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市昌平区“十一五”防震减灾规划 北京市昌平区地震办公室 二六年 五 月 1 目 录 序 言 . 1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 3 一、良好的基础 . 3 二、面临形势与发展机遇 . 5 第二部分 指导原则与发展目标 . 8 一、指导原则 . 8 二、发展目标 . 9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 . 10 一、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能力 . 10 二、全面提升全区地震安全能力 . 11 三、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 14 四、提高农村民居的防震能力 . 15 五、确保 2008 年奥运会的地震安全 . 15 第四部分 2020 年远景目标展望 . 16 1 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 . 17 一、加强领
2、导,认真实施 . 17 二、创新渠道,建立投资保障机制 . 18 三、依法行政,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 18 四、发挥组织系统作用,确保规划的落实 . 18 五、加强规划监测评估,确保规划的顺利进行 . 19 第六部分 防震减灾事业建设项目库 . 19 1 序 言 地震灾害是一种小概率大灾害事件,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影响面广等特点。昌平区 位于首都圈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 地处度 度高地震烈度区,发育 有 南口 孙河 、南口山前、小汤山 东北旺、黄庄 高丽营 等多条地震活动断裂,是北京地区浅源地震多发之一。 防震减灾工作是首都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
3、发展的重任。 “十一五”时期是北京市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关键时期,日益加快的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对城市的整体防震减灾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规划客观分 析了当前 昌平区 防震减灾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十一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以及重大项目安排,用以指导全 区 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是指导 区各部门、 各 镇人民政府、 各 街道办事处 开展防震减灾工作 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编制依据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北京市实施 办法,国家防震减灾规划,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04-2020),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防震减灾发展规划,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
4、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京政发 2005 4号), 北 京市 昌平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2 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本规划年限为 2006 年 2010 年 。 3 第 一 部分 规划背景 一、 良好的基础 2001 年 2005 年, 是 昌平 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 时期 。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以贯彻全国和北京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把“以人为本”全面落实到实施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具体措施中,并坚持以法制为保障、以科技为依托、以社会合力为推动力,结合新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生命 安全的需求,依法深入推进 了 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
5、援三大 工作 体系建设,全区综合防震减灾能力迅速提高 ,为“十一五”期间的继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立健全 了区、镇(街道)、村(社区) 防震减灾组织体系 。 进一步完善了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的区防震减灾工作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并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防震减灾工作原则,充实和调整了区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把防震减灾法定部门、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部门和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纳入成员单位。设立区地震应急指挥部(原抗震救灾指挥部)为区突发公共事件专 项指挥部,区地震办公室为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镇(街道)、村(社区)按照防震减灾工作职责,也分别建立了防震
6、减灾工作领导机构和地震应急指挥机构,组建了防震减灾助理员队伍。 经过区、镇(街道)两级综合培训考核,全区共有 421 名防震减灾助理员持证上岗,其中,4 镇(街道)级 25 名、村(社区)级 396 名。到目前为止,全区实现了每个村、每个社区均有一名防震减灾助理员。 地震监测能力明显提高 。 建立了较现代化的地震监测台网和布局合理、覆盖面广的 地震 宏观观测网。其中区属专业地震监测站 4个,区、镇(街道)、 村属地震宏观观测站 20个,区、镇(街道)属强震台 15 个和国家、市、区区域联合地震监测专业台 3 个。建立了周会商 、 月会商和年中、年末会商制度;建立了“铁人三项世界杯赛”、“年度两
