的冰川期是在石炭纪 二叠纪,冰川的遗迹残留于冈瓦纳大陆。除上述两大冰川期外,在欧洲和美洲还发现有前寒武纪、中生代和第三纪的冰川遗迹,但都不太显著。地球自诞生后,气候也一直在变迁中。地质年代中地球的气候是温暖和寒冷交替著出现。在数十万年以上的极长周期气候中,有大冰川气候周期和冰川时代气候周期。在震旦纪以前,也就是大约在六亿年以前,我们并不清楚地球上的气候。从六亿年前古生代震旦纪起一直到一万年前新生代的第四纪止,地球上的气候共经历了三次大冰川气候。第一次是震旦纪大冰川期,
4、距今李四光蒙古族,湖北黄冈人。曾留学日本和英国。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员地质研究所所长。建国后任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等。中科院地学部委员。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选为中国科协主席,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李四光曾从事科化石和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充斥着中国内地第四纪元冰川的谬论。1921 年,他在太行山东麓和大同盆地首次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30 年代在长江中下游庐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等地发现了各类冰蚀、冰碛地形和冰碛物,撰写了经典名著
5、冰期之庐山 ,划分了四次冰期和三次间冰期,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得到国内外同行积极评价。40 年代考察了川东、鄂西、湘西、桂北和贵州高原等地,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论述冰川遗迹和冰期划分的论著。50 年代在北京西山地区鉴定了多处冰川遗迹,并在 60 年代初亲自规划和主持全国的第四纪冰川研究工作。李四光毕生倡导以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及组合的规律,认为各种构造行迹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理论,驱散了“中国贫油论”的迷雾,指导了我国石油地质普查工作,对我国东部油田的发现,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李四光为地
6、震地质和地震预报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李四光在晚年,为我国地热的开发和利用也做了很多工作。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 中国北部之科 中国地质学 冰期之庐山 地质力学概论 地震地质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地质学:研究构成地球的物质和地壳构造,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学科。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 ,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向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作冰川。秦岭:横亘于陕西省中部偏南。东西走向。是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也是中国地理上南北方分界线的一部分。主峰太白山海拔 3 767 米。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指长江干支流的集水范围,亦即
7、集水面积,通称流域面积,为 180 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面积的 188。包括 15 个省(青海、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福建)2 个自治区(西藏、广西)1 个直辖市(上海)的全部或部分地区。长江流域的自然分界线,北以巴颜喀拉山、西倾山、岷山、秦岭、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淮阳丘陵等与黄河和淮河流域为界,南以横断山脉的云岭、大理鸡足山、滇中东两向山岭、乌蒙山、苗岭、南岭等与澜沧江、元江(红河)和珠江流域为界;东南以武夷山、石耳山、黄山、天目山等与闽浙水系为界;长江源头地区的北部以昆仑山与柴达木盆地内陆水系为界;两部以可可西里山、乌兰乌拉山、
8、祖尔肯乌拉山、尕恰迪如岗雪山群与藏北羌塘内陆水系为界;南部以唐古拉山与怒江流域为界;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形平坦,水网密布,与淮河流域难以分界,通常以通扬运河附近的江都至拼茶公路为界;长江三角洲南部以杭嘉湖平原南侧丘陵与钱塘江流域为界。长江流域轮廓,像两端窄、中部宽的菱角,介于东经 9033至 122”25,北纬 24”30至 35“45之间,东西直距 3000 公里以上,南北宽度除江源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一般均达 1000 公里左右。因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过大运河汇入长江,从某种意义说,淮河也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如加上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的面积则接近 200 万平方公里。 第四纪冰川:约 250 万年前至今。在这个时期里,高纬度地区曾广泛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气候也异常寒冷,人们将处于这个时代的冰川称为第四纪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