7、会”等重要时段震情跟踪制度;建立了区域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制度,实现了区域地震监测资源共享和条块结合的监测工作体系。 震灾预防工作得到强化 。 将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放在突出的位置, 2004 年 7 月 1 日行政许可法实施以来,依法对 200 多项重点建设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要求审核 ,城镇建设抗震安全得到基本保障。依法加强城市规划的抗震设防管理,将避让 地震活动断层和建设 地震 应急避难场所等内容纳入 了 我区规划,启动了昌平新城地震小区划工程。开展了以生命线工程为主的工程抗震安全调查。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了“迎奥运环境整治”项目, 3年内我区重要生命线工程和人口密集的地区,基本实现
8、遇灾灾民合理疏散。按照以科技为依托,自主创新的思路,在国家和北京市地震部门的支持下启动了覆盖我区 12 个镇域的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工作,为我区城市建设走入科学安全、可持续性优化发展轨道奠定基础。全区领导干部防震减灾理念逐步确立和公众防震减灾意识不断提高。防震5 减灾安全昌平工作刊物和知识读 物走进了社区、村、家庭和校园。构建社会防震减灾合力、整合区域防震减灾资源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了依托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十三陵地震中心台的昌平区防震减灾培训基地;依托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昌平台的昌平区防震减灾科技研发基地;依托北京市地震局昌平台的昌平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得到明显加强
9、 。 按照国家、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工作的要求,初步完成了以北京市昌平区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为核心,各专业部门地震应急预案、各镇(街道)和各村(社区)地震应急预案为补充的昌平区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成 了昌平区防震减灾信息指挥中心,同时完成了全区三级地震应急基础资料库和灾情速报网,为地震应急快速反应和指挥处置提供了保障。开展了基层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调研,提出了我 区的工作思路。建立了市、区、镇和各专项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为“铁人三项世界杯赛”提供了地震安全保障。 二 、 面临形势与 发展机遇 “十一五 ” 期间是 昌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 首都全面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0
10、4年 2020年)的关键时期, 是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关键阶段。 防震减 灾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发展机遇 。 (一) 面临形势 未来地震灾害的趋势要求加强防震减灾能力建设 。 目前, 我区6 主要存在 防震减灾的问题是, 地震监测能力还比较薄弱,短临预报水平还不高; 一些工程和建筑的抗震设防隐患较多,农居工程基本不设防,生命线工程抗震性能普遍偏低;灾害快速反应和协调联动机制、预警系统不健全; 群众灾害防范意识比较淡薄、自救互救知识技能不足。 北京地区历史地震灾害相当严重, 据地震专家预测,未来一个时期,北京地区地震形势依然严峻 。这些问题不抓紧解决,一旦发生大的地震,将造成极大的被
11、动和严重的后果。 昌平 作 为北京的重点地区,必须加强防震减灾能力建设,保障人民生 命财产安全。 建设工程发展的趋势要求提高城市整体抗震能力 。 目前, 我区单体建筑物越来越高,地震发生后,建筑物倒塌所占地面面积扩大,压埋厚度加大,对避难的市民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对震后的快速抢险救援造成极大困难。单体建筑物的容积加大,水、 气 、电等居民生活赖以生存设施的点和面相应增大,存在潜在地震次生灾害源。建筑物间的活动空间相对减少,社区避险能力降低。道路交通越来越立体化,交通设施倒塌有可能在一定时期内中断城市与外界的联系,一些生活必需的物资短期内供应将非常紧张。建设工程的发展趋势要求迅速提高城市的整体抗震
12、能力。 昌平 的城市定位要求高标准的防震减灾体系 。 昌平做为 北京 的上风上水,具有得天独厚的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 建设宜居城市,举办 2008 年奥运铁人三项赛 ,这些都对 我区 的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7 测,避免和尽可能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二是要求地震应急救援工作高效有序,减少对社会正常秩序的冲击;三是要求缩短灾害恢复周期,避免和减少灾害给经济运行造成的中断;四是要求为社会提供适合需求的、高质量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和产品,以保证社会安定和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 难得机遇 防震减灾工作有了明确定位。国务院在关
13、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 防震减灾 是国 家公共安全 的 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防震减灾工作纳入了公共安全体系 。昌平区 成立了 在区突发公共安全应急委员会领导下的 地震应急 专项指挥部。 难得的奥运机遇。昌平做为奥运旅游服务区及铁人三项赛场所在地,奥运保障 的地震安全工作 将会加大力度,做为公众文明素质的防 震 减灾 素质 将会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地震安全将会放到突出位置。 做好防震减灾工作,营造稳定安全的环境, 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 观的需要, 是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国家、北京市、昌平区分别召开了防震减灾工作会议,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到 2020 年奋斗目标,分别印发了加强防震减灾工作 的 通知,全面部署了防震减灾工作任务。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